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重構自己(ID:gh_32f4561cab50)
最近有不少朋友和我反饋,按照《從「迷茫」到「找到喜歡的事情」,我只做了這四步 | 解惑實驗室》中介紹的方法的確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一些事情,但是做了一段時間之後又不想做了。
本以為找到興趣之後就有了內在動力,能推動自己堅持做事,結果也就比做那些不喜歡做的事多堅持了幾天而已,是不是其實這並不是我「真正的興趣」呢?
其實有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對興趣產生了誤解:
認為「找到」興趣就行了,而忽略了「培養」興趣。
我們先來說一下你為什麼會對興趣產生這樣的誤解。
01
「對興趣的誤解」
首先,無論是選專業還是選工作,我們不免會聽到這樣一個建議:「找到你的興趣所在」。
從本質上來說,它沒有什麼錯誤,出發點也很好。
但是,心理學家們分析後認為:
「找到你的興趣所在」具有一定的誘導性,會讓你產生錯誤的想法。
圖片來源:Pinterest
它會讓我們覺得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之前出現的種種問題就都能解決了。
比如說,我經常接到一些簡歷,每一段工作都千差萬別,每一段就堅持不到一年就換了。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很多不停跳槽的人都是這麼想的:
趁年輕,多試試。
道理本身沒錯,但是如果抱著一不順利就覺得「這不是我的興趣所在」,就很容易陷入迷茫。
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會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拿興趣來說,擁有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通常會認為:
興趣對個人而言就是一種固定的品質,是天生的,就那麼幾個,一直在那裡等待被發現的。
於是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尋找上,認為找到了就能拿到自己被封印的洪荒之力,從此順風順水。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
興趣是需要我們付出時間和精力慢慢培養的。
圖片來源:Pinterest
所以就算遇到挫折,也不會先懷疑這件事是不是自己感興趣的。
我在剛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就認識了很多固定型思維的筆友,約好一起寫作,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堅持了一兩個月就放棄了。
原因就是,寫作時候一出問題,他們就開始懷疑寫作並不是自己的興趣,馬上想著去尋找其他「順利」的興趣了。
在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們對興趣的誤解:
「找到興趣就一勞永逸」越來越根深蒂固了,大多數人抱著這樣的期待屢屢受挫,最後連找的熱情都沒有了。
知道了這個誤區之後,我們再來說一說為什麼培養興趣對大家來講更重要。
02
「培養興趣的重要性」
一、同一件事,在不同培養方式下會有不同的結果
給大家講一個學遊泳的故事。
小的時候我被家裡人送去學遊泳,我還挺感興趣的,所以也沒有很排斥。
當時教我的教練很嚴格,每次都很認真的盯著我的遊泳動作,一旦犯錯就上來糾正我,長此以往,我很害怕,見到教練走路都同手同腳,遊泳更是沒有超過15米去。最後我乾脆翹課,找各種理由不去遊。
太害怕遊泳了,覺得遊泳真的不是我的興趣所在,一輩子都不想遊泳了。
圖片來源:Pinterest
萬幸的是,這時候我換了另外的一個教練,他沒有糾正我的動作,而是鼓勵我遊15米,30米,50米,我看到成績很高興,幾乎每天都想去遊泳,這時候,他才糾正我的小細節,我也很配合的就糾正了。
後來我就這樣喜歡上了遊泳,也成了我的業餘愛好。
你看,同一件事,我們用不同培養方式會就產生不同的結果。
二、興趣是正反饋的不斷累積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
第一位教練給我的反饋都是負面的,幾乎都是指責,所以我很快就喪失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與此同時也開始討厭這個讓我不好過的事情。
第二位教練給我的反饋都是正面的,先幫助我建立信心,把興趣培養成習慣之後,再一點點的糾正我的問題,這時候這點負面反饋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了。
