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保護這個問題,說起來老生常談,做起來就只能說無法避免。
還記得第二期《爸媽學前班》中,劉璇老公王弢在選擇育兒問題時,就曾提出「過度保護」的問題。他說,我認為璇對孩子的保護是過度的。
這不,在本期《爸媽學前班》中,學員們就討論到了這個問題,過度保護的尺度到底在哪裡?
專家說,尺度的關鍵在於接收孩子的信號,比如他說「我可以做,我來做」時,父母就不要再說「讓我來,這不是你的事」。當父母習慣於幫孩子做他本可以自己做的決定,雙方都會感到很累。專家還舉了一個例子,比如在使用餐具的問題上,1歲左右的孩子通常會對獨立進食表現出興趣,家長就應該提供這樣的機會給他們,而不是繼續餵食。
這像極了現代爸媽們經常吐槽的一個問題:爺爺奶奶太寵孩子,不讓孩子自己吃飯,要追著餵飯。究其原因,也是預設了孩子自己使用餐具會有危險,所以寧願不讓孩子自己嘗試,也要將危險掐滅於無形。
其實,我們發現——在一個家庭裡,幾乎每個人都在被「過度保護」!
就這個問題,我們立即採訪了辦公室的爸爸媽媽們:
A媽——
「我習慣給孩子喝常溫水,爺爺奶奶就會特別著急,認為孩子應該喝熱水,常溫水會傷她的腸胃。其實孩子從生下來就只喝常溫水,真的沒啥關係。」
——B爸
「我家孩子特別喜歡我陪她玩飛高高遊戲,就是把她拋起來然後接住,其實我是一直順勢接住她,是安全的。但我爸媽就說這遊戲太危險了,不準我和孩子這麼玩兒。」
C媽——
「我家孩子吃飯挺懂事兒的,會說自己吃飽了還是沒吃飽。所以我陪他吃飯的時候會根據他的回答適當加量。但我婆婆就覺得特別不可思議,不到2歲的小孩子怎麼可以吃24個寶寶餃子?!然後瘋狂diss我給孩子吃多了……」
——D爸
「我在負責給孩子做飯,但我孩子從小什麼東西都用『寶寶款』,孩子他媽什麼都要給孩子買最好的,寶寶水,寶寶米,連給孩子做飯的鍋碗瓢盆都要寶寶專用……有時候我自己做飯吃順便把孩子的飯一起做了,孩子他媽都不會接受,真是不知道別的孩子怎麼長大的。」
過度保護的定義是什麼?是為了不使孩子受到傷害,過分給予保護以致影響其獨立性發展的傾向。
我們發現,基於「不使孩子受傷害」這個目的,在家庭教育中,不僅是孩子,每一個人都在被其他人「過度保護」,以致於影響了他們參與家庭教育的積極性。例如總被吐槽的爸爸們,很多爸爸被無數次控訴「不管孩子」或「帶不好孩子」,然而控訴一時爽,結局就是讓爸爸們在家庭教育這件事上愈發消極。
對另一半和孩子的「過度保護」更大的隱藏危害是,既養成了孩子的依賴性,也否認了另一半的付出,將對方越推越遠,最終只剩自己一個人完成所有家庭教育的工作,身累心更累。
所謂的放手教育不再過度保護,不僅是對孩子放手,還有對自己放手。
其實要避免過度保護這個傳統問題,不過就是學會放手,正如節目中專家所說,作為父母會激發一切來保證孩子的安全,但孩子終有一天要走向外面的世界,我們一直引導他們會給他們造成一定影響,我們應該給的是指導鼓勵和建議,使他們成為獨立的人。
-END-
策劃:有養
撰文:王機智
編輯:Shero
視覺: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