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培養自己的「洞察力」?

2021-03-02 輝哥奇譚

Elle🌻:輝哥常常能跳出事情以外,在元認知領域去探討現象,醍醐灌頂,怎麼做到的呢?怎麼能訓練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呢?有沒有方法?輝哥可否願意聊一聊?

張輝:有一個詞可以概括:直達本質的能力,即洞察力。今天我就來簡單談一下我自己是如何培養洞察力的。

首先定義一下洞察力,其實很簡單,就是反過來說:直達本質的能力。有朋友問:這不是繞圈子,把自己給繞進去了嗎?且聽我解釋:我需要一個簡短的詞來在文中反覆引用,而非一個短語。所以,我需要引入「洞察力」這個詞。但是我又不能不加解釋的去使用這個詞,所以我要重新分析「直達本質的能力」這個短語。這個短語分為三部分,第一:直達,所謂直達,就是披荊斬棘,直截了當,不在重重迷霧中迷失,不在迷宮中走投無路;第二:本質,就是事情的原本面貌。可不要小看原本面貌,信息傳播的過程,就是本質喪失的過程,所以,我們看到的信息,基本上都不是本來面貌;第三,能力,能力是指有穩定的概率,可以直達本質,而不是一種碰巧。這個是實實在在的,表明這個人掌握了可以重複的本領。下面的討論,就會圍繞這三個要素展開。

怎樣培養「直達」的能力?

儘可能接近信息的源頭

凡事皆有源頭,比如一本書,有人會用一篇文章來概括,這篇文章就是間接的知識,如果你通過這篇文章,對這本書產生了興趣,那麼就一定要去閱讀一下這本書。也許到最後,你所得出的結論,還就是這篇文章的觀點,那麼你此時對於這本書的理解,已經遠遠超出當初看這篇書評的時候。

在朋友圈經常有很火的文章,這些文章往往是翻譯編輯,取自國外的媒體。這時候,如果你稍微用一些心,就可以找到這篇文章的源頭,可能是 medium 上的一篇博客,可能是 instagram 上面的一些照片,可能是 YouTube 上的一篇視頻。之前有一篇牽著手,拍女友背影的照片。其出處就是 Instagram,順著 ID,就可以找到原 Po 主,因為 Po 主不斷有更新,所以,你就可以以更新再寫一篇文章。我就幹過這件事情。結果,我寫的這篇文章又被很多人轉載。

轉載是輕鬆的,轉發更容易,但是,如果你願意花5分鐘,而且不怕英語等外語,你可以直達信息的源頭。這才是你要看的地方。還有那個德國夫婦,開著一輛奔馳 G,週遊全球的文章,也是來自 BBC 的一個專訪。對這個有興趣的話,不妨去看看那篇專訪。當然,順道用用 Google,也能查出很多有用英文信息。

和牛人對話

牛人牛人,牛在何處?我看他們經常有一句話直達本質的能力。我在工作中有機會接觸到不少牛人。近距離和他們交談的時候,發現其思考非常深入。往往有「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感覺。

因工作原因,不透露具體的信息,就說我自己最近碰到的一個牛人,兩三個月時間,我聽他講自己公司的 BP(商業計劃書)已經是三篇,看起來 PPT 更新的部分不多,但是每次聽他講,都有30%-50%是新的信息。而每次新的信息,又把我的思考引入了一個新的深度。和這樣的人交流,自己提高很快。

我有一個特點,就是有很強的模仿和學習的能力,小時候,班上來了一個數學很厲害的人,每次我很費勁的複習,別人看起來都不用複習,但每次都考不過人家。後來自己花一個假期,看完了一本《一題多解》,之後的數學考試,我就徹底翻身。類似的例子還有英語。

