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奧數」、「費馬最後定理」到「數學之美」

2021-02-19 優秀是教出來的!教育諮詢

五年前讀了中文譯本《數學高手特訓班》一書,作者Steve Olson是美國著名的科學新聞記者,他針對「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深度訪談參賽學生和競賽實況,看到了數學資優生的特質和數學之美。我有感而發,於2010年11月27日發表了一篇《漫談「數學奧林匹亞競賽」》。近日重讀《費馬最後定理》和《難以企及的人物》二書,心中更是澎湃不已,遂改寫舊作以紓解胸懷。

何謂「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

前蘇聯率先於1934、1935兩年在國內舉辦中學數學競賽,並冠以「數學奧林匹亞」名稱以與發源於古希臘的體育競賽相提並論。1959年,第一屆國際數學奧林匹亞競賽(International Mathematical Olympiad)於羅馬尼亞舉行,1980年因故暫停一次,其餘每年皆更換主辦國易地舉行一次,2015年第56屆盛會即將在泰國曼谷舉行。這項競賽通常簡稱為「奧數」或IMO。

現行賽制每個國家或地區組織一隊參賽,每隊6人。參賽者不得超過20周歲、最高學歷為中學,每名選手參加IMO的次數不受限。現行IMO每份試卷6題,試題在賽前的領隊會議中翻譯為參賽者各自的母語文字。為了公平、防弊,整個賽程在制度化的嚴謹程序中進行。賽事為連續兩天,每天9:00am~1:30pm,參賽者以4小時30分鐘解決三道問題。每天的題目難度從第1題(即第1、4題)到第3題(即第3、6題)依序加深。每題7分,滿分42分,局部答對可得部分題分。

「奧數」的出題範圍不超出公認的中學數學課程,一般分為代數、幾何、數論和組合數學四大類。「奧數」不要求參賽者具備大學才教的數學知識,和大學生比較,高中生掌握的解題工具並不多,大家才認為「奧數」是全世界最困難的數學競賽。

比賽後立即以兩天時間閱卷評分,再依個人成績高低排出先後順序,前1/12得金牌,依序2/12得銀牌、3/12得銅牌,半數參賽者可分別獲得金、銀、銅牌,其比例為1:2:3;未得獎牌但完整答對一題以上者可獲榮譽獎,每年在閉幕典禮時即完成頒獎。金銀銅牌的分數線會依每年題目難度不同而變動,金牌不一定代表獲得了第一名,滿分金牌與不滿分金牌的「含金量」當然不同。

中國隊於1985年第一次參賽,僅得一銅牌。1989年中國隊首次獲得團體總積分第一,至2014年的30年內以勢如破竹之勢囊括了19次團體冠軍,2014年中國和臺灣在101個參賽隊伍中分居第一、第三,華人數學俊彥的優勢嶄露無遺。「奧數培訓」在中國幾乎成了全民運動,金牌得主通常優先進入北大、清華或得到世界頂尖大學名校的青睞,更助長了「奧數」的培訓熱潮。

如何看待「奧數培訓課程」?

諾貝爾獎沒有數學獎項,每四年頒發一次的「菲爾茲獎(Fields Medal)」代表著數學界的最高榮譽和桂冠,被譽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每次獲獎者不超過四人。中國的世界級數學大師丘成桐先生是1982年的「菲爾茲獎」得主。1990年以後,每次「菲爾茲獎」都有往年的「奧數得獎者」獲選,華裔數學家陶哲軒即為2006年的獲獎者之一。

丘成桐先生說:「數學奧林匹亞競賽正在扼殺我們的天才。」他並不反對奧數培訓,但不贊成帶著拿獎牌的目的去學數學,不贊成孩子一入小學就開始培訓奧數,孩子們也不應該把所有的時間都用來學習奧數。他認為,歐美也有很多高中生參加奧數培訓,因為欣賞數學之美,他們視「奧數」為最高端的心智遊戲,更著迷於數學腦力激蕩的美好經驗。

「奧數」題目適合做為一般數學課程的教材嗎?有一位博士級的資深數學老師說:「這是資優生每三題花四個半小時都不一定能解出來的題目,詭異且具有高度的挑戰性,面對它得有幾分天分。奧數題目無解也是答案,而且有愈來愈難的趨勢,有些難題甚至屬於嚴肅的學術研究範圍。用奧數題目當教材,會讓大部分學生學不下去!」

如果孩子確實對數學有興趣、有天分,參加由專家特別設計的培訓課程,在理解力、思考力、洞察力、創造力、邏輯推理能力各方面應該能獲得激蕩和提升,更可以培養堅持的毅力和面對困難的挑戰精神。如何定位奧數試題、備選試題或相關教材呢?有一位數學教授說:「奧數代表著一種介於初等數學和高等數學之間的特殊數學,就稱它為『競賽數學』吧!」或許,以開放的態度將「奧數培訓」當做「課後才藝活動」可能更加妥適呢!

