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垮你的不是「找不到興趣」,而是「不培養興趣」

2021-02-13 leanincollege

本文轉載自:重構自己(ID:gh_32f4561cab50)

最近有不少朋友和我反饋,按照《從「迷茫」到「找到喜歡的事情」,我只做了這四步 | 解惑實驗室》中介紹的方法的確找到了自己感興趣的一些事情,但是做了一段時間之後又不想做了。


本以為找到興趣之後就有了內在動力,能推動自己堅持做事,結果也就比做那些不喜歡做的事多堅持了幾天而已,是不是其實這並不是我「真正的興趣」呢?


其實有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對興趣產生了誤解:


認為「找到」興趣就行了,而忽略了「培養」興趣。


我們先來說一下你為什麼會對興趣產生這樣的誤解。

01

「對興趣的誤解」


首先,無論是選專業還是選工作,我們不免會聽到這樣一個建議:「找到你的興趣所在」。


從本質上來說,它沒有什麼錯誤,出發點也很好。


但是,心理學家們分析後認為:


「找到你的興趣所在」具有一定的誘導性,會讓你產生錯誤的想法。

圖片來源:Pinterest


它會讓我們覺得只要找到自己的興趣,之前出現的種種問題就都能解決了。


比如說,我經常接到一些簡歷,每一段工作都千差萬別,每一段就堅持不到一年就換了。


這就很能說明問題。


很多不停跳槽的人都是這麼想的:


趁年輕,多試試。


道理本身沒錯,但是如果抱著一不順利就覺得「這不是我的興趣所在」,就很容易陷入迷茫。


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會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拿興趣來說,擁有固定性思維模式的人通常會認為:


興趣對個人而言就是一種固定的品質,是天生的,就那麼幾個,一直在那裡等待被發現的。


於是他們把大量的精力放在了尋找上,認為找到了就能拿到自己被封印的洪荒之力,從此順風順水。


而擁有成長型思維的人會認為:


興趣是需要我們付出時間和精力慢慢培養的。


圖片來源:Pinterest


所以就算遇到挫折,也不會先懷疑這件事是不是自己感興趣的。


我在剛剛開始寫作的時候就認識了很多固定型思維的筆友,約好一起寫作,但是其中大部分人堅持了一兩個月就放棄了。


原因就是,寫作時候一出問題,他們就開始懷疑寫作並不是自己的興趣,馬上想著去尋找其他「順利」的興趣了。


內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我們對興趣的誤解:


「找到興趣就一勞永逸」越來越根深蒂固了,大多數人抱著這樣的期待屢屢受挫,最後連找的熱情都沒有了。


知道了這個誤區之後,我們再來說一說為什麼培養興趣對大家來講更重要。


02

「培養興趣的重要性」


一、同一件事,在不同培養方式下會有不同的結果


給大家講一個學遊泳的故事。


小的時候我被家裡人送去學遊泳,我還挺感興趣的,所以也沒有很排斥。


當時教我的教練很嚴格,每次都很認真的盯著我的遊泳動作,一旦犯錯就上來糾正我,長此以往,我很害怕,見到教練走路都同手同腳,遊泳更是沒有超過15米去。最後我乾脆翹課,找各種理由不去遊。


太害怕遊泳了,覺得遊泳真的不是我的興趣所在,一輩子都不想遊泳了


圖片來源:Pinterest


萬幸的是,這時候我換了另外的一個教練,他沒有糾正我的動作,而是鼓勵我遊15米,30米,50米,我看到成績很高興,幾乎每天都想去遊泳,這時候,他才糾正我的小細節,我也很配合的就糾正了。


後來我就這樣喜歡上了遊泳,也成了我的業餘愛好


你看,同一件事,我們用不同培養方式會就產生不同的結果。


二、興趣是正反饋的不斷累積


在上面的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


第一位教練給我的反饋都是負面的,幾乎都是指責,所以我很快就喪失信心,懷疑自己的能力,與此同時也開始討厭這個讓我不好過的事情。


第二位教練給我的反饋都是正面的,先幫助我建立信心,把興趣培養成習慣之後,再一點點的糾正我的問題,這時候這點負面反饋對我來說已經不是問題了。


我們將培養一個興趣看成滾雪球的話,這件事就更好理解了,地上的雪是正反饋,石頭是負反饋。


最開始我們想做一件事就是一個很小的雪球,隨著我們獲得的正反饋越來越多,雪球越來越大,我們也越來越想做這件事,然後又會得到更多的正反饋,這樣循環往復後,小雪球終於變成了大雪球,靠著慣性就可以繼續堅持了。