和高手多切磋,你會不自覺的去模仿,去學習,去學習他的思考方式。所以,不斷的去識別,發現和接近你身邊的高手,是訓練自己思維的一個好途徑。

大家要去尋找和創造這樣的環境,讓自己有機會和牛人對話。當然,前提是你自己也要不斷的提高自己。仰望是沒有用的,要不斷鍛鍊自己,有和這些牛人、高手切磋的機會。

從反面去思考問題

關於從反面去思考問題,查理·芒格講了很多,他的《窮查理寶典》,差不多一本書都在講這種思維方式。

他舉的例子是:如果我知道自己要在哪裡死去,那我一生都會避免去那個地方。我們能預測自己在哪裡死去嗎?不能。所以,這個極端的例子只是用來強調「反面思考」的重要性。

還是舉一個例子,我最近和朋友一起打 COC(部落衝突)遊戲,我發現這個朋友的分數漲的很快,有一次我實在忍不住問他:你最近打遊戲很猛啊,有啥秘訣。他有點不好意思的給我說:輝哥,不瞞你說,我的進攻能力不行,但是防守很強。我打不過別人,我就不去打,只練防守。而其他人一看我很簡陋的圍牆,都以為我是軟柿子,結果一打,還真不是這麼回事。所以我經常「被動漲分」。

還有投資,巴菲特說過兩個最根本的原則:第一不要虧錢;第二,記住第一條。wow,很多人一想到投資,就想到我要去掙大錢,你沒想到股神原來是以「不虧錢」為原則去思考的吧。

這就是「從反面思考」,幾乎每件事情,你都可以這樣思考。

不要在「朋友圈」尋找真知

有一句話,You are what you eat,意思很直白,就是你吃的東西,造就了你的身體。同樣,如果把大腦看成身體,那麼知識就是大腦的食物。而我們每天戀戀不捨的朋友圈,每天花費數小時的朋友圈,其信息質量如此參差不齊,我們的大腦,如果每天的主食都是「朋友圈」信息,怎麼期待他能變得很強?

另外,朋友圈這裡也是一個隱喻,暗指「大眾思維」。關於這一點,我只有一句忠告:你想要的成功,永遠都是極少數人才能實現的。為了達到「極少數」的水準,就要和「大眾」保持足夠的距離。

怎樣培養分析「本質」的能力?

把思考的時間範圍拉長,儘可能拉長

如果你只想今年的事情,只想這個月的事情,那麼我保證你很難得到一個十年後滿意的結果。比如很多關心買不買房的事情。他們看到的是:房子在過去十年一直在漲,一線的房價在過去十年漲了快10倍,在過去的12個月,有很多小區的房價漲了50%以上。所以會問:如果我今天不買,以後會不會買不起。

關於這個問題,我希望你問自己一個問題:房價十年後會怎樣?房價三十年後會怎樣?不好思考吧,那我們就「順推」。如果房價保持目前的長勢,十年不變會怎樣,三十年不變會怎樣?就拿你目前住的小區為例。如果你能把10年,30年的事情想清楚,今天做什麼樣的決定就不難。

關於財務自由的問題,也非常時候「拉長時間」去想,不要想5年退休,想像30年後,那個時候自己的理想狀態應該是什麼?有多少收入來源?是隨著年齡增長不斷的增加收入還是減少收入?什麼樣的收入可以隨著年齡增長,不斷增加?

基於這種思考,你會反思自己今天時間的分配。

所謂長線思考,就是「樹木思考」。兩年前我們去雲南騰衝,當地有一個銀杏村,村子裡很多百年銀杏樹。這裡每年吸引很多遊客,旅遊成為這裡的主要經濟來源。而銀杏樹渾身都是寶,葉子和果實都是有很強的變現能力。我們在一家院子裡的銀杏樹下吃午飯,席間不斷的感慨:真是前人種樹,後人乘涼。

站在今天想未來,我們要做的,就是為自己的20-30年後,種下這樣的銀杏樹。

關於這個長線思考,除了巴菲特,大家還要學習 Facebook 的 CEO 馬克·扎格,他總是能做出驚人之舉,比如在2012年左右的時候,以13億美元收購十幾個工程師的 Instagram。又比如在大家還不知道 VR 為何物的時候以20億美元收購 Oculus VR 公司。Instagram 的收購已經變成了一個非常划算的生意。而 VR 的收購效果大家還需要時日去判斷。為什麼他能做出如此果斷的大手筆?原因在於其「長線思考」的能力,據最近的報導說,他總是習慣於在一個世紀的長度上思考問題。所以,在這個長度上,做很多事情就不奇怪了。

