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劍雄:社會不能過度幹涉教育,應為青年創造上大學以外的出路

2020-12-25 網易教育

(原標題:當代教育家傳媒)

來源:當代教育家傳媒微信公眾號

「錢學森之問」不是問大學,而是問社會

在全國各地媒體和我們日常言談中,教育是最容易受到批評的。這就出現了很奇怪的現象:一方面大家都在講素質教育,但另一方面又覺得素質教育行不通。減負講了多少年,甚至教育部也發了文,但是負減得了嗎?

2009年,上海參加了每三年一次的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試(PISA),結果排名全球第一,引起了很多國家的震驚。2012年第二次的測試結果出來,上海又是第一名。如果說第一次測試有一定的偶然性,第二次總不能再說是偶然的吧!這個測試不是上海自己搞的,是國際組織派人到上海來做的,而且測試的對象是隨機抽樣,包括最差的學校,是一個全面的測試。測試的標準是公開的,至今沒有聽到多少批評。

我們一直在讚揚人家的教育怎麼好,但歐巴馬在美國說中國的教育搞得好,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烈的反差?


為什麼我們培養的人在國內發揮不了作用,但到了國外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楊振寧、李政道在西南聯大讀本科,在美國讀研究生和從事研究,得諾貝爾獎主要歸功於在美國受的教育。同樣在西南聯大打好了基礎,留在國內讀研究生並繼續從事研究的人為什麼得不了諾貝爾獎,而且到現在還沒有突破呢?這也要問大學嗎?我不是為大學推卸責任,但說明這絕對不是簡單的大學裡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傑出人才?」這是所謂的「錢學森之問」。

「錢學森之問」不是問大學,而是問社會,我想錢學森本人心裡也很明白。中國教育存在的問題,更多是要問社會,而不要僅僅問大學。


社會應該為青年創造上大學以外的出路

有人說現在高考是「一考定終身」,要多考幾次才公平。其實,考試設計得再好、再公正,總會有人因為考得不理想而認為試卷出得不好,永遠都會有人認為自己沒有正常發揮。你讓他考5次,他都會說沒有正常發揮,為什麼不能考第六次?任何制度都是有弊病的,只能儘量減少弊病,卻無法完全消滅。

我說過多次,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應試,但將應試能力與素質對立起來是錯誤的。為什麼素質高的學生就不應該有很好的應試能力?難道素質高的學生都考不出好成績才正常嗎?人生不都在應試嗎?個人之間、群體之間以至國家之間的競爭往往都是「一考」決定的,奧運會比賽時能因為「發揮不好」要求再來一次嗎?

其實,高考的「一考」是定不了終身的。如果社會本身是健全的,高考指揮棒你可以不聽。如果你選擇了不上大學,或者考不上就不再考,這根指揮棒就奈何你不得。

要從高考的指揮棒中解脫出來,首先得靠學生本人和家長。比如有些學生從自己的興趣愛好、實際能力、職業目標出發,選擇不上大學,或者先創業、先工作,或者在大學期間退學創業,有多少家長會支持?請問在座各位家長,如果你們的孩子這樣做,你會支持嗎?如果家長不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學生,對這一部分學生,指揮棒就起不了什麼作用。但更重要的,要靠社會,靠政府。


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大學的毛入學率應該是40%。也就是說,到2020年,同齡青年中會有40%的人能夠進入大學。如果剩下60%的青年沒有出路,或者說與那40%上過大學的人以後的差異會很大,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那是可以想像的。

經濟和教育都發達的國家如美國、德國也不是人人都上大學的,它們的毛入學率在50%左右,不會超過60%,就算達到60%,也還有40%的人上不了大學,為什麼就沒有高考的壓力和惡性競爭?

因為在義務制教育結束後,學生就開始分流了,一部分人根據個人的特長、興趣和職業目標選擇不上大學。剩下的人也不會都選常青藤大學或頂級的大學,比如家庭經濟條件不太理想,估計自己又拿不到獎學金的,就選所在地的州立大學,學費便宜或基本可免除;不想進一步深造研究的,會找實用型的大學;申請失敗的學生也會不得已求其次,或者先工作再找機會。

可是中國的情況恰恰相反,絕大多數孩子和家長都將上大學、上名校視為唯一目標,儘管一些人明知自己不具備條件。不能怪他們自不量力,造成千軍萬馬擠上獨木橋的根本原因是殘酷的社會現實——青年的出路越來越窄,社會階層的流動性越來越差。

用大家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不上大學還有什麼出路!

