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5篇
「情商(EQ)」這個詞最早由丹尼爾·戈爾曼提出。家長往往認為,情商高就是指善於搞好人際關係。
但其實,戈爾曼所定義的EQ完全不是這個意思,在他的定義裡,還包括:①認識自己的情緒 ②管理自己的情緒 ③有效推動自己 ④認識別人的情緒。理好人際關係是EQ內涵裡排在最後一個。
李中瑩老師認為,兩句話就可以解釋EQ:①清楚認識和正確運用情緒去幫助自己;②了解和分享別人的看法和感受。
可見,要培養孩子的情商,不要再教他圓滑與世故,而要教他理解什麼是情緒。
01
也許你要問,為什麼情緒這麼重要,我們不是都在強調理性嗎?
可以肯定的是,沒有情緒,根本就沒有理性這回事。
1848年的一天,一位25歲的年輕人在爆破施工過程中,被一根飛來的鐵棍刺穿了腦袋。他奇蹟般的活了下來,但是大腦中處理情緒的部位似乎受到了重創。可以說,他成了一位「絕對理性」的人。
這個人就是被稱為「心理學十大被試之一」的菲尼斯·蓋奇。他的頭骨和那根鐵棍至今仍在博物館裡。
沒有情緒的「理性人」後來過的怎麼樣呢?
人們發現,他本是一個非常有能力、有效率的人,思維機敏、靈活,對人和氣、彬彬有禮。受傷之後,他變得粗俗、頑固、任性、反覆無常、優柔寡斷,總是無法計劃和安排自己將要做的事情。
心理學家達馬西奧夫婦經過研究發現,如果沒有情緒的幫助,人們將陷入對各種選擇的不斷思考,而無法做出選擇。
情緒遠比我們想像的更加重要,而我們又是怎樣對待這個重要之物的呢?
02
當一個孩子出現情緒的時候,父母常常也會變得難以忍受,於是採取以下三種行動之一。
忍住:讓孩子把情緒憋住,不準表現出來。尤其是在孩子哭的時候,家長總是喜歡說,別哭了,哭哭哭,有什麼好哭的。甚至有家長會用暴力讓孩子把哭忍住。
宣洩:與忍住相反,發洩是通過某種渠道把情緒宣洩出來。比如乾脆把孩子關進小黑屋,讓他狠狠哭上一頓。
逃避:逃避則是用其他無關的事情來轉移注意力,比如帶著孩子去吃KFC,或者去遊樂場玩。
這三種方式,都不利於培養孩子的情商。
情緒並不會因此而消失,而只是累積在體內,輕則尋找時機心理崩潰,重則以軀體疾病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經常性忍住憤怒的人,很容易會得胃潰瘍;而經常發洩憤怒的人,往往有心腦血管方面的疾病。
03
李中瑩老師給出了一個處理情緒的方法,共有四個步驟:接受、分享、肯定和策劃。
接受:接受孩子出現了情緒,並且可以指出來,幫助孩子認識這個情緒。比如可以說,我看到你現在比較生氣,能跟我談談嗎?
分享:分享不是追問事情的細節,而是先讓孩子分享情緒。孩子有時候會一開始就分享細節,這個時候要把話題拉回到情緒上來。比如家長可以說,噢,你的小夥伴那麼做,讓你感到很傷心對嗎?
肯定:設立哪些可以接受,哪些不能接受的邊界。對於可以接受的部分,給予肯定。個人認為,肯定的部分應該放在後面。比如可以說,你打人是不對的,但是因為他搶走了你的遊戲機,你當時一定很生氣才這樣做。
策劃:策劃就是幫助孩子明白,現在的做法存在不妥,因此才得不到想要的結果,需要找到其他解決方案。比如家長可以說,那你覺得下次可以怎麼做更好一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