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跟朋友聊天,她說起了她家的孩子,有一次在家吃晚飯的時候,孩子一開始用兒童筷吃飯,但是筷子不太好用,所以他就不用筷子,用手抓著吃。爸爸覺得這樣的習慣不太好,就連忙制止他用手抓,讓他拿起筷子來吃飯,孩子聽到爸爸這樣說,就直接哭了起來。
我的朋友看到他這個樣子,就忍不住勸孩子說,爸爸沒有要批評的意思,只是讓你多多練習用筷子吃飯才是好習慣才講衛生。結果孩子根本沒有好轉,還是一直在哭,沒有辦法她就只能把飯餵給孩子。朋友跟我抱怨說現在的孩子都是玻璃心,一點都說不得。
除了朋友遇到的這件事外,不管是在現實還是在網絡世界中,我們都能看到這樣一個問題,現在的孩子們心靈普遍比較脆弱。孩子做錯了也不能批評他們,而是要哄著他們,遇到一點困難就只想著要退縮。
1、家長的過分溺愛
著名的思想家盧梭曾經說過一句發人深省的話,如果你想要你的孩子得到痛苦,那麼你就要對他百依百順。不少的家長就正在做著這樣一件可怕的事情,他們對於孩子就是無微不至的關懷,對他們想要的任何東西從來都能夠滿足他們的要滿足他們,不能滿足了他們的就要想辦法來滿足他們。
但是這樣做並不會給孩子帶來多少快樂,而只會給他們帶去痛苦。孩子已經適應了這樣的生活,他們進入社會之後就發現社會跟他以前所經歷的完全不同,這樣的巨大差異讓他自己的心裡產生過激的想法。
小學現在已經上小學一年級了,在家裡玩遊戲的時候,他突然覺得口渴想喝水,就對爺爺說他口渴了讓爺爺給他倒一杯,爺爺雖然嘴裡面說你自己有手有腳,為什麼要我給你倒?但是爺爺依舊給他倒了一杯水。其實現在很多家長都是嘴裡面說著狠話,但是行動上依舊慣著孩子。
2、身邊人的過分誇獎
現在很多家長覺得表揚孩子比批評孩子對他們的成長來說更有益處,但是表揚雖然好也要注意限度,並不是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要無條件的誇他做得好,誇他是最棒的孩子,做的錯事或者是有的不足,家長在鼓勵他們之後一定要及時的點出來,不然孩子聽慣了這樣的誇獎,以後遇到一丁點的批評都受不了,就會想要走極端的手段。
我家鄰居的小孩就是這樣一個孩子,因為他從小跟著爺爺奶奶長大,爺爺奶奶看著孩子做什麼,他們都會覺得孩子好。孩子剛會說話的時候,每說一句話爺爺奶奶就誇他聰明,剛開始認字的時候,爺爺奶奶就覺得自己的孩子是個天才,在這樣的環境中長大,孩子自然覺得在他的世界裡只有表揚沒有批評,結果等到孩子上學的第1天孩子就哭著跑回家裡來。
爸爸媽媽問他怎麼回事,原來老師在課堂上教學生練字的時候,鄰居家的小朋友寫字不夠好,老師也沒有批評他,只是讓他回家多練幾次,孩子這就受不了了,老師剛說完孩子就開始哭起來,弄得老師也不知道他自己做錯了什麼。
1、獨立生活的能力差
小的時候一旦養成什麼事情都由家長包辦的習慣,長大之後也很難再做出改變了,上大學的時候,我旁邊宿舍的一個女生就是這樣的人,她在家裡從來沒有洗過衣服,上大學之前要準備的東西全都是爸爸媽媽一手給他包辦的,家長把她送到宿舍之後,還要給她整理床鋪,臨走之前仔細地叮囑他每天該吃什麼東西該穿什麼衣服。家長走後,她也從來不自己洗衣服,每次有髒衣服她就換下來堆在那裡等到攢了一定程度了,她就寄回家去讓她爸爸媽媽給她洗。可能有很多人覺得不可思議,但這確實是我生活當中真實發生的事情。
2、導致孩子不敢輕易嘗試
孩子玻璃心就會導致他們害怕失敗一件事,如果沒有100%的把握,他們是不敢輕易嘗試的,這不是說他們沒有做好準備或是怎樣,而是他們不能夠承受自己失敗之後的結果。
逆向關懷這一本來是動物保護的專有名詞,鹿群被關在動物園裡它經過人工養育可能很快會繁殖起來,但是在動物園裡生活的目前沒有天敵,很快老弱病殘就增加了,竟然出現了滅絕的危機。如果這個時候將鹿的對手狼引進動物園,鹿的數量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這是因為狼的出現讓鹿有了危機感,他們被迫奔跑起來會日益強壯。這種逆向關懷的保護動物的方式,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當中同樣適應。
1、讓孩子經歷挫折
家長最不該讓孩子擁有的就是玻璃心,因為玻璃心碎了,很可能就拼不起來了,孩子如果一直受到家長的庇護,他們沒有經歷風雨根本不知道困難是怎樣,也不知道克服困難的方式是什麼,所以當他們踏入社會的那一刻很可能就會直接被一個小小的困難給打敗了。所以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即使孩子還在自己的保護之下,家長也要交給他們抗擊挫折的能力,擁有了這種能力,以後離開家長獨立生活,她們也不會害怕。
2、掌握表揚和批評的尺度
並不是說不能讓家長表揚孩子,家長在表揚他們的時候不要只是空虛的表達孩子很聰明,孩子很棒之類的,而是要實在的誇獎,他們哪些事情做得好,哪種方法運用得好,讓孩子知道他是因為什麼而得到誇獎的那樣,孩子就能夠繼續發揮這樣的潛力,同時孩子做錯了,家長也不能夠一笑置之,而是要告訴他們哪裡不足,哪裡需要改正。
真正的愛孩子的方法,不是將所有的風雨都為孩子擋住,而是要讓孩子勇敢的面對挫折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