這些年大學擴招,毛入學率增加很快,但矛盾卻越來越尖銳。因為水漲船高,招聘或錄取研究生的條件也高了,就看是否名校,是否「985」、「211」大學。同樣是這些學校的畢業生,還要拼其他條件,成績績點、競賽、實習、社團、證照,甚至戶籍、相貌、家庭條件、社會關係,多多益善。

於是競爭越來越提前,從高中、初中、小學,已經提到了幼兒園。為了「不輸在起跑線上」,家長不惜從買學區房開始。我大膽地預測,如果這樣的競爭不終止,下一步必定會出現胎教競爭,再下一步就是基因的競爭。

高考改革得再好,辦法再公正,不能增加毛入學率。到2020年,如果有60%~80%的青年參加高考,就算高考能挑選出40%最合適的考生,總還有20%~40%的人要淘汰。如果青年已經合理分流了,剩下40%多一點的人準備上大學,而他們又很明確自己是要上應用型大學還是要繼續研究等等,不僅高考不會有什麼壓力,就是名校也會遭遇競爭。在這樣的情況下,你就可以實行各種考試的方法,可以自主招生,也可以全國統一招生,連入學後的很多矛盾也能迎刃而解。

解決青年的出路問題,不是大學也不是幼兒園的事情,而是政府、社會的事,也需要家長的積極引導以及本人的理性選擇。社會解決好這個大的前提,使青年人能夠在不同的階段找到不同的出路,只要肯努力,今後都有體面的職業和穩定的收入,才能夠保證各級學校是良性競爭,也能保證各種人才得到發揮,也能夠使學校、老師盡心盡責使孩子成才。


一味將社會的責任推到學校,這對政府來說是不負責任,對輿論來說是誤導,對家長來說加重了不必要的負擔,對孩子來說扼殺了個性,迫使他們走這樣一條獨木橋。我認為這才是中國教育的實質問題。

社會不能過度幹涉教育

教學是人對人的藝術,是因人而異、因校而異的。世界上的一些名校,往往有一些奇奇怪怪的規矩,社會用不著去幹涉;學校如果什麼都被社會幹涉,那這個學校是辦不好的。

現在我們校長規定學生不許帶手機,馬上報紙就要討論。實際上只要家長、學生籤字同意,不違反法律和國家規定的教育方針,學校就可以做,形成自己的傳統。

韓國到現在為止,還允許老師體罰學生,一般是打到初中,高中就不打了。日本規定,幼兒園、小學、初中,哪怕是冬天,女孩子一律穿短裙,男孩子穿短褲,到高中,才可以穿長裙、長褲。我看小孩子的小腿都凍得發紫,規規矩矩還站在那裡,這些都是有規定的。

當然,國情不同,我們不應也不必生搬硬套,但至少要尊重教育規律,允許學校、教師在不違背法律和教育方針的前提下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而現在,學校禁用手機,馬上會引發軒然大波,引起媒體的普遍批評。

學生考試作弊被學校開除,法院卻判學校違法。北京某大學一年當了8次被告,全部輸掉,因為法院認為原告都是學生或家長,屬弱勢群體。

中學不敢組織學生春遊,除非家長籤下免責承諾。

小學教師下課後會看著學生,不許奔跑嬉鬧,怕萬一引起傷害事故擔不了責任。

甚至連社會上的人跑到大學自殺,學校也脫不了干係。

片面要求社會公正一定要由學校來體現,根本不尊重教學的規律,讓教育承擔不應該承擔的任務,那麼中國的教育是辦不好的。

義務教育需在「同一條起跑線」上

首先,學校的公正要靠政府。義務制教育是強制的,孩子到了規定的年齡,家長或者監護人就必須要送孩子上學,在美國,如果孩子不上學是要申請的。義務制教育對政府也是強制的,政府必須要保證孩子有這樣的機會,比如說這個孩子家離學校很遠,那麼就要提供交通工具或者住宿。

教育部早就宣布普及九年義務教育了,我說應該公布國家義務教育最低標準,多少孩子要配一個教師,餐廳要達到什麼樣的標準,公布之後讓我們看有沒有做到。

像美國、日本,窮鄉僻壤的學校和城市的沒有多大的差別,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但是基本設施都是有的。