當然還有馬雲,一直在各種場合說阿里要活103年,跨三個世紀,他的戰略布局也體現出這種思考的長度。還有任正非,還有 Elon Musk,都是具有這種長線思考能力的人。

篩選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儘可能的少

這個世界上很多東西都是複雜因素,其原因有多種多樣,最典型的就是股市。如果有一個股價的方程式的話,其參數會非常多。

但是,基於複雜的公式,我們很難看到事物的真相。所以我們有必要做很大的抽象,即剝離絕大多數影響因素,只相信最基本的事實。

比如中國的股神(其實也是經營之神)段永平,他對於一個公司是不是「好」的判斷,其實就是一點:這家公司的賺錢能力錢不強。我們太相信神秘的東西,以至於我們忽略了這才是判斷公司好壞的根本標準。而我們要不斷買入和持有的股票,也就是這樣的寥寥少數,具有極強的賺錢能力的好公司。

靠著這個標準,基本上可以篩選掉90%以上的公司。

有一個實驗,其實也是生活技巧,大家可以學習一下。這就是「黑屋實驗」,我自己起的名字。這個技巧來自於美劇 CSI - 犯罪現場調查。我看到很多場景,都是在黑夜的時候,偵探一個人,拿著手電,返回犯罪現場尋找痕跡。我自己嘗試用這種方法,尋找一些被遺忘在角落的小物件,比如鑰匙。我也用這種方法,在地面上尋找打碎杯子後遺落的玻璃渣。

當你無法在一個明亮的屋子裡找到小物件的時候,就可以用這個「黑屋實驗」來尋找。這個方法為什麼有效?因為黑屋+手電可以讓你忽略掉99%以上的幹擾因素。

想一想如何把這個方法用於思想實驗。

只相信最基本的事實和原則

我在 Motorola 的時候,有一次 CM(配置管理工程師)和老闆在辦公室裡很熱烈的討論著,我正好路過,發現他們在苦惱一件事情:這個正式版本的 release 已經被延遲了3天。原因就是「冒煙測試」總是失敗。瀏覽器App 在測試版本中沒有問題,但是正式版本總是無法啟動。

查了三天,幾乎掘地三尺,也沒有發現問題所在。我當時也是自告奮勇,主動提出我去幫忙找問題。

我開始用二分法去查找區別,最終落在一個「版本文件」上。Diff 命令顯示出在正式版本和測試版本中,唯一的差別就是這個版本文件,但是我們開始一直沒有懷疑這個問題,原因在於:第一,這個文件用 diff 命令看起來沒啥問題,第二,這個純文字的版本文件怎麼會影響瀏覽器 App 的啟動呢?天方夜譚。

查了一下午,還是沒有結果,最後我祭出一個大法,即公理:「差異來自差異,差異導致差異」。在這個原則下,我們只能重新審視這個文本文件。我們用測試版的版本文件來替換正式版本的版本文件,結果搞定。

所以,問題就是出在這個只有一行的版本文件上。我們繼續用別的 diff 工具查看,發現兩個文件的確不同,只差了一個看不見的「回車符」。在命令行界面下,即使 diff 命令發現了這個不同,也無法很清楚的顯示出這個看不見的字符。

好,更進一步,為什麼瀏覽器 App 的啟動會受這個版本文件的影響呢?打電話去找做這個 App 的印度工程師,發現他們的確在啟動時會檢查這個版本文件,確保版本的一致性。但是問題在於,他們一直以這個文件就是「一行」為假設,從來沒有考慮這個文件可能會多出一行,而且是一個看不見的回車符。

這個問題讓我強化了兩個想法:1. 差異帶來差異,差異來自差異;2. 只相信最基本的事實和原則。

大家記住,但凡你碰到一個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時,往往是你內心中有一個或者多個「假設」,這些假設大多數時候沒問題,碰到極端 case 就會出錯。碰到這種困境時,你要把自己的內心的種種「take for granted」的假設,一一列出來,然後一個一個划去,划去那些「假設」,只接受真正沒問題的「公理」。這個世界上公理不多。

怎樣強化能力,形成穩定的「勝率」?

