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家長要多呵護,而不能「過度幹涉」

2020-08-28 雪球的味道

01

因為愛孩子,所以孩子才如此優秀。

小碩是表妹家的孩子,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放學之後,爸爸媽媽都還沒回家,他每天都是先做作業,之後就主動做家務。爸爸媽媽回來之後,還非常貼心地給爸爸媽媽倒水,讓他們洗手,然後再遞上毛巾,隨後就讓他們坐到客廳的沙發上,給他們倒上水。


我非常驚訝,這孩子是怎麼教育的,這麼好,這麼懂事。可他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據我了解,他的爸爸對媽媽就是如此,很照顧媽媽。而且他的爸媽從來沒有因為家庭問題吵過架,甚至沒紅過臉,有時因為孩子的問題出現分歧,也是平靜的交流來解決。


和諧家庭


對孩子,沒有因為他做錯事打罵過他,也沒有用特別嚴厲的語言刻薄過孩子。而是每次都用和緩的語氣,像是對待一個成年人一樣尊重他,跟他談心,直到孩子真正理解,真正懂得了他們的付出。


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心裡是真的愛孩子,真的從孩子的處境出發,時刻都在呵護孩子吧。



02

沒有經歷過被人呵護的孩子,怎麼可能學會愛他人、以他人為重呢?只有得到了父母足夠的愛,才能懂得愛護自己,也才有可能去愛護他人。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孩子被稱為問題孩子,而且也確實有些孩子是問題孩子。記得曾經當老師時,班裡有個孩子愛偷東西,她偷了同桌的零花錢,被發現了,她不敢承認。後來我通知了她的家長,結果,她爸爸見到她問也不問,上來就是一腳。我立刻懵了,隨後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孩子會這樣。

當著這麼多同學還有老師的面,就對孩子大打出手,根本就沒有顧及孩子的尊嚴。我攔住了他即將飛起的第二腳,勸他不要這樣對孩子。他還是威脅孩子,回家也饒不了她。


孩子最受傷

後來得知,孩子媽媽跟他離婚了,他一個人帶孩子,既當爹又當媽,還要辛辛苦苦工作賺錢,平時根本顧不上她,就現在還是請了假來的。

一個沒有被呵護的孩子,從來沒有體會的真正的愛,可以說還不懂得被愛的感覺,怎麼可能知道愛護自己?又怎會去尊重愛護別人呢


03

不僅如此,現在的家長,打著愛孩子的旗號,行著「過度幹涉」的事。愛孩子可以把孩子培養得主動樂觀、積極向上,而過度幹涉則掐斷孩子自立的萌芽。

不是有種飢餓叫父母覺得孩子飢餓,有一種冷叫父母覺得孩子冷嗎?這種就是過度幹涉的表現。


明明看到孩子跑得滿頭大汗,卻怕他著涼,趕緊讓停下來,加上衣服,適得其反,孩子反而感冒了;孩子已經吃飽了,可父母卻覺得孩子沒吃飽,於是吃出來一個一個小胖子;孩子跟小夥伴玩玩鬧鬧,偶爾吵架了,於是就不允許孩子再跟那個小夥伴玩,怕孩子吃虧,結果孩子一個夥伴也沒有了。


這種種現象都不是家長在愛孩子,保護孩子,而是在時不時的幹涉孩子,讓孩子變得孤僻,阻斷了孩子探索生活的路,阻斷了孩子人際交往的路,也同時會阻斷孩子成長的路。


那些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真正的愛,而是被家長「過度幹涉」的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他們只是家長的牽線木偶,家長的傀儡。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他們的思想早已被扼殺在幼小的時候。


當他們有一天走向社會,才發現自己什麼決定都做不了,都是父母安排的。


不想讓孩子變得孤獨沒主見,就應當儘早離開對孩子的「過度幹涉」,任孩子自由決定自己成長的步伐,父母靜觀其變。我們家長要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願望,剩下的就是在一旁靜待花開了。