我們將培養一個興趣看成滾雪球的話,這件事就更好理解了,地上的雪是正反饋,石頭是負反饋。
最開始我們想做一件事就是一個很小的雪球,隨著我們獲得的正反饋越來越多,雪球越來越大,我們也越來越想做這件事,然後又會得到更多的正反饋,這樣循環往復後,小雪球終於變成了大雪球,靠著慣性就可以繼續堅持了。
但是地上不光有雪還有石頭,當我們的興趣還是個很小的雪球的時候,被負反饋石頭磨蹭兩下,也就消失不見了。
很多朋友只看到了一開始的小雪球,認為有了它就能一直運動下去,卻忽視了在運動過程中還有石頭,忽視了只有不斷的得到正反饋才能保持這種運動的狀態。
圖片來源:Pinterest
03
「怎樣利用正反饋培養興趣」
首先,要明確一點:我們要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興趣這件事情,即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這裡,我們來打個小小的比喻。
將你和興趣的關係,比喻成戀愛關係(emmm, 說到戀愛,有點要寫跑題了,收回來收回來)。
你很幸運,已經在茫茫「興趣海」中找到了你的那個ta。
好,這個時候我們就以戀愛的三個階段來談論一下該如何培養興趣。
1.確定關係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抱有好感卻相知甚少,捕捉對方的信息,並製造條件相遇。
是不是很像我們剛開始發現自己興趣的時候?那麼,我們此刻該做什麼呢?
拓寬渠道了解興趣,創造條件接近興趣。
舉個慄子。
覺得攝影有意思。那就自己去網上查資料,買本書,多學習和了解一點相關知識啊!走出門去拍攝,或者加入一個攝影興趣協會,讓自己走進這個興趣啊!
2.熱戀期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甜蜜蜜,身心愉悅感十足。
圖片來源:Pinterest
再回想我們每次學習一件很有意思的時候的事情,剛開始的階段總是動力最足的時候,對不對?
就像剛開始學習英語,懷著一腔熱血恨不得買十本英語書回來。(對,說的就是taka本人了)
不過,我想說的是:趁著這時候動力十足的勁兒,我們要不斷創造美好的回憶,多給自己創造一些「正反饋」。
比如:列個「成就清單」
你的清單可以有以下幾點:
我今天做了哪些努力?
我已經堅持了幾天?
我收穫了哪些表揚?
我又取得了哪些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
.
通過這些正面的反饋來不斷給自己進步下去的動力。
我們之前一直反覆提的「成就筆記」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是很多同學不願意去做。
3.磨合期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缺點日益顯露,發現對方與自己最初的期待有差距,而產生失落感,難以適應差距而造成心理落差,覺得困難重重。
圖片來源:Pinterest
而大部分人遇到感情困境,在這個階段就放棄了。
這與培養興趣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類似。
我們與興趣的關係也會有磨合期,遇到困難就覺得「我不行」「這太難了」「我肯定做不來」「我可能不是很喜歡這件事」,於是就半途而廢了,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固化思維。
該怎麼辦呢?
先不要立即否定自己,taka教給大家一個句式:將「我不行」換成「我只是目前還不行」。
「我不行」
言外之意就是「我根本不是這塊料」,向困難低頭了,覺得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希望了。
如果你因為這個原因逃走,那麼在發展其他興趣的時候,你也會陷入到相同的困境中,並覺得自己無力解決。
「我只是目前還不行」。
圖片來源:Pinterest
延緩滿足感,認識到困難是培養興趣之路上必須承受的,就會給自己在這個興趣上面找一條生路,才會正確歸因,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舉個慄子。
想學英語,努力了,可是英語還是進步很小。
這時候,抱著「我不行」態度的人肯定逃了。
而抱著「我只是目前還不行」態度的人,則認真分析一下是哪方面的原因:聽力練習方法不對?有沒有更好背誦單詞的方式?缺乏口語練習?
然後,找出原因,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總之,不要被困於目前的困境,覺得自己是在懸崖邊了,很大可能它是通向前方大道的一座橋。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現在正處於困難中,你準備打退堂鼓還是選擇專注過程勇往直前呢?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