嘗試否定自己

我在剛開始學車的時候,碰到一個很神奇的出租司機,他在中關村大街上把車子開的「飛快」(當然還是限速之內),我當時很驚詫他為什麼能在很擁擠的大街上,很窄的車道內遊刃有餘,他說自己經常參加地下賽車。他練習的方法就是不斷的在自己的腦子裡「過電影」,就是在腦子裡預演各種場景,比如突然碰到行人竄出來怎麼辦,突然碰到前車剎車怎麼辦、突然碰到右方車輛併線怎麼辦。

開始這些預演很累,但是養成習慣之後,他就不怕各種「意外」,因為這些意外在他的腦子裡都演過無數次了,自己有成熟的應對方案。

這就是一種不斷「否定」自己的例子。

我在一開始也非常醉心於「I have a idea」(我有一個想法)的感覺,後來覺得不行。Idea is cheap(只有想法是不行的),我必須學會否定自己的想法。所以,每次我鄭重的提出一個想法,其背後都有很多次否定,只有經得起自己否定的想法,才是真正有價值的想法。

又比如寫作,我每天隨時記錄自己的想法,把可以寫的 Topic 列出來。但是真正在寫的時候,我會十裡挑一,把其他九個都否定掉。 

向大師學習,閱讀經典書籍

也許我們身邊不會經常有牛人,而且牛人也不見得有那麼多時間和你在一起。更重要的是:牛人未必會主動總結和分享自己的思維方式。幸好我們還有「書」。

這個世界上對你而言,真正值得去看的書只有1%,而這1%中,最重要的是大師的作品。書籍有一個好處,不僅有結論,有例證,也有思維方式的總結。

所以,你可以列出3-5本你喜歡的大師的作品,深入研讀,把其中的思維方式拿出來,模仿學習。

不斷實踐,形成自己的思維框架

所有的學習,最終都是為了實踐,沒有實踐,就無從學習。而為了培養自己的洞察力,就需要形成自己的思維框架。

思維框架的構成包括如下

基本的理念 - 比如打遊戲,你是想消磨時間,你是為了贏,還是為了虛榮。

基本的思考傾向 - 比如逆向思考。

思維模式 - 建築有建築的模式,編程有編程的模式,思考也有思考的模式。比如戰略思考,比如競爭分析,都有固定的套路,可以先從固定的套路學習起,然後找出那些最適合自己的套路。遊戲中也有套路,比如天龍流,屌絲流,胖子流等等。

沒錯,我在挑戰自己能否做到連續100天,每天發一篇原創文章(有時會是一段話),這是13/100,一起加油吧!

