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保護會讓孩子有顆「玻璃心」

2021-03-04 家庭醫生報

  

一位媽媽帶著14歲的女兒來到診室,說孩子經常為一點小事不開心,比如女同桌和一個男同學換位置,孩子讓男同學去其他位置坐,這時一個女同學說:「你怎麼這麼事多啊?」孩子就為此不開心,不願意去上學,見人就低著頭,不願交流,說自己為此覺得很煩,甚至用小刀割傷自己的手臂才覺得好點。


在媽媽看來,這完全是一件小事,於是不停給孩子出主意,讓她不要在意,繼續上學,不要管別人怎麼看。可是,孩子就是不接受媽媽的建議。

  

看到這樣的案例,大家肯定會說孩子「玻璃心」,心理太脆弱,經不起批評或嘲諷。殊不知,孩子的「玻璃心」往往是個人心理特質基礎上,家庭互動的結果,由心理社會因素引發。


  我給那位媽媽分析,孩子這種經不起任何批評指責的性格,恰恰是目前你給予的支持和信任太少,或者說是過度保護,即每次遇到困難,孩子還沒有想出辦法自己處理時,你就開始幫助。這種過度保護,會剝奪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

  

然而,父母這種過度保護往往是無意識的,主要原因是從孩子剛出生時開始,父母就抱著孩子沒有能力處理任何事情的念頭將其養大,沒有及時轉變觀念,長時間積累,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面對困難沒辦法處理。


我告訴那位媽媽,從現在開始,先要處理自己的焦慮,不要急著幫助孩子,要了解孩子發生了什麼,打算怎麼處理,是怎麼想的,用她想到的辦法去試試。要明白,父母陪伴孩子,應該是對孩子適度肯定、放手,而不是為了減輕自己的焦慮、完成自己的期待,對孩子過度保護或過分期待。

  

可能有父母會說:「孩子什麼也不懂怎麼辦?」這就要父母學習如何去陪伴孩子。
比如讓孩子送去一袋牛奶給路邊一位乞討的老人,可孩子說什麼也不願意,作為父母如何處理呢?
可能大多數父母會生氣:「不就是遞過去一袋牛奶嗎?真沒出息。」
如果孩子有一顆「玻璃心」,他不僅面臨著自己生命中的各種困難挫折,還要背負父母的情緒,那看起來很小的指責和困難就變得十分沉重了。
此時,父母正確的做法是,陪伴孩子一起把牛奶送過去,可以先開口跟老人說說話,介紹一下孩子,再讓孩子把牛奶遞過去。通過這一系列的陪伴行為,讓孩子學會如何同別人建立關係,表達關心。