「費馬最後定理」是「數學之美」的見證之一

「斜邊的平方,如果我沒有弄錯,等於其它兩邊的平方之和。」兩千五百多年前,希臘人Pythagoras以詩歌方式描述他發現並證明的第一個數學定理,這就是大家熟悉的「勾股定理」或「畢氏定理」。直角三角形的a2+b2=c2大家都了解,相關的「費馬最後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如何證明它卻變成了懸案,那就是:xn+yn=zn,n > 2時沒有正整數解。

1994年9月19日早上,當代最偉大的數學家Andrew Wiles終結了這個困擾數學家三百五十多年的問題。他在10歲時就已經對「費馬最後定理」產生興趣,立志要證明它,31年之後他完美地圓夢了,整個過程漫長、曲折、非凡、動人又富於戲劇性。遺憾的是,確認破解「費馬最後定理」的時刻,他的歲數恰好越過了「菲爾茲獎」受獎人不得超過40歲的年齡上限,上帝跟他開了一個玩笑,「菲爾茲獎」委員會不得不頒給他一個至今唯一的「菲爾茲特別獎」。


這位數學大師如此描述他公開研究結果之前的最後一刻:「…很突然地,完全沒料到,我會得到這般難以置信的啟示。這是我工作生涯最重要的一刻,將來的工作我也不再如此看重……這是難以言喻的美麗,這樣的簡潔優美,我呆呆看著它足足二十分鐘,然後一整天在系裡踱步,時常回到我的檯子要看看它是否還在──它還在。…」

2001年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奧數頒獎典禮上,Andrew Wiles哽咽地描述那個突破性的關鍵時刻,參賽者與全體來賓無不肅然起敬,其一生所經歷、詮釋的數學之美,令人動容!朋友們!如果您或您的孩子嚮往數學之美,請別錯過了Simon Singh所撰寫的《費馬最後定理(Fermat’s Last Theorem)》。

本文刊發於紐西蘭中文先驅報《張老師談教育》專欄

2015年2月7日 星期六C1版

張老師,紐西蘭《先驅報》教育專欄作者,936電臺《優秀是教出來的》節目主持人。參加過美國大學招生辦公室的50餘場說明會、70多次校園導覽。許多張老師規劃輔導的學生成功入讀哈佛、普林斯頓、牛津、劍橋等世界名校。歡迎紐西蘭、澳洲、中國、香港、臺灣地區的家長或學生聯繫、諮詢。諮詢郵箱: edu.to.best@hotmail.com