2001年初我在中國南極長城站時,參觀了毗鄰的智利弗雷總統考察站的小學。這所小學只有十幾位學生,但有兩位由國家派來的專職教師,配了好幾臺電腦,還開通了網際網路,學生們每年還能回國參加活動。當時得知,有兩位學生即將升中學了,政府已決定再派一名老師,同時確定由一位有專業學位的考察隊員兼任物理教師。

我們說要辦世界一流大學,這是中國夢的一部分,但是如果說要辦成世界一流的義務制教育,絕對可以做到。像上海那樣,義務教育的質量已經是世界一流了,只要在硬體設施上都能達到先進,在地區、城鄉之間做到均衡,那就是世界一流的義務制教育。

即使是現在最貧窮落後的地區,只要中央下決心調動全國的力量,也不難使每一座小學、中學達到國家規定的最低標準。師資數量或質量不夠,既可在本地培訓,也可以從外地招聘或從發達地區派教師輪流服務。如果我們的義務制教育是一流的,那麼絕大多數家庭的孩子就處在基本相同的起跑線上,今後能不能上大學,如何選擇職業,就靠你自己了。


任何國家的國民素質的提高,任何學校進行素質教育的基礎,前提都是從小的家庭教育。根據我個人的體會,很多規矩、規範,涉及信仰的某種行為,最關鍵的是從小灌輸,習慣成自然。到了大學甚至是高中就來不及了,或者已經無法從根本上改變了。

例如一個人不能撒謊,就是一種習慣,一種自覺的行為規範,不需要講太多的道理。而如果一個孩子從小養成了撒謊的習慣,長大了是很難糾正的。你告訴他不能撒謊,他會說撒謊的人很多,為什麼我不能?甚至根本不相信世界上還有不撒謊的人。

現在的家庭教育為什麼出現那麼多的問題?根子就是他們的父母甚至是祖父母從小就沒有受到很好的教育,將一些全人類都普遍認同的美德當作工具和手段。

「文革」期間我當中學教師,眼看我的學生變得開口國罵閉口「滬罵」,老師處於被批判鬥爭的處境而無能為力,還得昧著良心讚揚「革命小將造反有理」。我們私下感嘆:將來等到這些學生為人父母,成為國家棟梁,他們如何教育子女,管理國家?

教師的作用能否發揮,結果也不同。以往中國人普遍崇拜「天地君親師」,老師的地位很高。「文革」前,我當教師時不滿20歲,到學生家去訪問,有的家長還以為是他哥哥的同學,可一旦知道我是老師,立即非常客氣,有的家長年齡可當我父母,但對我十分尊重。如果家長的說法、要求與教師不同,學生就會理直氣壯予以拒絕:「是老師說的。」家長就會讓步:「當然聽老師的。」

但現在,老師在家長心目中處於什麼地位呢?一方面有些老師放棄了自己的尊嚴和地位,從教幼兒園開始就接受家長送的購物卡和禮物,千方百計利用家長資源;另一方面,不少家長以為只要有錢有勢就能左右老師,他們怎麼會將老師當作孩子的行為楷模和靈魂導師?


其次,義務教育要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如果做到這一點,就能糾正家庭教育的一些問題。現在強調不輸在同一條起跑線上,不是將責任交給每一個家庭,因為家庭做不到,但是至少進入學校,孩子們要在同一起跑線上。輸在起跑線上,往往就是說輸在義務教育階段,所以大家拼命地往名校擠。國家要做的最基本的事情,不是創造一個一個所謂的教育奇蹟。

我很奇怪我們的國家領導人為什麼要跑到人大附中這樣的學校去?為什麼不能到一般的學校,或者是比較貧困的學校?難道還要花更多的錢製造一個個遠遠脫離中國實際的超級學校嗎?如果一個國家不從基礎教育開始,不是通過政府做到教育資源的相對均衡,不是使孩子從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那麼今後我們怎麼保證這個國家穩定的發展?

這些不是中國的教育問題,而是教育的中國問題,教育部門和學校不能推卸自己的責任,但如果不引起全社會的關注,政府不全面來解決這些問題,單獨要求學校將教育辦好是不可能的。

