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y:閆志新老師
文 / 閆志新老師
最近,「中國好聲音」正如火如荼地開展2020年度的比拼。而受到很多人喜歡的謝霆鋒,在「導師對戰」時曾多次講出了這樣的話:
「我對待我的學員,總是要試著把他們逼到懸崖,只要不掉下去就行!」
為何謝老師會說這樣的話?
因為他一直嘗試讓學員突破自己的極限,這也的確給學員帶來了成長和提升。
想必聽到這句話,很多人都是贊同的:「確實,不逼自己一把,都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
這周陪著兒子去遊泳,旁邊一位小朋友的家長這樣說道:「你看我家孩子一直哭,一直哭,但是也沒有辦法,我不逼一把,他就學不會遊泳,就是要逼一把的。我們不也是這樣長大的嘛,如果我小時候父母逼我一把,現在我就會遊泳了!」
當下,這樣一種教育的聲音獲得了很多家長的認同:教育孩子關鍵時刻你要去逼一把。所謂的靜待花開,那是對孩子不負責任的表現,因為沒有孩子生下來天生就是自覺的。
同時,另一種理念的支持人也不在少數,「每個孩子都是一棵花的種子,只不過每個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開始就會很燦爛地綻放;有的花,需要漫長的等待。」
靜待花期,難道不是我們要去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嗎?
如今,以上兩種聲音,如同展開激烈的battle僵持不下,也各自提供論據作為「彈藥支持」。
持「逼一把」觀點的父母指出,很多成功人士從小都是被逼著成長,方才成就今天的成功。恨不得從今天開始,就要把孩子被逼出舒適圈。
而那些崇尚「靜待花開」的,也在轉發各種心靈雞湯文:不打不罵,孩子快樂最重要。相信孩子天生是想要好的,天生都是有愛的,再說,平凡也是一種快樂使然。
其實,大多數父母需要的不是持什麼樣的理念,他們需要知道: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在意和孩子的親子關係,讓每個孩子都有找到自己想要做的事情,讓每個孩子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並且做個幸福、健康的健全人格的人才是最重要的。
每個孩子都有他(她)獨特的天賦,作為父母要做的是,給與孩子尋找天賦的機會。注意:不是我們幫助他們找到天賦,而是孩子去尋找他們的天賦。
當然,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有很快找到自己的天賦,那作為家長應該怎麼做呢?
所謂的智慧父母,不是說你學了多少育兒的方法,你上了多少育兒的課程,而是:
你是否願意花時間去觀察並了解你的孩子,成為一個懂得你自己孩子的父母。
孩子在2歲的時候,我觀察到他在公眾表現方面屬于謹慎性。身為一名講師,我上過很多次講臺,也非常享受講課的過程。而我的孩子,可能並沒有「遺傳」到這一點。
對於一個謹慎的孩子來說,公眾表現需要突破很多的困難,遠比大家想像的要難。以後的日子裡,我便一步步帶著他藉助每次舞臺的機會,幫助他建立在公眾表現方面的自信。
每次上臺前,我都會跟他說:「寶貝,無論你待會表現怎麼樣,媽媽都愛你。」
每次下臺,第一時間告訴他:「媽媽很欣賞你的勇敢,你在舞臺上已經表現了最好的自己,媽媽為你高興。」
遵循每個孩子的成長規律,並不等同於放任不管,而是了解孩子需要在不夠擅長的部分需要克服的困難,陪著他一步步地去克服這個困難。
重要的不是為了實現父母「眼中」所謂的厲害的樣子,而是看到孩子每次的努力和進步。當孩子克服了每一次的困難,就是父母告訴孩子,你是一個擁有克服困難能力的小勇士,也是媽媽學習的榜樣。
當我們這樣一步步陪著孩子成長時,在「靜待花開」的同時,就不只是等待,不只是讓孩子活在父母自己創設的溫室裡,讓孩子手無縛雞之力地去面對外部世界的各種挑戰和挫折。
「逼著孩子往前走一步」使很多人走向成功,作為父母,不能讓孩子只在我們的世界裡被認可,我們更要讓他在讓他人的世界裡被認可。這個邏輯確實沒有錯,而作為父母我們又需要如何去做呢?
回到開篇提到的謝霆鋒,他在歌壇、影視界、甚至是現在的美食節目,收穫了超級多的粉絲,是一個近乎於完美的人。
同樣在好聲音的舞臺上,面對對戰的順序,反覆說自己是一個安全感不足的人。很多時候都會擔心,即使有著很好的結果的可能性,也依然會擔心會出差錯和失誤。
在這裡,我們不做對謝老師的評價。作為父母,我們希望孩子的未來是什麼樣的,除了強大的能力外,孩子的幸福力非常重要的。
因此,如果我們有選擇權,如果我們的孩子還在成長的路上,我們是不是有更科學的育兒方法來選?
當孩子面對成長路上的那道坎時,要不要在背後推他一把,告訴他:「你過去了,就有勝利等著你。快去呀!這個世界就是這樣,勝利需要付出代價。」
這是絕對的方法嗎?
如果我們願意說一句:「寶貝,你有跨過去的能力,只是沒找對方法,這次跨不過去,媽媽也愛你,也會繼續陪著你往前走。」
兩者表達的不同在於:當這次跨過去後,帶給孩子的不同在於哪裡?
前者孩子在痛苦與壓力下向前走,面對失敗岌岌可危。
而後者在失敗面前,不畏挫折;挫折面前,我越挫越勇。因為我有背後的力量在支撐著我,這就是所謂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會讓人在成長路上,藉由每次的挫折增強的,是面對困難的自信。
再回到「雞血父母」與「佛系家長」,作為父母,不是要選擇一個戰隊去站好,而更需要做的是:在種種育兒的觀念大戰中,始終保持自己的覺知。
孩子的教育不是試驗品,當我們在育兒路上遇到困惑時,我們需要回到育兒的初衷:想要的是一個只具備超強能力的孩子,還是要一個擁有幸福、有能力實現自我價值的孩子。
當我們看到那麼多孩子,選擇用各種方式結束生命的瞬間,當我們看到青少年精神障礙患者數量增速如此高的現象時,我們是否會再想把「逼」看做育兒的利器。
還是選擇「嘴下留情」,了解自己孩子需要的幫助,做孩子最後的支持者,陪著孩子一起找到自我價值實現之路。
- THE END -
棉花糖情商 家庭教育
兒童情商課
父母成長課
「雙課堂模式」
助力科學育兒 提升孩子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