也可以邀請更多的朋友一起圍觀。

參考文章:讓我們回歸本源

前一篇文章:HIIT時間管理方法

相關焦點

  • 怎樣培養自己的洞察力
    洞察力換句話說就是「心眼」,心眼要有,別缺心眼,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會聽到:怎麼不長個心眼?怎麼這麼缺心眼?諸如此類的話,而且也因為「缺心眼」處處碰壁吃虧,甚至影響我們的工作效率。咱們今天就好好聊聊洞察力。
  • 如何培養自己的「成長心態」?
    你現在是一張白紙,無論做什麼,對你來說都是獲取經驗的一種方式,都是在成長。就算做錯了,那也是難得的教訓。最壞的結果無非就是換個地方、重新來過罷了,這很嚴重嗎?其實,這就是我之前在 提到過的「成長心態」和「固定心態」。
  • 拖垮你的不是「找不到興趣」,而是「不培養興趣」
    其實有這樣的想法本身就是對興趣產生了誤解:認為「找到」興趣就行了,而忽略了「培養」興趣。我們先來說一下你為什麼會對興趣產生這樣的誤解。原因就是,寫作時候一出問題,他們就開始懷疑寫作並不是自己的興趣,馬上想著去尋找其他「順利」的興趣了。
  • 「成功的孩子」太多,請作為家長的你,多培養「好孩子」
    ……2019年12月,『The Atlantic 大西洋月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停止培養「成功的孩子」,請你培養「好孩子」』,作者是Adam Grant和Allison Sweet Grant。這篇文章討論的是,為什麼有的家長熱衷於培養「成功的孩子」,而有的家長,為什麼又希望培養「好孩子」——以下是這篇文章部分內容的編譯——如果你和美國家長聊天,問他們這樣的問題:「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掌握什麼技能時」,超過90%
  • 每天堅持這一點,培養洞察力並提高時尚智商,你就會愛上自己
    那怎樣才能讓服裝和諧呢?紐約著名的頂尖造型師、高級形象顧問喬治·布雷西亞告訴我們,只要觀察即可。衣服是一座橋梁,連接著我們私密、內在的世界和與公眾、外部的聯繫世界。我們要如何以自己的方式生活,我們怎樣發揮潛力,全力把握每一天。
  • 「NLP育兒系列」培養孩子「情商」的誤區
    NLP親子研讀計劃 第015篇「情商(EQ)」這個詞最早由丹尼爾·戈爾曼提出。家長往往認為,情商高就是指善於搞好人際關係。但其實,戈爾曼所定義的EQ完全不是這個意思,在他的定義裡,還包括:①認識自己的情緒 ②管理自己的情緒 ③有效推動自己 ④認識別人的情緒。理好人際關係是EQ內涵裡排在最後一個。
  • 如何培養孩子洞察力,更好管理情緒和行為?
    如何培養孩子洞察力,更好管理情緒和行為?洞察力就是指理解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的一種能力。它是社交能力和情商的關鍵要素,對心理健康也非常重要。沒有洞察力,就不可能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係。那應該怎樣培養洞察力呢?作者分享了三種方法。
  • 如何培養自己擁有敏銳的洞察力?
    來源於網絡生活中的強者,對環境有著敏銳的洞察力,能從平凡的大自然中看到神奇的東西敏銳的洞察力離不開學習,離不開知識。激發自己的潛能,不斷從各種事物中學習,我們就能保持強大的競爭力!
  • 千萬別輕易和孩子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下面是正文,大家去看吧:在每個孩子長大的過程中,我們都能聽到家長常說的一句話,那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拿,不要哭!」玩具搭不來?「你再自己試試!」和小朋友鬧矛盾?「你想清楚了,不玩就回家」東西亂扔?二話不說跟在孩子身後收拾在教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問題自己解決、處理時,常常得到孩子不理會、做不到、反抗的結果,很多家長都會奇怪,為什麼不行呢?為什麼不自己做呢?為什麼做不到就哭呢?
  • 一個成熟的人應該有獨立的「自我觀 」
    封面圖 by MUTI今天我做了什麼改變張輝:在上期我的會員語音「如何培養洞察力」中,我打破常規的語音結構,用另外一種敘述的方式,和數千會員朋友們溝通了我自己對於「如何培養洞察力」這個主題的總結。洞察力給我自己帶來的自信,帶來的職場的認可,帶來了財富的「被動增加」,也帶來了走出人生困局的力量。我希望同樣能把這種變化帶給大家。
