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勤奮」,而是「稀缺性」,決定了一個人的價值

2021-01-07 天才學習

1、生活的五個領域:健康、財務、關係、情感和人生意義,就像我們的五根手指。假如有人用重錘猛擊你的中指,你會不會說:「沒關係,這只是1個指頭,我還有另外4個指頭呢」?——所以,這5個方面哪怕任意一個出了問題,都會對其他四個形成負面影響。我們人生的5個領域,必須相互和諧,共同發展。也許我們在人生的每一階段,聚焦的目標不盡相同,但千萬不能完全犧牲某個方面作為代價。萬一徹底失去,很可能永遠無法彌補。比如健康。比如愛情。

2、怎樣獲得更高的幸福與成就?認識自我,找到自己的所愛,然後思考「如何以此來賺錢」。每天問自己這個問題,並不斷去尋找更好的答案。做一份自己不喜歡的工作卻能發大財的人,幾乎沒有。即便有,他也不開心,長期活在糾結與懊悔之中。有人說「愛好有什麼用呢?」,我愛打遊戲,能賺錢嗎?你的愛好,必須形成對別人的價值,才能幫助你帶來收入。那些網紅遊戲主播們賺的可不比央視主持人少。想辦法把自己的「愛好」、「天賦」和「服務他人」結合起來,這就是我們躍遷的捷徑。

3、我們要約束自己「採取與決定一致的行動」。你說,這不是廢話麼?不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嘛!——真的嗎?事實上,絕大多數時候我們都在做和自己的決定「南轅北轍」的事情。明明想要考一所好大學,但上課依然打醬油、自習課回回開小差。明明想要努力提高自己,結果一下班就葛優躺、打遊戲、刷朋友圈。癥結在於:你有了「決定」,但「決心」不夠。決心夠了,打醬油的時候就會百爪撓心;決心夠了,打遊戲的時候就會煎熬無比。古典說,一個人的行動力取決於3個因素:你有多想達成目標?你是否有正確的實現方法、路徑?你的下一步行動有多具體?別總說,我想做這個、我想要那個、我想改變自己……沒有用的。因為你只不過是想想而已。如果決心要做,那就儘快把「行動力三要素」建立起來,把所有的時間和注意力放在行動上,而不是「想」。

4、張輝說自己從來不向BOSS提加薪的需求,但並不妨礙自己一路升職加薪,現在的月薪比工作的第一年漲50倍。他比普通人的不同之處在於,能夠不斷地發現流程和工作中可以改進的部分,並且向老闆提出改進的需求;不斷把自己看到的更遠的未來、更廣闊的外面世界和老闆講。不是「勤奮」,而是「稀缺性」,決定了一個人在職場中的價值。願意加班的人很多,但是能夠像輝哥這樣具有戰略眼光、全局思維的人太少,所以老闆和人力資源部門每次有升值加薪的機會,都會優先考慮他。其實本質上,是在尋找「未被滿足的需求」。任何商業模式也是如此,必須找到一個賴以生存的「未被滿足的需求」!哈哈!

5、輝哥說,只做一件事,要堅持去做,不用和別人去比,只是去嘗試戰勝自己的惰性。堅持10年,20年,你的人生會有截然不同的變化。對於我來說,也許那件事那就是分享。分享。分享。

6、霧滿攔江的文章裡寫道:「人可以有黴運,萬不可有黴相。人生就是一個循環,燦爛的笑,激活別人心中的快樂,獲得機會與幫助,因此笑得更開心。這是一種循環。另一種是苦大仇深的臉,激發別人心中的厭惡,帶來壞運氣,於是黴運連連,陷入困境,更加笑不出來。」孔子說,「色難」。一個人要做到和顏悅色,挺不容易。但仔細想想,如果我總是帶著一幅「黴相」、並且招致「黴運」,人生豈不是更加不容易?所以我得刻意練習一下笑容啦!!對妻子要更加溫柔,要多笑一點,多誇獎她;和周圍的朋友、同事、鄰居笑著打招呼,開開玩笑;即便有不順心的事兒,也不妨笑著面對,因為人生是「多回合遊戲」嘛,一定會越玩越666滴~

7、孩子有一門科目是短板,平時成績就不好,經常挨罵;考試沒考好,還要挨一頓男女混合雙打。這種方式我是不贊成的。就像一個人被燙傷了一次,還給他每天燙一回?他會瘋掉的好麼。正確的做法是帶他去汗蒸、去燒烤,讓他找到「燙」的樂趣;教他怎樣遠離危險、教他燙傷後怎麼降低損失,讓他可以駕馭「燙」!把他恐懼的這門學科,替換成「燙」,你就知道怎麼做了,hoho!

8、每個人都要做一個「戰士」。在一次次戰鬥中增加勇氣,養蓄一往無前的自信心!「自信」和盲目的「樂觀」是兩回事。自信就是,明知道前面有巨大的困難,依然堅信自己可以做好。「直面每一次戰鬥」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如果遇到困難的時候選擇逃避,大腦會分泌某些激素,使恐懼得到發展。人的任何一種能力都遵循「用進廢退」的法則。逃避的次數多了,獲得恐懼的能力不斷被增強,結果就會形成「魔鬼循環」——遇到困難,便自動選擇逃避。所以我們不做人生的逃兵!要做自己命運的戰士!

