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泡沫媽媽談育兒
每對父母在再教養孩子一過程中,總會發生這樣那樣的小插曲,但有時爸媽也是無奈的,因為這孩子沒等管的時候,就開始哇哇大哭,好像自己罪大惡極是的。
是的,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教養孩子的時候都會遇到這樣的問題,那就是孩子「動不動就哭」。孩子一哭,哭走了家長的耐心,也哭的家長糟心。於是很多爸媽認為,自家孩子也太「玻璃心」了吧,但孩子動不動就哭,可和玻璃心真沒有一點關係,而是因爸媽這2方面沒做好。
一、安全感
我們都清楚,孩子出生後的第一次哭是天生的,但之後所有的哭都是因為有事情發生。只不過很多時候孩子表達不清,這也就造成了爸媽認為孩子玻璃心,愛哭包。但這一切,其實都與爸媽的教養有關。
養一個孩子是需要大量精神和金錢的,於是父母在生下孩子後,還是會回歸工作崗位,這一回歸,也就造成了,孩子沒有人管沒人問。即使身邊有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的陪伴,也是無法滿足孩子的情感需求的。
也正是因為孩子缺少了爸媽的陪伴,缺少了爸媽的愛,所以也就導致了孩子沒有安全感。同時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期盼都是過高的,一旦孩子沒有達到這種期盼,父母就會失望。在失望的同時,還不忘「數落」孩子。
這樣的做法更加深了孩子對安全感的需求追求過高,想到得到認可,在意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也使得孩子內心變得脆弱敏感。
在長大後,面對自己努力被否認時、面對事物沒把握時,寧願放棄也不會再輕易嘗試。
二、錯誤培養孩子的思維模式
一般孩子的思維模式分為:固定型思維、成長型思維。
我們錯誤的培養了孩子從小養成了固定型思維,比如:我們總會說誇獎孩子,那麼誇獎孩子一般都是你真棒,你真能,你真聰明。這一些列的考贊,長時間就變成了孩子的固定型思維。
這件事,這些讚譽是我應得的,我配得上。同時弊端也出現了,那就是孩子不會認同失敗,一旦有問題,都是別人的責任,不是我的責任。
而成長型思維則與固定型思維相反。成長型思維體現的是: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是需要自己去努力,才能獲得成功的。
也就是說成長型思維的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在面對能力之外的事情時,他們願意挑戰,願意花時間去提升。
但在我們培養孩子的時候,用的都是固定型思維成長模式,也就是說,孩子的玻璃心是我們一手造成的,而孩子動不動就哭,也是代表孩子面對失敗時的「無能為力」。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總能看見,孩子玩玩積木就開始哭,玩玩玩具就開始扔,穿穿衣服就急眼,其實這些都是固定型思維帶來的弊端。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呢?
一、語言上的智慧
將「你真棒」「你真能」「你真聰明」換成「你覺得呢」「我看到了」這種。
原因就是把誇獎具體化,是我看到你這麼做了,你這樣的做法使得誇獎,而不是你做了之後就會被誇獎。
同樣如何做,怎麼做更好,也是父母可以誇獎的方向,運用語言上的智慧,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
二、學會面對失敗
人生中的失敗是無數次的,所以能學會正確面對失敗,也是一種本事。同時在失敗中,找尋成功之法,也是父母培養孩子成長型思維的一種方式。
若是喜歡我的文章記得分享收藏,關注我哦!
本文全部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