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裡的每一個人,都在被「過度保護」?
還記得第二期《爸媽學前班》中,劉璇老公王弢在選擇育兒問題時,就曾提出「過度保護」的問題。他說,我認為璇對孩子的保護是過度的。然後瘋狂diss我給孩子吃多了……」——D爸「我在負責給孩子做飯,但我孩子從小什麼東西都用『寶寶款』,孩子他媽什麼都要給孩子買最好的,寶寶水,寶寶米,連給孩子做飯的鍋碗瓢盆都要寶寶專用……有時候我自己做飯吃順便把孩子的飯一起做了,孩子他媽都不會接受,真是不知道別的孩子怎麼長大的。」過度保護的定義是什麼?
-
有「自我」的父母,不會需要孩子來榮耀你
英國心理學家Silvia說過:「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愛都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是以分離為目的,那就是父母對孩子的愛。」 父母教小寶寶學會獨立,可父母對孩子的依賴卻越來越深了 總有一天,孩子會離開父母,出外打拼,獨自生活,建立自己的家庭。若父母把自己的孩子當成全世界,當孩子不在身邊了,父母的世界也就跟著全塌了。
-
「家庭教育」過度保護的背後,是家長的控制欲
從換鞋子看孩子「自我管理」(三)>過度保護的背後,是家長的控制欲孩子在未成年的時候,父母需要給予教養與指導,因為此時的孩子是一棵小樹苗,需要父母的陽光雨露,他們才能茁壯成長。當孩子已經逐漸長大,逐步形成自己獨立人格,慢慢成長為一棵大樹,父母卻拼命地用自己的思想和觀念給孩子修枝剪葉,要求孩子必須走向父母指引的航道,這就是一種控制。這種強烈地要求孩子隨父母心意發展的欲望,就是一種控制欲。
-
家長毆打搶自家孩子玩具小孩被拘:父母最大的罪惡是過度保護孩子
父母對於子女的保護太過度,就會讓孩子產生反作用,也就是逆反心。 父母本以為,監控孩子,是想保護孩子,讓孩子免受到傷害,殊不知,這種過度的保護,帶來的效果是背道而馳的,反而成了傷害。 最後,成為了毀掉孩子的罪魁禍首。 這種過分的保護,終將是害不是愛。
-
論「家庭教育」對塑造孩子人生的重要性
「孟母三遷,擇鄰而居」的典故眾所周知,為了讓兒子處於最佳學習環境,孟子的母親曾三度搬遷。縱觀歷史,很多偉人由於從小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而成為了各自領域中的佼佼者。在現代社會,艾倫認為家庭教育應該重視以下幾點:1.誠實(Honesty)- 如果孩子從小說謊成性,他們將來勢必會遭遇許多由此帶來的困難,畢竟誠實待人才是成功的基礎。2.良好習慣(Good habits)- 必須要教育孩子從小養成良好的習慣。他們要學會清理整頓,對萬物充滿同情。要從小事教育他們,例如人走燈滅,見面問候等。
-
「棉花糖·家庭教育」成為智慧父母 你不能錯過的10條高能語錄
成為「高情商」的智慧父母我們都希望下一代能夠「贏在起跑線上」,而這起跑線恰恰就是我們的家庭教育。對於很多父母苦惱的育兒問題,大宋老師總能一語成讖、溫柔而不失堅定,引導他們成為「高情商」的智慧父母。她的每一堂父母課,都是「能量」滿滿、「智慧」多多,給人以醍醐灌頂之感。
-
「棉花糖 家庭教育」「媽媽,謝謝你給我面子!」
時至今日,依然有一些父母,打著「為了孩子好」的幌子,以「孩子還小,不要緊」為由,無所顧忌地打壓著孩子的自尊,讓孩子抬不起頭來。」中,宋丹丹半開玩笑當著全國觀眾的面,說自己生了個「廢物」。,其中之一就是「讓孩子當眾出醜」。
-
過度保護的父母:如何放手養育獨立的孩子
您負責撫養,塑造和訓練小人物。賭注很高,後果很重。你想讓你的孩子是健康的,安全的,並成功的-所以難怪你會發現自己幫助了一點太過多或加強在保存一天任何時候去的東西稍微歪。但是,不斷的「 直升機 」活動可能會阻礙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過度保護父母意味著好,但是追求完美往往弊大於利。那麼,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是保護過度的父母?潛在的後果是什麼?
-
「棉花糖·家庭教育」雙職工父母,如何更好地陪伴孩子?
缺席的爸 +焦慮的媽=糟心的娃「全民焦慮」的時代,造就了一大批「中國特色父母」:爸爸們以賺錢養家為由早出晚歸、甚至不歸,孩子普遍缺乏父親的陪伴。,等孩子睡著後才回到家中。在2015年,全國第二次家庭教育現狀調查結果顯示,在子女教育方面,近50%家庭的父親「缺位」。面對「最想把心裡話說給誰聽」時,只有約7%的孩子選擇了父親,高達63%的孩子選擇了母親。當老師問「你們的爸爸是什麼樣」時,孩子們紛紛說「我爸爸能掙好多好多錢」、「我爸爸很懶,就會玩手機」,而不說「我爸爸懂得好多好多知識」、「我爸爸能把我舉高高」時,我們究竟是該笑還是該哭呢?
