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2021-02-10 柴森物理

我是柴森,我在北京,是一名10年零11個月教齡的初高中物理老師。每天朋友圈分享:我2010年1月至今的差生逆襲的教學經驗,和考試提分方法;

我朋友圈分享了,初高中物理題型方法PDF電子版,您若需要或與我溝通,不要公眾號留言,可加我個人微信

添加微信:chaisenwuli81

社會上有一類人,他們有著成年人的年齡,但是精神上還沒有斷奶。

他們高度以自我為中心,既不懂得社會規則,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獨立性,缺乏責任感。

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巨嬰」。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

知乎網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嬰」,印象裡,她幾乎從未和朋友出去玩過,因為父母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坐危險的計程車」,支教、實習、旅行等活動更是想都別想。她從小到大沒洗過衣服,甚至都沒進過廚房,因為爸媽覺得女兒要「不沾煙火氣」。

高中假期,同齡人或出去旅行,或做兼職賺外快時,她只能宅在家裡學習、看書、寫東西。

後果顯而易見,她的自理能力、決策力、行動力都遠遠落後於同齡人:上大學後,因為不會裝手機卡急到掉淚;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哭了一路;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都需要問路人……

這位網友直言不諱地說:

「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

這句話,一語中的。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愛孩子,保護孩子,是所有動物的本能。

但父母過度的保護,讓孩子一點苦都不吃,當孩子獨立去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

馮夢龍在《古今譚概》中講了一則「翠鳥移巢」的寓言:翠鳥為了避免災禍,開始時往往把它的巢築得很高。

小鳥孵化出來以後,翠鳥非常喜愛它們,生怕它們不小心掉下來摔壞,就把鳥巢移低一些。等小鳥長出了羽毛,翠鳥更疼愛它們了,把鳥巢移得更低。這樣,人們輕而易舉地就把小翠鳥捉走了。

韓非子曾說:「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愛之太殷,憂之太勤」,孩子就會養成任性、驕狂的習性,甚至走上歧途。

孩子就像一棵樹,只有在其成長的過程中不斷修剪,樹木才能長得挺拔。如果,因為不忍心,就不去剪掉橫生的旁支,任其瘋長,早晚世界會以一種更殘酷的方式幫他剪掉。

這世界從來都是公平的,苦盡才有甘來。那些沒有受苦便得到的甜,總有一天要還回去。父母給孩子打造出來一個無菌的環境,最後只會讓孩子變成一個廢物。

你不讓孩子吃苦,他會讓父母吃苦

不久前,一則「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萬字控訴長文」的新聞在朋友圈裡刷了屏。

在長達一萬五千字的長信中,通篇充斥著負面詞彙。

高考理科「狀元」、北大本科、留美碩士王猛(化名)將自己與家庭決裂的根源歸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

「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高中畢業前,王猛所有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裡。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

畢業後,在經歷了幾年不太順利的工作後,王猛借著英語優勢決定出國讀研。然而父母的「關愛」如影隨行,隨後就給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顧他。

2012年前後,一封長長的決裂信發出,王猛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他不再主動聯繫家人,也幾乎不回復任何信息。

最近10年,王猛僅回過一次家,還是「例行公事」——更換過期身份證。那是2015年春天,整個行程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個小時,只因為需要向父母拿戶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鐘。

「每年春節都有人問,你們兒子咋又沒回來,我都說他在美國,忙。」王猛母親的話語中透著傷心與無奈。

王猛的信也許是真實案例,也許如一些網民所說,是寫手的編造,但是卻給當下的家庭教育敲響了警鐘。在這一極端例子中,不少人都能看到自己的影子。

許多家長分不清愛與溺愛,愛的本質是要給孩子自由、寬容、欣賞,而溺愛的本質則是過度保護和管制。

劉墉曾感嘆說,「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國的自由,又要中國的寵愛,沒有美國孩子的主動,又失去了中國的孝道。」

「寵狗上灶,寵子不孝」,不讓孩子吃苦,最終孩子會讓父母吃苦。

父母給孩子最深沉的愛,是放手

於丹說:

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父母真正成功的愛,就是讓孩子儘早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從你的生命中分離出去,這種分離越早,你就越成功。

換句話來講就是,有一種愛叫放手,不放手的父母,養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紀錄片《狐狸的故事》,在豆瓣上的評分高達8.7,講述了一對相愛的狐狸,狐狸媽媽懷孕後,狐狸爸爸毫無畏懼地獨自覓食,被群狼咬得遍體鱗傷,卻還是帶著傷痛拖回了食物,並堅持覓食挨過了那白雪皚皚的漫漫劫期。

春天,狐狸媽媽生下了五隻可愛的小狐狸。小狐狸在媽媽爸爸的精心呵護下漸漸長大。

初秋的早晨,狐狸的爸爸媽媽像往常一樣領著孩子們走向了草原的深處。在一塊草木茂盛、小溪流水的地方停了下來。狐狸爸爸媽媽圍著孩子們轉了兩圈,然後頭也不回地向遠處飛奔而去……