  • 「薈讀」《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訓練洞察力最好的繪本
    「薈讀」是薈聲推出的兒童早期閱讀推薦欄目,為你分享經典圖書、獲獎繪本、名家作品、暢銷童書等資訊,幫你在海量信息裡找到對孩子最有價值的閱讀內容。>文丨小c同學編丨薈小聲音頻丨笑 白三隻小豬的真實故事.mp3來自薈聲00:0016:47如何正確並有趣地培養孩子的洞察力呢
  • 培養良好的職場「洞察力」,讓你事半功倍!
    何謂洞察力?【翰遴院】覺得,即是敏銳的「觸覺」、「嗅覺」和「預判」,可以說是心靈對事物本質的穿透力、感受力、洞察事物的能力。簡言之,它是人們對個人認知、情感、行為的動機與相互關係的透徹分析。不是工作能力很強的人,也不是只會見風使舵的人,而是那些既工作能力強,同時洞察力很強的人,他們往往會在職場上殺出一片天地。因此,在職場中,如果你有敏銳的洞察力,那麼在工作中你將事半功倍。從細微處總結洞察,職場上任何問題都無小事,這是【翰遴院】總結的觀點。說沒有小事,是因為你要學會從任何小事中總結出大事。
  • 洞察力從何而來?
    「邏輯嚴謹」,「要有洞察」是諮詢行業最常聽到的一句話。這為我們調研到即使社區組織了很多出行的活動 ,但 99% 的老年人依舊認為「缺少交流」而做出了解釋B. 老年人口中的「交流互動」實際上是走出社區認識新的朋友,而不是在社區內「交流互動」C.
  • 從「奧數」、「費馬最後定理」到「數學之美」
    「奧數」的出題範圍不超出公認的中學數學課程,一般分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四大類。「奧數」不要求參賽者具備大學才教的數學知識,和大學生比較,高中生掌握的解題工具並不多,大家才認為「奧數」是全世界最困難的數學競賽。
  • 如何界定設計挑戰:利用「我們可以怎樣-How Might We」提問方式
    「我們可以怎樣」式提問打開思維你可以將POV重新定義為一個問題來開始使用POV:設計思維不是說我們需要設計X或Y,而是探索針對特定設計挑戰的新想法和解決方案。現在是時候開始使用「我們可以怎樣」式提問的方法來打開思考的困局。
  • 「觀點」「閱讀教學」我們與閱讀教學的距離
    」卻好像越來越遙遠。多數的教師因為課程進度壓力或是強調語言應用,因此多使用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進行閱讀課程,有時候上了 60 分鐘的閱讀課,卻不知道讀了什麼「內容」。閱讀的「內容」將越來越被重視,「讀了什麼」比起「怎麼讀懂」在教學中會被放在更前面的位置。在這樣的思考邏輯下,提供三個可以加強閱讀教學的重點:1.
  • 想找到理想的工作,先學會怎樣「玩」轉職業規劃這場「遊戲」
    或許這個階段,你還不是很明確自己的興趣究竟跟怎樣的專業關聯,先不妨大膽設想一下自己理想的工作內容是怎樣的,儘可能詳盡地將其描述出來,然後去微博、豆瓣等社交平臺去求助,說不定真的存在這樣的職業,只不過你不知道而已。
  • 我與「改變自己」的故事,我與寫作的故事
    張輝:下面是更多的會員朋友對於上一期會員語音「開始寫作吧」的感悟,希望這些心聲也能對你有所啟發。
  • 弱肉強食的世界裡,太多家長把孩子的「善良」當「懦弱」
    ……2019年12月,『The Atlantic 大西洋月刊』發布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停止培養「成功的孩子」,請你培養「好孩子」』,作者是Adam Grant和Allison Sweet Grant。這篇文章討論的是,為什麼有的家長熱衷於培養「成功的孩子」,而有的家長,為什麼又希望培養「好孩子」——以下是這篇文章部分內容的編譯——如果你和美國家長聊天,問他們這樣的問題:「你最希望你的孩子掌握什麼技能時」,超過90%
  • 調研報告越多,洞察力越差?
    比如我前兩天看到一份報告,100個網絡回復樣本就能成一篇報告,主動參與調研的人是怎樣的背景、公司性質、從業時間等都沒有一一分析,這樣的報告還真不敢信。其中的道理和2016年希拉蕊和川普民調一樣,回答問卷的樣本分層有偏差,結果從一開始也許就是錯的。最後,專業調研公司的報告相對客觀並有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