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帶著14歲的女兒來到診室,說孩子經常為一點小事不開心,比如女同桌和一個男同學換位置,孩子讓男同學去其他位置坐,這時一個女同學說:「你怎麼這麼事多啊?」孩子就為此不開心,不願意去上學,見人就低著頭,不願交流,說自己為此覺得很煩,甚至用小刀割傷自己的手臂才覺得好點。
在媽媽看來,這完全是一件小事,於是不停給孩子出主意,讓她不要在意,繼續上學,不要管別人怎麼看。可是,孩子就是不接受媽媽的建議。
看到這樣的案例,大家肯定會說孩子「玻璃心」,心理太脆弱,經不起批評或嘲諷。殊不知,孩子的「玻璃心」往往是個人心理特質基礎上,家庭互動的結果,由心理社會因素引發。
我給那位媽媽分析,孩子這種經不起任何批評指責的性格,恰恰是目前你給予的支持和信任太少,或者說是過度保護,即每次遇到困難,孩子還沒有想出辦法自己處理時,你就開始幫助。這種過度保護,會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然而,父母這種過度保護往往是無意識的,主要原因是從孩子剛出生時開始,父母就抱著孩子沒有能力處理任何事情的念頭將其養大,沒有及時轉變觀念,長時間積累,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面對困難沒辦法處理。
我告訴那位媽媽,從現在開始,先要處理自己的焦慮,不要急著幫助孩子,要了解孩子發生了什麼,打算怎麼處理,是怎麼想的,用她想到的辦法去試試。要明白,父母陪伴孩子,應該是對孩子適度肯定、放手,而不是為了減輕自己的焦慮、完成自己的期待,對孩子過度保護或過分期待。
可能有父母會說:「孩子什麼也不懂怎麼辦?」這就要父母學習如何去陪伴孩子。
比如讓孩子送去一袋牛奶給路邊一位乞討的老人,可孩子說什麼也不願意,作為父母如何處理呢?
可能大多數父母會生氣:「不就是遞過去一袋牛奶嗎?真沒出息。」
如果孩子有一顆「玻璃心」,他不僅面臨著自己生命中的各種困難挫折,還要背負父母的情緒,那看起來很小的指責和困難就變得十分沉重了。
此時,父母正確的做法是,陪伴孩子一起把牛奶送過去,可以先開口跟老人說說話,介紹一下孩子,再讓孩子把牛奶遞過去。通過這一系列的陪伴行為,讓孩子學會如何同別人建立關係,表達關心。
作者: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 主任醫師 張旭靜
編輯:熊恕 於家興
審校:謝濤
核發:萬洪新
圖片: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掃碼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