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具備這些條件,歷史學家葛劍雄奉勸你別考歷史系

2021-02-08 高校人文界
哪些人適合學歷史

文/葛劍雄


如果問你為什麼喜歡看歷史書,你可以回答因為喜歡,或者因為有趣;但如果問你為什麼要報考歷史專業,你的回答就不應該只是喜歡或有趣因為報考歷史專業與看歷史書不同,如果只是想看歷史書,或者歷史書有趣,完全可以報考其他專業,以後在課餘、業餘時間也能看。在大學毛入學率還不到40%、大學也不屬義務教育的條件下,考大學需要經過激烈的競爭,上大學得花不少錢,個人和家庭總得考慮一下是否必要。大學畢業後也還有擇業競爭,一般來說,所學的專業與就業有比較直接的聯繫,未來若干年內就業壓力還會存在,選擇專業時不能不考慮這一因素。所以,不能僅僅為了興趣而報考歷史專業。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報考歷史專業呢?我認為有兩類人:一是希望並且有條件從事歷史研究的人,一是希望並且能夠將歷史作為工具運用的人。


第一種人當然是以喜愛歷史為前提的。如果到了高中畢業還對歷史沒有興趣,更不喜愛,何不早些改變?但僅有興趣不夠,還得看是否有基本的條件。每個人有不同的天賦,除非有特殊的、不得已的原因,都應該用其所長。如果自己把握不準,可以請熟悉自己情況的老師、長輩、朋友分析一下。如果想從事歷史研究,光讀本科是不夠的,最好接著讀研究生,畢業後爭取在研究型大學或研究所工作。但專業研究是艱難的、寂寞的、枯燥的,有時甚至會很痛苦。特別是像歷史這樣的傳統學科,要想取得突破性的成績並不容易。新發現的或得到解讀的文獻史料、遺址遺物可能提供前人未見的證據,藉助新的科學原理和技術手段也可能破解前人無法解決的難題,但多數歷史學者沒有那麼幸運,期望值不能太高。


在本科階段還要作語言和相關學科專業知識的準備,如準備研究中國史的要能熟練閱讀文言文,即使是研究近代史,要知道民國年間大量文書、函電就是用文言寫的。準備研究外國史的,除了要學好通用的英語、法語等外,還得學好對象國的語言。這些都需要較長時間,到研究生階段再學往往太遲了,或者時間不夠了。有志於研究專門史的,最好利用本科階段學習相關學科,如文化史、經濟史、宗教史、民族史、外交史等都需要掌握相應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


在此過程中如果感到力不從心,盡了努力還是適應不了,不如改變目標,成為運用型的歷史學者。即使是最富裕國家的歷史學家,也不可能僅僅依靠學術成就成為富翁。他們能過體面的生活,有受人尊敬的社會地位,卻不可能獲得多少財富。就是在智慧財產權最值錢的國家,純學術著作也不可能拿到多少版稅。除非你能寫發行量大的暢銷書,參與以歷史為題材的影視娛樂產品,或從事以歷史為資源的商品交易和市場活動。一句話,想發財致富而又有這樣能力的人,還是別選擇當歷史學家。如果對歷史有興趣,盡可在發財後當作業餘愛好,或者用錢購買歷史類的服務。




第二種人是通過接受大學的歷史專業訓練,將歷史作為未來的運用手段,或者作為提升自身素質的一部分。這部分人在大學畢業後主要選擇與運用歷史知識有關的職業,如歷史教師、歷史編輯、文博檔案、文化傳播、文化服務、文秘等。所以除了要學好歷史以外,也得打下與自己目標相關的基礎。如當教師應有良好的表達能力,當編輯應具備文字功底,文化傳播自然要掌握傳播理論和手段,否則到時未必如願以償。


近來歷史專業的畢業生經常在就業率中墊底,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他們在校期間沒有做好提高運用能力的準備,所以對這些崗位缺乏競爭能力。其實,隨著現代服務業、新媒體、文化產業、網絡經濟等新產業的發展,對歷史運用的需求是相當廣泛的。有些人原來是以歷史運用為目標的,但以後興趣提高了,發現了自己的潛力,也不妨調整目標,畢業後繼續讀研究生。但因為怕找不到工作而臨時起意,即使僥倖考上了,會讀得很辛苦,前程也未必美好。如果將讀歷史專業作為提高自身素質的途徑,也應全面考慮自己的條件,如今後的謀生手段,對擬從事的職業的適應性,進一步發展的方向等,不能盲目模仿或攀比。