但是地上不光有雪還有石頭,當我們的興趣還是個很小的雪球的時候,被負反饋石頭磨蹭兩下,也就消失不見了。


很多朋友只看到了一開始的小雪球,認為有了它就能一直運動下去,卻忽視了在運動過程中還有石頭,忽視了只有不斷的得到正反饋才能保持這種運動的狀態。

圖片來源:Pinterest


03

「怎樣利用正反饋培養興趣」


首先,要明確一點:我們要用成長性思維來看待興趣這件事情,即興趣是可以培養的。


這裡,我們來打個小小的比喻。


將你和興趣的關係,比喻成戀愛關係(emmm, 說到戀愛,有點要寫跑題了,收回來收回來)。


你很幸運,已經在茫茫「興趣海」中找到了你的那個ta。


好,這個時候我們就以戀愛的三個階段來談論一下該如何培養興趣。


1.確定關係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抱有好感卻相知甚少,捕捉對方的信息,並製造條件相遇。


是不是很像我們剛開始發現自己興趣的時候?那麼,我們此刻該做什麼呢?


拓寬渠道了解興趣,創造條件接近興趣。


舉個慄子。


覺得攝影有意思。那就自己去網上查資料,買本書,多學習和了解一點相關知識啊!走出門去拍攝,或者加入一個攝影興趣協會,讓自己走進這個興趣啊!


2.熱戀期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甜蜜蜜,身心愉悅感十足。


圖片來源:Pinterest

再回想我們每次學習一件很有意思的時候的事情,剛開始的階段總是動力最足的時候,對不對?


就像剛開始學習英語,懷著一腔熱血恨不得買十本英語書回來。(對,說的就是taka本人了)


不過,我想說的是:趁著這時候動力十足的勁兒,我們要不斷創造美好的回憶,多給自己創造一些「正反饋」。


比如:列個「成就清單」


你的清單可以有以下幾點:


我今天做了哪些努力?


我已經堅持了幾天?


我收穫了哪些表揚?


我又取得了哪些進步,哪怕只是一點點?


.


通過這些正面的反饋來不斷給自己進步下去的動力。


我們之前一直反覆提的「成就筆記」就是這樣一個很好的工具,但是很多同學不願意去做。

3.磨合期

這個時期的特點是:缺點日益顯露,發現對方與自己最初的期待有差距,而產生失落感,難以適應差距而造成心理落差,覺得困難重重。


圖片來源:Pinterest

而大部分人遇到感情困境,在這個階段就放棄了。


這與培養興趣的過程中遇到困難類似。


我們與興趣的關係也會有磨合期,遇到困難就覺得「我不行」「這太難了」「我肯定做不來」「我可能不是很喜歡這件事」,於是就半途而廢了,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固化思維。


該怎麼辦呢?


先不要立即否定自己,taka教給大家一個句式:將「我不行」換成「我只是目前還不行」。


「我不行」


言外之意就是「我根本不是這塊料」,向困難低頭了,覺得自己在這件事情上沒有希望了。


如果你因為這個原因逃走,那麼在發展其他興趣的時候,你也會陷入到相同的困境中,並覺得自己無力解決。


「我只是目前還不行」。


圖片來源:Pinterest

延緩滿足感,認識到困難是培養興趣之路上必須承受的,就會給自己在這個興趣上面找一條生路,才會正確歸因,並想辦法解決問題。


舉個慄子。


想學英語,努力了,可是英語還是進步很小。


這時候,抱著「我不行」態度的人肯定逃了。


而抱著「我只是目前還不行」態度的人,則認真分析一下是哪方面的原因:聽力練習方法不對?有沒有更好背誦單詞的方式?缺乏口語練習?


然後,找出原因,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總之,不要被困於目前的困境,覺得自己是在懸崖邊了,很大可能它是通向前方大道的一座橋。


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現在正處於困難中,你準備打退堂鼓還是選擇專注過程勇往直前呢?

