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劍雄
如果問你為什麼喜歡看歷史書,你可以回答因為喜歡,或者因為有趣;但如果問你為什麼要報考歷史專業,你的回答就不應該只是喜歡或有趣。因為報考歷史專業與看歷史書不同,如果只是想看歷史書,或者歷史書有趣,完全可以報考其他專業,以後在課餘、業餘時間也能看。在大學毛入學率還不到40%、大學也不屬義務教育的條件下,考大學需要經過激烈的競爭,上大學得花不少錢,個人和家庭總得考慮一下是否必要。大學畢業後也還有擇業競爭,一般來說,所學的專業與就業有比較直接的聯繫,未來若干年內就業壓力還會存在,選擇專業時不能不考慮這一因素。所以,不能僅僅為了興趣而報考歷史專業。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報考歷史專業呢?我認為有兩類人:一是希望並且有條件從事歷史研究的人,一是希望並且能夠將歷史作為工具運用的人。
第一種人當然是以喜愛歷史為前提的。如果到了高中畢業還對歷史沒有興趣,更不喜愛,何不早些改變?但僅有興趣不夠,還得看是否有基本的條件。每個人有不同的天賦,除非有特殊的、不得已的原因,都應該用其所長。如果自己把握不準,可以請熟悉自己情況的老師、長輩、朋友分析一下。如果想從事歷史研究,光讀本科是不夠的,最好接著讀研究生,畢業後爭取在研究型大學或研究所工作。但專業研究是艱難的、寂寞的、枯燥的,有時甚至會很痛苦。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傳統學科,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績並不容易。新發現的或得到解讀的文獻史料、遺址遺物可能提供前人未見的證據,藉助新的科學原理和技術手段也可能破解前人無法解決的難題,但多數歷史學者沒有那麼幸運,期望值不能太高。
在本科階段還要作語言和相關學科專業知識的準備,如準備研究中國史的要能熟練閱讀文言文,即使是研究近代史,要知道民國年間大量文書、函電就是用文言寫的。準備研究外國史的,除了要學好通用的英語、法語等外,還得學好對象國的語言。這些都需要較長時間,到研究生階段再學往往太遲了,或者時間不夠了。有志於研究專門史的,最好利用本科階段學習相關學科,如文化史、經濟史、宗教史、民族史、外交史等都需要掌握相應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在此過程中如果感到力不從心,盡了努力還是適應不了,不如改變目標,成為運用型的歷史學者。即使是最富裕國家的歷史學家,也不可能僅僅依靠學術成就成為富翁。他們能過體面的生活,有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卻不可能獲得多少財富。就是在智慧財產權最值錢的國家,純學術著作也不可能拿到多少版稅。除非你能寫發行量大的暢銷書,參與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娛樂產品,或從事以歷史為資源的商品交易和市場活動。一句話,想發財致富而又有這樣能力的人,還是別選擇當歷史學家。如果對歷史有興趣,盡可在發財後當作業餘愛好,或者用錢購買歷史類的服務。
第二種人是通過接受大學的歷史專業訓練,將歷史作為未來的運用手段,或者作為提升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部分人在大學畢業後主要選擇與運用歷史知識有關的職業,如歷史教師、歷史編輯、文博檔案、文化傳播、文化服務、文秘等。所以除了要學好歷史以外,也得打下與自己目標相關的基礎。如當教師應有良好的表達能力,當編輯應具備文字功底,文化傳播自然要掌握傳播理論和手段,否則到時未必如願以償。
近來歷史專業的畢業生經常在就業率中墊底,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校期間沒有做好提高運用能力的準備,所以對這些崗位缺乏競爭能力。其實,隨著現代服務業、新媒體、文化產業、網絡經濟等新產業的發展,對歷史運用的需求是相當廣泛的。有些人原來是以歷史運用為目標的,但以後興趣提高了,發現了自己的潛力,也不妨調整目標,畢業後繼續讀研究生。但因為怕找不到工作而臨時起意,即使僥倖考上了,會讀得很辛苦,前程也未必美好。如果將讀歷史專業作為提高自身素質的途徑,也應全面考慮自己的條件,如今後的謀生手段,對擬從事的職業的適應性,進一步發展的方向等,不能盲目模仿或攀比。
已故國家副主席、「紅色資本家」榮毅仁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生,讀的是歷史系。作為榮氏家族的第三代傳人,自然不需要也不會考慮畢業後的出路,榮家看重的是聖約翰大學的聲譽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他們更明白,榮毅仁需要的是駕馭全局的能力,而不是具體的管理手段和技術水平。如果是一個小企業主家庭,恐怕不會讓子女上學費昂貴的大學,學對他們的企業沒有直接用途的專業。還有人以王岐山畢業於歷史系來證明學歷史專業的重要性,這未免過於牽強。我不知道當初上歷史系是王岐山的自覺選擇,還是組織分配的結果。即使是他的自覺選擇,歷史素養也只是他綜合素質中的一部分。要是不具備其他方面的素質和經驗,僅僅憑著大學歷史專業的知識,他能擔當黨政、財政、金融等方面的重任嗎?但另一方面,歷史專業和歷史學的訓練無疑會給予每一位認真的接受者重大影響,至少是潛移默化的作用,自然也會影響其邏輯推理、分析綜合能力,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但這類影響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歷史專業學生,不應拘泥於具體的歷史知識,不要停留在史料的閱讀和記憶,而應加深對歷史理論、歷史觀念、歷史規律的理解,也可對不同的研究方法做些嘗試。
來源:本文原載於《團結報》2015年6月25日7版
——「高校人文界」推薦——
2019年底正式退休的歷史學家葛劍雄
2020年初,用50個關鍵詞為歷史愛好者解讀「不一樣的中國史」
從年初(2019)起,就有同學提出要為我從教五十五年作點紀念,我以為等到六十年時再辦不遲。後來得知年底將要退休,知道今年就是工齡、教齡的終點,不妨與同學們一起作一回顧總結。於是有了編一部能集中反映同學們學術成果的論文集的建議,並使這本書最終問世。——《成蹊集:葛劍雄先生從教五十五年誌慶論文集》序(2019年10月)這門課會從最早的「中國」開始講起,一直覆蓋到清朝,中間跨越了3000多年歷史,不求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但求抓大放小,為你展現漫漫歷史長河中的重大節點。
課程按骨架(疆域與城市)、血肉(人口與人物)與神經中樞(帝王與天下)三大類,讓你在了解歷史現象的同時,也能看見背後的根源。
課程中的每一節都會圍繞歷史事件來講,並深入分析背後的原因,帶領我們逐步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在主講人的引導下,無論我們何時何地戴上耳機聽課,都能進入氛圍。
一些大眾感興趣的歷史焦點話題,葛劍雄也會在課程中深入討論,為我們帶來焦點話題背後的新視角、新內容。
👇打卡全部章節還可獲贈
價值145元中讀VIP季卡
掃描圖中二維碼即可訂閱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葛劍雄·不一樣的中國史——50個關鍵詞,俯瞰歷史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