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育兒系列」培養孩子「情商」的誤區

2020-08-09 不正經心理學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5篇

「情商(EQ)」這個詞最早由丹尼爾·戈爾曼提出。家長往往認為,情商高就是指善於搞好人際關係。

但其實,戈爾曼所定義的EQ完全不是這個意思,在他的定義裡,還包括:①認識自己的情緒 ②管理自己的情緒 ③有效推動自己 ④認識別人的情緒。理好人際關係是EQ內涵裡排在最後一個。

李中瑩老師認為,兩句話就可以解釋EQ:①清楚認識和正確運用情緒去幫助自己;②了解和分享別人的看法和感受

可見,要培養孩子的情商,不要再教他圓滑與世故,而要教他理解什麼是情緒。


01

也許你要問,為什麼情緒這麼重要,我們不是都在強調理性嗎?

可以肯定的是,沒有情緒,根本就沒有理性這回事。

1848年的一天,一位25歲的年輕人在爆破施工過程中,被一根飛來的鐵棍刺穿了腦袋。他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但是大腦中處理情緒的部位似乎受到了重創。可以說,他成了一位「絕對理性」的人

這個人就是被稱為「心理學十大被試之一」的菲尼斯·蓋奇。他的頭骨和那根鐵棍至今仍在博物館裡。

沒有情緒的「理性人」後來過的怎麼樣呢?

人們發現,他本是一個非常有能力、有效率的人,思維機敏、靈活,對人和氣、彬彬有禮。受傷之後,他變得粗俗、頑固、任性、反覆無常、優柔寡斷,總是無法計劃和安排自己將要做的事情。

心理學家達馬西奧夫婦經過研究發現,如果沒有情緒的幫助,人們將陷入對各種選擇的不斷思考,而無法做出選擇

情緒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重要,而我們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重要之物的呢?


02

當一個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父母常常也會變得難以忍受,於是採取以下三種行動之一。

忍住:讓孩子把情緒憋住,不準表現出來。尤其是在孩子哭的時候,家長總是喜歡說,別哭了,哭哭哭,有什麼好哭的。甚至有家長會用暴力讓孩子把哭忍住。

宣洩:與忍住相反,發洩是通過某種渠道把情緒宣洩出來。比如乾脆把孩子關進小黑屋,讓他狠狠哭上一頓。

逃避:逃避則是用其他無關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比如帶著孩子去吃KFC,或者去遊樂場玩。

這三種方式,都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

情緒並不會因此而消失,而只是累積在體內,輕則尋找時機心理崩潰,重則以軀體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經常性忍住憤怒的人,很容易會得胃潰瘍;而經常發洩憤怒的人,往往有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


03

李中瑩老師給出了一個處理情緒的方法,共有四個步驟:接受、分享、肯定和策劃。

接受:接受孩子出現了情緒,並且可以指出來,幫助孩子認識這個情緒。比如可以說,我看到你現在比較生氣,能跟我談談嗎?

分享:分享不是追問事情的細節,而是先讓孩子分享情緒。孩子有時候會一開始就分享細節,這個時候要把話題拉回到情緒上來。比如家長可以說,噢,你的小夥伴那麼做,讓你感到很傷心對嗎?

肯定:設立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能接受的邊界。對於可以接受的部分,給予肯定。個人認為,肯定的部分應該放在後面。比如可以說,你打人是不對的,但是因為他搶走了你的遊戲機,你當時一定很生氣才這樣做。

策劃:策劃就是幫助孩子明白,現在的做法存在不妥,因此才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需要找到其他解決方案。比如家長可以說,那你覺得下次可以怎麼做更好一點呢?