他們把自己的孩子,狠心地「扔」在變幻莫測的草原,但是他們早已把生存的本領教給了小狐狸們。

動物尚且如此,人類更是這樣。即使有再多的不舍,父母都必須忍痛放手,因為孩子的未來必須由他們自己去走。

只有放手,讓孩子脫離「父母」這個舒適區,他才能見識更廣闊的天空,才會有更高的視野、更大的格局。

否則,父母的格局就是孩子的格局,父母的高度就是孩子的高度。孩子的人生,只是重複父母的人生。

明智的家長,應學會放手,在五光十色的人生中,我們不是居高臨下,俯身教誨,而是站在孩子身旁,與他肩並肩,陪伴他們走過精彩的一程。

我在微信視頻號分享了學習方法,家庭教育,物理提分秘籍小視頻,可掃碼關注我的視頻號,觀看更多學習方法視頻

我總結的《初中物理題型方法一本全初中紙質版,點擊左下方閱讀原文

想看更多學習方法文章嗎

點「」和「在看」鼓勵一下

相關焦點

  • 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這句話,一語中的。所有「巨嬰」的誕生,都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過度保護。愛孩子,保護孩子,是所有動物的本能。但父母過度的保護,讓孩子一點苦都不吃,當孩子獨立去面對世界時,吃到的將是一碗「苦果」。馮夢龍在《古今譚概》中講了一則「翠鳥移巢」的寓言:翠鳥為了避免災禍,開始時往往把它的巢築得很高。
  • 家長毆打搶自家孩子玩具小孩被拘:父母最大的罪惡是過度保護孩子
    家長毆打搶自家孩子玩具小孩被拘: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家長毆打搶自家孩子玩具小孩被拘: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劇中,主人公瑪麗是一位單親媽媽,由於女兒在3歲的時候,曾差點走丟,所以瑪麗就對女兒在外特別緊張。
  •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傷害,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如今這個年代,生養孩子的成本高了,孩子生得少了。每個孩子都成了家長的心肝寶貝,也成了社會的稀缺資源。於是乎,過度保護,就成了一種常態。 01 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  鄰居家一個小男孩,全家人都對這個小孩疼愛至極,那真是捧在手裡怕摔著,含在嘴裡怕化了,生怕孩子受到一點傷害。 從孩子會走路開始,他幾乎都沒離開過家人的視線,去哪都要有大人陪著。
  • 父母最大的過錯就是過度保護,這不僅不是愛,反而是對孩子的傷害
    中國式教育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父母的過度式保護。父母們常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孩子還小,能幹什麼?」,是對孩子最大的傷害說過度保護,讓我起樓下超市家的婷婷,婷婷去年高考,考上了距離家兩個小時車程的大學,因為婷婷從小就是在家附近上學,前20年基本沒有離開過爸媽,媽媽離不開孩子,孩子面對未知的校園住宿生活更是充滿了恐懼,所以,兩母女從錄取通知書到的那天就開始就以淚洗面。
  • 過度保護的父母:如何放手養育獨立的孩子
    你想讓你的孩子是健康的,安全的,並成功的-所以難怪你會發現自己幫助了一點太過多或加強在保存一天任何時候去的東西稍微歪。但是,不斷的「 直升機 」活動可能會阻礙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過度保護父母意味著好,但是追求完美往往弊大於利。那麼,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是保護過度的父母?潛在的後果是什麼?而且,最重要的是,您現在如何才能阻止無意的窒息呢?
  • 如何「毀掉」一個孩子:父母對孩子——保護保護再保護
    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那些被過度保護的孩子,真的就能按父母所想的那樣,永遠在&34;環境中順利成長嗎?1.過度保護下的孩子,成了害人不眨眼的惡魔近期名聲大噪的國產懸疑劇《隱秘的角落》是由小說《壞小孩》改編而成。從剛播出到大結局,始終都維持在9分以上的水平。
  • 過度保護,就是家長對孩子犯下最大的錯
    但是這件事給我留下了理念,孩子必須需要適當的鍛鍊,不能過度保護!結果就是沒有凍壞,可見孩子是可以接受這方面的訓練的。經過鍛鍊,身體的機能能夠激發出來!,不能過度保護,目前在身體素質這塊,我還是比較滿意的。
  • 如何放手培養孩子獨立的性格?不要做過度保護的父母
    過度保護的父母本意是好的,卻往往事與願違。就是這種不間斷的「幫助」,反而可能會阻礙你孩子的成長和發育。 那麼,你如何判斷自己是不是一個過度保護孩子的父母呢?過度保護潛在的後果是什麼?而且,最重要的是,你要怎樣才能從現在開始就停止你無意間對孩子造成的「窒息」? 過度保護的父母往往致力於庇護他們的孩子免受身體上、精神上或情感上的痛苦。因為想確保孩子將來的成功,所以他們可能會選擇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減輕日常生活中的瑣事對孩子的影響。
  • 過度期望:教育孩子的最大誤區
    當前的家教存在著許多誤區,例如: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應立即著手教育,家庭應給孩子以溫暖,不能像幼兒園、學校那麼「嚴」,以及重智輕德等。但最大的誤區卻是過度期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過度保護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圍著孩子團團轉。
  • 對孩子過度保護,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父母學會放手孩子才會成長