END.

文/劉慕青城

相關焦點

  • MEME 從「空氣幣」到 NFT 新貴
    律動之前就曾在報導中提及 MEME《除了紅薯 YAM,還有 9 種「瓜果蔬菜」任您挑選》,彼時的 MEME 還是一個有著反諷意味的「空氣幣」,僅僅經過了一個月的發展,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 MEME 變成了 NFT 新貴?MEME 是如何開始的?
  • 你的價值由你決定,未來在等待的「T型人才」
    你的價值由你決定 未來在等待的「T型人才」作者:小林寶兒在家鄉本文由小林寶兒在家鄉原創,禁止以任何形式轉載,否則追究法律責任!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這是許多老闆的痛,是他們的苦,因此如果你能有足夠的學習能力,我相信在這段職場生涯中,你會過的充實,也能成功戰勝許多困難的問題,為你自己加分,也為公司帶來價值。事實上,除了大公司之外,絕大多數的中小企業主需要的不會是「單一專業」的人才,而會是「T型化」的人才。
  • 「放空」的價值
    甚至自己在多年前自學Python,也是十幾年前在一個周日的早晨完成的第一步(看到Python不要驚慌,本文不是Python課程的軟文,本文不是廣告,哈哈哈。)臨近2020年6月結束,正好還有幾天年假,趁著端午節假期,我決定連著休了,哪裡也不去,給自己幾天修整的時候,主動放空。平心而論,2020年上半年的工作節奏並沒有那麼快,但是為什麼很多人都覺得累?
  • 「汽車人」長安馬自達:百萬用戶時代的「價值三重奏」
    100年前的廣島,馬自達創始人松田重次郎立下了「以工業貢獻世界」的偉大理想與「傾一生事一事」的人生格言,這也決定了馬自達品牌此後100年的技術價值觀:一切圍繞駕駛者,從人的感受出發(以人為本),追求發自內心的駕乘愉悅。從創馳藍天到e-SKYACTIV X汽油壓燃發動機,持續探求理想燃燒,壓榨盡每一滴有限的燃油的能量。
  • 2B產品構思方法(二) :「價值」是唯一核心
    構思2B產品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系統化過程,涉及到「市場機會」的捕獲、「產品核心」的把控、「產品價值」如何量化,等相關方向的思想指導和實踐方法。上一篇本人著重市場窗口期預測和把控與大家做了分享,收到了超過3700+閱讀和9個收藏反饋,說明大家對這個方向還是有一定興趣。
  • 「前浪」也想說給「後浪」
    這場活動的源頭正是武漢大學一名大四畢業生的「求助向」微博。在微博中,這位學生說自己每天都很迷茫,不知道能做什麼,覺得自己趕上了一個不好的時代……說實話,看完這個「求助」,我並非因為「同情心」而想寫個回信,而是覺得「後浪」們可能需要知道些真相,那些你不變成「前浪」就不知道的真相。
  • 拖垮你的不是「找不到興趣」,而是「不培養興趣」
    本以為找到興趣之後就有了內在動力,能推動自己堅持做事,結果也就比做那些不喜歡做的事多堅持了幾天而已,是不是其實這並不是我「真正的興趣」呢?道理本身沒錯,但是如果抱著一不順利就覺得「這不是我的興趣所在」,就很容易陷入迷茫。人在面對問題的時候,會有兩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一種是固定型的思維模式,一種是成長型的思維模式。
  • 產品的「感知價值」——促成購買的關鍵
    從「珍珠之王」薩爾瓦多·阿薩爾的故事我們看出,他是利用「錨定效應」提升商品的「感知價值」,其他珠寶就是黑珍珠的「錨點」(這裡默認您已了解什麼是錨定效應,如果不了解,可百度查閱)。今天我們的話題是:「感知價值」——促成購買的關鍵。
  • 「中國不是嚇大的!」英文怎麼說?
    work在這裡當然不是工作的意思,而是「見效,有用」。其實通過對這句話表達的尋找,讓我意識到了一個我經常提醒自己學生的概念:有時候,我們的英文不好,不是因為我們英文不好,而是中文不過關。其實你想一想,之所以第一時間想不到怎麼用英文去表達「不是嚇大的」這個意思,其實是因為我們從來沒去解釋過什麼叫「不是嚇大的」。不是嚇大的,就是說一個人這一輩子,也不是只被嚇過一回兩回。一路下來,怕了嗎?沒有。還不是活到了現在。換句話說,不就是「嚇我沒用」的意思嗎?
  • 「理性」和「感性」,並非是兩種「對立」的思維
    這裡顯然是把「理性」和「感性」二分為兩種「對立」的思維,它們是截然不同、水火不容的。但這樣的「二分法」實在是把「一個人」想得過分簡單了:沒有一個人是可以一輩子只靠「理性」來過日子的;反過來說,也沒有一個人是可以全然的「感性」,「感性」到連自己的名字都不知道。
