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育兒系列」怎樣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2020-08-04 不正經心理學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3篇

自我價值,是每一個人建立成功快樂人生的本錢,它包括自信、自愛和自尊

這三項也是心理素質的基本核心,有了足夠的自信、自愛和自尊,一個人才能發展出其他的心理素質。

培養自信的方程:感覺→嘗試→經驗→能力→(肯定)→自信→自愛→自尊

「NLP育兒系列」怎樣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01

如果你看到一個喜歡用利器劃割自己的孩子,幾乎可以肯定,這個孩子的自我價值感很低。

那什麼是自我價值感?

簡單的說,就是自己覺得自己是值錢的

什麼東西會讓你覺得值錢?

當然是那些能夠滿足你的期待和實現你的目的的東西。因此,如果你相信你自己能夠實現自己的目的(自信),你就會覺得自己值錢。反之,如果你認為你自己不可能實現自己的目的(自卑),你就會認為自己一文不值。

你不會愛一文不值的東西,一文不值的就是垃圾,沒有人會愛垃圾。因此,沒有自信,就不可能有自愛

一個沒有自愛的人,是不會尊重自己的(自尊),因此他會隨意輕視自己、踐踏自己,比如自殘,甚至自殺。

可見,有自信才能自愛,有自愛就會自尊,才會產生自我價值感。

「NLP育兒系列」怎樣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02

一個人如何才能有自信?

沒有人是天生自信的。當他嘗試用行動去靠近自己的目標時,會展示出實現目標的能力,如果這份能力得到肯定,他就越來越相信自己,也就越會去嘗試,因此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於是更一步越來越相信自己。

他就這樣越來越自信。

這理應是一個很自然的過程,但很多父母人為阻礙了這個過程。

有些父母忽視、否定孩子的情緒,因而讓孩子與內心的感覺斷開了聯結。情緒是孩子內心動機的代言人,告訴孩子哪些是他想要的,哪些是他不想要的。有些父母,過度強調理性,對孩子的情緒視為不見甚至否定諷刺,孩子沒有了情緒的指引,逐漸搞不清他真正想要的東西,也就不會採取任何行動了。

有些父母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代替孩子去體驗。這些父母喜歡包辦,什麼也不讓孩子做,這不僅是日常生活,還包括成長過程裡的各種決定和選擇。孩子無法體驗過程,自然也無法表現出能力。這樣帶大的孩子,大概率會是一個「廢柴」。

有些父母不肯定孩子的能力,只看到沒有做到的地方。有些考了90分的孩子,也會因為丟失的10分挨罵。有家長說我就不會,我滿意了。那麼,讓我們捫心自問一下,如果孩子考了50分,你會肯定孩子取得的50分嗎?孩子不會在批評和否定中成長的,只會基於已經取得的分數,去獲取更多的分數。90分裡,不能沒有前50分。

「NLP育兒系列」怎樣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03

自我價值感的培養,要把握這三個要點:

第一,務必幫助孩子認識自己的情緒,提升情商。在孩子表現情緒的時候,與他共情,幫助他為這個情緒命名,比如「我看到你現在很傷心」。

第二,多放手,讓孩子獨立去完成一些事情。每一種體驗都有好處,不要害怕孩子會失敗,因為在NLP裡,沒有失敗,只有反饋。

第三,在孩子表現出能力的時候,及時肯定。肯定孩子做到的部分,鼓勵孩子的能力層面,而不是身份層面。比如「你剛才很認真,因此這個部分完成的比較好」,而不是「你真聰明」。

