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育兒系列」我們為什麼不快樂

2020-08-14 不正經心理學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7篇

NLP創始人理察·班德勒說過:他們把那些曾經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不愉快經驗立刻連接起來,結合其中,但是,對於愉快的經驗,卻是暗淡、遙遠、抽離的意像


這就是我們不快樂的真相。

01

需要複習一下「結合」和「抽離」的概念。

結合是你投入其中,以第一人稱的方式參與場景;而抽離則是脫離場景,用第三人稱視角觀察。

對於這兩個概念的區別,我有次看電影的時候有了很深的體會。

那時正在看一部恐怖片。不是一般的恐怖片,是那種偽裝成紀錄片的恐怖片。主角帶著攝像機拍攝,因此是一種第一人稱視角,就像自己身臨其境一樣參與到影片之中。

這種投入感令人非常恐懼,就好像你進入了那個場景裡,用自己的眼睛在觀察周圍的一切。而那些蟄伏在黑暗裡的東西,隨時可能跳出來嚇你一跳。

當主角跳動和奔跑時,我的腿部肌肉都不由地顫動起來。這就是結合。

後來我實在怕的不行,但又想知道後面的劇情發展。無意中,我把身體往後靠了靠,這時視線從屏幕中脫離,屏幕的邊框被納入視野之中。

邊框的出現,是一個很明顯的提醒:這只是一部電影。

一下子我就來到了第三視角的位置上,看著電影裡的人們四處奔跑。恐懼的感覺一下子煙消雲散了。

這就是抽離


02

可見,在結合時,我們更能體驗到場景的感受。

在抽離時,更能冷靜地進行分析。

令人奇怪的是,為什麼人習慣於結合不愉快的經驗,抽離愉快的經驗呢?

如果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看,可能是因為不愉快的經驗跟我們生存的關係更緊密。

比如說,恐懼感。一條蛇出現的時候,我們必須記住那種恐懼感,以便下次遇見類似危險的時候能夠躲開。如果我們用抽離的方式,就不會體驗到恐懼了,這是很危險的。

這裡也給我們一個啟示,用抽離的方式,可以快速治療恐懼症。

如果一個人的恐懼,是因為他看到了某個畫面。可以讓這個人抽離出來,看著自己如何看著那副畫面

就好像在觀察別人一樣,他可以看到恐懼如何產生,他自己是如何抵抗,什麼東西讓恐懼得以維繫。

這與敘事療法裡的外化技術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03

再舉一個抽離的用法。

父親給我打電話,說跟母親發生了爭吵,又一次。

在我的印象裡,他們很少吵架。現在父親退休了,本來應該是享受生活的時候,兩個人的爭吵卻越來越多。

父親講了很多他們之間爭吵的細節,母親的說辭,他的回應等等。

我問父親:你是想關係更好一點,所以才跟母親溝通對吧?

父親說那當然。

我說,你現在回想一下你們溝通的那個畫面,但是你要從第三個人的角度來看,就像在看一部電影一樣

父親說可以做到,然後呢?

我說:你覺得這個男人說話的方式和內容,能讓他們關係更好一點嗎?

父親聽完就沉默了,過了一會跟我說,明白了。

04

抽離的角度,能讓人更加冷靜地看到全局,在親子溝通中也可以用來反思。

總是站在家長的立場,會讓自己受到情緒的影響,而跳出來看自己與孩子之間的互動,很快就能發現問題所在。

你學會了嗎?

