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和同學起衝突,父母該出面解決嗎?

2020-11-01 聞達教育閱讀英語

教育不是想當然,很多時候父母的第一反應,往往都是錯誤的。


今年年初,微博上一個視頻引起網友熱烈討論。


視頻中只見一個暴怒的男子用力將一個4歲大的孩子甩出數米遠。

到底是有什麼深仇大恨需要如此暴力?原來事情的起因僅僅是這名男子的孩子與被甩孩子之間由於爭奪玩具起了衝突,父親護子心切,直接替孩子出手解決了對方。


這麼做,顯然不對。面對孩子之間的衝突和矛盾,許多家長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得保護我的孩子」,但事實上,孩子間的很多矛盾完全可以讓他們自己解決,最近熱播的親子綜藝《想想辦法吧爸爸》裡,戚薇的女兒Lucky就做出了最好的示範。


01孩子擁有解決衝突的能力

節目中,中瑞混血雙胞胎中的哥哥John在招呼客人時沒有注意音量,弟弟Victor上前捂了一下他的嘴,試圖制止他的高音量。沒想到Lucky和小九看見了,也學著Victor的樣子,上前捂住John的嘴。



John在這種情況下被激怒,大哭了起來。一旁的Lucky迅速反應過來自己做錯了,回頭拿了張紙巾給John擦眼淚,並且馬上道歉。



到這裡為止,Lucky表現得已經很棒了,基本解決了她和John之間的矛盾,但讓聞達君沒想到的是,在處理矛盾這件事上,Lucky把100分的卷子答出了120分的水平。


在向John道歉後,Lucky轉身就去引導小九一同道歉,小九向她解釋自己只是不讓John大喊大叫,不是打他,Lucky沒有直接轉述給John,而是引導小九向John解釋



面對年紀稍小的小九,懂事的Lucky還通過動作再現讓小九明白「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道理



這次衝突全程沒有大人參與介入,孩子們之間也沒有出現想像中的矛盾升級,而是很快就和好如初。


所以當孩子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父母們儘量不要幹涉,要相信孩子有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父母不可能永遠陪伴在孩子身邊,與其包辦孩子的一切,不如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解決問題


02衝突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機會

瑞士著名兒童心理學家曾說:同伴交往和同伴衝突是兒童發展社會視角轉換能力的必要條件,是使兒童擺脫自我中心的前提。


大部分時候,孩子們之間的衝突並不像家長們想像得那麼嚴重,相反,和同伴間輕微的衝突是孩子開始進入社會化的正常表現,只要妥善處理,它就能成為孩子迅速成長、學會社交禮儀的黃金機會


在另一檔親子綜藝《媽媽是超人》中,賈靜雯的女兒咘咘和小朋友Mia發生爭執時,她顯得格外淡定。


她認為這是孩子的世界,讓他們自己去面對不同的狀況也是一種成長,不到最後關頭,家長不要輕易出頭幫忙解決。



讓孩子們自己解決,不意味著完全不作為咘咘和Mia因為爭執不歡而散後,媽媽賈靜雯就開始發揮自己的作用了,她鼓勵咘咘主動邀請Mia來家裡吃飯,後來Mia也如期前來,剛一見面,兩人又如膠似漆,恢復往常關係了。後來在面對爭執時,兩個小孩處理起來也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有些家長對於孩子之間起衝突這件事異常敏感,往往在衝突剛開始就習慣性地衝出來保護孩子,這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有人撐腰,因此更肆無忌憚,這對孩子今後在人際方面的社交發展十分不利


賈靜雯的做法就非常值得家長們借鑑,首先在認定事情沒有嚴重到需要自己出馬後,她便在一旁安靜地觀察,隨後在發現兩個孩子在解決衝突這件事上還可以做得更好後,她沒有直接插手,而是鼓勵、引導孩子打電話邀請朋友來家裡吃飯。這無形中就教會了孩子一個解決衝突的方法,下次孩子再遇到類似情況,也會參考這次的做法。


03該出手時就出手

前面我們說了,當孩子之間發生小矛盾時,家長應該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但特殊情況特殊處理,下面這些情況,家長必須出面幫助解決。