相關焦點

  • 公務員行測考試「數量關係-小學奧數」解題思路:「簡化突破」法
    「數量關係-小學奧數」題型特點2.「數量關係-小學奧數」解題方法:「簡化突破法」「小學奧數」是最經典、題量最多的「數量關係」題。一、「數量關係-小學奧數」題型特點「數量關係」題可分為三類,分別為「小學奧數」「排列概率」和「坐標幾何」。其中,「小學奧數」所佔的比例最高,也是(相對而言)「數量關係」題中最容易拿分的點。
  • 要不要學奧數?數學興趣怎麼培養?家長無處安放的「應試」焦慮
    與「雞娃」類似的名詞還有:「青蛙」:普通孩子;「牛蛙」:指某一方面或多個方面非常優秀的學生,數學比較好的叫「奧牛」,能看英文原版著作的叫「英牛」,兩項兼具的叫「英奧混血牛」;「素雞」:雞娃中注重素質教育的一類,包括安排琴棋書畫各種才藝和情商禮儀活動在內,很值延伸到馬術、擊劍、花樣滑冰、冰球等更「高」更「貴」的運動中;你覺得「雞娃」
  • 「離散數學」是一門什麼樣的學科
    到了現代由於計算機的出現,「離散」的概念從學術走向現實,從科學走向技術,數學對象的離散化成為刻不容緩的任務。數學家對這一新挑戰的回答是:第一、將現有數學對象根據「結構」的概念以「離散結構」為標準一分為二,將具有「離散結構」的對象合稱為「離散數學」;第二、將劃分的另一半,不屬於「離散結構」的數學對象離散化,由此而產生了一個新的數學分支 — — 計算數學(國內又稱「數值計算方法」)。
  • 「小石の高數」之「導數」Derivative
    首先我們要清楚一般的高等數學教材(同濟7為例)的教學順序,依次是極限(數列極限-函數極限「包括將函數與數學相關聯起來的heine定理」)——導數與微分——導數應用。。。。其實這個教學邏輯完美地避免了所謂第二次數學危機中的一個悖論第二次數學危機的悖論眾所周知Newton與Leibniz發明了微積分calculus這一超級數學工具,並藉此解決了許多複雜的生活和物理問題,但微積分在剛剛被發明之初,是存在許多漏洞的。最引人深思的便是一個被稱之為「無窮小」的悖論——即所謂無窮小究竟是不是0?
  • 「知識必備」高考數學之圓錐曲線知識必備
    「知識必備」高考數學之導數知識必備「知識必備」高考數學之直線與圓「知識必備」高考數學之立體幾何知識必備「知識必備」高考數學之數列知識必備「知識必備」高考數學之三角函數知識必備我還有很多連結發不了,因為百度只限於發5條連結,剩下的請大家到我的個人主頁瀏覽
  • 感受日本老街巷弄之美:「穿越」到「川越」散步去
    那你一定要到在日本有「小江戶」之稱的川越去走走! 椿之藏沿著一番街商店街散步,不難發現許多店舖都會販賣懷舊小物和一些和風擺設、首飾等等。而「椿之藏」則可以說是一家集大成的店!店舖內分成多個部分,包括和洋雜貨、食品、水晶能量石區域以及可以泡足湯的吃茶店,包羅萬象。店內可愛的精品多得讓人眼花繚亂,相信大家絕對可以在這裡挑到心頭好!
  • 「理性」和「感性」,並非是兩種「對立」的思維
    這裡顯然是把「理性」和「感性」二分為兩種「對立」的思維,它們是截然不同、水火不容的。但這樣的「二分法」實在是把「一個人」想得過分簡單了:沒有一個人是可以一輩子只靠「理性」來過日子的;反過來說,也沒有一個人是可以全然的「感性」,「感性」到連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
  • 「女生學不好數學」?
    從北平師範學院畢業後,1947年在臺灣宜蘭,她成了一名中學數學教師。接下來的16年間,她又陸續成為中國第一位留德女博士、(臺灣)清華大學首位女教授。「我覺得很多老師,在數學教育方面都沒能顧及到女孩子,就算可以做出一點點的改變,我都願意去嘗試。」徐道寧在紀錄片中說。「沒有任何研究表明女性不適合做數學研究,相對來說,她可以更安靜,更細心的,一張紙,一支筆,就可以很快投入。」
  • 美哭的夢幻仙境點「彩虹山」「天空之鏡」
    現在,您可以不要再猶豫是否要前往南美洲旅遊,本篇為您重點整理出前往秘魯「彩虹山」與玻利維亞「天空之鏡」的旅遊需知,今年就約家人朋友出發一探仙境美景!,讓此地被譽為世界第四美步道。玻利維亞「天空之鏡」其實正是位於南美洲玻利維亞西南部的烏尤尼(Uyuni)鹽沼,它是一片經由版塊造山運動隆起後,所自然形成的鹽沼地形。
  • 電子菸,從「風口」到「黑洞」
    雖然線下電子菸店已經努力將老用戶圈到了「朋友圈」,但由於人們封閉在家,銷售業績一定不會好看。某電子菸品牌的線下專賣店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由於園區封閉,基本沒什麼生意。如果把時間推回到一年之前,電子菸這個誕生不到兩年的新興行業,還是國內大熱的創業「風口」。幾乎在一夜之前,做手機的、做印表機的,甚至寫公眾號的都加入到電子菸的創業淘金浪潮之中。
  • 「秀州中學」校友在「之江文理學院」