  • 「產品需求文檔」不是個好詞——論「需求」到底是什麼?
    嚴格地說:PRD並非產品需求文檔,而是產品要求文檔——達到這些要求,才算合格。這麼說,PRD的概念才清晰,對吧?所以,咱們天天說的「需求文檔」不是個好詞。。。產品經理的價值,就在於此。另外,順便吐槽一下所謂「人人都是產品經理」這句話,這句話更多是指誰都能對產品"指指點點",但並非誰都是產品經理。產品經理要給出系統性的產品方案,這不是誰都能給的。
  • 「2人」和「二人」居然不是一個意思?
    原則上來說,「按順序列舉的是用『洋數字』」來書寫的:「2階建て」(2層樓的建築)「1児の母」(1個孩子的母親)「48歳」(48歲)這種情況。「一郎」(一郎)「三軒茶屋」(三軒茶屋)「九代目・林家正蔵」(第九代・林家正藏)這種時候。從「一郎」「二郎」「三郎」到「四郎」(數字)也會有增加,即使如此寫成「1郎」「2郎」「3郎」「4郎」就會覺得彆扭對吧?
  • 「村八分」「絶交」「シカト」
    雖然快變成被人們拋棄的詞語,但幾年前人們還會在被無視時開玩笑的說「村八分にされた~」。「絶交」這個詞也因為語氣太過強烈而逐漸不被人使用。「シカト」反而是現在人們經常使用的詞。「絶交」是與人斷絕一切關係。主要是指一對一的人際關係的斷絕。隨著時間的推移,網際網路開始變得發達,以集團為單位的人際關係成為了現代社會交往的主流形式。
  • 「產品經理」傅盛的機器人亮相,獵豹的人工智慧轉型立起了「旗子」
    但獵豹移動的過往經歷並不是一帆風順,外界對傅盛的評價裡,「觸底反彈」是最多次出現的聲音。傅盛說,獵豹如今再次「跨界」,嘗試機器人的決定,遭到了行業裡同行太多的「嘲笑」和冷眼。但傅盛強調自己「產品經理」的身份是進入還在「早期」的機器人行業最大的優勢。
  • 佛教建構「倫理學」的步驟(二):「空」的必然義與「業」論
    換言之,沒有「空」,則倫理學難以建立;但只有這一意義的「空」,則亦難有一固定價值取向的佛教倫理學。是以,我們若要建構一套屬於佛教的倫理學,吾人對「空」乃有更作了解的必要。循《雜阿含經》,事物之所以沒有獨立不變的本質,是因為所有事物均依緣而有,其即「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 你的自律 決定了你的「人生層次」
    日本設計師山本耀司說:「我從來不相信什麼懶洋洋的自由。我嚮往的自由,是通過勤奮和努力實現更廣闊的人生。」控制自己你不屬於你的大腦,是你擁有你的大腦,並且可以控制它,而不是為其所控。把自律,當成一種習慣李笑來老師曾說:「當一件事情變得你真正熱愛、發自內心地想要去做它時,就根本談不上堅持兩個字,因為你骨子裡就非常願意做啊!」在開始之前,為自律找個好理由和重要意義,下定決心後,就往那個方向努力。
  • 戰敗,到底是「贏了」還是「輸了」?
    聯合國決定對這個國家進行貿易制裁。The country acted without the sanction of the other nations. 這個國家未經其他國家允許就擅自行動了。以上例句,sanction 是名詞,sanction 還可以是「制裁」和「允許」的動詞形式。
  • 「怨憎會」與「愛別離」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叫做「人間」,釋迦牟尼佛就是體會了人間的各種痛苦、煩惱,才悟道成佛。事實上,佛法所說的「八苦」中的「怨憎會」與「愛別離」,就是兩種來自人際關係的痛苦,這也是每個人都無法避免的。「怨憎會」,是指互相憎恨的人老是冤家路窄,常常見面。
  • 莊子的「江湖」與武俠世界裡的「江湖」
    當然莊子想說的不是遊湖,而是指出人的眼界不應只限於日常生活,而在於更大的追求。此處,江湖指的不只是一個大世界,更是一處讓人追尋更大更高理想的地方。當然這個理想未必是指功名利祿,而是處世為人了。那莊子的江湖如何成為武俠世界的「江湖」?莊子的江湖是個抽象的空間,是一個讓人自我發掘的地方,更重要的是,它是一個與日常柴米油鹽區別開來的世界。
  • 「師門」中做「真人」的十二招
    「總之你就是給我負全責!」你是這個意思嗎?其實,會這樣子問問題,就看得出來,你想把責任推給對方(我)這個權威角色,讓我來替你做決定,你就不必擔責任了──儘管是完全刁難我的一種推卸責任的方式。所以,從你的這一種互動方式,也可以看出來,把我「拱成」權威角色,對你來講是有利可圖、有所得的。因為,這樣你就可以不用承擔「做決定」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