已故國家副主席、「紅色資本家」榮毅仁是聖約翰大學畢業生,讀的是歷史系。作為榮氏家族的第三代傳人,自然不需要也不會考慮畢業後的出路,榮家看重的是聖約翰大學的聲譽和畢業生的綜合素質。他們更明白,榮毅仁需要的是駕馭全局的能力,而不是具體的管理手段和技術水平。如果是一個小企業主家庭,恐怕不會讓子女上學費昂貴的大學,學對他們的企業沒有直接用途的專業。還有人以王岐山畢業於歷史系來證明學歷史專業的重要性,這未免過於牽強。我不知道當初上歷史系是王岐山的自覺選擇,還是組織分配的結果。即使是他的自覺選擇,歷史素養也只是他綜合素質中的一部分。要是不具備其他方面的素質和經驗,僅僅憑著大學歷史專業的知識,他能擔當黨政、財政、金融等方面的重任嗎?但另一方面,歷史專業和歷史學的訓練無疑會給予每一位認真的接受者重大影響,至少是潛移默化的作用,自然也會影響其邏輯推理、分析綜合能力,影響其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但這類影響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以提高綜合素質為目的的歷史專業學生,不應拘泥於具體的歷史知識,不要停留在史料的閱讀和記憶,而應加深對歷史理論、歷史觀念、歷史規律的理解,也可對不同的研究方法做些嘗試。


來源:本文原載於《團結報》2015年6月25日7版


——「高校人文界」推薦——


2019年底正式退休的歷史學家葛劍雄

2020年初,用50個關鍵詞為歷史愛好者解讀「不一樣的中國史」

從年初(2019)起,就有同學提出要為我從教五十五年作點紀念,我以為等到六十年時再辦不遲。後來得知年底將要退休,知道今年就是工齡、教齡的終點,不妨與同學們一起作一回顧總結。於是有了編一部能集中反映同學們學術成果的論文集的建議,並使這本書最終問世。——《成蹊集:葛劍雄先生從教五十五年誌慶論文集》序(2019年10月)


2019年年底,從教55年的葛劍雄正式退休,不再教學、不再帶研究生,但熱愛歷史的他,並沒有停止他的「歷史」工作。2020年年初,他與三聯中讀合作,為歷史愛好者開設了一堂「貼心」的線上課程——《葛劍雄·不一樣的中國史——50個關鍵詞,俯瞰歷史風貌》。這堂課濃縮了葛劍雄一生的歷史教學與研究心得,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聽眾娓娓道來——



這門課會從最早的「中國」開始講起,一直覆蓋到清朝,中間跨越了3000多年歷史,不求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但求抓大放小,為你展現漫漫歷史長河中的重大節點。