·長期的霸凌

如果孩子身邊存在長期霸凌或潛在的長期威脅,家長必須出面幹涉。近年來社會上關於學生因長期遭受霸凌致死的新聞頻出,其中最令人惋惜的是,很多家長對孩子長期遭受折磨的情況一無所知,或者知道了也只當作是同學間的小打小鬧。



正確的處理方法應該是家長將情況告知學校,並且出面和對方家長溝通交涉,如有必要還可訴諸法律。家長這樣做的目的不僅在於威懾霸凌方,更是在告訴孩子:父母永遠是你最堅強的後盾


·惡意的挑釁、衝突

中國公安大學犯罪心理學教授曾說:孩子要有不傷人的教養,但也要有不被傷害的氣場


我們常說孩子都是小天使,但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也存在許多攻擊性強的孩子,他們經常故意挑起戰爭,許多溫和的處理方式在這種場合下並不適用,所以家長必須教會孩子反抗。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在遇到這種情況時,都必須拿出強硬的態度,否則對方只會覺得你很好欺負,進而越發得寸進尺。




成長無小事,讓孩子做自己人生的主角,身為父母,我們要做的是護他周全,卻不剝奪他親身體驗成長的機會,望所有家長共勉


如果你在孩子衝突的問題上有更好的見解,也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互動哦~

相關焦點

  • 孩子在學校與老師、同學有衝突,家長該怎麼做?從這三點開始
    前段時間有朋友私信問我,他家的孩子在學校很討厭老師,所以不願意去上學,問我怎麼辦?而今天我們就聊一聊「孩子與老師同學的衝突,家長該如何處理呢?第三,父母要做孩子的教練。我們先來看看第1點,學生之間矛盾和衝突總是難免的,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要有歸屬感,要與他人在一起的。我們知道牙齒都會偶爾咬到舌頭,孩子和同學在一起有衝突,這是不可避免的。就像非洲大草原上小馬這樣的動物黑壓壓一大片遷徙,他們一起覓食、奔跑、過河,互相擠壓、踩踏在所難免。如果你要是孤零零的獨自走了,很快就會成為獅子、豹子的美食。
  • 孩子在學校被同學欺負,家長要怎樣合理解決他們的衝突?
    年幼的他們無法用溝通解決,只能通過打鬥的方式處理衝突。而&34;的孩子,便會向父母尋求幫助,之後衝突的性質便發生了改變。有次女兒放學回到家,神色委屈地跑到我身邊,&34;我安慰幾句後詢問原因,原來是她和同學因為玩具起了爭執,之後被推倒在地。
  • 夏天學生脾氣暴躁,經常和同學起矛盾衝突,老師該怎麼做?
    學校是一個大家庭,由於各方面的原因,同學之間難免發生摩擦,產生這樣或那樣大大小小的矛盾。而作為教師,天和學生生活在一起,遇到學生之間鬧矛盾,該怎麼辦呢?同宿舍、同班級、同校的同學之間都應建立親兄弟、親姐妹樣的感情,要互相尊重、互相愛護,更要學會寬容與忍讓,同學之間發生一點矛盾, 都要主動向對方說聲「對不起」,對同學給予的幫助要主動說聲「謝謝」,告訴學生寬容與忍讓是一種美德, 是境界高尚的體現而不是所謂的「無能」。宿舍和教室及衛生的勞動任務都應積極地搶著幹,偷懶耍滑是品質低下的表現。
  • 孩子之間起衝突,家長怎麼做?該插手嗎?
    前天,我的女兒在公園玩,跟同班同學搶東西,我沒管。事情的起因是這樣的:前天放學之後,我依然是接了孩子就到公園去玩,過了一會兒,她同班男同學也來了,倆人你跑我追玩得好熱鬧,我們家長就在一旁聊天,我們也聊得很開心。我們正聊天的時候,遠遠地就聽到我女兒在那裡喊:「這是我的,給我。」
  •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衝突,家長該不該介入?你如何站隊
