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增強孩子的學習力之前提和原理篇——自我調節學習

2020-09-05 陳慕霏

有學習力的孩子看起來是:「知道自己該幹什麼,並且會堅持去做」。所以,我們總聽那些學霸的家長們說:「我也沒怎麼管的,都是自己在學的呢。你們也別管太多了,管的越多越不好。」 那副何不食肉糜的樣子真是讓人有點咬牙切齒。然後有些人就會覺得:「嗯,也可能這就是天生的吧。」然後有意無意地就放棄對孩子進一步的推進了。

但實際上,教育的本質,就是能夠讓孩子達到自己資質的最上限。父母如何做能夠幫助孩子在學習上達到資質的最上限?在進一步闡述這個問題之前,有一些前提條件是需要強調的。也就是說,在做這件事情之前,是以另一些事情做好了為基礎的。

這些前提條件是:

1、了解這個年齡階段孩子的發展特點。

2、了解自己孩子的氣質類型、性格特徵等等。

3、和孩子有良好的親子關係。

有些有教育天賦的父母沒有刻意去獲得前兩條,但是他們能做到第三條。事實上,前兩條都是在為第三條服務。為什麼親子關係不好?是因為父母對孩子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這些期望要不就是不符合孩子所在年齡階段的特徵,要不就是不符合自己孩子的特徵。比如我有個朋友就有一次跟我抱怨:為什麼我家五歲孩子會10以內加法,但是10以內減法卻總是算錯?根據兒童發展心理學家皮亞傑的觀點,這是因為5歲孩子的認知特點是不可逆性,孩子還認識不到加法和減法是相互轉換的過程(這就是不了解年齡階段特徵導致的過高期望)。還有朋友問我,為什麼別人家的孩子在小區玩就有一堆小孩圍著他,我家的見人就躲?這是因為孩子天生的氣質類型不同,和人建立關係的能力和意願會不同,有些小孩就是喜歡自己玩(這是不了解自己孩子的特徵所導致的不切實際的期望)。

可以想見,如果父母總是以自以為是的期望去要求孩子,不去考慮符合自己孩子一般化特點、個性化特點和局限性,那麼親子關係長期以往是會有問題的。這個時候,家長想去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學習力,會事與願違,效果也是短期的。因此,特強調這三個前提條件,尤其強調親子關係為重。對於如何和孩子建立好的親子關係有個小tip:想一想自己和某個重要領導、重要人物的關係建立的過程。當你想和一個人搞好關係的時候,你自然會去考慮他的喜好,他的特點,他為什麼會做一些事情的原因。實際上,這就是對對方處境的理解,人們願意理解對方是建立長期良好關係的重要條件。

當做好以上的基礎工作,我們來看,如何增強孩子的學習力。

學習力涵蓋的範圍較廣,人的一切活動中都會體現出學習力。在此我們限定在狹義的學校學習中,在學校學習中最典型的學習力是自我調節學習。以下的章節中,我們會先闡述自我調節學習的原理,然後對其進行分解並配以事例講解。

自我調節學習是Zimmerman提出的一種學習能力。顧名思義,在學習的過程中孩子根據自己的狀態去進行調整的一種能力。研究者們早已發現,學習好的那些孩子會為自己設置更為明確的具體目標,使用更多的學習策略,對學習過程有更多的自我監控,而且更系統地根據自己的學習結果來調整所投入的精力。而且,自我調節的循環模式可以讓孩子體會自己對學習的控制力,這種感受是激發學生自主學習內部動機的重要來源。

我們先來看看自我調節循環模式的四個環節和六種學習技能:

第一環節:評價自己在某一項學習任務上的現有能力水平

第二環節:分析學習任務、設置目標、計劃或者改進學習策略

第三環節:執行自己所選定的策略

第四環節:監控自己使用每種策略所導致的學習結果,以決定所選策略的有效性

此外,孩子還需要掌握學習過程中的六種技能

1、計劃時間和管理時間的技能

2、文章理解和做摘要的技能

3、記筆記的技能

4、準備考試的技能

5、寫作技能

6、學習策略

這些原理和技能大是從學齡前開始準備,小學開始發揮作用,初中能夠完全應用的。當然,從小學開始也不晚。原理和理論一向都比較抽象,從下一節開始,我們將詳細對原理進行分解闡述並進行事例講解~