04

如何才能做到不「過度幹涉」,不做孩子成長中的絆腳石


一、家長要把握好度,不過於參與孩子的生活,在家長的監護下(不危險的事情)孩子的事讓孩子自己做主,並加以引導。


小宋上高中時,因為學習成績好,經常代表學校參加物理和化學競賽,為此花費了不少時間,其他科的成績也有所下降,後來跟家長商量了,不再參加了。父母剛開始不同意,因為這個有可能在高考時有加分項。但是最後孩子尊重了孩子的想法,沒再參加。

但是有一次是代表學校參加全科競賽,他報名參加了,這相當於跟外地考生比賽,也看看自己全區是什麼情況。這次家長有擔心他耽誤時間,畢竟離高考沒多久了,不希望他這麼折騰。可最後還是同意了他的做法,出去看看也沒什麼壞處,既然自己想好了,那也一定做好心理準備了。


當你接受孩子的意見時,給孩子的是信任和信心。

二、要尊重孩子,讓他對你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

沒有人喜歡被說教,哪怕是他做錯了。當他做錯了,並且對自己的錯誤表示懊悔時,不批評可能是對他最深刻的教育,不責怪會讓他重新振作。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感覺不到你是在教育他。


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成長,而不是為了顯示自己有多聰明,當你真正是為他的成長考慮時,終有一天他會明白,會感激的。


三、不要做高高在上的獨裁者,而要做跟孩子平等的人。


當家長跟孩子交流時,是高高在上好還是處於平等的位置好呢?不言而喻,當然是平等交流才會有效。

父母居高臨下,只會給孩子壓力,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甚至會變得叛逆。孩子也一定不願意跟這樣的父母交流的。


總之: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誰都盼望孩子有個好的未來,但是孩子的未來都掌握在父母的手裡,不過度幹涉孩子,讓孩子有個寬鬆溫馨的家庭氛圍,將是對孩子莫大的幫助。

愛孩子,就是要好好呵護孩子,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千萬不要過度幹涉孩子,不要給孩子羈絆。