相關焦點

  • 「NLP育兒系列」不能在製造問題的層次來解決問題
    從「環境」裡接受到刺激,採取應對的「行動」,不得不發展出一些生存策略(「能力」),並由此相信了某種偏執的「信念和價值觀」,從而認為自己是一個受害者(「自我認知」),並認為世界是危險的(靈性)。自主的人生是從高到低的。
  • 提高孩子自我價值,幫助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這3點值得學習
    對於孩子的價值觀有該用怎樣的教育方式去引導他呢?一、什麼是價值感?自我價值感,就是一個人對自己所抱有的信心和能力感。自我價值感來自於歸屬感,即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你體驗到了自己的能力,而不是別人說你有能力。父母無法給予孩子自我價值感,每個孩子都必須自己形成自我價值感。
  • 「NLP育兒系列」育兒的十二條前提假設
    1、沒有兩個孩子是一樣的。這意味著,並不存在一種適用於每個孩子的育兒方法。有些家長喜歡李玫瑾,有些喜歡尹建莉,但其實任何育兒的技巧,都不可能完全貼合你的孩子。控制的後果是無能和低自我價值,以及對父母的憤怒(往往是壓抑的)。3、道理不重要,孩子能接收到才重要。
  • 「NLP育兒系列」怎樣讓孩子有動力去學習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8篇​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孩子沒什麼動力,怎樣讓孩子有動力去學習?這個問題很大,我們可以從較為抽象的層次上去講,但相信你已經聽過太多這樣的說辭了。比如,只有孩子感興趣,他才會去學習。
  • 「NLP育兒系列」只要對方不這樣,那就沒問題了?
    這因為這樣,找諮詢師的父母才會經常認為:我的孩子出問題了,請幫我解決孩子的問題。把問題推在孩子身上,可能會讓自己比較舒服,但對於問題的解決毫無益處。要與孩子溝通,首先得做好與自己的溝通。在一次小組分享活動上,我向成員分享了「理解層次」,並提及家長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攻擊孩子的自我認知層次。這是一位小組成員說,自己是老師,在教孩子的時候總是會忍不住罵學生「真是個笨蛋」。她問,教了很多次也不會真的很憤怒,那時候要怎麼處理呢?
  • 「NLP育兒系列」人只能從成功走向成功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08篇自我模仿從設定目標開始。目標是「我要什麼」,而不是「我不要什麼」。其中,自我模仿比模仿任何一個其他人都要更有效。​01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設定「不想要」這樣的目標。
  • 「NLP育兒系列」培養孩子「情商」的誤區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5篇「情商(EQ)」這個詞最早由丹尼爾·戈爾曼提出。家長往往認為,情商高就是指善於搞好人際關係。可以說,他成了一位「絕對理性」的人。這個人就是被稱為「心理學十大被試之一」的菲尼斯·蓋奇。他的頭骨和那根鐵棍至今仍在博物館裡。沒有情緒的「理性人」後來過的怎麼樣呢?
  • 為什麼要讓孩子感受到自我價值?「自我價值感」越高,孩子越自信
    很多家長在面對類似的情況,都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而是認為簡單的小情緒。不要忽視「自我價值感」的重要性,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自信。一、「自我價值感」越高的孩子越自信!自我價值感就是我們對自己的看法和感覺。
  • 「蒙特梭利」育兒法適合中國家長嗎,為什麼?
    蒙特梭利有一句很重要的話,「Never help a child with a task at which he feels he can succeed.」「如果孩子覺得這是他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千萬不要幫他做。」
  • 等待覆工讓人感到焦慮的真正原因是:自我價值感缺失
    實際上,抽絲剝繭,本質的原因是:自我價值感缺失。這是一種讓人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感覺。自我價值感的體現需要一個必備條件:與外界交互。換句話說就是:我做了一件什麼事,對別人(事情、環境)產生了什麼影響、起到了哪些作用。總之,自我價值感需要在與另一方的交互中才能得以體現。
  • 聊聊隔代育兒那些事
    「最後一口」,「乖,再來一口」,「最後,再來一小口」,「媽……您可不可以……」你吞下了後面的話,因為母親的臉色已經沉下來了。帶孩子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大部分幫子女帶孩子的老人,都落下一身毛病。還會因為這些不科學的方法,費力不討好,落下子女的埋怨。我們應該時刻感恩願意幫我們帶孩子的老人,同時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
  • 孩子自我價值感過低?家長最傷人的行為,是告訴孩子優秀才會被愛
