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爸媽的千萬別再這樣做了,不然一定會養出一個「玻璃心」的孩子

2020-08-28 蒙多奇科學養育

一說就哭,一難就退,一碰就「碎」,這是當代玻璃心孩子的真實寫照。


什麼時候孩子的心理脆弱得像玻璃一樣,稍有不順就會變得粉碎?


薯條媽媽說4歲的小薯條有顆「玻璃心」,遇到事情不如意就哭,一句話說重了,眼淚就在眼眶打轉,可憐巴巴的。


搭的積木房子倒了,立刻氣急敗壞地大哭;跟小朋友比賽玩遊戲,沒拿第一就哭著說再也不玩了,受到一點批評就開始生氣哭鬧,遇到一點挫折第一時間就想逃避。


玻璃心孩子要不得


到底做什麼才養成了這樣的「玻璃心」孩子?


以孩子為中心

很多家庭都不自覺地將孩子當作了家庭的中心,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耗盡全力想要為孩子提供他想要的一切。


然而親子關係,原本是夫妻關係的附著者,卻成了夫妻關係的維繫者,孩子成了整個家庭的核心,這顯然是錯位的關係。


很多夫妻在有了孩子以後都會感到「仿佛我們生活中,除了孩子,已經沒有了彼此。」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你知不知道用什麼辦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 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父母百依百順會毀掉孩子


父母百依百順的背面可能就是孩子並不順利。父母或者家人把孩子應該做的部分都做了,導致孩子「無事可做」,只懂向身邊的人索取和進行享受,形成依賴性,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一旦遇到拒絕或批評,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所以,家庭關係的核心應該是「夫妻關係」為中心,不應該把所有的目光都集聚在孩子一個人身上。


武志紅說:「很多人有了孩子,就把關注點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但實際上,一個家庭中,夫妻關係才是這個家庭裡面的定海神針,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親子關係是第二位的,婆媳關係之類更在其後。」


過度誇獎讚揚

很多人小時候經歷的是父輩傳統的打擊式教育, 於是他們暗自下決心,一定要多誇誇自己的孩子。


於是,孩子剛會笑,就大加讚賞:「寶寶笑得真好看!」剛牙牙學語,就誇獎他:「寶寶真聰明!」剛能握筆,畫了簡單的塗鴉畫,就說:「你簡直是個天才」 。


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固定思維,認為能力是天生的,他們為自己擁有的天賦而沾沾自喜,這些誇讚對孩子來說無異於最猛烈的毒藥,增加了孩子的信心,卻扼斷了孩子努力的翅膀。


不能讓孩子認為能力是天生的


捧得越高,摔得越疼。過度的讚美,為孩子造了一個虛假的個人鏡像和生存圖景,讓他們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艱難困苦。


如果只是籠統地誇孩子聰明、真棒、真乖,而不指出他到底是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夠好,這樣孩子遇到失敗,就很容易將其歸咎於自己的天賦或能力,陷入挫敗感之中。


孩子只願聽好話,聽不進任何批評,即使是善意的批評,也會產生牴觸情緒,一旦遭遇逆境,很容易變得消沉。


孩子需要讚揚,這一點毋庸置疑,正確的讚揚卻並不容易。


  • 誇具體事實

將空洞籠統的誇讚具體化,換做描述細節的誇讚。


你今天上幼兒園路上沒有哭,是個乖孩子。


你今天刷牙很仔細,刷了3分鐘而且是按照我教你的方法刷的,真好。


這類誇讚描述得越具體,越有說服力,會讓孩子看到自己實際的進步,讓孩子通過這些誇讚從經歷中總結經驗,自我激勵督促。


  • 誇孩子的內在動機

很多時候,孩子在某方面有所進步,但是可能還是沒達到平均水平,這時,家長盲目的誇孩子厲害,既虛浮又沒意義。


這時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內在動機,誇讚孩子的進步。就比如孩子可以安靜獨自吃完飯,家長可以這樣誇孩子「你吃飯的時候一句話也沒說,非常的專注,你真的是很認真。