相關焦點

  • 不要總說「為孩子好」,過度幹涉孩子的決定,只會害了孩子
    2、家長覺得獎勵制度可以激發孩子的成績現在很多家庭都使用鼓勵制度。孩子成績進步就給孩子獎勵一個玩具,孩子成績落後就多讓孩子做練習題,所以有一部分孩子就不能理解家長的用苦良心,他們反而會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作假自己的成績來讓父母獎勵自己鼓勵自己,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
  • 孩子玻璃心、怕挫折,居然是家長的過度呵護造成的?
    首先我們要找到意志力無法建立或者薄弱的原因,也就是家長們常說的孩子無法接受失敗的情況,常見原因有幾個:01過度被順從、呵護,沒有逆境經驗家長對他們常常一呼百應,順其意願,沒有跟他的想法相左過,或者遇到小磕碰,過於緊張的反應、呵護...孩子會將這種社交方式和人際關係模式,理解為常態。直面困難的意願自然降低。02全權代勞,過度誇讚以喝水為例,大人幫孩子倒水後給孩子端到手裡喝還會表揚孩子多喝水是個好寶寶。
  • 過度期望:教育孩子的最大誤區
    當前的家教存在著許多誤區,例如: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應立即著手教育,家庭應給孩子以溫暖,不能像幼兒園、學校那麼「嚴」,以及重智輕德等。但最大的誤區卻是過度期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過度保護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圍著孩子團團轉。
  • 「過度保護」是好的,但「過度幹涉」就不要了吧
    「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 在撫養或教育孩子時,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也不會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有什麼區別吧。 「過度保護」是指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過度幹涉」是指對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幹涉。 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實父母所做的事情沒有變化,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希望做的和孩子不希望做的」。
  • 雖然偶爾發生的女學生失蹤讓家長緊張,但是這樣保護也算過度幹涉
    在某平臺收到一個女大學生的問題,很有代表性:家長這樣算不算過度幹涉?我今年已經是大二的女學生了,在父母面前很多時候我感覺就是籠子裡的鳥。父母總是非常擔憂我的平安和安全,特別是看到女學生失蹤的新聞更加緊張。
  • 葛劍雄:社會不能過度幹涉教育,應為青年創造上大學以外的出路
    社會不能過度幹涉教育教學是人對人的藝術,是因人而異、因校而異的。世界上的一些名校,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規矩,社會用不著去幹涉;學校如果什麼都被社會幹涉,那這個學校是辦不好的。現在我們校長規定學生不許帶手機,馬上報紙就要討論。
  • 你的過度養育,正在傷害孩子
    所謂過度養育,指的就是上述這些家長對孩子過度保護、不切實際的高期望、過度關注、過度幹涉的教育。前斯坦福新生學院院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在2015年的TED演講《正確的教育方式:避免過度呵護》中指出:「隨著我們的過度幫助,過度保護,過度指導和過度關懷,我們剝奪了孩子建立自我能效的機會。
  • 「過度提醒」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差,很多家長已中招,希望沒有你
    但是,家長作為孩子的人生導師,對孩子的幫助只能點到為止,過度地幹涉,只會讓孩子變得越來越差。但是,家長實踐得出來的經驗,並不能直接轉化為孩子的經驗。孩子還是需要自己去經歷、去體驗。當孩子親身體驗過人世間的冷暖和挫折,他才能長教訓,將來少走彎路。家長「過度提醒」孩子,孩子缺乏實踐獲得經驗的機會,即便他懂得很多道理,也只會紙上談兵。
  • 家長過度擔心孩子未來,教育焦慮在作怪
    其實家長過度擔心孩子的未來,是教育焦慮在作怪,主要有這三個原因。很多家長對孩子寄予過高的希望,要求他們必須考上某所大學。隨著學生的日漸增多,平時一分為五的教學資源,可能會被一分為七。平均得到的教育資源減少,有些心儀的工作崗位緊缺,而且競爭力強。雙重壓榨之下,父母便會產生教育焦慮。
  • 允許孩子有一定的自由,不要過度幹涉