-THE END-

相關焦點

  • HR問我有什麼興趣愛好,我說「打遊戲」:應聘日企,如何用「興趣愛好」展現優勢?
    想加入知名日企,不知道該哪裡找?快來 Japanese-Jobs.com 註冊吧!特約作者 / 蘇菲                                                   日本文化背景下的「簡歷」,通常又被稱為「Entry Sheet」或者「ES」。
  • 數學興趣怎麼培養?家長無處安放的「應試」焦慮
    下文轉自公號圖靈教育, [遇見] 已獲授權「雞娃」,很火的網絡名詞,意思是在「虎媽狼爸」的培養下,給孩子不停地打雞血,望子成龍,為了讓孩子多讀書、讀好書,不斷地給孩子安排補習班興趣班,不停地讓孩子去拼,灌輸「愛拼才會贏」的思想。
  • 找不到目標和方向,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怎麼辦?
    其實並不是這樣。興趣永遠不是「找到」的,而是被「培養」出來的。這就像感情一樣。世界上真的存在完美契合的、如同柏拉圖所說的「靈魂的另一半」嗎?——很遺憾,並沒有這回事。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找到一個令自己心動的人,然後在相處的過程中,發現種種不足、牴牾和摩擦,再慢慢為了對方而改變、調整、適應,磨去彼此相對的稜角,最終達到「契合」。
  • 沒有強烈的興趣,更要強迫自己去培養
    我一直狹隘的理解,興趣必須通過學習來實現,學習這件事兒,學得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結構背後的邏輯和思維方式。正是這種思維方式賦予了興趣新的內涵。01「興趣是什麼」?是有趣好玩的事嗎?「比如,看電影」一張門票,3D特效,看完電影,興趣帶來的樂趣在電影結束30分鐘後也就消失了。「比如,打遊戲」虛擬世界裡無比暢快的成功體驗在遊戲通關後,瞬間消失。這不是興趣,至多是欲望的滿足。
  • (4)老陳說:譜系兒童 =「興趣狹隘」?
    越來越多的家長向我抱怨——「孩子興趣狹隘,不知道在家跟孩子玩什麼……雖然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但是孩子就是不感興趣「興趣狹窄、行為刻板」確實是最開始孩子可能只是玩一支筆、一張紙,但後面還可能出現更加怪異的行為興趣,這是很多家長都接受不了,想要努力改變的。
  • 不是「勤奮」,而是「稀缺性」,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
    認識自我,找到自己的所愛,然後思考「如何以此來賺錢」。每天問自己這個問題,並不斷去尋找更好的答案。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卻能發大財的人,幾乎沒有。即便有,他也不開心,長期活在糾結與懊悔之中。有人說「愛好有什麼用呢?」,我愛打遊戲,能賺錢嗎?你的愛好,必須形成對別人的價值,才能幫助你帶來收入。那些網紅遊戲主播們賺的可不比央視主持人少。
  • 「國中女兒想要買胸罩」她肯定是對性產生興趣了?媽媽聯想太豐富
    日本的一個媽媽情報網「mamasta」最近就收到一篇關於國中女兒買胸罩的提問,提問的媽媽發覺國中女兒開始想要買花樣豐富的胸罩,但是在學校又不能露給別人看,講究胸罩的花樣到底有什麼用處?所以媽媽就高度懷疑,女兒肯定是對「性」覺醒了!這種聯想隨即引來了大量網友吐槽,為什麼只是買個胸罩就會認為女兒想要啪啪啪呢……「國中生的女兒對胸罩產生興趣了,該怎麼辦才好?」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2019年12月,『The Atlantic 大西洋月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停止培養「成功的孩子」,請你培養「好孩子」』,作者是Adam Grant和Allison Sweet Grant。這篇文章討論的是,為什麼有的家長熱衷於培養「成功的孩子」,而有的家長,為什麼又希望培養「好孩子」——以下是這篇文章部分內容的編譯——如果你和美國家長聊天,問他們這樣的問題:「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掌握什麼技能時」,超過90%
  • 為什麼你總是分不清「可數」或「不可數」?
    其中的「恐懼 fear」和「高度 height」都被當作可數名詞,那麼你怎麼數「恐懼」和「高度」這種抽象概念呢?所以你看,壓根就沒有統一的標準來區分兩者。那怎麼辦?我推薦你使用 Collins English Dictionary,例如 treasure 的釋義:解釋很到位,treasure當作「寶藏」時為不可數(N-UNCOUNT);當作為「藝術品、珍寶」時才是可數名詞(N-COUNT),所以回譯時的疑慮馬上消除了,妥妥應該是 lost treasure。對於 fear 和 height,你可以自己查查看。
