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玻璃心、情緒化?這種現象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有著一定的關係。有很多都是家長用錯誤的教育方式「埋下的坑」。
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不要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判斷對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要懂得換位思考,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處理任何事情前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多注意自己對孩子的態度,避免在無形中對孩子造成心理傷害;此外,寵愛孩子也要注意分寸,過度的溺愛將會成為孩子玻璃心、情緒化的推手。
如果孩子養成了「玻璃心」,那麼遲早有一天會碎裂一地。
小米最近十分的不高興,因為自己的孩子經常說哭就哭,很容易情緒化,有一顆玻璃心。在家裡面是打不得、罵不得,一不如意就哭鬧個不停;在學校裡也是如此,被老師批評、考試沒考好、遊戲沒得第一,都會崩潰地嚎啕大哭。
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例子:李某在學校學習不好,平時也是偷偷的玩手機。有一天中午玩手機的時候被老師抓到,把手機給沒收了,結果李某直接從三樓跳了下去。
什麼叫玻璃心呢?心理承受能力差,心靈非常的脆弱,一擊即碎。這經常在敏感自卑的人身上出現。別讓情緒主宰孩子,讓玻璃心出現在孩子身上,否則會像案例中的孩子一樣「碎裂一地」。
1.過於敏感
有些孩子對別人的評價、眼光等都表現得十分敏感,總感覺別人在偷偷議論自己、甚至說自己的壞話。經常小題大做,別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他都能想出好幾層含義。針對一些「差評」經常自主性的對號入座。
2.都是以哭鬧收場
有些孩子從小被家人保護的密不透風。給孩子養出了一顆玻璃心,很容易哭泣,有時候老師或家人批評兩句、就能哭上幾個小時。
接受不了不好的評價,這樣的孩子受挫能力、抗壓能力差,將來在社會上可以說是寸步難行。
3.情緒化、易暴易怒
動不動就發脾氣,經常暴躁易怒,這也是孩子玻璃心的一種表現,是孩子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
1、家長的溺愛
「溺愛」是老生常談的的一個詞了,哪個孩子在家裡面不是一個寶。父母的寵愛,長輩的寵溺,把孩子泡在蜜罐中養大。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獨立能力差、抗壓能力弱。什麼都不會做,稍微受到一點挫折和壓力就會不知所措,變得崩潰。
2、善於「糾錯」的父母
對於孩子的錯誤,若改正不了誓不罷休的父母。有沒有聽過或說過這句話:這道題怎麼還是做不對,都已經講過很多遍了,怎麼還理解不了,你到底有沒有認真聽?今晚做不對就不要睡覺了。
作為父母,糾正孩子的錯誤是必須要做的,但是家長一定要掌握方法,孩子的接受能力還比較差,教育孩子一定要有耐心、不要一味的否定孩子
3、 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父母
有些家長看到孩子情緒化,就控制不了自己的脾氣。俗話說「什麼樣的父母養出什麼樣的孩子」,這句話說的一點都沒錯。家長本身就很容易情緒化,那教出來的孩子能不情緒化嗎!
孩子雖小、但也有自尊心和羞恥心,面對孩子不要總是情緒失控,不要隨時隨地的責罵孩子。長此以往,可能會給孩子造成心理傷害,讓孩子變得玻璃心、情緒化。
孩子的玻璃心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父母的「澆灌」,家長一定要注意!
1、讓孩子學會面對失敗
「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家長教育孩子時不要過分追求完美。過分追求成功容易導致無法面對失敗,從而養成玻璃心。
家長對孩子要寬容,失敗的時候不要過分的指責、多些鼓勵。不管成敗與否都能保持一顆平常心,正確看待成敗、有勇氣面對失敗。
2、學會放手
要讓孩子自己去承擔一些事情,自己做錯的事自己承擔後果。不要總是把孩子護在身後,用「護犢子」的行為造就孩子的「玻璃心」。你的「保護」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沒錯,久而久之,受不得一點批評。
3、給予孩子溫暖的陪伴
沒有安全感的孩子很大概率會擁有一顆易碎的玻璃心。家長可以多給予孩子一些陪伴和關愛,讓孩子知道自己的背後有愛自己的爸爸媽媽,讓孩子擁有一顆強大、自信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