情緒得不到回應

孩子遇到困難或者難過的事表現出不開心、脆弱的情緒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孩子的世界單純而直接,所以通常孩子們有了小情緒後很難控制。


很多時候,家長都習慣了不問緣由便開始說教,開始探討事件的意義,這讓孩子的情緒無處可去。


這個時候,家長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解共情孩子當下的情緒,回應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讓我們來擁抱吧」,而不是事情本身,讓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 「他拿了你的玩具,你覺得很生氣?」


學會理解情緒、處理情緒


要知道我們無法避免情緒的產生,但是我們可以學會理解情緒、處理情緒。


孩子的世界和家長不一樣,有些家長看來都不算什麼的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非比尋常,站在孩子自己角度,可以發現他的情感需求。大人脆弱的時候需要人理解,孩子也一樣。


對孩子來說,可能他還不太會理解情緒和處理情緒,父母可以做的是給他強大的安全感:他解決不了的事情爸爸媽媽可以和他一起面對,他不必為此鬧情緒。


隨意發洩的情緒會影響別人的心情,也會影響自己的形象,孩子也不希望在別人的印象裡是個只會哭鬧的小孩子吧。


做的太多,愛得太滿

很多人常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他還是個孩子啊!」因為內心中長期存在這樣的想法,無論大小事都會替孩子做好,這其實是孩子的「偽」成長。這種「負責」會阻礙孩子的正常成長,小時候是熊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成為巨嬰。


要讓孩子擁有自理能力


教育專家指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家長大小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肯定會受到限制。


愛得太滿,愛過頭,孩子會依賴得更多。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對孩子的要求始終保持理智,給孩子成長和犯錯的機會。經歷得多,內心自然就強大了,不再會「易碎」。


我是蒙多奇,提倡科學精緻育兒。背靠權威專家團隊,分享營養、運動、心理相關育兒知識。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和分享。