  • 「暗物質」——一個必須存在,卻又找不到的物質
    圖解:「暗物質」模擬圖人類是如何發現暗物質的?先來舉個例子,如果您坐在一輛旋轉木馬上,木馬的轉動會使你感受到一股向外甩出的力量,如果木馬失控,轉速一直加快快到就連爬在上面的螞蟻都要飛出去的時候,您卻安然無恙地坐在木馬上面,如果不是見了「鬼」,那麼就一定是有什麼神奇的力量在作怪。
  • 對什麼都不感興趣,怎麼辦?
    想著要有一些變化,但又限於身邊的圈子,不知道從何著手。再如,奮鬥到30來歲,成家立業,孩子也過了需要人帶的階段,想重新開始自己的事業,卻發現找不到方向,餬口不難,但卻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歡什麼、想做什麼……很多時候,我們缺的也許不是持續前進的動力,而且從0到1這輕輕的一步。
  • 「愈見幸福」獲青松基金數千萬Pre-A輪投資,瞄準心理健康「興趣+...
    12月2日,新芽Newseed(公眾號ID:pelink)獲悉,心理健康興趣+教育平臺「愈見幸福」宣布獲得來自青松基金的數千萬元人民幣Pre-A輪投資。而距此不到半年前,「愈見幸福」剛剛獲得險峰長青的天使輪投資。
  • 怎樣培養自己的「洞察力」?
    今天我就來簡單談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培養洞察力的。首先定義一下洞察力,其實很簡單,就是反過來說:直達本質的能力。有朋友問:這不是繞圈子,把自己給繞進去了嗎?且聽我解釋:我需要一個簡短的詞來在文中反覆引用,而非一個短語。所以,我需要引入「洞察力」這個詞。但是我又不能不加解釋的去使用這個詞,所以我要重新分析「直達本質的能力」這個短語。
  • 拖垮你的不是壓力,而是處理壓力的方式
    「我還有出頭的機會嗎?」「我能不能買得起房?」「我能不能在大城市裡紮下根?」,諸如此類。長大了一些,會開始恐懼生活的穩定被打破。會擔憂,我有沒有成長,會不會遭遇中年危機,會不會被公司裁員、找不到工作,會不會出現什麼意外;同時,開始下意識地排斥挑戰和新事物,不希望改變現狀。而有了一定的事業和家庭,又開始恐懼子女的發展。
  • 「英文不好,你還是別出國吧」──謝謝說這種話的「貴人」們
    但我想不管是哪一種建議,其實多數前輩們想表達的出發點都是:「英文好不好,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問題關鍵所在。」針對上述的這些問題和現象,我也想要來分享一下自己學習英文的經驗──但我想要強調的,不是語言鑑定考試分數的高低,而是不自我設限的人生態度。
  • 程式設計師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有多重要?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 cdeveloper說到興趣愛好,程式設計師朋友可能都會說「編程」是我的興趣愛好,但是其實「編程」更可能成為程式設計師的工作,興趣愛好則應該是其他方面。程式設計師培養一個興趣愛好是很重要的,重要到我見過有些程式設計師同學「用興趣愛好找到了女朋友」,你敢信!
  • 把「育人」比作「旅行」,把「積分」比作「銀行」——巨人麒麟路校區李沙沙
    •資質:英語專業八級,初中英語教師資格證,劍橋大學ESOL-TKT教學能力認證•擅長教授:新概念英語;劍橋國際少兒英語;天才英語;自然拼讀;Join in愛好「旅行」和「茶藝」,可以在自然風光處恣意,也可以在恬淡茶香裡靜謐。
  • 切入文具手帳興趣社群,「Paperi」瞄準中高端文具市場做生活文創品牌
    千億的中國文具市場中,市場潛力大,行業競爭弱:我國文具產業中,客單價低的商品佔大多數;按照行業規模1500 億元計算,行業 CR4 約為 5%,CR10 不到 10%。我國的文具市場仍然是一個生產力並未完全釋放和消費力並未得到滿足的藍海市場。 「現在正是文具和文創產業的增長期」。「Paperi」CEO袁晨皓向36氪介紹。
  • 情感微觀點:你確定你是在追求,不是在「查戶口」?
    很多男孩子正在做這樣的事情,跟一個陌生的女孩子,主動積極地「查戶口」。你如果長的帥,女孩子本身對你也有興趣,也就罷了。如果像大多數情況那樣,你喜歡對方,但對於對方來說你只是一個陌生人?一成年人,真的會不知道,冷了該穿衣服,感冒了要早點休息?這麼說,其實是一種分享。這種分享,需要的不是「回答」,而是過程中的感受。你指望「應試回答」能夠帶給對方深深的感動?滿足的慰籍嗎?又指望對方怎麼回饋你的回答?
  • 「at the end of the day...」其實並不是「最後一天」的意思
    以前在外企工作時,經常聽到老外說「at the end of the d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