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因為愛孩子,所以孩子才如此優秀。
小碩是表妹家的孩子,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放學之後,爸爸媽媽都還沒回家,他每天都是先做作業,之後就主動做家務。爸爸媽媽回來之後,還非常貼心地給爸爸媽媽倒水,讓他們洗手,然後再遞上毛巾,隨後就讓他們坐到客廳的沙發上,給他們倒上水。
我非常驚訝,這孩子是怎麼教育的,這麼好,這麼懂事。可他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據我了解,他的爸爸對媽媽就是如此,很照顧媽媽。而且他的爸媽從來沒有因為家庭問題吵過架,甚至沒紅過臉,有時因為孩子的問題出現分歧,也是平靜的交流來解決。
和諧家庭
對孩子,沒有因為他做錯事打罵過他,也沒有用特別嚴厲的語言刻薄過孩子。而是每次都用和緩的語氣,像是對待一個成年人一樣尊重他,跟他談心,直到孩子真正理解,真正懂得了他們的付出。
我想,可能是因為他們心裡是真的愛孩子,真的從孩子的處境出發,時刻都在呵護孩子吧。
02
沒有經歷過被人呵護的孩子,怎麼可能學會愛他人、以他人為重呢?只有得到了父母足夠的愛,才能懂得愛護自己,也才有可能去愛護他人。
我們經常看到有些孩子被稱為問題孩子,而且也確實有些孩子是問題孩子。記得曾經當老師時,班裡有個孩子愛偷東西,她偷了同桌的零花錢,被發現了,她不敢承認。後來我通知了她的家長,結果,她爸爸見到她問也不問,上來就是一腳。我立刻懵了,隨後也就明白了為什麼孩子會這樣。
當著這麼多同學還有老師的面,就對孩子大打出手,根本就沒有顧及孩子的尊嚴。我攔住了他即將飛起的第二腳,勸他不要這樣對孩子。他還是威脅孩子,回家也饒不了她。
孩子最受傷
後來得知,孩子媽媽跟他離婚了,他一個人帶孩子,既當爹又當媽,還要辛辛苦苦工作賺錢,平時根本顧不上她,就現在還是請了假來的。
一個沒有被呵護的孩子,從來沒有體會的真正的愛,可以說還不懂得被愛的感覺,怎麼可能知道愛護自己?又怎會去尊重愛護別人呢
03
不僅如此,現在的家長,打著愛孩子的旗號,行著「過度幹涉」的事。愛孩子可以把孩子培養得主動樂觀、積極向上,而過度幹涉則掐斷孩子自立的萌芽。
不是有種飢餓叫父母覺得孩子飢餓,有一種冷叫父母覺得孩子冷嗎?這種就是過度幹涉的表現。
明明看到孩子跑得滿頭大汗,卻怕他著涼,趕緊讓停下來,加上衣服,適得其反,孩子反而感冒了;孩子已經吃飽了,可父母卻覺得孩子沒吃飽,於是吃出來一個一個小胖子;孩子跟小夥伴玩玩鬧鬧,偶爾吵架了,於是就不允許孩子再跟那個小夥伴玩,怕孩子吃虧,結果孩子一個夥伴也沒有了。
這種種現象都不是家長在愛孩子,保護孩子,而是在時不時的幹涉孩子,讓孩子變得孤僻,阻斷了孩子探索生活的路,阻斷了孩子人際交往的路,也同時會阻斷孩子成長的路。
那些從小沒有得到父母真正的愛,而是被家長「過度幹涉」的孩子,完全失去了自我,他們只是家長的牽線木偶,家長的傀儡。他們沒有自己的思想,也不敢有自己的思想,他們的思想早已被扼殺在幼小的時候。
當他們有一天走向社會,才發現自己什麼決定都做不了,都是父母安排的。
不想讓孩子變得孤獨沒主見,就應當儘早離開對孩子的「過度幹涉」,任孩子自由決定自己成長的步伐,父母靜觀其變。我們家長要儘可能滿足孩子的願望,剩下的就是在一旁靜待花開了。
04
如何才能做到不「過度幹涉」,不做孩子成長中的絆腳石
一、家長要把握好度,不過於參與孩子的生活,在家長的監護下(不危險的事情)孩子的事讓孩子自己做主,並加以引導。
小宋上高中時,因為學習成績好,經常代表學校參加物理和化學競賽,為此花費了不少時間,其他科的成績也有所下降,後來跟家長商量了,不再參加了。父母剛開始不同意,因為這個有可能在高考時有加分項。但是最後孩子尊重了孩子的想法,沒再參加。
但是有一次是代表學校參加全科競賽,他報名參加了,這相當於跟外地考生比賽,也看看自己全區是什麼情況。這次家長有擔心他耽誤時間,畢竟離高考沒多久了,不希望他這麼折騰。可最後還是同意了他的做法,出去看看也沒什麼壞處,既然自己想好了,那也一定做好心理準備了。
當你接受孩子的意見時,給孩子的是信任和信心。
二、要尊重孩子,讓他對你的教育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到。
沒有人喜歡被說教,哪怕是他做錯了。當他做錯了,並且對自己的錯誤表示懊悔時,不批評可能是對他最深刻的教育,不責怪會讓他重新振作。最好的教育就是讓他感覺不到你是在教育他。
教育就是為了讓孩子成長,而不是為了顯示自己有多聰明,當你真正是為他的成長考慮時,終有一天他會明白,會感激的。
三、不要做高高在上的獨裁者,而要做跟孩子平等的人。
當家長跟孩子交流時,是高高在上好還是處於平等的位置好呢?不言而喻,當然是平等交流才會有效。
父母居高臨下,只會給孩子壓力,讓孩子產生牴觸心理,甚至會變得叛逆。孩子也一定不願意跟這樣的父母交流的。
總之: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誰都盼望孩子有個好的未來,但是孩子的未來都掌握在父母的手裡,不過度幹涉孩子,讓孩子有個寬鬆溫馨的家庭氛圍,將是對孩子莫大的幫助。
愛孩子,就是要好好呵護孩子,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千萬不要過度幹涉孩子,不要給孩子羈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