相關焦點

  • 「NLP育兒系列」怎樣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培養自信的方程:感覺→嘗試→經驗→能力→(肯定)→自信→自愛→自尊。有些父母剝奪孩子嘗試的機會,代替孩子去體驗。這些父母喜歡包辦,什麼也不讓孩子做,這不僅是日常生活,還包括成長過程裡的各種決定和選擇。孩子無法體驗過程,自然也無法表現出能力。這樣帶大的孩子,大概率會是一個「廢柴」。
  • 「NLP育兒系列」人只能從成功走向成功
    就是設定「不想要」這樣的目標。比如,我希望自己不那麼難過;我想要不緊張;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那麼叛逆。這些都是所謂「不想要」的目標,可以注意到,裡面都有否定詞「不」,而潛意識是無法讀取否定詞的。NLP認為,「不緊張」這樣的語言進入頭腦後,出現的會是「緊張」的畫面。
  • 「NLP育兒系列」不能在製造問題的層次來解決問題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05篇Logical levels,可以翻譯為「理解層次」、「從屬層級」或者「邏輯層次」。因為她缺少有效地方法去應對孩子層出不窮的問題,所以最後會憤怒起來,憤怒更多時候是在表達自己的無能力。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他們能力很強,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這種人其實是卡在了信念和價值觀層面,他們在潛意識裡相信「我不可能會成功」。
  • 「NLP育兒系列」育兒的十二條前提假設
    根據12條前提假設,可以得出育兒的1、沒有兩個孩子是一樣的。這意味著,並不存在一種適用於每個孩子的育兒方法。有些家長喜歡李玫瑾,有些喜歡尹建莉,但其實任何育兒的技巧,都不可能完全貼合你的孩子。所以,放手讓孩子體驗是最聰明的做法。讓孩子體驗成功,也要體驗失敗,體驗歡笑,也要體驗淚水。
  • 「NLP育兒系列」老去的心不要教育鮮活的心
    (《永續成長的寶藏圖》)感官敏銳,也就是所謂的「赤子之心」吧!記得在《重塑大腦 重塑人生》裡有提到,當人們的某條神經鏈經過反覆多次的鍛鍊,大腦裡的地圖完善之後,這件事就不太會引起注意了,換言之,我們的感官會對這件事麻木掉。久入芝蘭之室不聞奇香,似乎大部分事情都遵循這樣的道理,一旦熟悉了,就傾向於自動化處理。
  • 「NLP育兒系列」快速改變的兩個視角
    他認為,心理學家總是在尋找「原因」,從來沒有對你如何崩潰的過程發生過興趣,也不在乎你如何繼續維持崩潰的狀態。他舉了一個例子。傳統的治療會探求夫妻之間出現問題的緣由,大家可能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探索歷史,進行所謂的「心理考古」。薩提亞沒有這麼做,她要求夫婦回想早期的戀愛時光,當他們開始沈醉溫馨時,她就要求他們彼此對看。她可能會說一些這樣的話:「我要你了解,這個人就是十年前,讓你深深愛戀的人。」
  • 「NLP育兒系列」怎樣讓孩子有動力去學習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8篇​經常被問到的一個問題是:孩子沒什麼動力,怎樣讓孩子有動力去學習?這個問題很大,我們可以從較為抽象的層次上去講,但相信你已經聽過太多這樣的說辭了。比如,只有孩子感興趣,他才會去學習。
  • 「NLP育兒系列」父母必學的溝通小技巧
    最後女兒明顯是怒了,發來「你不在這裡,刀子扎在誰身上誰疼!!!」,連用了三個感嘆號表達情緒。我對孩她媽說,我來回吧。後來,我一共只回了三句話,整個事情就結束了。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說著說著,就會莫名其妙起火了。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我們認為的「溝通」裡,其實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說服孩子按我們說的做。在我經歷的這次溝通事件中,孩她媽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希望消除女兒的不愉快,且接受事實。
  • 「NLP育兒系列」只要對方不這樣,那就沒問題了?
    在一次小組分享活動上,我向成員分享了「理解層次」,並提及家長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攻擊孩子的自我認知層次。這是一位小組成員說,自己是老師,在教孩子的時候總是會忍不住罵學生「真是個笨蛋」。她問,教了很多次也不會真的很憤怒,那時候要怎麼處理呢?
  • 清華大學劉知遠:在 NLP 領域「做事」兼「發聲」
    但劉知遠也指出,來自國內的論文雖然絕對數目在增加,但從相對比例上講,與國外還是存在一定的差距。「我覺得這本身也和國內研究 NLP 的群體比較少有關,也是未來需要不斷往前走的一個過程。」而這就需要高校持續地培養相應的研究人才。「做高水平研究,其實是培養人的一個途徑,你想培養高水平的人才,那你就一定是通過做高水平研究來完成。