作者:河北省精神衛生中心 主任醫師 張旭靜

編輯:熊恕 於家興

審校:謝濤

核發:萬洪新

圖片: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掃碼

關注

相關焦點

  • 如果孩子有顆「玻璃心」,可能是你沒做到位,這些原則家長要遵循
    撰稿:鏡子| 插畫:kit | 審核:靜好有位媽媽問:我的孩子都五歲了,可他怎麼解決什麼問題,都只會用哭的方式呢?,才會導致孩子表達方式的單一,和他們那顆「易碎的心」。一顆實實在在的「玻璃心」就這樣定型了。二:不過度誇耀孩子和催促責罵的父母相反,有一類父母偏愛過度的誇讚自己的孩子。
  • 孩子的「玻璃心」因何而起
    為什麼現在「玻璃心」的孩子那麼多?在「做智慧父母·開學不焦慮」的大型直播中,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劉丹老師建議父母,用手機錄一個小時的語音,看看在這一個小時的時間裡,你給孩子下了多少條指令。
  • 「玻璃心」的孩子真的不是教育想要的……
    越來越多的孩子擁有一顆易碎的「玻璃心」,管不得、說不得、罵不得、更是打不得。2其實,孩子的玻璃心並非是天生的,大多是因為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氛圍,養成了孩子遇到批評就不高興,遇到挫折就逃避,承受不了失敗,很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現狀。
  • 警惕孩子的玻璃心
    孩子只要一鬧起來,眼裡就只剩下他自己,對周圍所有人態度惡劣、言辭尖酸刻薄,甚至在很多場合瞎鬧騰,令父母很難堪。父母困惑,感慨孩子內心脆弱,凡事經不起敲打,就像玻璃一樣易碎,其實這就是典型的"玻璃心"!玻璃心的定義:是一種網絡用語,意指自己的心像玻璃一樣易碎,用來形容敏感脆弱的心理狀態,經不起批評指責或者嘲諷。
  • 當爸媽的千萬別再這樣做了,不然一定會養出一個「玻璃心」的孩子
    一說就哭,一難就退,一碰就「碎」,這是當代玻璃心孩子的真實寫照。什麼時候孩子的心理脆弱得像玻璃一樣,稍有不順就會變得粉碎?薯條媽媽說4歲的小薯條有顆「玻璃心」,遇到事情不如意就哭,一句話說重了,眼淚就在眼眶打轉,可憐巴巴的。
  •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明明是大人自己挖的「坑」,卻怪孩子不行
    ,過度的溺愛將會成為孩子玻璃心、情緒化的推手。如果孩子養成了「玻璃心」,那麼遲早有一天會碎裂一地。案例小米最近十分的不高興,因為自己的孩子經常說哭就哭,很容易情緒化,有一顆玻璃心。在家裡面是打不得、罵不得,一不如意就哭鬧個不停;在學校裡也是如此,被老師批評、考試沒考好、遊戲沒得第一,都會崩潰地嚎啕大哭。
  • 為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打不得罵不得,家長要如何管教?
    文 | 小鴻兒爸爸(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有時候家長的過度誇獎會容易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脆弱,在成長過程中,心中受不了外界的質疑,更受不了別人的否定,其實這就是「玻璃心」,家長一定要幫助孩子改變現狀。
  • 過度保護孩子,可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這些阻礙
    有些父母會過度溺愛孩子,替孩子做好所有事情,並滿足他們的所有需求,這反而更容易讓孩子在環境稍微發生變化時就難以適應,將來面對更大的危險時,不知如何規避風險、缺少防備心,輕信他人
  • 「過度保護」是好的,但「過度幹涉」就不要了吧
    「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 在撫養或教育孩子時,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也不會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有什麼區別吧。 「過度保護」是指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過度幹涉」是指對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幹涉。 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實父母所做的事情沒有變化,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希望做的和孩子不希望做的」。
  • 孩子,你可以內向,但不要玻璃心
    性格是沒有好壞之分的,不存在外向的性格就一定好,內向的性格一定不好的說法,但玻璃心是萬萬要不得的,它是一種內耗,會不知不覺消耗你的能量,影響你的生活。玻璃心很多時候都對應著敏感和胡思亂想,容易被別人的一言一行所影響,搞得自己心情很差,嚴重的,還會影響自己每天的狀態,導致很多該做的事情都做不好。
  • 過度保護的父母:如何放手養育獨立的孩子