-
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他們高度以自我為中心,既不懂得社會規則,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獨立性,缺乏責任感。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巨嬰」。後果顯而易見,她的自理能力、決策力、行動力都遠遠落後於同齡人:上大學後,因為不會裝手機卡急到掉淚;軍訓時不會打包行李哭了一路;連如何到馬路對面坐公交都需要問路人……這位網友直言不諱地說:「我一直以為我長大了,其實沒有。我本可以長大的機會都被父母奪走了。
-
「家庭教育」孩子學習過於依賴父母怎麼辦
孩子學習過於依賴父母也是學習不自覺的表現之一,這種不自覺的特殊性就在於,父母似乎成了孩子學習的「靠山」,離開父母孩子似乎就不會學習了,會的也變成不會了。難怪有不少家長抱怨:孩子放學回家後,總是先玩,一直等到爸爸媽媽下班回來才開始寫作業,而且在寫作業的過程中,一遇到稍有難度的題目就立刻問爸爸媽媽,自己不願多動腦筋。(本文由專注教育領域的「南通誠德教育」獨家發布。
-
「爸媽必修課」訓練孩子自覺性從「照鏡子」開始
其中有一道問答題:「你每天早上睜眼之後,到晚上睡覺之前,你有沒有主動去跟10個陌生人打交道?」「信任」能縮短人與人的距離這個調查背後透露出一個重要元素——信任。信任大家都不會去做越軌的事情,你才會很放心地跟初次見面的人打招呼、道早安。
-
父母最大的罪惡,就是過度保護孩子
他們高度以自我為中心,既不懂得社會規則,也不通人情世故,缺乏獨立性,缺乏責任感。他們有個共同的名字——「巨嬰」。01你不讓孩子吃苦,這個世界會讓他吃苦知乎網友斯某曾是一位「巨嬰」,印象裡,她幾乎從未和朋友出去玩過,因為父母規定「天黑之前必須回家」、「不能坐危險的計程車」,支教、實習、旅行等活動更是想都別想。
-
孩子不願寫作業,媽媽為何容易生氣,因為不懂真正的家庭教育
作者丨壹心大哥編輯丨笨拙的老狼許多父母都會發現,當孩子步入叛逆期後,孩子在學習上內驅力不足,他回家後怎麼都不願寫作業,經常拖拉許久,在父母多次催促下才肯去寫作業。因為作為成人的思維慣性,孩子主動去寫作業,是未來他可能會有出息的體現。所以當你孩子的一些表現,不符合你的預期的時候,比如:玩著手機不願寫作業、不認真地寫作業,或者作業寫不出來,你就會很生氣,這是因為你內在有標準,內在有執著。你卻忽略了這個生氣,只會讓孩子在父母的「不允許」和「應該」中也深深地覺得自己不夠好。
-
孩子不願寫作業,媽媽為何容易生氣,因為不懂真正的家庭教育
作者丨壹心大哥編輯丨笨拙的老狼許多父母都會發現,當孩子步入叛逆期後,孩子在學習上內驅力不足,他回家後怎麼都不願寫作業,經常磨蹭許久,在父母多次催促下才肯去寫作業。父母每次面對孩子不願寫作業或是磨蹭問題,真的很生氣、很難受,經常壓不住內心的生氣難受,脾氣會爆發出來。
-
「NLP育兒系列」怎樣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幾乎可以肯定,這個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很低。有些父母,過度強調理性,對孩子的情緒視為不見甚至否定諷刺,孩子沒有了情緒的指引,逐漸搞不清他真正想要的東西,也就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了。有些父母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代替孩子去體驗。這些父母喜歡包辦,什麼也不讓孩子做,這不僅是日常生活,還包括成長過程裡的各種決定和選擇。
-
家庭教育,父母的狀態比父母的教育更重要
如今兒童學習上的問題,各種各樣的問題歸納起來都是心力不足,學習熱情不足。養魚重水,養樹重根,養人重心。若兒童的心靈不能在家中得到保護,不能得到有效的滋養,天才的聰明才智是沒有基礎的;再高的智商,也沒有適當的相應心理支持,天才難以發揮。點亮孩子學習的激情需要一定的溫度,需要一定的狀態才能點亮。假如父母的心是冷漠、麻木或焦慮的,就很難點燃孩子學習的熱情。
-
"縱容過度保護型的管教"對孩子腦部的影響
02縱容過度保護型的管教方法平時也會聽到這類家長或孩子照顧者這麼說:「他還少,不懂, 我們讓讓他嘛, 大了他就會明白了。」這句話就充滿謬誤!說香港的孩子是「七星伴月」 意指每名小孩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和外傭姐姐一共七個人,將孩子「捧在手心裡」。
-
過度保護孩子,將會帶來哪些危害?
小編發現,現今的家長對孩子實在是過度的關愛,任何事情都希望能幫助孩子做好,不想讓孩子受任何的苦,長期下去,孩子就會變成嬌滴滴的娃娃,經受不住任何風雨的摧殘,否則就會一蹶不振。被過度保護的孩子,將會養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自主意識和敏捷的應變能力,任何事情離不開他人的幫助,否則會不知所措,經常會感到無所適從。
-
病態的家庭教育:關心過度讓孩子很受傷
近幾年,家庭教育問題越來越擺在社會的面前,父母怎樣教育孩子才是正確的?很多父母都以為能讓孩子穿好吃好就算是盡職了,其實不然。現在最普遍的現象是對孩子關心過度了,這不僅不能讓孩子健康成長,還會增加孩子在以後的人生路生遭遇風險的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