  • 「NLP育兒系列」呼吸模式與心靈狀態
    佛教對呼吸可能更自然一些,「數息法」重點在以呼吸回到當下,而非改變呼吸的形態,但在一些密宗的修行方式裡,也有類似「九節佛風」的法門。《盜火》這本書裡提到過,老美的軍方做了一個頭盔,就是讓人進入這種狀態,有點像「心流」。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給我支支招啊」「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2019年12月,『The Atlantic 大西洋月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停止培養「成功的孩子」,請你培養「好孩子」』,作者是Adam Grant和Allison Sweet Grant。
  • 「親子溝通」主題講座:棉花糖走進EF英孚春申路校區
    「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家庭教育的周常輝老師(Mark哥哥)來到EF英孚春申路校區,為到場的家長們帶來「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已經為一千多個家庭提供了兒童性格培養及家庭教育方案。
  • 「親子溝通」主題講座:棉花糖走進EF英孚大華校區
    「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家庭教育的蘭豔老師(笑笑姐姐)來到EF英孚大華校區,為現場的家長們帶來「親子溝通」主題講座:「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她非常擅長兒童的自信心培養,自主學習習慣培養,親子溝通及隔代教育的指導。希望能攜手更多家長,通過學習,通過成長,成為育養孩子的專家。
  • 拖垮你的不是「找不到興趣」,而是「不培養興趣」
    其實有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對興趣產生了誤解:認為「找到」興趣就行了,而忽略了「培養」興趣。我們先來說一下你為什麼會對興趣產生這樣的誤解。知道了這個誤區之後,我們再來說一說為什麼培養興趣對大家來講更重要。你很幸運,已經在茫茫「興趣海」中找到了你的那個ta。好,這個時候我們就以戀愛的三個階段來談論一下該如何培養興趣。
  • 「NLP育兒系列」我們為什麼不快樂
    01需要複習一下「結合」和「抽離」的概念。總是站在家長的立場,會讓自己受到情緒的影響,而跳出來看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很快就能發現問題所在。你學會了嗎?
  • 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太多家長把孩子的「善良」當「懦弱」
    給我支支招啊」「5歲就會彈鋼琴?我也給女兒報個班」「學藝術多好,你看XX家的小X,多厲害」「別人家孩子那麼厲害,你怎麼就不能和他一樣?!」……2019年12月,『The Atlantic 大西洋月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停止培養「成功的孩子」,請你培養「好孩子」』,作者是Adam Grant和Allison Sweet Grant。
  • 「Know Kids」育兒,鼓勵大於讚揚。
    針對讚揚的另一錯誤觀念B——讚揚能夠給予孩子自尊:此觀點認為通過讚揚可以給予孩子「自尊」,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被肯定和尊重的。這個觀點存在的偏差即——自尊不是被給予的,而是培養起來的。培養自尊的本質是培養孩子應對失望,解決問題以及從犯錯誤中學習這樣的能力,通過大量的實踐機會中得到自信心,提升這樣的能力。而讚揚「給予」的所謂「自尊」,是依附於別人的評價而存在的「自尊」,並非真實。所以對於「讚揚」,我持反對的觀點,並和大家分享一下原因。
  • 手把手教你如何讓孩子成為「優等生」
    ,可以幫助孩子高效、持久地學習和記憶,為孩子留出更多時間享受童年時光、培養其他能力。」、「聯想能力」、「實踐經驗」、「語言表達」、「情緒」這 5 個方面設置活動,幫助小讀者增強記憶力,讓孩子學會如何運用他的想像力、聯想能力、言語表達、實踐經驗和情緒來更輕鬆地記憶。
  • 「棉花糖 專欄」:育兒觀念battle 你需要更加清醒的頭腦
    」正如火如荼地開展2020年度的比拼。而受到很多人喜歡的謝霆鋒,在「導師對戰」時曾多次講出了這樣的話:「我對待我的學員,總是要試著把他們逼到懸崖,只要不掉下去就行!」為何謝老師會說這樣的話?持「逼一把」觀點的父母指出,很多成功人士從小都是被逼著成長,方才成就今天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