    孩子之間發生矛盾了,你的第一反應是這樣嗎?這熊孩子是咋回事啊,我去同學群找TA爹媽聊聊!誰這麼橫欺負你?別哭,老媽給你撐腰!今天在學校又和人打架了?我得告訴你老師好好管管你!別人打你,你不知道打回去嗎?小辰想說,雖然父母用心良苦,但孩子間的矛盾,還是需要孩子自己去解決,只有這樣,他才能夠真正學會如何與人相處。那麼家長們該怎麼做呢?
  • 《如何培養孩子的社會能力》教孩子學會解決衝突和與人相處的技巧
    沒有哪個家長不愛孩子,不為孩子擔心。可事實是,每當孩子在學校或者家裡,與同學或兄弟姐妹發生衝突時,父母知道了,總會第一時間出面勸解,或者用「不可以,你要怎樣怎樣」的話語,來制止衝突。可父母這樣權威性的解決做法,對於一個孩子來說,卻不能對他們的生活帶來真正意義上的幫助。
  • 孩子發生衝突,家長是否該出面?
    ,我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要維護自己的孩子,這絕對是一種人之常情,但是作為家長來講,我們的身份比較特別,孩子畢竟是未成年人,而且很多孩子還處在懵懂的周期,作為家長二話不說,以大欺小,這是一種很過分的行為,孩子我們可以說他不懂事,但大人你還用不懂事來形容嗎?
  • 孩子被同學起外號而煩惱,父母干著急,看聰明的爸媽如何做
    現在這個社會,有個現象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就是我們大部分的班級家長群裡,我們父母是沒有真實名字的,我們只是某某爸爸、某某媽媽。大家都只關注孩子,管你父母是誰,靠邊站!所以很多父母看不得自己孩子受一點委屈。這不,就有家長在群裡抱怨,自己的孩子回來哭,說有同學給他起了個外號叫「臭猴子」(不知是不是哪個孩子看了西遊記),希望大家管管,糾正一下,免得孩子因此有心裡負擔。
  • 「我在學校和老師起衝突了」,當孩子這樣說,你的立場很重要
    到了十一二歲青春期前期,叛逆心理出現,孩子變得敏感、易怒比較常見。孩子這時候自尊心會比較強,容易以自我為中心,而不是像成年人那樣懂得權衡事情。比如說,有一種可能是老師只是隨機安排了課程任務,但孩子認為這是老師在故意針對自己,偏袒其他同學。大部分情況下,學生和老師的衝突,屬於言語不當或性格不合。不過11歲的孩子已經具備很好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他們不是「不懂事」的。
  • 解決——父母與子女兩代人之間的衝突
    對於父母來說,難的不止是十年一日的撫養之責,還有言傳身教的重任。相對於過去的千載之秋,當代父母在子女教育這條路上面對的挑戰更大了。科技、社會結構、主流價值觀等因素的改變,讓傳承了千年的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和方式,似乎不再那麼適用於現在的孩子。孩子們的思維與想法愈發的自主。這是社會的進步,但同時也賦予子女教育更大的挑戰。 孩子們的成長伴隨著與父母越來越多的摩擦和衝突。
  • 孩子發生衝突,大人該不該管?看後長知識了
    >有的小朋友與別的小朋友起衝突之後,本來已經快和好了,但由於父母的插手,反而讓孩子的情緒變得失控。有很多的小孩子,他們雖然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打打鬧鬧,看起來也受了一點傷害,但是他們內心裡邊卻並沒有在意這件事情,如果父母插手過深,反而會影響他們之間的友誼,甚至還會因為父母的插手而導致孩子心裡留下陰影,所以當兩個孩子之間發生衝突時,父母如果能夠利用這3個方式循序漸進的管教,孩子將會有更好的發展。
  • 用遊戲的解決衝突,父母們學會了嗎?
    我們可以用幽默的方式來處理生活中發生的小事,減少與孩子的衝突。孩子在廚房吃點心,到處都是書,點心,香蕉皮,麵包屑灑了一地。這時候,我們可能會生氣,責備他們,教訓他們。但其實這時我們如果通過角色扮演,用幽默的方式去解決問題,能讓孩子更好地與我們合作。
  • 孩子在學校起衝突怎麼辦?寶媽收到兒子同學家長微信,被對方徵服
