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來諮詢早教課時跟我們反饋:寶寶總體屬於很乖的,也樂於分享,有時自己玩著玩具,看旁邊有小朋友在看著,她還會主動讓出來。有時玩具被搶走,雖然很難過,哭得很委屈,但也只是哭不會去搶回來。我有點擔心她委屈了自己,要不要教育她進取霸道一些,想要就去搶回來,更加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
【美盈達·MyGym早教】:
1.5歲-2歲是自我意識的裡程碑式的建立階段,表現為不僅會說不要什麼,還會明確說要什麼。
另一個重要標誌是物權意識萌芽,被搶玩具會難過哭,更直接的本能反應是呆住,或逃避,而不是搶回來。
為什麼呢?因為搶回來是基於一個基本社交原則:沒經別人允許不能拿別人東西。也就是說,孩子只是產生了感受,並沒有判斷對錯,於是就沒有決定怎麼做的行為,只是哭。
而到2歲-2.5歲孩子才真正進入同伴交往的敏感期。這個時候,才會逐漸用理性大腦認知和學習到社交原則和規則。
比如,不能拿別人的東西,拿了要還。
所以,孩子不搶只哭,和也會去搶別人的,都很正常, 那些會搶回來的孩子已經有了對錯判斷,有勇氣的有安全感的孩子就自然會維護自己的權力,採取行動。
1、安撫情緒,順應孩子當下的反應,與孩子共情,擁抱。
2、等孩子情緒好一些之後,講解社交規則。
比如:「別人的東西,沒經過別人允許,不能直接動手拿,要先和別人商量」;「可以交換吃的、玩具、分享志同道合的興趣愛好等」。
連起來說就是:「剛才你先在玩,那個哥哥一下子搶走了,你被嚇了一跳,很傷心(共情),所以,如果他問你,跟你商量一下就好了,直接拿是不可以的,你覺得很突然。」
被搶之後,安撫好情緒之後,可以問孩子:你還要不要?是給別人分享也行?還是更想要回來?如果是後者,就協助孩子去要。
我們家長的功能是:安撫情緒、明確社交規則、問願望、協助孩子達成。
引導孩子通過每一次同伴分享或同伴衝突,來加深對社交規則的理解和記憶,鼓勵孩子在懂得對錯好壞之後,做出自己在那個當下最想要說,最想要做的行動。
通常,不同的孩子會採取不同的應對策略,如果孩子的行動,和我們希望的不同,我們可以示範。
比如,教孩子大聲說:那是我的!還給我!甚至可以教他搶回來試試,這取決於父母的價值觀。
但隨著孩子年齡增加到三四歲、四五歲,同伴衝突的應對方式就沒有標準答案了,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觀察同齡人的敏銳度,就是根據不同的人採取不同的應對方式。
因為,並不是面對所有情況都一定要搶回來或者打回去的,如果孩子遇到比他高、下手沒有輕重的同伴,怎麼辦?打回去或者搶回來不是萬能的。
隨著孩子入託入園之後,社交衝突越來越複雜,培養孩子的社交敏銳度和策略多樣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比如,如果看到已經有小朋友被衝撞了,是否可以注意躲避一下?如果已經感到小朋友不開心了,是否可以停止說「不好聽」的話再刺激他?
社交最大的特點是情境性、靈活性。搶不搶回來,你可以幫助孩子把握,但那一定是基於當下這個情境的,不一定下一個情境也通用。
在MyGym早教課程裡,孩子的社交能力也是其核心發展的重點之一,其中一項非常重要的能力就是分享合作。
課堂裡,老師會有意設計一些特定場景的活動,比如,歡動課上孩子的自由探索時間,家長會退出紅圈圈不能干涉,寶寶們需要分享著玩玩具,你想要紅色小汽車,我也想要,但紅色小汽車只有一個,那可怎麼辦呢?
美盈達·MyGym早教始終用心了解孩子,用愛澆灌,教會爸爸媽媽們挖掘寶寶潛能,如何讓孩子更好成長,和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