相關焦點

  • 從「遊戲」到「學習」,談談如何增強孩子學習的自信力
    而再看我們的學習,就會發現,剛好相反,每一步任務感覺都是很難,學習的效果甚至幾年都無法看到,由此,信心大受挫折。那麼,如何能像玩遊戲那樣學習,增強學習的信心呢美國的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提出了解決方案,他的自我效能感理論對此有詳細的分析。
  • 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學習策略
    根據學習策略覆蓋的成分,邁克卡等人將學習策略概括為認知策略、元認知策略、資源管理策略。元認知策略是學生對自己認知過程的策略,包括對自己認知過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於學生有效地安排和調節學習過程。計劃策略、控制策略和自我調節策略都屬於元認知策略。              回想自己的語言學習歷程,有不少有意識的自我調控。
  • 如何真正提升孩子學習力?「執行動能」了解一下
    我們不妨把人的大腦比作一個交響樂團,如今,孩子的學習和生活出現了一連串的問題,我們需要做的,便是要找到孩子大腦這個「樂團」的總指揮來問問話。而這個總指揮,就是「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ing)。
  • 第1141篇:變則通:自我調節的學習
    然而如何做到持續性學習?伍爾福克在《教育心理學》模塊31中講到的「自我調節學習」,給了我一些啟示。班杜拉曾指出,正式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擁有可以進行終生自我教育的智力工具、自我信念以及自我調節能力。要想實現這個目標,個體必須成為自我調節的學習者,擺脫對教師的依賴,能夠進行獨立的學習。
  • 如何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
    自我調節主要指的是「由自我施加對自我的控制」,即個體在環境中不斷地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在生活中,我們經常運用自我調節能力,如學習,減肥,情緒管理等等。擁有良好的自我調節能力可以讓人在做事時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如何讓孩子把「被動學習」變「主動學習」?激發孩子內驅力是關鍵
    美國認知教育心理學家奧蘇貝爾認為「內驅力」可以分為3種: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的內驅力、附屬的內驅力。認知內驅力:指的是一個人渴望理解和掌握知識的一種需求。即一種指向學習任務的動機、求知的欲望。自我提高內驅力:指的是一種通過自身努力,勝任某項工作、做出貢獻、取得成就、贏得社會地位的需要。從長遠來看,自我提高的內驅力是一種追求「成就」的動機,它促使孩子把學習目標指向將來要從事的職業和成就。
  • 李靜 ∣ 指向自我調節學習的學生自我評價研究述評
    這一時期一些自我評價研究者也將學生自我評價與自我調節學習聯繫起來進行研究。唐(Tan,K.)2007年在自我評價的概念辨析中指出自我評價學習者可以學會對學習進行自我調節,發展對學習的控制感。[8]宴和布朗(Yan, Z & Brown, G. T. L.)2016年通過對25個香港本科生進行基於場景的個體訪談,讓學生完成或回憶過去關於具體內容的自我評價,描述自己是如何進行自我評價的。
  • 自我調節學習 ——概念框架變化和新範式、技術系統及教學支持的願景
    本文在描述已有的三個自我調節學習概念框架基礎上,提出一個經過改進的概念框架,並且還要探討一種新教育範式和技術用以支持自我調節學習,以及從教育學視角指明如何更有效地教會學生提高自我調節學習能力。有了個性化綜合教育系統的概念,就意味著個性化綜合技術系統可以適應並促進完全的自我調節學習,另外一個需要從教育學視角強調的是如何教會學生更多地進行自我調節學習,這可以與技術系統共同完成。
  • 學習分析視域下教師在線自我調節學習幹預設計與實證研究
    雖然已有學者通過分析在線學習數據預測學習者在線自我調節學習狀態,但多側重於研究算法的有效性和實驗驗證幹預策略的有效性,從學習分析角度對成人學習者在線自我調節學習進行研究的廣度和深度仍有待加強。齊莫曼吸收和借鑑班杜拉的三元交互思想,提出了自我調節學習模型,即自我調節學習也涉及學習者個人、學習行為及學習環境三者之間相互作用。學習者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在個人、行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過程中得到發展,學習者通過觀察學習接受環境中的信息,形成並改變學習者內部認知結構,進而調節自己的學習行為。
  • 在非常之年裡如何幫助青少年增強抗壓力和適應力
    做家長的如何幫助自己的青少年子女在非常期間增強心理抗疫能力?父母可以使用一些策略來幫助孩子獲得更強的適應力。年輕人要在逆境中獲得更強的適應力,需要朋友和成年人(父母)的支持關係和自我控制力、適應環境變化和在壓力下自我調節的能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信念和希望。根據教育專家們的建議研究,這些策略會有幫助。