相關焦點

  • 「NLP育兒系列」育兒的十二條前提假設
    這意味著,並不存在一種適用於每個孩子的育兒方法。有些家長喜歡李玫瑾,有些喜歡尹建莉,但其實任何育兒的技巧,都不可能完全貼合你的孩子。有時候家長會發現,不但孩子沒有教好,自己反而變得越來越煩躁,越來越失去信心。
  • 「NLP育兒系列」不能在製造問題的層次來解決問題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05篇Logical levels,可以翻譯為「理解層次」、「從屬層級」或者「邏輯層次」。生活中還有一些人,他們能力很強,但是不知道為什麼,總是會在關鍵時刻「掉鏈子」。這種人其實是卡在了信念和價值觀層面,他們在潛意識裡相信「我不可能會成功」。
  • 「NLP育兒系列」人只能從成功走向成功
    ​01在設定目標的時候,我們經常會犯一個錯誤。就是設定「不想要」這樣的目標。比如,我希望自己不那麼難過;我想要不緊張;我希望我的孩子不要那麼叛逆。這些都是所謂「不想要」的目標,可以注意到,裡面都有否定詞「不」,而潛意識是無法讀取否定詞的。NLP認為,「不緊張」這樣的語言進入頭腦後,出現的會是「緊張」的畫面。
  • 「NLP育兒系列」老去的心不要教育鮮活的心
    (《永續成長的寶藏圖》)感官敏銳,也就是所謂的「赤子之心」吧!記得在《重塑大腦 重塑人生》裡有提到,當人們的某條神經鏈經過反覆多次的鍛鍊,大腦裡的地圖完善之後,這件事就不太會引起注意了,換言之,我們的感官會對這件事麻木掉。久入芝蘭之室不聞奇香,似乎大部分事情都遵循這樣的道理,一旦熟悉了,就傾向於自動化處理。
  • 「NLP育兒系列」只要對方不這樣,那就沒問題了?
    你可能會有很多評價:「他是個有攻擊性的人」,「他一點都不懂得浪漫」,「她真的很挑剔」……你會因此而恐懼、生氣、憤怒,想著想著,你會進入一種無助的心態之中。NLP中的「理解層次」和「多重觀點」可以幫助我們。
  • 「NLP育兒系列」培養孩子「情商」的誤區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5篇「情商(EQ)」這個詞最早由丹尼爾·戈爾曼提出。家長往往認為,情商高就是指善於搞好人際關係。,我們不是都在強調理性嗎?可以說,他成了一位「絕對理性」的人。這個人就是被稱為「心理學十大被試之一」的菲尼斯·蓋奇。他的頭骨和那根鐵棍至今仍在博物館裡。沒有情緒的「理性人」後來過的怎麼樣呢?
  • 「NLP育兒系列」父母必學的溝通小技巧
    最後女兒明顯是怒了,發來「你不在這裡,刀子扎在誰身上誰疼!!!」,連用了三個感嘆號表達情緒。我對孩她媽說,我來回吧。後來,我一共只回了三句話,整個事情就結束了。很多時候,我們與孩子說著說著,就會莫名其妙起火了。這是因為,在大多數我們認為的「溝通」裡,其實有一個很明確的目的:說服孩子按我們說的做。在我經歷的這次溝通事件中,孩她媽的目的非常明確,就是希望消除女兒的不愉快,且接受事實。
  • 谷歌開源NLP模型可視化工具LIT,模型訓練不再「黑箱」
    機器之心報導編輯:陳萍、魔王深度學習模型的訓練就像是「黑箱操作」,知道輸入是什麼、輸出是什麼,但中間過程就像個黑匣子,這使得研究人員可能花費大量時間找出模型運行不正常的原因。
  • 「NLP育兒系列」怎樣讓孩子有動力去學習
    這個問題很大,我們可以從較為抽象的層次上去講,但相信你已經聽過太多這樣的說辭了。比如,只有孩子感興趣,他才會去學習。不打算在這個層面上探討,因為它的結論講白了就是沒什麼好辦法。來訪者:「我醒了。我正在淸醒。」諮詢師:是什麼讓你知道你可以這樣說?吿訴你「我醒了」的這個聲音並沒有提醒你去注意某事,所以,在這個聲音之前,一定還有其他事物。來訪者:我想,這是一種感覺吧。諮詢師:什麼樣的感覺?溫暖的?還是壓迫感?來訪者:對,是溫暖的。諮詢師:從暖到冷,或是由冷到暖?
  • 「NLP育兒系列」快速改變的兩個視角
    他認為,心理學家總是在尋找「原因」,從來沒有對你如何崩潰的過程發生過興趣,也不在乎你如何繼續維持崩潰的狀態。他舉了一個例子。傳統的治療會探求夫妻之間出現問題的緣由,大家可能需要用很長的時間去探索歷史,進行所謂的「心理考古」。薩提亞沒有這麼做,她要求夫婦回想早期的戀愛時光,當他們開始沈醉溫馨時,她就要求他們彼此對看。她可能會說一些這樣的話:「我要你了解,這個人就是十年前,讓你深深愛戀的人。」