    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噴水泉的水更適合魚兒生長,也有可能是水中含有某種礦物質,也有可能是魚兒吃了某種特殊的食物,但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否定的一個重要因素是,噴水池要比魚缸大得多!其實,對於孩子的教育,何嘗不是這樣呢?
  • 跟孩子要多交流、多溝通?錯!親子互動,父母要巧用「留白」教育
    一、親子交流太多的弊端1、過多的幹涉孩子不可能一直活在父母的眼皮子底下,孩子的生活也不可能一直由父母掌控著,隨著孩子的長大,親子之間過多的交流,父母就會不由自主的幹涉,這樣當孩子慢慢長大後,父母就會不適應,總是覺得自己付出這麼多,孩子卻離自己越來越遠。
  • 孩子是否在過一種清單式的童年?正確的教育方式,是避免過度呵護
    清單式的童年,過度的溺愛和控制,狹隘的「成功」定義,不僅發生在中國,外國家庭也存在類似的現象。值得每個家長細細聆聽,你的孩子在過一種清單式的童年嗎?正確的教育方式,是避免過度呵護朱莉·利斯科特-海姆斯我們花了很多精力去擔心父母沒有足夠參與到孩子的人生、教育以及養育過程中,這理所當然。
  • 家長必讀:過度學習一直懵,過度教育一場空
    一個方面是過度的學歷提升,導致學歷的貶值,教育資源的浪費,社會實際上是不需要那麼多高學歷人才,但是過度的教育卻讓高學歷人才泛濫,導致貶值。總體來講,學歷提升對整個民族是好的,是有益的!但是對個體來講,不能唯學歷,而更要在自己專注的領域提升技能。我們在根據自己的需要提升學歷,同時,在提升學歷的同時,更要提升自身的實踐能力和工作能力,不能偏廢!
  • 孩子越管成績越差,家長:告別幾個管理方式,換孩子一個好成績
    有些家長執行「少點批評多做些表揚」的教育觀念,堅持認為表揚以及獎賞能夠給孩子最大的信心,讓孩子對學習產生興趣。適當的獎賞是可取的,但是獎賞過度,就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家長如果總是把賞賜當作激發孩子學習的助力器,那麼孩子以後做任何事情都會奢求得到獎勵,就不會一身心的投入到學習裡面,從而就會對生活和學習逐漸失去內在的興趣和積極性。
  • 教師需呵護,而不能無底線苛刻;教育需重新審視,而不能背離初心
    因為有網友在我的文章下評論,說我總是站在教師的角度來解讀一些教育中的現象,說我偏袒教師。說實話,我自己是個教師,我力求用客觀公正的態度來闡釋教育,力圖盡力為普通教師來發聲,力圖用微弱的聲音來喚起大家對教育的呵護,所以站在教師的立場也是情有可原的。所以,昨天我沒有對這個事情發表任何看法,因為我為有這樣的同仁而羞愧,也為孩子的境況感到擔憂。可是,5月31日劇情竟然有了反轉。
  • TA是「壞」孩子,你別跟TA玩!孩子交朋友,家長要幹涉嗎?
    隨著孩子漸漸的長大,孩子的社交範圍越來越大,父母的擔心也緊隨其後,唯恐孩子交友不慎,擔心孩子受到玩伴的影響養成不好的習慣。如何引導孩子交朋友?孩子交朋友,家長要幹涉嗎?今天的文章,就跟大家聊聊家長該不該幹涉孩子交朋友的話題。
  • 孩子社交能力差?父母的過度幹涉,會讓TA的交友圈越來越窄
    中國大多數父母喜歡幹涉子女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很大程度上,這的確是出於深厚的愛意,然而以愛的名義過度幹涉子女的決定是一件非常愚蠢的事。王媽媽的女兒囡囡一直是家裡的掌上明珠,吃穿用度一切都由家人精心照顧著,連囡囡和哪個小朋友玩都必須經過父母的同意。
  • 家長不要過度保護孩子!少幹預好處多,你就等著樂吧
    家長不要過度保護孩子!而且孩子自身的很多技能都是通過實踐、練習,才能得到鞏固發展的,所以家長不要抑制孩子的獨立意識。 二、父母過度保護 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不要過度的保護孩子。幹預過多會讓孩子在各個方面落後於同齡的小朋友,而且會養成孩子過於內向害羞的性格,嚴重的甚至會讓孩子變得自卑。
  • 孩子愛挖鼻孔?家長別忽視危害,幹涉晚了追悔莫及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隨著身體的發育,開始有了很多自主的行為,比如喜歡挖鼻孔,摳腳丫等等。在父母的眼裡,自己的孩子怎麼看都喜歡,自然不管有什麼習慣家長都覺得很正常,也就沒有太過於幹涉。因為家裡的老人和父母都重男輕女,所以亮亮一出生就如同掉進了蜜罐裡,受盡了家人的疼愛和呵護。而亮亮的成長過程堪稱是「隨心所欲」,因為家長的嬌慣,所以亮亮吃成了小胖墩不說,脾氣還很大。
  • 父母要學會呵護孩子的自尊心
    更有很多家長很注意維護自己的自尊心,當孩子對自己有叛逆舉動時,就會大發脾氣。可是當孩子們覺得委屈了或是傷了自尊時,他們會認為,孩子嘛,那麼小有什麼自尊。這是多麼荒謬的言論!孩子難道就沒有自尊嗎?要知道,我們面對的不是一個可以隨便擺布的玩具,而是-個有著複雜感情的活生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