本文來源:網易教育綜合 責任編輯:楊卉_NQ4978

相關焦點

  • 觀點|葛劍雄:先別想一流大學,辦好一流小學教育比什麼都重要!
    二、社會應該為青年創造上大學以外的出路 有人說現在高考是「一考定終身」,要多考幾次才公平。其實,考試設計得再好、再公正,總會有人因為考得不理想而認為試卷出得不好,永遠都會有人認為自己沒有正常發揮。你讓他考5次,他都會說沒有正常發揮,為什麼不能考第六次?
  • 著名學者葛劍雄談教育:英語是否深造由學生作主
    「教育平等只是手段,社會平等才是基礎。」「減少英語比重、增加高考次數不能解決問題。」27日,著名學者葛劍雄做客齊魯大講壇,給廣大「壇友們」帶來了他關於我國教育問題的獨到見解,並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關於體制改革 體制不變,教育競爭將延伸到胎教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聽起來有點拗口。」
  • 葛劍雄:為什麼我們培養的人在國內發揮不了作用,但到了國外很快就發展起來了?
    社會應該為青年創造上大學以外的出路有人說現在高考是「一考定終身」,要多考幾次才公平。其實,考試設計得再好、再公正,總會有人因為考得不理想而認為試卷出得不好,永遠都會有人認為自己沒有正常發揮。你讓他考5次,他都會說沒有正常發揮,為什麼不能考第六次?任何制度都是有弊病的,只能儘量減少弊病,卻無法完全消滅。
  • 教育孩子,家長要多呵護,而不能「過度幹涉」
    爸爸媽媽回來之後,還非常貼心地給爸爸媽媽倒水,讓他們洗手,然後再遞上毛巾,隨後就讓他們坐到客廳的沙發上,給他們倒上水。我非常驚訝,這孩子是怎麼教育的,這麼好,這麼懂事。可他們也說不出所以然來。據我了解,他的爸爸對媽媽就是如此,很照顧媽媽。而且他的爸媽從來沒有因為家庭問題吵過架,甚至沒紅過臉,有時因為孩子的問題出現分歧,也是平靜的交流來解決。
  • 葛劍雄:編寫歷史教科書,不能睜眼說瞎話
    著名歷史學家在接受《同舟共進》期刊採訪時說,任何國家的教科書跟學術研究還是有別,它體現的是國家意志,為了符合主流的意識,也都會有所選擇、有詳有略,但這裡有個前提,即不能歪曲事實,不能片面地戲說歷史,這是教科書的"底線"。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
  • 專訪葛劍雄:遊戲的歸遊戲,歷史的歸歷史
    葛劍雄認為,文娛產品中的歷史,和學校教育、學術研究中的歷史,往往涇渭分明。在早前的媒體訪談中,葛劍雄質疑歷史知識的通俗化。如今他對這個看法有所補充。「當然了,這也給我們一些啟示,怎麼儘可能地用一些比較通俗的辦法教育公眾,使得歷史研究走出書齋。但是我們必須明確,通俗不等於可以降低標準。」
  • 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歷史學家葛劍雄奉勸你別考歷史系
    在大學毛入學率還不到40%、大學也不屬義務教育的條件下,考大學需要經過激烈的競爭,上大學得花不少錢,個人和家庭總得考慮一下是否必要。大學畢業後也還有擇業競爭,一般來說,所學的專業與就業有比較直接的聯繫,未來若干年內就業壓力還會存在,選擇專業時不能不考慮這一因素。所以,不能僅僅為了興趣而報考歷史專業。
  • 葛劍雄:復旦大學的「國際招牌」,他手裡握著讀懂歷史的1個秘訣
    中國的教授有很多,葛劍雄卻只有一個,他的身上有太多傳奇色彩。 作為中國培養的首批兩名文科博士之一,葛劍雄其實是個大齡學術青年。1978年,國家恢復研究生招生時,32歲的他如願進入復旦大學,師從歷史地理學大師譚其驤先生。
  • 葛劍雄:我經歷過的「學生政審」
    葛劍雄,1945年生,浙江紹興人,著名歷史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歷史地理、人口史、移民史等文|葛劍雄所謂「政審」,就是政治審查的簡稱。這曾經是改革開放以前每個成年人或中學文化程度以上的人所必須經歷或熟悉的過程——因為從理論上說,人人都需要通過各種方式的「政審」。
  • 葛劍雄:「抗疫」也不能對其他國家造謠,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因此,抗疫不能只講道德,要講科學。第三個例子,因為傳染比較多,當時曾經規定,如果家裡有三人發病,可以不上朝。結果有人反對說,拿了公家的俸祿怎麼能不工作呢?規定廢除,導致交叉感染。因此,不能只講奉獻,不講科學。愛國主義必須建立在理性基礎之上馬國川:疫中諸多醜陋的社會現象,被批評為中國固有的「國民性」。
  • 「過度保護」是好的,但「過度幹涉」就不要了吧
    「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 在撫養或教育孩子時,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也不會有人認為「過度保護」和「過度幹涉」有什麼區別吧。 「過度保護」是指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 「過度幹涉」是指對孩子做的所有事情都幹涉。 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實父母所做的事情沒有變化,唯一不同的是「孩子希望做的和孩子不希望做的」。
  • 我們面臨的不是「中國的教育問題」,而是「教育的中國問題」
