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7篇
NLP創始人理察·班德勒說過:他們把那些曾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不愉快經驗立刻連接起來,結合其中,但是,對於愉快的經驗,卻是暗淡、遙遠、抽離的意像。
這就是我們不快樂的真相。
01
需要複習一下「結合」和「抽離」的概念。
結合是你投入其中,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參與場景;而抽離則是脫離場景,用第三人稱視角觀察。
對於這兩個概念的區別,我有次看電影的時候有了很深的體會。
那時正在看一部恐怖片。不是一般的恐怖片,是那種偽裝成紀錄片的恐怖片。主角帶著攝像機拍攝,因此是一種第一人稱視角,就像自己身臨其境一樣參與到影片之中。
這種投入感令人非常恐懼,就好像你進入了那個場景裡,用自己的眼睛在觀察周圍的一切。而那些蟄伏在黑暗裡的東西,隨時可能跳出來嚇你一跳。
當主角跳動和奔跑時,我的腿部肌肉都不由地顫動起來。這就是結合。
後來我實在怕的不行,但又想知道後面的劇情發展。無意中,我把身體往後靠了靠,這時視線從屏幕中脫離,屏幕的邊框被納入視野之中。
邊框的出現,是一個很明顯的提醒:這只是一部電影。
一下子我就來到了第三視角的位置上,看著電影裡的人們四處奔跑。恐懼的感覺一下子煙消雲散了。
這就是抽離。
02
可見,在結合時,我們更能體驗到場景的感受。
在抽離時,更能冷靜地進行分析。
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人習慣於結合不愉快的經驗,抽離愉快的經驗呢?
如果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可能是因為不愉快的經驗跟我們生存的關係更緊密。
比如說,恐懼感。一條蛇出現的時候,我們必須記住那種恐懼感,以便下次遇見類似危險的時候能夠躲開。如果我們用抽離的方式,就不會體驗到恐懼了,這是很危險的。
這裡也給我們一個啟示,用抽離的方式,可以快速治療恐懼症。
如果一個人的恐懼,是因為他看到了某個畫面。可以讓這個人抽離出來,看著自己如何看著那副畫面。
就好像在觀察別人一樣,他可以看到恐懼如何產生,他自己是如何抵抗,什麼東西讓恐懼得以維繫。
這與敘事療法裡的外化技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03
再舉一個抽離的用法。
父親給我打電話,說跟母親發生了爭吵,又一次。
在我的印象裡,他們很少吵架。現在父親退休了,本來應該是享受生活的時候,兩個人的爭吵卻越來越多。
父親講了很多他們之間爭吵的細節,母親的說辭,他的回應等等。
我問父親:你是想關係更好一點,所以才跟母親溝通對吧?
父親說那當然。
我說,你現在回想一下你們溝通的那個畫面,但是你要從第三個人的角度來看,就像在看一部電影一樣。
父親說可以做到,然後呢?
我說:你覺得這個男人說話的方式和內容,能讓他們關係更好一點嗎?
父親聽完就沉默了,過了一會跟我說,明白了。
04
抽離的角度,能讓人更加冷靜地看到全局,在親子溝通中也可以用來反思。
總是站在家長的立場,會讓自己受到情緒的影響,而跳出來看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很快就能發現問題所在。
你學會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