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孩子上,經常能聽到家長討論孩子犯錯時一點都說不得,自己隨便說了兩句,孩子就會崩潰的大哭,實在是沒法管教,實在不知孩子怎麼就養成了這樣愛哭的習慣。孩子經不起教訓,「玻璃心」的背後不單是孩子有問題,和家長也有脫不開的關係。
小姨在成功把孩子送到幼兒園後,本以為可以在家清淨幾天,但是沒多久,幼兒園的老師就打來了電話,說的就是孩子太玻璃心了。孩子在幼兒園把花盆打碎了,老師只是告訴孩子以後要注意危險之類的話,並沒有責怪孩子,但是孩子卻大聲的哭了起來,而且老師怎麼都哄不好,沒辦法只好給家長打電話了,沒辦法小姨只好親自去學校把孩子哄好了。
很多家長都會發現,孩子在幼兒園階段「玻璃心」特別嚴重。經心理學家調查證明,我國有46%的兒童,有不同程度的「玻璃心」。家長不要以為就是孩子愛哭了點,玻璃心的孩子抗挫折能力會很差,如果遇到了打擊的事情,玻璃心的孩子很難跨越過去,例如輸了比賽、孩子很有可能一蹶不振。而且長期這樣處於低落的情緒,孩子會很長一段時間都陷入悲傷中,對孩子的內心成長也會有影響。
那麼究竟是家長哪兩方面沒做好,導致孩子變的玻璃心呢?
1. 父母平時忽略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玻璃心並不是天生的,每個寶寶出生後,還沒有獨自的性格,之所以在後來演變成獨特的性格,在生活中和父母的接觸有很大關係。比如家長平時不怎麼關注孩子,有時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時,父母的不尊重,孩子其實是能感受到的。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覺得父母不愛自己,從而內心就會變得膽小、懦弱,在外人面前更是膽小,久而久之就容易養成孩子的玻璃心。
2.平時過於慣縱孩子
有的父母會把孩子當作寶貝一樣供著,幾乎是孩子有求必應,平時孩子犯錯,也都拿孩子還小當作藉口,而不去管教孩子。這樣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的內心變得特別嬌嫩,平時不教訓孩子,等到犯錯嚴重時,說兩句孩子都受不了,因此,孩子的玻璃心和父母平時的驕縱有很大關係。
家長應該怎麼改善孩子的玻璃心,讓孩子直面自己的錯誤呢?
1.讓孩子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
過於依賴家長的孩子內心其實特別脆弱。家長不要每件事情都幫孩子做好,讓孩子學會自己處理問題,例如自己收拾房間、自己洗衣服、做一些簡單的家務等等,在這些活動中,孩子的責任心和自信心都能慢慢的樹立起來,以後遇到挫折的時候,第一時間想到的是怎麼解決,而不是哭泣。
2.引導孩子的正面思考
孩子也會遇到他們的難題,可能在家長看起來這並不算什麼,但是孩子卻很難直面自己內心的那道坎。如果孩子有自己的疑慮,家長一定要耐心聽孩子解釋,然後再教孩子怎麼去面對這個事情。例如在學校孩子不小心把同桌的鋼筆摔壞了,他會擔心同學生氣,也擔心自己的父母責怪,所以孩子的內心會遭受雙面的打擊,就會忍不住的哭泣。這時我們應該原諒孩子的「不小心」,然後再告訴孩子真誠的和朋友道歉並償還。一定不要讓孩子一直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
這裡給大家推薦一套書,《寶寶不哭系列》,總共8冊,是幼兒情緒管理的圖畫書,當孩子心中遇到難題時,不知怎麼解決只會哭鬧的時,可以讓孩子閱讀這本書,讓孩子通過書中的故事來學習怎麼解決,可以有效的幫助孩子學會情緒管理。這本書是故事也是寶寶的心靈雞湯,貼合寶寶的心理特點,讓孩子愛上閱讀,擺脫玻璃心,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
3.有效的溝通
當孩子犯錯時,家長不要只會用打罵、教訓的方式,這樣的壓迫心理孩子會更容易哭泣,導致以後父母一說孩子幾句,孩子就會習慣的哭出來。這樣易怒的家長,教育出來的孩子情緒也容易波動,解決問題的方法,不只有責罵和批評,家長和孩子溝通、講道理,一樣也能達到效果,所以,教育孩子時家長不妨換一種教育方式。
孩子玻璃心說嚴重也很嚴重,畢竟沒有人願意和玻璃心的人交朋友。希望家長在撫養孩子長大的同時,不要只注重學習,也要關注孩子的心理成長,讓孩子堅強獨立的長大,才會避免玻璃心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