課程按骨架(疆域與城市)、血肉(人口與人物)與神經中樞(帝王與天下)三大類,讓你在了解歷史現象的同時,也能看見背後的根源。

課程中的每一節都會圍繞歷史事件來講,並深入分析背後的原因,帶領我們逐步還原當時的真實場景,在主講人的引導下,無論我們何時何地戴上耳機聽課,都能進入氛圍。


一些大眾感興趣的歷史焦點話題,葛劍雄也會在課程中深入討論,為我們帶來焦點話題背後的新視角、新內容。


👇打卡全部章節還可獲贈

價值145元中讀VIP季卡

掃描圖中二維碼即可訂閱課程👇

👇點擊【閱讀原文】訂閱《葛劍雄·不一樣的中國史——50個關鍵詞,俯瞰歷史風貌》

相關焦點

  • 歷史學家葛劍雄講述兩千多年人口史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歷史學家葛劍雄教授,為天府書展的讀者們,帶來了一場高質量的學術普及講座。 在歷史的回溯與重建中,本書既能使讀者對中國人口發展的全過程有整體了解,從而進一步理解現在,思索未來;同時也能為歷史學、民族學、考古學、社會學、地理學等各相關學科提供有利條件。
  • 葛劍雄:「抗疫」也不能對其他國家造謠,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
    葛劍雄:我從一開始就認為,這些說法是胡說八道。社會上大多數人是沒有判斷能力的。有些人自以為有知識、有判斷,實缺乏基本常識。「陰謀論」 是不要證據的,只是一旦被某種勢力所利用,就顯得更加陰暗。「陰謀論」全世界都有,還會不斷出現。我們這裡之所以「陰謀論」盛行,是由於某些人得到縱容,甚至認為傳播這些東西對中國有利。
  • 葛劍雄:我的1978年
    報考研究生是要選定專業和導師的,對這些我幾乎一無所知。首先想重溫舊夢,選擇北大。但當時新婚,小家庭新建,到外地讀書顯然不現實。上海的大學選擇餘地有限,特別是經過了文化大革命,我不想選與意識形態關係密切或者有「政治風險」的專業,最後選定復旦大學歷史系譚其驤教授指導的歷史地理專業。其實我當時還不知歷史地理專業的性質,只是以為歷史和地理都是我喜歡的,並且在工作期間一直有所積累。
  • 專訪|葛劍雄:遊戲不是歷史,一些高深的學問是快樂不起來的
    但是另一方面,歷史學家要關心民眾,要面向公眾,要聽取公眾意見。比如說如果我們發現我們的結論跟公眾認知有不同,我們就要研究是公眾錯了,還是我們錯了。如果是公眾錯了,我們就要思考怎樣積極去引導他們,去向他們說明。實際上,如果把公眾史學解釋成為史學界應該更明確與公眾的關係,我是贊成的。那麼就算是現在的歷史普及,也有兩個傾向。
  • 著名學者、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來校參觀講學
    西安交大特別邀請到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作「大歷史」主題的報告。1月4日,葛劍雄分別在創新港新港報告廳和興慶校區科學館101報告廳作了兩場精彩生動的報告,題目分別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歷史」與「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統戰部部長張定紅,學院師生代表參會。研究生院副院長龍建綱、教務處處長王秋旺分別主持報告會。
  • 葛劍雄:我經歷過的「學生政審」
    葛劍雄,1945年生,浙江紹興人,著名歷史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歷史地理、人口史、移民史等文|葛劍雄所謂「政審」,就是政治審查的簡稱。這曾經是改革開放以前每個成年人或中學文化程度以上的人所必須經歷或熟悉的過程——因為從理論上說,人人都需要通過各種方式的「政審」。
  • 上海參事葛劍雄:我不是故紙堆裡的「書呆子」,也不是媒體說的「葛...
    坐在桌前的葛劍雄,被圍成一圈兒的書簇擁著。「葛教授就是本行走著的『百科全書'。」參事室工作者說起他來,滿是崇拜。如果跟著他出去,絕對不會悶。因為跑到什麼地方,看到什麼東西,葛教授都能道出個來龍去脈,眼前的每樣事物一下子都有了歷史坐標和意義。這絕非行走江湖的「幾把刷子」,而是「底蘊」使然。
  • 葛劍雄:歷史研究的「經世致用」
    葛劍雄(以下簡稱「葛」):現實的問題都是從過去發展而來的,但又不是簡單的重複,所以了解過去對了解今天、預測未來都是很有幫助的。當然,我認為真正的預測是做不到的,但這並不妨礙我們用歷史來分析當前認識,估計未來。首先,如果你沒有對過去的了解,那麼你對當前的認識就不可能深刻,不可能知道它深層次的原因,也不知道當前的狀況是怎麼發展過來的。
  • 著名學者葛劍雄談教育:英語是否深造由學生作主
    在葛劍雄看來,中國的教育問題,主要是教育本身,但教育的中國問題,那就是在中國的教育牽扯到的各方面,不僅僅是教育本身,還包括整個國家、整個社會的問題。因此,要解決中國教育問題,離不開教育的中國問題,離不開每個人。  葛劍雄一直對我國的教育問題有著獨特的觀察和見解。「如果現有的體制不改變,可能就不幸被我言中,孩子的教育競爭或許會延伸到胎教,再往後甚至是基因配對。」
  • 「不平等」,為何又讓歷史學家愴然動容?
