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從小就喜歡讀書,看書,所以長大之後就變得博學多才,跟人談話也會顯得非常出口成章,這些都是因為積累了很多知識。但是如何愛上閱讀這件事,應該是很多人都苦惱的事兒。
相信這個世界上的確是有聰明人的,而且是非常有智慧的,即使沒有看過很多書,但是他們遇到事情也總是可以做出正確的判斷,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他們心裡有自己的那個道德標準,而且他們觀察細微,能從生活中,從那些有身份、有內涵的人身上學到他們的精神。但是我還是相信書還是要讀的,作為普通人的我,我一直堅信知識可以改變命運,但是絕對不是死讀書。

最近看了《知識就是力量》這個節目,裡面羅振宇老師他提到一個朋友說的培養讀書愛好的方法,那就是學習歷史和天文,因為透過歷史的長河,透過宇宙之大,你會發現自己的渺小,會想要探索更多的知識。
之前還看過一句話說,你之所以不喜歡學習歷史、學習英語這件事,是因為你不了解這件事,只有做到了60%,你才能問自己到底喜不喜歡?當你能做到了解這件事的60%,那一般情況下,你就會發現這件事兒的魅力所在,反而會愛上這件事。
讀書先從自己感興趣的開始讀
老弟讀書喜歡讀一些心理方面的書籍,而老公則喜歡讀歷史類和人物傳,我則喜歡讀小說和勵志類的書籍,而剛開始讀書我們需要去先挑自己喜歡的書讀,這樣才能更好的愛上讀書這件事。假設你剛開始就閱讀一些哲學類的書籍,枯燥無味那必然會失去閱讀的興趣。

還有一種方法就是看電影、看電視劇,有很多經典的書籍都有翻拍影視,像西遊記應該是我們都非常喜歡看的電視,雖然小時候看了很多遍,但真的是百看不厭。剛開始為了看世界名著,我曾看了三國演義這本書,但是看了之後不知道都看了什麼內容。後來我決定看電視劇,看完電視劇再閱讀書。像《紅樓夢》很多文言文是看不懂的,後來我看了電視劇,但是電視劇也看不懂,後來我就聽了喜馬拉雅上的評書,這樣就能更好的理解名著。
看書要思考要做筆記、畫思維導圖
剛開始看書總是著急,希望能多看書,看書看得非常快,但是只是當時有收穫,而且沒有思考,沒有筆記,沒有做思維導圖,所以看了一本書收穫並不是很大,後來我就強迫自己去做筆記,劃線,寫想法,慢慢的,要給自己思考的時間,不能操之過急。

現在這個網際網路的時代,看書,聽書,看電影,看電視劇,通過這些可以獲得知識,但是即使是看電影或電視劇也應該是帶著問題,去思考問題,看完之後儘量把自己思考的東西寫下來,這樣就相當於複習自己所學習的東西,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