  • 「NLP育兒系列」怎樣幫孩子建立自我價值感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3篇自我價值,是每一個人建立成功快樂人生的本錢,它包括自信、自愛和自尊。這三項也是心理素質的基本核心,有了足夠的自信、自愛和自尊,一個人才能發展出其他的心理素質。這些父母喜歡包辦,什麼也不讓孩子做,這不僅是日常生活,還包括成長過程裡的各種決定和選擇。孩子無法體驗過程,自然也無法表現出能力。這樣帶大的孩子,大概率會是一個「廢柴」。有些父母不肯定孩子的能力,只看到沒有做到的地方。有些考了90分的孩子,也會因為丟失的10分挨罵。有家長說我就不會,我滿意了。
  • 「NLP育兒系列」呼吸模式與心靈狀態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9篇很多人沒有留意到:我們的呼吸模式跟心靈狀態是相關的。佛教對呼吸可能更自然一些,「數息法」重點在以呼吸回到當下,而非改變呼吸的形態,但在一些密宗的修行方式裡,也有類似「九節佛風」的法門。
  • 為什麼我們不快樂?
    「完美的那個」。缺乏對自身精準的定位,和對未來的規劃和想像,只會讓我們在「忙碌」和「沒錢」的夾擊下,失去自由選擇的權利。我把麻雀關在房間裡養,可它不吃東西,也不喝水。於是我問:為什麼麻雀和雞不一樣,它們不都是鳥類嗎?爸爸回答:因為它們的終點不一樣。麻雀知道這裡,不是它的目的地。
  • 為什麼我們「不」處罰孩子?
    身兼三子媽與園長的雙重身份,生活中有壓力、有挫折,但有更多感動與成長,用文字讓大家感受到在育兒的路上並不孤單,願意跟著孩子一起成長改變,身為父母的我們就是收穫最豐富的人。部落格【Mella的幸福蒲公英】,著有《蒙特梭利教養進行式》,並有在線課程《何翩翩:用「蒙特梭利」教養法,培養出獨立自主的孩子》。
  • 「蒙特梭利」育兒法適合中國家長嗎,為什麼?
    蒙特梭利有一句很重要的話,「Never help a child with a task at which he feels he can succeed.」「如果孩子覺得這是他自己能完成的事情,就千萬不要幫他做。」
  • 清華大學劉知遠:在 NLP 領域「做事」兼「發聲」
    像谷歌、百度這樣的搜尋引擎是通用知識圖譜的真正應用場景所在,而從高校的科研力量來權衡,在劉知遠看來,他的「小目標」更傾向於從應用和實際的角度做一些規模不大、但非常重要的一些知識庫,例如語言知識圖譜。「其實在語言上,我們也需要考慮到這種知識和關係。比如看到一件事物產生了聯想,這便是隱喻知識庫。」
  • 復旦邱錫鵬教授:2020最新NLP預訓練模型綜述
    由於篇幅原因,本文主要針對前面兩點進行梳理,即「目前主流的預訓練模型」和「預訓練模型的分類體系」。背景「nlp、cv領域的傳統方法極度依賴於手動特徵工程」。例如nlp中的log-linear、CRF模型等,cv中各種抽取特徵的模型,如sift特徵等。深度學習中本質上是一種表示學習,能夠一定程度上避免手動的特徵工程。
  • 我們為什麼擔憂「基因編輯」?
    當我們去思考為什麼複製人將自己孕育孩子看得如此之重時,我們會發現這背後的宗教邏輯。我們為什麼應該擔憂面對人類未來可能的道路,我們需要問問自己:我們為什麼擔心生物技術呢?優生學是懸在整個基因學之上的幽靈——它意味著,只專門生育有著優選的遺傳特徵的人類。
  • 「閉嘴族」:我們為什麼越來越不喜歡說話?
    立即點我↑關注"說話就是生產力"提供有效的練習方法,讓我們一起練習說話吧!「感覺越來越沒有說話的動力了,如果不是必須開口,我甚至可以一整天不說話。」久而久之,他開始習慣並享受把自己的時間徹底調成「靜音模式」。比如他討厭與人面聊,更喜歡用公司的內部通訊軟體跟同事們交流。他也討厭開會,會更傾心於老闆在群裡下達指令,然後他再用手指飛快地打出「收到」二字。而等到下班回家,一個人獨處時,阿 Ken 就有了閉嘴不言的更充分理由。
  • 謝瑞麟史努比系列,給我們帶來最真摯的快樂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相信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都住了一位承載著童年回憶,童年夢想的卡通人物。而你心目中的它,又會否是充滿快樂的史努比呢?胡士託是史努比最要好的朋友,它們總是一起做夢,一起快樂捕捉每一個最純真的日子。擁有無窮巧思的史努比,和活潑可愛的胡士託,攜手為你「轉」出幸福,「轉」出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