    對於許多歷史學家來說,近十年來最重要的學術事件之一,是《美國歷史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於二〇一五年刊登一篇對布朗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喬·古爾迪(Jo Guldi)和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時任系主任的戴維·阿米蒂奇(David Armitage,1965-)共同撰寫的
  • 上海書展|葛劍雄《四極日記》:講述世界盡頭的「極地傳奇」
    攝影 劉欣雨他認為,受限於政治、思想和交通條件,中國古代沒有真正意義上走出去的旅行家、探險家。葛劍雄感嘆:「我們生活在今天這個時代,特別是改革開放以後,的確是很幸運的。今天這個時代為人們出行探險提供了太多豐富的條件。而且每個人都很喜歡旅行,之所以有人不喜歡,一是因為以前的旅行太苦了,讓人望而卻步;二是資費不足,難以支撐遠距離、長時間的深度遊;三是因為許多人年齡漸長,體力不足,難以進行長途跋涉的旅行。
  • 觀點|楊照:不翻案,歷史學家怎麼去講歷史?
    從一個角度來看,他們有學問的底子,他們和沈剛伯先生這些人,對於中國傳統非常熟悉。那個時代的臺大歷史系,就是80年代的臺大歷史系,放在全世界來看,對中國史的研究真的很重視,比當時的北大、清華在中國史的認知和理解上更有基礎,我們是在「中華文化復興運動」這樣一個強烈的政策設計下學中國歷史。整個中國文化和中國傳統,那是我們的內在,是必然需要學習的。
  • 葛劍雄:編寫歷史教科書,不能睜眼說瞎話
    著名歷史學家在接受《同舟共進》期刊採訪時說,任何國家的教科書跟學術研究還是有別,它體現的是國家意志,為了符合主流的意識,也都會有所選擇、有詳有略,但這裡有個前提,即不能歪曲事實,不能片面地戲說歷史,這是教科書的"底線"。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
  • 葛劍雄給上海領導寫信建言往往次日接到回復
    有手機,告訴你不告訴他,也不好,不大道德;所有安排都可以通過郵件、電話提前約好,儘量減少計劃外的事情。」葛劍雄這樣對南都記者解釋道。  葛劍雄最早開始用郵箱還是1997年在日本做客座教授的時候。當時,電子郵箱在國內剛出現不久。1998年在英國,2000年去南極,葛劍雄與國內聯繫基本靠郵箱,無論公事家事。現在,葛劍雄每天都會不定時地收發郵件,尤其晚上睡覺前是發出郵件的高頻時段。
  • 著名歷史學家、暨南大學教授邱樹森逝世,享年83歲
    著名歷史學家、暨南大學教授邱樹森逝世,享年83歲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11-22 09:21 來源:澎湃新聞
  • 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給出這樣建議
    但是正如歷史學家王笛在討論中所說:「任何歷史研究,都必須有局部和整體,或者說碎片與整體,兩者甚至不存在孰輕孰重的問題。沒有局部,哪有整體?沒有零件,哪有機器?……所謂『碎片』和『整體』,就是零件與組裝的關係。
  • 北大歷史系教授、著名學者田餘慶今晨去世
    北大歷史系教授、著名學者田餘慶今晨去世 澎湃新聞 2014-12-25 09:57 來源:澎湃新聞
  • 葛劍雄:國家軟實力對內而不是對外
    他們認為,這些宣傳片的效果不甚理想。這些宣傳片被認為是中國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它形成對比的是,中國經濟、軍事等硬實力超群。為何出現這樣如此不對稱的現象?如何提高中國的軟實力,成為擺在中國人面前一個非常沉重而又無法迴避的話題。為此,本報專訪了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對話中,他多次強調我們在傳播軟實力時的一種思維:我喜歡的就是好的,這是一種於事無補的情緒。
  • 葛劍雄教授擔任《王者榮耀》學術顧問!
    將曹操描繪為奸臣、壞蛋,列為反面人物的是北宋以來的戲曲小說、民間故事,而這些內容雖然不符合歷史事實,評價或結局卻符合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念。實際上,不少歷史學家、文人學者、文武官員也喜歡看三國、曹操的戲,但這是出于欣賞娛樂的目的,不會影響他們對三國和曹操真實歷史的了解和理解。另一方面,想了解這段歷史的人還是會去讀《三國志》,不會只看《三國演義》。
  •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李學勤逝世
    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教授李學勤今晨辭世,享年86歲。李學勤1933年3月生於北京,是著名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主任,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夏商周斷代工程專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理事長,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李學勤被譽為「百科全書」式的學人,他是歷史學家、古文字學家,在甲骨學、青銅器及其銘文、戰國文字、簡帛學等領域均有重要建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