    並不是優秀的孩子才值得家長的疼愛,這樣會傷害孩子以及他內心的自我價值感。一、家長的愛與呵護,影響孩子價值感的高低一個人的自我認知經常形成於生活於特定的環境裡,例如孩子突破了某一項自己做不到的事情,那麼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他的心理和自我認知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但是更多的自我認知,是出現在平常的生活裡,與孩子的父母、家長有關。
  • 「NLP育兒系列」老去的心不要教育鮮活的心
    (《永續成長的寶藏圖》)感官敏銳,也就是所謂的「赤子之心」吧!記得在《重塑大腦 重塑人生》裡有提到,當人們的某條神經鏈經過反覆多次的鍛鍊,大腦裡的地圖完善之後,這件事就不太會引起注意了,換言之,我們的感官會對這件事麻木掉。久入芝蘭之室不聞奇香,似乎大部分事情都遵循這樣的道理,一旦熟悉了,就傾向於自動化處理。
  • 「棉花糖·心理」一張圖告訴你:孩子的心理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每個孩子都是一顆靜待發芽的種子,成績平平的孩子也有屬於它的春天。永遠不要用一次兩次考試的分數,去丈量孩子的未來。心理健康有三大基石:安全感、價值感和存在感。在這一時期,父親的參與和引導,將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社會化發展。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沒有自我評判能力,自我價值和身份認同完全由父母界定。也就是說,你給孩子貼什麼標籤,他未來就成為什麼樣的人。 這個階段孩子最需要的是「自信」,父母要不失時機地讓孩子感覺到,「我可以」,「我能行」。
  • 「NLP育兒系列」快速改變的兩個視角
    他認為,心理學家總是在尋找「原因」,從來沒有對你如何崩潰的過程發生過興趣,也不在乎你如何繼續維持崩潰的狀態。他舉了一個例子。傳統的治療會探求夫妻之間出現問題的緣由,大家可能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探索歷史,進行所謂的「心理考古」。薩提亞沒有這麼做,她要求夫婦回想早期的戀愛時光,當他們開始沈醉溫馨時,她就要求他們彼此對看。她可能會說一些這樣的話:「我要你了解,這個人就是十年前,讓你深深愛戀的人。」
  • 「NLP育兒系列」父母必學的溝通小技巧
    最後女兒明顯是怒了,發來「你不在這裡,刀子扎在誰身上誰疼!!!」,連用了三個感嘆號表達情緒。我對孩她媽說,我來回吧。後來,我一共只回了三句話,整個事情就結束了。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說著說著,就會莫名其妙起火了。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我們認為的「溝通」裡,其實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說服孩子按我們說的做。在我經歷的這次溝通事件中,孩她媽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希望消除女兒的不愉快,且接受事實。
  • 培養孩子自我價值感,才能讓他們更加自律自覺
    一個人有用高自我價值感的孩子,對自己的評價會很高,他能夠感覺到自我的重要性,自律性也會更強。歸屬感和價值感讓孩子願意變得更好,朝著更積極的方向努力。因此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無條件的愛,愛是孩子安全感的來源,也是他們自信心的支柱。
  • 自我價值感
    因為撫養方式不同,所以孩子不同。這些孩子的不同,用一個詞概括就是「自我價值感」不同。自我價值是一個很難去定義的詞。一般而言,我們在講自我價值的時候,主要是指在個人生活中,社會活動當中,社會和他人對於作為人的存在的一種肯定的關係。所以每個人的自我價值感,實際就是在回答三個問題:一、我是誰?二、我活著是否有價值?三、我是否值得被愛?
  • 提升孩子的價值感,前提是:父母先提升自我價值感
    如果父母通過取悅他人而獲得認同,迴避真實的自我和掩蓋真實的想法與感受,那麼孩子也會模仿這種不真實的生活方式。 久而久之,他們會對人際關係高度的依賴,他們的身份意識也建立在人際關係之上。 然而在這種對人不真實的背後,隱藏著某種厭惡感,因為沒有人能堅持一直做到捨己從人的狀態,除非他能保持中正。
  • 家長是孩子生活中的「評委」,你的評價,影響孩子自我價值感發展
    如果,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無法獲得父母的肯定,剛開始,孩子的內心肯定是痛苦和不滿的。但是長期下去,孩子就會主動地進行「自我矮化」,開始認為沒有表揚和肯定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這其實是在避免自己受到「求而不得」的心理傷害。孩子通過過分謙虛來保護自己,其實對未來的發展和心理健康是沒有好處的,家長應該學會幫助孩子建立起一個客觀、健康有積極的「鏡像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