有學習力的孩子看起來是:「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並且會堅持去做」。所以,我們總聽那些學霸的家長們說:「我也沒怎麼管的,都是自己在學的呢。你們也別管太多了,管的越多越不好。」 那副何不食肉糜的樣子真是讓人有點咬牙切齒。然後有些人就會覺得:「嗯,也可能這就是天生的吧。」然後有意無意地就放棄對孩子進一步的推進了。
但實際上,教育的本質,就是能夠讓孩子達到自己資質的最上限。父母如何做能夠幫助孩子在學習上達到資質的最上限?在進一步闡述這個問題之前,有一些前提條件是需要強調的。也就是說,在做這件事情之前,是以另一些事情做好了為基礎的。
這些前提條件是:
1、了解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發展特點。
2、了解自己孩子的氣質類型、性格特徵等等。
3、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有些有教育天賦的父母沒有刻意去獲得前兩條,但是他們能做到第三條。事實上,前兩條都是在為第三條服務。為什麼親子關係不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這些期望要不就是不符合孩子所在年齡階段的特徵,要不就是不符合自己孩子的特徵。比如我有個朋友就有一次跟我抱怨:為什麼我家五歲孩子會10以內加法,但是10以內減法卻總是算錯?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觀點,這是因為5歲孩子的認知特點是不可逆性,孩子還認識不到加法和減法是相互轉換的過程(這就是不了解年齡階段特徵導致的過高期望)。還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在小區玩就有一堆小孩圍著他,我家的見人就躲?這是因為孩子天生的氣質類型不同,和人建立關係的能力和意願會不同,有些小孩就是喜歡自己玩(這是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特徵所導致的不切實際的期望)。
可以想見,如果父母總是以自以為是的期望去要求孩子,不去考慮符合自己孩子一般化特點、個性化特點和局限性,那麼親子關係長期以往是會有問題的。這個時候,家長想去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力,會事與願違,效果也是短期的。因此,特強調這三個前提條件,尤其強調親子關係為重。對於如何和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有個小tip:想一想自己和某個重要領導、重要人物的關係建立的過程。當你想和一個人搞好關係的時候,你自然會去考慮他的喜好,他的特點,他為什麼會做一些事情的原因。實際上,這就是對對方處境的理解,人們願意理解對方是建立長期良好關係的重要條件。
當做好以上的基礎工作,我們來看,如何增強孩子的學習力。
學習力涵蓋的範圍較廣,人的一切活動中都會體現出學習力。在此我們限定在狹義的學校學習中,在學校學習中最典型的學習力是自我調節學習。以下的章節中,我們會先闡述自我調節學習的原理,然後對其進行分解並配以事例講解。
自我調節學習是Zimmerman提出的一種學習能力。顧名思義,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根據自己的狀態去進行調整的一種能力。研究者們早已發現,學習好的那些孩子會為自己設置更為明確的具體目標,使用更多的學習策略,對學習過程有更多的自我監控,而且更系統地根據自己的學習結果來調整所投入的精力。而且,自我調節的循環模式可以讓孩子體會自己對學習的控制力,這種感受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內部動機的重要來源。
我們先來看看自我調節循環模式的四個環節和六種學習技能:
第一環節:評價自己在某一項學習任務上的現有能力水平
第二環節:分析學習任務、設置目標、計劃或者改進學習策略
第三環節:執行自己所選定的策略
第四環節:監控自己使用每種策略所導致的學習結果,以決定所選策略的有效性
此外,孩子還需要掌握學習過程中的六種技能
1、計劃時間和管理時間的技能
2、文章理解和做摘要的技能
3、記筆記的技能
4、準備考試的技能
5、寫作技能
6、學習策略
這些原理和技能大是從學齡前開始準備,小學開始發揮作用,初中能夠完全應用的。當然,從小學開始也不晚。原理和理論一向都比較抽象,從下一節開始,我們將詳細對原理進行分解闡述並進行事例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