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澳貝格格
「媽媽,他搶了我的玩具!」
當別的孩子來搶自家孩子玩具時,媽媽們的反應會是如何呢?
A媽媽立刻去把兩個孩子分開,並對自己的孩子說:「玩具要跟小朋友分享的,你這樣太小氣了。」然後,不管自家的孩子的淚痕還在臉上,就把玩具徑直給了另外一個孩子玩。
B媽媽嘴上一邊說:「沒關係的,給小哥哥玩一下,玩具是要分享的。」可手卻一直在掰開另一個小朋友的手指,讓玩具回到了自家孩子手中。
C媽媽直接一把把玩具搶回來,帶著孩子揚長而去:「哪來這麼沒教養的孩子,走,我們不跟他玩。」
生活中,像C媽媽這樣硬生生把玩具幫孩子搶回來的家長還是少數,大部分父母都會像A媽媽和B媽媽一樣,告訴孩子要懂得「分享」,否則就是小氣,就是自私。
其實,孩子不願意把玩具給別人玩並不是小氣也不是自私,而是孩子有了「物品所有權」的概念,尤其是2歲以後的孩子,會對自己的東西管得特別牢,「我的」是「我的」,別人是不可以碰的。所以很多時候,不管父母怎麼勸說,孩子都不願意拿出來與別人分享。
1、用另外一個玩具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
如果剛好另外一個小朋友也帶了自己的玩具,卻還要來搶你孩子的玩具,那麼我們大人就可以將孩子們的注意力轉移到那件玩具上:
比如,家長故作驚喜地說:「哇,原來你手上也有一個玩具,這個玩具小汽車真好看,顏色也是我最喜歡的粉紅色,我坐著它去環遊世界了。」然後,假裝坐在車上,拿著車往前走,邊走邊發揮想像大聲說:「我現在到了一座漂亮的城堡……哇,我看到有個美麗的公主在向我招手……有沒有人要跟我一起坐車去見公主?」
相信這個時候,孩子們都被你吸引過來了,不管你帶著兩個孩子一起「環遊世界」也好,還是讓他們交換玩具玩也好,孩子們都會同意的。
2、引導孩子們輪著玩
如果你無法轉移孩子的注意力,那麼我們就跟孩子們說好輪著玩。
誰的玩具誰先玩,另外一個孩子也不能讓他閒著,否則又要上手來搶玩具了,那麼讓他幹點什麼呢?一起數數。
比如:約定好,每人每次玩10秒鐘。那麼就可以一個孩子在玩的同時,另一個小朋友在旁邊數數,數到10 後,交換,就這樣輪著玩和數數,兩個孩子都有事情做了,就會覺得這樣很公平,會自覺遵守這個遊戲規則,玩得很和諧。
3、及時表揚孩子願意分享的行為
如果孩子主動分享了自己的玩具,那麼我們一定要好好地表揚孩子,而且回到家後一定要把這件事情當著孩子的面,告訴家人,而且細節越詳細越好。因為我們在描述這件事情的時候,其實是在幫助孩子鞏固分享的過程,讓孩子知道自己今天是為何而得到表揚的。畢竟幫助孩子糾正錯誤的最佳時間,並不是孩子做錯某事的時候,而是孩子做正確的時候。
4、把決定權交還給孩子
這一點,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事實上,孩子對於自己的物品有決定權,可以選擇與別人分享,也可以拒絕分享,我們不要用成人的道德觀念要求孩子,而要保護他的這種執著。
如果你每次都讓孩子分享,讓孩子把玩具讓給別人,孩子就會在心裡認為,不僅是其他小朋友,連父母也會搶走自己的東西。有了這樣的想法後,孩子就會害怕失去自己的東西,就會更加渴望佔有,而更加抗拒聽父母的話,顯得越來越」小氣「了。
我們應該在引導孩子要分享的同時,更要讓孩子知道,當他把玩具給其他小朋友玩之後,玩具還是會回到他的手中,他並沒有失去任何東西。
在《爸爸去哪兒第二季》中,陸毅的女兒貝兒想要跟黃磊女兒多多領養的小黑狗乖乖玩,就去問黃磊,結果黃磊並沒有一口答應,而是說:「狗是多多姐姐的,你應該去問多多。」
然後多多同意了讓貝兒跟乖乖玩,可是後來貝兒想要把小狗乖乖帶回自己家,但是多多也很喜歡這隻狗,自己想要要回來,便去找爸爸,黃磊蹲下來對她說:「不要急著跟我告狀,告狀沒用,自己解決。」
最終,多多沒有將乖乖送給貝兒,而是堅持留在了自己身邊,而黃磊也沒有覺得有什麼不妥,而是尊重孩子的選擇。
黃磊這就是將決定權交給孩子。
把決定權交還給孩子,這樣孩子就能自己思考,自己決定,會讓孩子有種被尊重的感覺,於是會在堅持自己底線的同時,懂得跟別人分享,而且這種自願的分享會讓孩子更能感受到成就感,下次還會主動分享。
最後,引用黎巴嫩詩人紀伯倫寫的《論孩子》來結尾,希望引發各位家長的深思: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他們是憑藉你們而來,卻不是從你們而來,
他們雖和你們同在,卻不屬於你們。
你們可以給他們以愛,卻不可以給他們以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END——
關注,了解更多育兒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