相關焦點

  • 聰明爸媽這樣做,養出的孩子更出色
    從嬰兒期的哭鬧不停,再到幼兒期的爭搶玩具,可以看出二寶這個小傢伙在頑皮指數上簡直超越了大寶好幾個級別。閨蜜感嘆,二寶真的是有成為熊孩子的潛質,在二寶的教育問題上,閨蜜也極為煩惱。一般說來,男孩的天性會更為調皮一些,日常經歷旺盛,很多父母都在擔心孩子會闖禍而成為熊孩子的焦慮中無計可施。其實,男孩的教育問題並非真如父母們所想的那般困難,找到背後的原因有針對性的進行幹預會很有幫助。
  • 孩子「動不動就哭」,並不是娃「玻璃心」,而是爸媽2方面沒做對
    文/泡沫媽媽談育兒每對父母在再教養孩子一過程中,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小插曲,但有時爸媽也是無奈的,因為這孩子沒等管的時候,就開始哇哇大哭,好像自己罪大惡極是的。是的,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養孩子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孩子「動不動就哭」。孩子一哭,哭走了家長的耐心,也哭的家長糟心。
  • 孩子經常說三句話,父母要小心,千萬別養出白眼狼!
    【1】都怨你們如果孩子經常跟父母說這樣一句話都怨你們,其實證明孩子心裏面對父母的怨氣是很大的,那麼在這個時候,如果我們父母不做好引導不做好教育的話,孩子長大之後對父母心存的怨氣會越來越大,直接導致孩子和父母的關係破裂,那麼在這個時候,我們作為父母,孩子長大了無法孝順自己,自己的晚年生活也會過得很不幸。
  • 孩子玻璃心都是父母養的,長大後多半沒本事,及時糾正很關鍵
    所以各科老師對她犯錯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就算要說,也會很委婉,就怕這女孩太玻璃心,想不開。而她的這種玻璃心,不僅讓自己整日惶恐,就連身邊的人都很累,怕說出什麼話讓她想不開。孩子生來就是一張白紙,沒有人天生就是玻璃心,多半還是後天環境,也就是父母影響出來的。玻璃心的孩子沒有未來,長大後也多半沒出息,當父母的要及時糾正,把玻璃心變成不鏽鋼心。
  • 撞碎孩子的「玻璃心」,再塑造以強大,聰明的家長要學會這樣做
    在網上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話就是,我的玻璃心都要碎了。其實這句話原本在網上就是開玩笑的話,但是現實當中確實有很多人真的是擁有玻璃心,而且大部分的還都是孩子。一個孩子如果有玻璃心一碰就碎,家長們真的是不知道該如何管教他,有的時候一句話說的重了孩子可能就會受到打擊,但是孩子犯了錯誤,家長又覺得不能夠不管教,這到底該怎麼辦,家長就會左右為難。
  • 孩子總說這幾句「扎心話」,要趁早糾正,不然會養出「白眼狼」
    含辛茹苦把孩子養育成人,雖然想的是不求回報,孩子自己生活的好就很好。但是當孩子走入社會,反哺父母的那一刻,父母一定是感動得熱淚盈眶的。孩子將來會不會懷抱著感恩之心,贍養父母的晚年,和兒時的教育分不開。孩子小時候沒有教好,長大了也會「長歪」。
  • 孩子的「玻璃心」因何而起
    為什麼現在「玻璃心」的孩子那麼多?在「做智慧父母·開學不焦慮」的大型直播中,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劉丹老師建議父母,用手機錄一個小時的語音,看看在這一個小時的時間裡,你給孩子下了多少條指令。
  • 孩子的玻璃心是爸媽培養的,不希望孩子動不動就哭,那就做好這些
    小朋友經常沒有原因的哭鬧,是讓人比較鬧心的事情,很多家長不知道應該怎麼教育孩子,只會在這個時候對孩子大喊「不要哭」。其實大家也知道這樣做是沒有效果的,但是為什麼還是要選擇,在孩子哭的時候說一句這樣阻止的話呢?因為自己過於焦慮和煩躁。如果孩子在一兩歲不懂事的時候哭鬧,做家長的可能會有耐心哄孩子,但如果是到了五六歲已經懂事的年紀還哭鬧,那就要看看原因了。
  • 網友:千萬別玻璃心了
    朋友的孩子想報「學前教育」專業,問我前景怎麼樣。於是我很坦誠地告訴她:「如果考編制,那麼我們所在的省市,幼師工資已經大幅度提升了,除了五險一金,拿到手起碼十萬以上,接近公務員待遇不是夢。」聽我這樣說,朋友有些興奮。
  • 家中標準再不好,也別回絕孩子這個請求,不然真能毀孩子一生
    如今的孩子,都比父母兒時生活標準許多了。想吃啥玩什麼遊戲,要是跟父母張口要,都能獲得考慮。自然,這類「廣結善緣」的親子教育,不一定對孩子的發展有益處。可是,孩子的請求若一直無法得到父母的答覆和考慮,一樣也會出難題,一些乃至對全部人生都是有危害。
  •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明明是大人自己挖的「坑」,卻怪孩子不行
