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說就哭,一難就退,一碰就「碎」,這是當代玻璃心孩子的真實寫照。
什麼時候孩子的心理脆弱得像玻璃一樣,稍有不順就會變得粉碎?
薯條媽媽說4歲的小薯條有顆「玻璃心」,遇到事情不如意就哭,一句話說重了,眼淚就在眼眶打轉,可憐巴巴的。
搭的積木房子倒了,立刻氣急敗壞地大哭;跟小朋友比賽玩遊戲,沒拿第一就哭著說再也不玩了,受到一點批評就開始生氣哭鬧,遇到一點挫折第一時間就想逃避。
玻璃心孩子要不得
以孩子為中心
很多家庭都不自覺地將孩子當作了家庭的中心,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裡怕摔了,耗盡全力想要為孩子提供他想要的一切。
然而親子關係,原本是夫妻關係的附著者,卻成了夫妻關係的維繫者,孩子成了整個家庭的核心,這顯然是錯位的關係。
很多夫妻在有了孩子以後都會感到「仿佛我們生活中,除了孩子,已經沒有了彼此。」
盧梭在《愛彌兒》中說:"你知不知道用什麼辦法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 這個方法就是百依百順。」
父母百依百順會毀掉孩子
父母百依百順的背面可能就是孩子並不順利。父母或者家人把孩子應該做的部分都做了,導致孩子「無事可做」,只懂向身邊的人索取和進行享受,形成依賴性,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一旦遇到拒絕或批評,很容易產生挫敗感。
所以,家庭關係的核心應該是「夫妻關係」為中心,不應該把所有的目光都集聚在孩子一個人身上。
武志紅說:「很多人有了孩子,就把關注點完全放在了孩子身上,但實際上,一個家庭中,夫妻關係才是這個家庭裡面的定海神針,夫妻關係是第一位的,親子關係是第二位的,婆媳關係之類更在其後。」
過度誇獎讚揚
很多人小時候經歷的是父輩傳統的打擊式教育, 於是他們暗自下決心,一定要多誇誇自己的孩子。
於是,孩子剛會笑,就大加讚賞:「寶寶笑得真好看!」剛牙牙學語,就誇獎他:「寶寶真聰明!」剛能握筆,畫了簡單的塗鴉畫,就說:「你簡直是個天才」 。
久而久之,孩子形成了固定思維,認為能力是天生的,他們為自己擁有的天賦而沾沾自喜,這些誇讚對孩子來說無異於最猛烈的毒藥,增加了孩子的信心,卻扼斷了孩子努力的翅膀。
不能讓孩子認為能力是天生的
捧得越高,摔得越疼。過度的讚美,為孩子造了一個虛假的個人鏡像和生存圖景,讓他們既不知道自己的能力邊界,又不懂得生活的艱難困苦。
如果只是籠統地誇孩子聰明、真棒、真乖,而不指出他到底是做得好,哪裡做得不夠好,這樣孩子遇到失敗,就很容易將其歸咎於自己的天賦或能力,陷入挫敗感之中。
孩子只願聽好話,聽不進任何批評,即使是善意的批評,也會產生牴觸情緒,一旦遭遇逆境,很容易變得消沉。
孩子需要讚揚,這一點毋庸置疑,正確的讚揚卻並不容易。
將空洞籠統的誇讚具體化,換做描述細節的誇讚。
你今天上幼兒園路上沒有哭,是個乖孩子。
你今天刷牙很仔細,刷了3分鐘而且是按照我教你的方法刷的,真好。
這類誇讚描述得越具體,越有說服力,會讓孩子看到自己實際的進步,讓孩子通過這些誇讚從經歷中總結經驗,自我激勵督促。
很多時候,孩子在某方面有所進步,但是可能還是沒達到平均水平,這時,家長盲目的誇孩子厲害,既虛浮又沒意義。
這時家長可以針對孩子的內在動機,誇讚孩子的進步。就比如孩子可以安靜獨自吃完飯,家長可以這樣誇孩子「你吃飯的時候一句話也沒說,非常的專注,你真的是很認真。
情緒得不到回應
孩子遇到困難或者難過的事表現出不開心、脆弱的情緒其實是一種正常的現象,孩子的世界單純而直接,所以通常孩子們有了小情緒後很難控制。
很多時候,家長都習慣了不問緣由便開始說教,開始探討事件的意義,這讓孩子的情緒無處可去。
這個時候,家長首先需要做的是理解共情孩子當下的情緒,回應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現在很難過,讓我們來擁抱吧」,而不是事情本身,讓孩子思考自己的感受: 「他拿了你的玩具,你覺得很生氣?」
學會理解情緒、處理情緒
要知道我們無法避免情緒的產生,但是我們可以學會理解情緒、處理情緒。
孩子的世界和家長不一樣,有些家長看來都不算什麼的小事,對於孩子來說卻非比尋常,站在孩子自己角度,可以發現他的情感需求。大人脆弱的時候需要人理解,孩子也一樣。
對孩子來說,可能他還不太會理解情緒和處理情緒,父母可以做的是給他強大的安全感:他解決不了的事情爸爸媽媽可以和他一起面對,他不必為此鬧情緒。
隨意發洩的情緒會影響別人的心情,也會影響自己的形象,孩子也不希望在別人的印象裡是個只會哭鬧的小孩子吧。
做的太多,愛得太滿
很多人常常把一句話掛在嘴邊:「他還是個孩子啊!」因為內心中長期存在這樣的想法,無論大小事都會替孩子做好,這其實是孩子的「偽」成長。這種「負責」會阻礙孩子的正常成長,小時候是熊孩子,長大後很可能成為巨嬰。
要讓孩子擁有自理能力
教育專家指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形成,有助於培養幼兒的自信心以及獨立處理問題的能力,對幼兒今後的生活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家長大小事都替孩子做了,孩子自理能力的發展肯定會受到限制。
愛得太滿,愛過頭,孩子會依賴得更多。有遠見的父母,都懂得對孩子的要求始終保持理智,給孩子成長和犯錯的機會。經歷得多,內心自然就強大了,不再會「易碎」。
我是蒙多奇,提倡科學精緻育兒。背靠權威專家團隊,分享營養、運動、心理相關育兒知識。歡迎點讚、評論、轉發和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