    但更重要的,要靠社會,靠政府。根據《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20年大學的毛入學率應該是40%。也就是說,到2020年,同齡青年中會有40%的人能夠進入大學。如果剩下60%的青年沒有出路,或者說與那40%上過大學的人以後的差異會很大,會出現什麼情況呢?那是可以想像的。
  • 上海參事葛劍雄:我不是故紙堆裡的「書呆子」,也不是媒體說的「葛...
    葛劍雄:是的,我對教育比較熟悉。我認為,政府關鍵要保障義務制教育,而不是把重點都放在重點大學上。教育的重心應該是義務制教育。我反覆講,建成一流大學不是想做就能做的,但是把義務教育做好、建成世界一流的義務制教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曾經「閉塞」的江南,怎樣成為「人間天堂」
    以「江南文化與長三角」為主題,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回溯江南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對江南文化的賡續和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此外,江南人對生活的精緻追求,將對基本物資的利用推到了極致,也為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機會。」葛劍雄以蘇州為例,明朝時富裕的蘇州人講究豪華的排場,婚喪喜事要大操大辦,當時已出現類似於今天婚慶公司的行當,養活了一大批專業服務人員。在葛劍雄的家鄉、絲織業發達的南潯鎮,商人們很早就將眼光投向海外,紛紛學習洋涇浜英語,在將中國絲綢推到海外的過程中大顯身手,積累了巨額財富。
  • 過度期望:教育孩子的最大誤區
    當前的家教存在著許多誤區,例如:認為孩子還小,還不應立即著手教育,家庭應給孩子以溫暖,不能像幼兒園、學校那麼「嚴」,以及重智輕德等。但最大的誤區卻是過度期望,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是過度保護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吃不好、穿不好,對孩子百般侍候,圍著孩子團團轉。
  • 葛劍雄給上海領導寫信建言往往次日接到回復
    葛劍雄用較快的語速表達了推動教育改革的願望,此後又提出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等具體建議。教育部相關領導也告訴他,這是教育部的一項重點工作。  後來,葛劍雄的這項提案被評為上屆全國政協的優秀提案。十八屆三中全會六十條深化改革措施中也提到教育均衡發展的問題。「我覺得自己提的意見起到了作用。」他說。  在任上海市政府參事前,葛劍雄做過上海市人大代表和市政協常委。
  • 著名學者、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來校參觀講學
    西安交大特別邀請到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作「大歷史」主題的報告。1月4日,葛劍雄分別在創新港新港報告廳和興慶校區科學館101報告廳作了兩場精彩生動的報告,題目分別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歷史」與「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統戰部部長張定紅,學院師生代表參會。研究生院副院長龍建綱、教務處處長王秋旺分別主持報告會。
  • 教育興邦!任正非:發展技術的唯一出路在教育,也只有教育……
    現如今,有識之士都明白我們的破綻在哪裡了,晶片的困局根源在教育,出路也只能是靠教育。 「發展晶片,光砸錢不行,還要砸人目前這種形勢,我們確實會受到影響,但也能刺激中國踏踏實實發展電子工業」。 任正非強調,晶片光砸錢不行,要砸數學家、物理學家等。但又有多少人還在認真讀書?
  •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網紅浪潮要提防流於文化「風潮」本身
    在10月29日於成都舉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主論壇上,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給出他的見解:城市文化不僅是土著的文化,更應是移民的文化,城市文化需要在移民和土著的文化碰撞中形成更加開放、富有生命力的文化。
  • 不要總說「為孩子好」,過度幹涉孩子的決定,只會害了孩子
    孩子成績進步就給孩子獎勵一個玩具,孩子成績落後就多讓孩子做練習題,所以有一部分孩子就不能理解家長的用苦良心,他們反而會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作假自己的成績來讓父母獎勵自己鼓勵自己,從而達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適當的獎勵可以讓孩子與之奮鬥,過度的獎勵會讓孩子虛榮心越來越強,所以父母一定要給孩子上一課,讓孩子知道獎勵和懲罰都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想讓你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