    孩子玻璃心、情緒化?這種現象的形成與家庭教育有著一定的關係。有很多都是家長用錯誤的教育方式「埋下的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孩子的情緒,不要總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判斷對錯。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要懂得換位思考,多和孩子溝通交流,多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 過度保護會讓孩子有顆「玻璃心」
    ,這時一個女同學說:「你怎麼這麼事多啊?」  看到這樣的案例,大家肯定會說孩子「玻璃心」,心理太脆弱,經不起批評或嘲諷。殊不知,孩子的「玻璃心」往往是個人心理特質基礎上,家庭互動的結果,由心理社會因素引發。
  • 這個世界是屬於「臉皮厚」的,不要把孩子養成「玻璃心」
    提倡、鼓勵教師的奉獻精神沒錯,但始終站在至高點去要求和審視,中國不會有一個合格的教師。學校的管理也只是儘可能的減少問題,再打板子也不可能杜絕問題發生。教育出了問題,很多人馬上就會想罵人,如果罵人可以解決問題,你盡可以痛快地罵。但不加分析地發洩,只會蒙蔽事實,讓人陷入認知的誤區,絲毫沒有解決問題的可能,只會造成更多的問題。
  •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養出不懂感恩的孩子
    這位母親大概想不到自己辛辛苦苦養了二十幾年的兒子,會如此冷漠無情於是絕望從五樓跳樓自殺。只是母親無條件的付出,無原則的寵溺,養的孩子眼裡只看的到自己,看不見其他人。慈母多敗兒,慣子如殺子。如果父母們不能在早期重視對孩子的感恩教育,在孩子長大之後就只能自食其果。
  • 孩子晚上愛踢被子?父母別再這樣做了,不然受苦的是孩子,別大意
    對於有孩子的家庭,孩子的一舉一動也都影響著父母,孩子的身體是否舒服也是父母一直牽掛的。不過好多父母也是因為自己對於管孩子沒有經驗,什麼都不懂,經常把自己認為對的加到寶寶的身上。特別是天氣逐漸變冷,父母最擔心孩子感冒,需要注意的是,孩子晚上愛踢被子?
  • 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這3件事父母再生氣也別做,太傷孩子心
    總是打擊孩子其實打擊孩子,是中國教育的一個通病,這個通病還有很多家長依舊在犯,但是在這裡我請求各位家長,要是不想把孩子養成「仇人」,千萬別做這件事。,最終瘋了」這就是一個最常見的例子,你打擊孩子一次兩次孩子還可以承受,但是你長期讓孩子生活在這樣高強度壓力下,最終只會將孩子養成仇人。
  • 家長若總是對娃大吼大叫,會養出這三種孩子,將來可別瞧不上他!
    甚至,有些爸媽會誤認為,只要在教育孩子時,不打孩子就可以,罵孩子幾句沒關係。他們不知道,這種吼叫的言語暴力,使孩子處於「高壓」之下,沒幾個孩子能扛得住!最終,爸媽吼來吼去,只會養出這三種娃,很可能讓人瞧不起,耽誤孩子的未來。「吃飯不許剩飯粒子」,「吃完飯也不知道撿碗」,「幹完活能不能自覺寫作業」?
  • 孩子是一個「愛哭鬼」,是擁有了一顆「玻璃心」,還是性格在作怪
    但是當小孩子哭泣的時候,他們就如同小魔鬼一樣,很多家長都非常害怕孩子哭泣,哭鬧聲會讓家長們煩心不已。為什麼小孩子特別容易哭鬧?難道是因為他們都有一顆脆弱的「玻璃心」?這樣愛哭的行為,會使得性格非常的懦弱,文娟不知道應該怎麼辦。兒子這種「玻璃心」,應該如何拯救呢?孩子哭鬧不一定是「玻璃心」有些小孩子愛哭鬧,可能是天生性的,比如天生就有一種多愁善感的性格。但大多數孩子愛哭鬧,和後天環境,及家長的教育,有直接的關係。
  • 為什麼孩子容易「玻璃心」?打不得罵不得,家長要如何管教?
    導致他們無法面對挫折,一旦遇到負面的語言,就會變得消極甚至會不知所措形成我們認知的「玻璃心」,這種「玻璃心」會使孩子變得越來越輸不起。在「玻璃心」孩子的認知當中,他們會有一種錯誤的認識——我最優秀。過度的誇獎會導致孩子平時受到了過多的鼓勵,從而變得越來越「膨脹」,下一次遇到一根挫折的刺,孩子就會狠狠地摔下來,所以家長們一定要積極地幫助孩子,提高孩子的「抗挫力」,避免孩子養出「玻璃心」。
  • 孩子脆弱、「玻璃心」?給一些「逆向關懷」,家長要這樣做
    但是這樣做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多少快樂,而只會給他們帶去痛苦。孩子已經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他們進入社會之後就發現社會跟他以前所經歷的完全不同,這樣的巨大差異讓他自己的心裡產生過激的想法。小學現在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在家裡玩遊戲的時候,他突然覺得口渴想喝水,就對爺爺說他口渴了讓爺爺給他倒一杯,爺爺雖然嘴裡面說你自己有手有腳,為什麼要我給你倒?但是爺爺依舊給他倒了一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