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1篇
香港NLP之父徐志忠神父說:「前提假設是NLP的免疫系統」。無論什麼思想或行為,你用12條前提假設過濾一次,便不會產生多大問題。
根據12條前提假設,可以得出育兒的12條假設。
1、沒有兩個孩子是一樣的。
這意味著,並不存在一種適用於每個孩子的育兒方法。
有些家長喜歡李玫瑾,有些喜歡尹建莉,但其實任何育兒的技巧,都不可能完全貼合你的孩子。有時候家長會發現,不但孩子沒有教好,自己反而變得越來越煩躁,越來越失去信心。
要理解這一條,就是去尊重孩子,懷著好奇與欣賞去發現孩子的不一樣。
2、父母不能控制孩子。
從未見過控制型父母能帶好孩子,詭異的是,很多父母都不覺得自己很控制。
可以問問孩子,是不是特別特別害怕蜘蛛。據我觀察,特別特別害怕蜘蛛的孩子都有一個控制型的父母。
控制的後果是無能和低自我價值,以及對父母的憤怒(往往是壓抑的)。
3、道理不重要,孩子能接收到才重要。
孩子特別煩講道理,因為父母一開始講道理,往往意味著自己做錯了事情。
家長的錯覺在於,似乎講一講孩子就能吸收內化這個道理,變得懂事和乖巧,或者能活得更好。實際上,所有的道理不是教出來的,而是孩子自己體驗出來的。
4、越是體驗豐富的孩子,越能應對世界。
我們用五官體驗自然,我們用互動體驗社會,並在頭腦中構造出這個世界的樣子。
建構主義認為,頭腦裡的體驗越豐富,表象系統越豐富,也就越能準確預測世界。所以,放手讓孩子體驗是最聰明的做法。讓孩子體驗成功,也要體驗失敗,體驗歡笑,也要體驗淚水。
5、溝通的意義在於建立關係。
家長說溝通,要麼是要教育,要麼忍不住要評價。這正是導致孩子變得不願意再溝通的原因。
溝通是為了讓孩子得到理解,讓他明白這裡永遠有一個支持者。理解將帶來更親和的親子關係,這個關係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基石。
6、重複舊的教養方法,得不到新的結果。
當結果不是自己想要的時候,家長會把責任推到孩子身上:因為他有問題,只要他改變就可以了。
家庭裡的問題都是互動的,如果孩子總是同樣的反應,那一定是家長反覆採取相同的行為模式。
7、每件事都有三種以上的教養方法。
家長其實都懂兩種方法:懲罰和獎勵。
這兩種方法太古老了,跟巴普洛夫訓狗沒什麼區別。如何做到既不懲罰也不獎勵,且達到更好的效果?一旦開始這樣去思考和嘗試,家長就開始成長了。
8、孩子當下總是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
家長不理解孩子的很多行為,明明那些行為是對孩子不利的,他為什麼還是要做?
其實每個人都會做出最有利於自己的選擇。孩子那樣做,一定有那樣做的道理,即在當下,他所能覺知的世界裡,那個行為就是對他最好的。所以,家長應致力於讓孩子能夠看到更多選擇,具備更靈活的能力,而不僅僅是責備。
9、孩子具備成長所需的一切資源。
這一條也許很多家長無法理解,正因此他們才會四處找好的老師給孩子補習。
「補習」意味著,在家長眼裡,孩子是「殘缺」的。一定要說的話,也可以說孩子是「缺」,但他們缺的,是一個自主完成事情的機會。這些機會都被家長剝奪了。
10、靈活的家長最有影響力。
家庭就是一個系統,如果家長足夠靈活,就能對系統產生最大的影響。
靈活就是家長內心的寬度。心寬的家長不焦慮,有一種雲淡風輕的淡定,對事情拿捏得當,自然會獲得影響力。
11、沒有失敗,只有反饋。
育兒是一場長期的修行,每一次事件都是一個機會。
家長不需要計較一城一池的得失,不要因一次兩次沒有達到好效果而感覺挫敗,這只不過是一個反饋,讓你學到經驗,告訴你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
12、總是看到孩子行為背後的動機。
負面的行為背後總是有一個正面動機,無論是為了活下去,還是為了活的更好。
孩子行為不當的時候,讓他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可以肯定他背後的動機。以此引導孩子,用更加靈活、恰當的行為去實現自己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