  • 【國旗下的演講】自我調節 高效學習
    今天我為大家帶來的演講是《自我調節 高效學習》。調節學習問題,提高學習效率,會讓我們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認識首先是處理好學與玩之前的關係,學習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應該放在學習上。但是學習並不是學生生活的唯一,我們不能只會埋頭讀書。處理學和玩的關係是十分重要的,我們應該學會勞逸結合,學習時專心致志,活動時生龍活虎。
  • 孩子學習力強不強 和「家」最有關——如何提高孩子學習力
    6條黃金學習規則,培育孩子終身學習力優良學生的才能,不只來自把握和記住常識,更在於怎樣去科學地學習。史丹福大學教育學院院長丹尼爾 L. 施瓦茨介紹了6個科學學習辦法,用具體事例共享學習中的有用訣竅,協助孩子們不再因為辦法疑問在學習中受阻。
  • 我在東大學教育|齊默爾曼三階段自我調節學習循環模型
    寫在前面:在「我在東大學教育」主題分享中,我想把我在東京大學修士課程中學習到的一些關於教育的專業知識深入淺出地總結和分享出來。希望通過分享,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關於教育的前沿知識和理論。當然,我想通過這種總結和分享,我也可以把學習到的內容再一次深入思考,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今天,為大家簡單介紹一下在自我調節學習理論的這個領域中,具有代表性地位的齊默爾曼三階段循環模型。
  • 孩子如何認定學習是自己的事兒——教育中學習主體的自我認知
    如果是父母的輔導只是支持性的,只是家長對孩子的一種愛,一種期待,但是這個陪著,看著寫作業的過程,容易讓孩子產生一種觀點:這個作業,不是我的,是我媽的……「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真是至理名言。那學習到底是誰的?
  • 51家庭管家: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始於共同調節
    大家不清楚疫情何時結束;不清楚小孩何時上學;甚至即使小孩早已上學了,也不知道是否會忽然就有一天收到通告說要在家裡繼續學習;不清楚明年整個的經濟形勢如何,小孩的生活狀態會如何……擁抱變化如今這一時期小孩所需要的能力之中的最剛需的要求。
  • 孩子學習沒動力,運用自我決定理論,尋找孩子內在驅動力自主學習
    自我決定論將人類行為分為自我決定行為和非自我決定行為,認為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是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來源。驅力、內在需要和情緒這三種動機來源會相互影響、相互侵佔和相互幹擾,也可能聯合起來產生多重動機。相比於被強迫或不得不做的事,人們會更加傾向於去做一些符合自己意願的事。
  • 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始於共同調節 | 公開課精華文稿(上)
    我們不知道疫情什麼時候結束;不知道孩子什麼時候上學;甚至就算孩子已經上學了,也不知道會不會突然就有一天接到通知說要在家繼續學習;不知道明年整個的經濟環境怎麼樣,孩子的生活狀態會怎樣……擁抱變化現在這個時代孩子所需要的能力當中的最剛性的需求。學習好很重要,情緒好很重要,但是擁抱變化的能力也很重要。那麼,如何在我們的養育過程中培養孩子的自我調節能力呢?
  • 孩子亂發脾氣?「疏導」和「自我調節」雙管齊下,培養孩子高情商
    在《情商2.0》裡,把情商定義為:一個人認識、理解自己和別人情緒的能力,並把這種認知用於管理自己行為和關係的能力。複雜嗎?舉個例子。很久之前,孫儷因為「吼孩子」的而自我反省的微博上了熱搜。她的高情商在圈內是公認的,在教育方面,也絲毫不含糊。
  • 自我調節技能越早磨練,孩子語言和讀寫能力就越強
    該研究的主要作者、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系副教授Lori Skibbe說:「自我調節是一個涵蓋性術語,用來定義孩子在工作記憶中保存信息、關注任務、甚至抑制可能阻止完成任務的行為的能力。Skibbe說:「自我調節與語言和讀寫能力之間存在關係,我們的研究表明,這種影響是持久的。「自我調節的早期優勢意味著孩子們能夠更早、更快地學習這些關鍵的語言和讀寫技能,這也為更早地發展其他技能奠定了基礎。」
  • 如何幫孩子尋找學習力?
    這便是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他們想了解這個世界。 孩子這種對世界的好奇,就是他的學習力。那麼是什麼時候,我們需要再來培養孩子的學習力呢?因為我們傷害到了它——這份好奇心。因為我們告訴他,這個不能動,那個不能摸,你不能向前走,那個車子現在不能騎,這個凳子太高你不能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