    文丨福果媽咪  孩子在學校和別的小朋友起衝突了應該怎麼辦?  其實這個問題很考驗家長們的情商,而父母的做法,也充分影響著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  一位寶媽就分享了她兒子和小朋友起衝突,對方家長的做法,讓她心服口服。  事情是這樣的。
  • 孩子被起了不好聽的外號,父母別急著出頭,教會解決方法更重要
    被「起外號」可以說是兒童時期,一段很沒面子的經歷。很多家長小的時候,也曾有過被起外號的經歷,知道那種傷自尊的感覺,所以也很擔心自己孩子被惡意起外號。那樣的話不僅打擊孩子自尊心,也容易變得自卑孤僻。差不多就是孩子上小學,還沒有脫離「幼稚」,同學之間鬧矛盾,互相取外號攻擊對方。例如拿別人外貌取外號,眼睛小的叫人「咪咪眼」,身材有些胖的叫人「老肥」,而身材瘦弱的,叫人「竹竿」。
  • 父母發現孩子被同學起外號,應該弄清楚這幾個問題,不要再困擾
    文/曉梅媽媽聊育兒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會一些很多難題,對於新手爸媽來說,有一些教育孩子的方面會缺乏經驗,但是教育的道路上,需要父母與孩子一起去探索,一起成長,互相學習。如果孩子犯了哪些錯誤,家長一定要耐心細緻的勸解孩子,不要衝動。
  • 當孩子遭遇校園暴力時,作為父母到底要不要出面幫忙?
    在網上看到一位媽媽提問:孩子被壞學生欺負了,家長要不要幹涉?顯然問這個問題的媽媽,非常焦慮,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她不知道該不該幫助自己的孩子去面對校園暴力,她也不知道該怎樣幫助孩子度過這段痛苦的階段。我們一味地保護孩子,他只會畏畏縮縮躲在我們身後,以後再遇到同樣的事情,他依舊埋在心裡不會解決。所以,第二步就是要教孩子去解決這個事情,保護好自己。三、孩子不能解決時,由我們出面聯繫學校當孩子回來告訴我們,他嘗試著去解決了這個問題,但是對方根本沒有要解決這個問題的習慣,甚至還一而再再而三地欺負他。
  • 《P.E.T.父母效能訓練》:親子共贏,解決親子衝突的黃金法則
    孩子周末想去和朋友聚餐,你提醒他周末還有作文課要上;孩子想買件新款運動衣,你說上個月那件還嶄新的放在衣櫃裡;孩子想和同學一起去爬山探險,你擔心山路危險讓他別去。 就這樣,當父母的需求和孩子的需求產生偏差,衝突就產生了。而且,隨著孩子年齡增大,自身的需求會越來越多,衝突也會不斷升級。
  • 手足起衝突,公平是關鍵,「賽局教養法」讓孩子在衝突中學會溝通
    賽局,這一概念起源於數學領域,主要研究人們如何進行博弈、互動、談判,參與博弈的雙方通過思考引用策略使自己的利益達到最大化,其核心理念是公平和雙贏。這一方法也被廣泛運用到經濟學、商業談判等領域,後來,父母們發現也可以將賽局理論的一些技巧和方法,運用到日常和孩子的互動上,解決孩子跟父母爭取自己的利益以及手足之間產生的衝突問題,因此,被稱為「賽局教養法」。
  • 孩子的社交你到底該不該介入?
    可是把孩子間的小糾紛上綱上線,隻身介入孩子之間的爭端,這樣的解決方式實在是下下策。是什麼讓這些父母做出如此不理智的行為呢?也就是有些父母總是忍不住想從情感上和行動上代表自己的孩子,參與有關他們的友誼,受歡迎程度和社交殘酷性等方面的矛盾中。
  • 父母如何說,避免與孩子衝突的發問技巧
    孩子跟您講了一大堆,你卻聽不明白,看到孩子心情不好,卻不知道怎樣開解,其實人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大腦信息量非常大,思維比較混亂,這時候,自己都很難搞清楚自己的想法,困惑在哪,教導式的溝通,會給孩子帶來怎樣的影響,如何發問呢?今天來聊聊,父母避免與孩子衝突的四步發問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