    「秀州」校友在「之江」朝本約在三四年前,之江大學裡若說起「秀州」,人家腦海中便浮起一個「有力的團體」的印象來。聽我道來,那時秀州人在之江:黃式金先生,張文昌先生。秀州同學會在之江各團體中要算是歷史最久,精神最好的會社。從筆者入校至畢業時止,秀州同學會會長先後由下列幾人擔任王熙先生,張克昌先生,吳元海先生及江祿煜君。說過老話,再述「新語」:戰爭不但搬走了之江在杭州的舊宅,且又帶去了在之江許多的秀州人。教員方面,黃老師離開到東吳去了,王熙先生攜妻子女遷赴美國去了,何章欽先生留在浙江故鄉,吳元海先生詢息不明。
  • 香港社團「新義安」「屯門之虎」「黎志強」慘遭小弟「謀朝篡位」
    「紅棍」又稱為「四二六」,技術方法是「4X26+4=108」,代表一百零八條好漢,而能打的武松是使用紅棍的由此取用此名。另外紅棍又稱「十二底」,「4+2+6=12」,一般來說「紅棍」對幫會內負責刑罰,對幫會外負責勢力擴張,是金牌打手,據說以前規定必須擔任過「紅棍」的人才有資格競選「坐館」,「雙花紅棍」則是金牌打手中最能打的人,我們所熟悉的動作影星陳惠敏就曾經是某社團的「雙花紅棍」。
  • 「撒喲娜拉」即「永別」?!
    比如在分手時常說到的「そういうことならしょうがない(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沒辦法了)」。是在表明放棄了此段感情並提出分手。也就是說,說話人已經接受了分手這件不可避免的事實。可以看得出,這樣的用法是帶有消極意味的,也夾雜著「もう二度と會えないかもしれない(不會再見第二面)」的情緒。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確實很容易讓人將之與「死亡」聯繫到一起。
  • 日語中的「〆」「」「卍」都是什麼鬼?
    表示最後動作的「〆」看到「〆」時,大家都以為是簡寫的符號吧?其實這個字是和製漢字,部首為「丿部」,讀作「しめ」,被收錄在日本的漢字辭典中喔~日本女聲優「〆野潤子(しめのじゅんこ)」的名字裡就有這個字。據說「〆」這個字是由漢字「卜」變形而來,也有人說「封」字簡略化後產生的字,沒有標準答案。書面信封口上的「〆」則是表示此信封已經黏死封閉好。也就是取「閉(し)め」的關閉、合上之意。而文件中的「〆切(しめきり)」即是表示截止時間,這種用法取自「締(し)め」,有關閉、結束等意思。
  • 人工智慧的「苟且」與「遠方」
    上述兩個原因或多或少讓人工智慧暫時擺脫了聚光燈的關注,也讓我們有更多的理性去看待這個過去幾年被譽為「改變人類命運」的技術,到底是一次面向遠方偉大徵程的開始,還是又一次從寒冬到盛夏再到寒冬的短暫更替。遠方的風景依然令人嚮往事實上,關於人工智慧的「遠方風景」已經被重複了六十多年。
  • 陸抑非:從「獺祭而成」到「信手拈來」
    20世紀60年代,陸抑非先生在作畫從「獺祭而成」到「信手拈來」陸抑非何謂「獺祭」?水獺捕魚,依次陳列而食,如祭祀祖先,稱「獺祭魚」(載《禮記》)。李商隱排列古書,慎重推敲成文,後人即以集素材而成的作品,謂之「獺祭」。我現在要說的是我個人學畫的經驗。在學習工筆花鳥畫階段,從臨摹到寫生,收集了許多素材,包括雙勾粉本、白描、工筆淡彩、工筆重彩、寫生資料等等。
  • 「物我兩忘」、「梵我一如」、「我思故我在」究竟什麼是「我」?
    撰文:川流中國人以「物我兩忘」之藝術境界為高,印度人以「梵我一如」為終極目的,西方人則以「我思故我在」為哲學的裡程碑。究竟這個「我」是什麼?如何去理解這個「我」呢?當人類意識到生命的存在時,便潛意識地以為有一個生命的主體存在,這個主體稱之為「自我」,於是主客分立,區別開自我與外界,成為了兩個對立的範疇。人們有著「自我保護」及「自我延續」這些要求,期望「自我」永恆存在,但可惜的是,我們卻會因衰老、疾病而死亡而壞滅。
  • 「と」「ば」「たら」「なら」的用法之「と」的用法
    四個詞在用法上很有多相似之處,學生在使用的時候,經常會發生錯誤,我們就一個個看看他們到底有什麼不!一!樣!「と」-「ば」-「たら」-「なら」的用法「と」強調前項為後項的契機,因此と主要是用來表示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前項並非是人為地主觀提出條件,後項也不是說話人的主觀性的意志和主張。
  • 日語中的「〆」「〼」「卍」都是什麼鬼?
    據說「〆」這個字是由漢字「卜」變形而來,也有人說「封」字簡略化後產生的字,沒有標準答案。書面信封口上的「〆」則是表示此信封已經黏死封閉好。也就是取「閉(し)め」的關閉、合上之意。而文件中的「〆切(しめきり)」即是表示截止時間,這種用法取自「締(し)め」,有關閉、結束等意思。
  • 王船山之「惟氣論」
    幼年跟隨父兄讀書,青年曾參加反清起義,晚年的王夫之則隱居在湖南的石船山之中,著書立說,並自己署名南嶽遺民、船山病叟,世人稱他為船山先生。作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哲學,王夫之的唯物主義思想散見在浩瀚的著述中,這裡主要從他的「惟氣論」介紹其思想,在他的「惟氣論」中王夫之先肯定「器」,再由「器」以說「道」,然後再引申之而論「理氣」之不離,於是最後統之於「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