    你想讓你的孩子是健康的,安全的,並成功的-所以難怪你會發現自己幫助了一點太過多或加強在保存一天任何時候去的東西稍微歪。但是,不斷的「 直升機 」活動可能會阻礙您孩子的成長和發展。過度保護父母意味著好,但是追求完美往往弊大於利。那麼,如何確定自己是否是保護過度的父母?潛在的後果是什麼?而且,最重要的是,您現在如何才能阻止無意的窒息呢?
  •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明明是大人一直挖「坑」,卻怪孩子不行!
    「玻璃心」的孩子,很讓人心疼常常有家長抱怨孩子太嬌氣,不能批評,一寫作業就吭哧,膽小怕事,不敢嘗試新事物,內心脆弱……這些孩子,可能正經歷大人看不見的痛苦。9月10日,在一場大型直播中,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劉丹老師,專門為我們帶來了一場「告別玻璃心、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力?」的主題分享。讓我們一起走近那些「玻璃心」的孩子。為什麼現在「玻璃心」的孩子那麼多?
  • 打不得,罵不得,「玻璃心」的孩子怎樣煉成「鑽石心」
    說孩子聽話,在家從來沒人大聲跟她說過話。我們聽了,也只能嘆氣了。在家長看來,孩子這是要強的表現。其實,他沒有意識到,孩子就是「玻璃心」。所謂「玻璃心」,是指那些容易受到打擊,心理承受力不強,過分脆弱的人。這種「玻璃心」的孩子,受不得一點挫折,敏感而脆弱。
  • 捷哥說: 為什麼現在「玻璃心」的孩子那麼多?
    為什麼現在「玻璃心」的孩子那麼多?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劉丹老師建議父母,用手機錄一個小時的語音,看看在這一個小時的時間裡,你給孩子下了多少條指令。「這個字寫歪了」、「快點去刷牙」、「怎麼還不喝牛奶」、「到洗澡時間了」、「頭髮沒幹別躺枕頭上」、「去拿書,我們開始閱讀」……僅僅在臨睡前1個小時,孩子就有可能接收到7-8條語言指令,這些語言指令裡,可能還夾雜著大人批評、不耐煩、焦躁的語氣。2、我們的孩子就是這樣,每天被不同的指令包圍著。你知道嗎?
  •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明明是大人一直挖「坑」,卻怪孩子不行
    讓我們一起走近那些「玻璃心」的孩子。語言減少了,孩子的語言中樞的過度刺激概率才會降低,這種調整,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執行,卻不帶給孩子挫敗感。「玻璃心」從小學到大學,好學生都要有一個錯題本,哪道題做錯了,再寫10遍。
  • 孩子動不動就哭,並不是他們「玻璃心」,可能是你的教育方式不對
    可是小麗發現一個問題,只要自己對孩子進行教育,那麼孩子總是會不停地哭泣。面對這種情況讓小麗感覺到非常煩惱,覺得自己兒子實在是太過於玻璃心了,其實這種情況和小麗的教育方法是有關係的。一、孩子動不動就哭,並不是他們「玻璃心」1.表達能力有限雖然孩子的年齡還比較小,但是他們的內心情感有可能非常豐富。不過由於受到了語言能力的限制導致他們表達自己情感的方式是非常匱乏的,很難把自己的感情完全表達出來。
  • 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多數會有過度保護和「侵擾症」的家長
    導讀:在育兒道路上,有蠻多的時候會遇到因為做家長的把握不好這教育孩子的度而產生的很多矛盾、紛爭的。這些也是育兒上會難免碰到的,當然了咱們有事就解決事,不要把對事情的厭惡程度過多地加到對孩子品質的評價上,儘量做到就事論事吧。
  • 你還在過度保護你的孩子嗎?
    家長過度的保護孩子,必定會影響孩子的獨立性。我的女兒可可今年八歲了,從小在奶奶的細心呵護下長大,出門緊緊拉著她的手,在遊樂場玩的時候,視線從來不敢從女兒身上離開一下,生怕看不好,被壞人帶走了,所以奶奶一直都不放心可可獨自出去玩耍,而可可也習慣了有奶奶的陪伴,現在都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從來沒有一個人出過門去找小夥伴玩,就算去我們村的廣場也得讓我或者奶奶跟著。
  • 打不得,說不得,孩子的「玻璃心」竟然是被誇出來的
    網絡上有個熱詞「玻璃心」,指那些容易受到打擊,心理承受能力不強,過分脆弱的人。現在的很多孩子也是這樣。和很多老師交流的時候,都會提到班上的孩子:現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最多的就是心理上的問題,每個班上都有幾個說不得的孩子。拿什麼拯救?玻璃心的孩子。
  • 幼兒園老師發照片,遭「玻璃心」家長挑刺,網友:不如自己回家教
    不過一次琪琪發完照片後,卻遭到了某些「玻璃心」家長的挑刺,其中有一位年輕家長指出:老師,你能不能給孩子排完隊再拍照,按身高排。父母的「玻璃心」也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困擾。像上文中的這位家長,對自家孩子過於關注,因為別人家的孩子活潑一些,就認為這個孩子會撞到自家寶寶。這種「玻璃心」家長真的很容易讓自家孩子失學,讓自家孩子被孤立。此外,這位家長對孩子密不透風的愛,也會阻擋孩子成長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