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直在批判「學位論英雄」,在預測精英教育對社會階層的加速推動,這裡就不得不提一下「興趣」——職業興趣。
從小父母就在挖掘、發現、培養我們興趣,期待長大後能多一種技能闖蕩社會。
長大後,我們也在不斷的培養自己的各種興趣,想著多掌握一些知識和技能,即可以拓寬眼界又能為自己的職業發展助力。
我一直狹隘的理解,興趣必須通過學習來實現,學習這件事兒,學得不是知識本身,而是知識結構背後的邏輯和思維方式。
正是這種思維方式賦予了興趣新的內涵。
01
「興趣是什麼」?
是有趣好玩的事嗎?——童年
是家人或朋友看重的事情嗎?——成年人
是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嗎?——職場白領
興趣是人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一種動機。
比如,面試時問應聘者你有什麼興趣?
超過90%的人說看書、聽音樂、爬山。
不到10%的人說打遊戲、睡覺。
興趣,原本只是一件普通的事或者物,正如電影、遊戲、打籃球,對於任何人都是一樣開始,因著初心的喜歡,想往,所以開始了興趣。
但是,興趣是需要投入的。
隨著一個人對它接觸的深入,會慢慢找到其表象之下的深層樂趣。這才是真正的興趣帶來的幸福感、滿足感和成就感。
某一種興趣因為沒有堅持下來而放棄了。
比如爬山的過程是非常艱苦的,即要有好的體力也要有好的耐力,如果這些體能上的要求達不到,是很難體會到爬到山頂帶來的快樂體驗
因為爬山這個興趣太消耗體力了,所以很多人就選擇去做一些不費體力的娛樂活動。
「比如,看電影」
一張門票,3D特效,看完電影,興趣帶來的樂趣在電影結束30分鐘後也就消失了。
「比如,打遊戲」
虛擬世界裡無比暢快的成功體驗在遊戲通關後,瞬間消失。
這不是興趣,至多是欲望的滿足。
當興趣被由淺入深的培養,被應用,被泛化,是一個由易到難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包括時間、體力、腦力。興趣是需要智慧來深度開發的,沒有哪一項興趣是可以不動腦子就能實現的。
這個過程是就是學習和實踐,當興趣變成了技能,它就賦予了新的內涵。可惜,很多人在體驗到深層樂趣之前就放棄了。
02
如何培養興趣愛好?
「情緒歸因法」
情緒既來自生理反應,也來自人們對造成這些反應的解釋和評價。
簡單來說,興趣不是天生的,不是巧合,可能就是你某一刻一閃而過的想法,決定了你喜歡什麼。然後,你把它升級為興趣,傾力去培養,最後成為了你的一項技能。
因為,在解釋和評價這個過程中,人們會恍然大悟:為什麼他們會對某件事情感興趣,這件事情的哪些因素在吸引我們,以及我們可以怎樣根據自己所了解到的知識在未來創造對事物的興趣。
如果你想把感興趣的事情培養成一項愛好,首先你得試著把在這件事情上獲得的成功,歸因於自己的小天賦。慢慢地,你也許就會享受做這件事情,即使面對挫折,也不會放棄。
我認知很多把工作培養成興趣的朋友。因興趣而工作,最完美的匹配。
也許這個興趣當初不是那麼的強烈。
了解更多內容請關注公眾號:「米恩教育」 第一時間收穫更多職場乾貨。
4月29日最新推文:《沒有強烈的興趣,更要強迫自己去培養》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