    這就是媽媽對孩子的保護欲,其實每個父母多多少少都對孩子產生了保護欲,只是有些更強烈,有些並不是十分明顯。有時候愛的太深反而傷害了孩子,而自己卻不知道,當孩子指出時還覺得很委屈,明明自己是為了孩子好,可是卻不得到理解。那你應該想想,是否因為你過度的保護或者管控引發了孩子的不滿。所以,作為父母,應該自查自己是否過度保護了孩子,以下幾個方面可以幫助你自查。
  • 過度保護孩子,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這些阻礙
    孩子缺失探索,阻礙智力發展 自孩子出生以後,很多父母就在擔心他們的安全問題,不讓孩子亂翻亂爬、四處亂摸,但這種過度保護會讓1~3歲處於探索期的孩子失去動腦
  • 「過度保護」是好的,但「過度幹涉」就不要了吧
    「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 在撫養或教育孩子時,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也不會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有什麼區別吧。 「過度保護」是指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過度幹涉」是指對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幹涉。 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實父母所做的事情沒有變化,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希望做的和孩子不希望做的」。
  • 直升機父母:過度保護和包攬,愛變成了「害」
    父母愛孩子這是天性, 種愛一般就體現為關注和給予,但是有的父母會過度關注並且過度給予,然後就做出跟這位個高中生父母類似的事情。我們把這類父母稱之為直升機父母,因為他們就像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空,時時刻刻監控孩子的一舉一動。
  • 毀掉一個孩子最有效的方式,是對他/她「過度保護」!
    她告訴Professor,連續帶了五年暑假班,她發現現在的孩子智商越來越高,脾氣卻越來越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越來越難。「這就是過度保護下長大的「畸形兒」,每一次的過度保護都是阻礙孩子成長的攔路虎!」聊到最後,她痛心地說。
  • 美國田園下的罪惡:如果孩子都保護不了,還能保護什麼
    這不由得人想起2007年那部根據真人真事改編而來的電影——《美國田園下的罪惡》看完這個電影,或許我們不僅僅要宣導反體罰的兒童人權觀念。還要從孩子的自身出發,告訴他們正確的是非觀和什麼是人權。,給沒錢的醫生,自己拿藥西爾維婭姐妹的父親玩耍,格特魯德的女兒來找房子時,使殘留的提出,一周只給了她20美元就這樣,考慮之後,把兩個女兒託付給西爾維亞的父母,那個取,一面照顧照顧是可悲的人,同時也有討厭人孩子們再吵吵嚷嚷,她就對孩子們說——你上樓了
  • 無菌式教育,是父母最大的罪惡
    2實際上,這是「過度保護」——這種行為已經影響到了孩子的獨立發展。片中的瑪麗,不就是現實中不少父母的縮影?在他們眼中,現實世界很危險,孩子卻很脆弱。他們恨不得把孩子「捧在手上、含在嘴裡」。最終,就導致了潘多拉效應——也就是「不禁不為,越禁越為」。在孩子的好奇心與逆反心理作用之下,父母與孩子成了對立的雙方。保護,成為了傷害。原生家庭,也成了孩子一生想要反抗和逃離的地方。
  • 過度保護孩子,將會帶來哪些危害?
    小編發現,現今的家長對孩子實在是過度的關愛,任何事情都希望能幫助孩子做好,不想讓孩子受任何的苦,長期下去,孩子就會變成嬌滴滴的娃娃,經受不住任何風雨的摧殘,否則就會一蹶不振。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將會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自主意識和敏捷的應變能力,任何事情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否則會不知所措,經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 過度保護會讓孩子有顆「玻璃心」
    在媽媽看來,這完全是一件小事,於是不停給孩子出主意,讓她不要在意,繼續上學,不要管別人怎麼看。可是,孩子就是不接受媽媽的建議。  我給那位媽媽分析,孩子這種經不起任何批評指責的性格,恰恰是目前你給予的支持和信任太少,或者說是過度保護,即每次遇到困難,孩子還沒有想出辦法自己處理時,你就開始幫助。這種過度保護,會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 解析「魚缸法則」:家長要擯棄給孩子過度保護,孩子成長需要自由
    父母都愛孩子是他們的天性,把孩子捧在手心裡,不讓孩子受到一點兒傷害。現在的父母什麼事都要替孩子包辦,對孩子過度的保護,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越來越有依賴性,缺少獨立自主的品質。父母過於包辦孩子的事情,這種就會使他們獨立性差、不能自理。
  • 「家庭教育」孩子不會「自我管理」:父母訓練不足與過度保護
    對不少小朋友而言,這句話就是他的自畫像。在家的時候,衣服有人洗,鞋子有人拿好,吃飯飯碗都已經擺好,真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二、過度保護,培養低能2017年,日本電視臺播出過一部家庭情感劇《受保護過度的加穗子》,女大學生加穗子是一個「被保護過度的典型典範」,凡事都依靠父母解決,無憂無慮地長大,就像一個「在無菌環境下培養出來的神奇人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