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者網:感謝您抽出時間接受我們的採訪。我們看到您最近接受了騰訊的邀約,成為了《王者榮耀》的學術顧問。實際上,近年來《王者榮耀》一直在邀請知名學者擔任顧問,給網友們上文化課。您怎麼看學術顧問這個角色?學者所提供的參考意見在多大程度上能夠被製作方接受,提升作品的知識底蘊?
葛劍雄:具體的顧問,情況不同。學術顧問是個通名,並不是說所有的學術顧問都做一樣的事情。我和他們約定好了,我的學術顧問工作主要是在價值觀念上幫他們進行把關,並不具體涉及遊戲的內容、形式等等,也不是去普及歷史知識,這是講清楚的。
我自己在兩年多前寫的文章裡也提到,我們不需要讓遊戲承載過多的其他任務。有些人認為通過遊戲可以學習中國歷史,這是錯誤的,遊戲永遠不可能和真正的歷史劃上等號。
我一向認為遊戲在價值觀念上面必須正確,至少要是無害的,不能突破底線。在守住底線之餘,如果能在價值觀上進一步提升就更好了,所以,我主要做的是這方面的工作。
顧問是提出意見的,但沒有決定權,也不負最後的責任。也就是說,我提出這個意見你採納了最好,你要不採納,我沒有權力來幹預。當然我如果發現自己的意見起不了作用,或者無法進一步合作,也是會及時停止的,這是我們雙方都講清楚的。我不是永久的顧問。有些網友把「顧問」和「站臺」、「代言」混淆了,這些角色之間是有本質區別的。
觀察者網:這件事情確實也引起了一些誤解,既來自路人網友,也有「王者」的玩家。您也在微博上解釋了顧問、學術顧問、代言、站臺的區別。
葛劍雄:依照我的理解,代言就是代表某品牌的形象和利益,他對這個品牌是充分肯定的。顧問跟他是兩回事。顧問可以提出意見、建議,但是不能夠強制人家採納,而意見一旦被採納了,顧問也是沒有責任的,因為這是當事人進行的選擇。
觀察者網:我仔細看了您剛才提到的這篇文章,您的原標題是《歷史的真實與真實歷史的傳播》。近年來,圍繞這方面展開的批評、討論其實挺多的,魔改、戲說歷史的作品不在少數,但又很能吸引大眾的興趣。您怎麼看各種藝術作品對歷史的重新建構和修改?應該如何在尊重史實和追求藝術效果、大眾傳播之間達成平衡?
葛劍雄:類似這種戲說歷史,古今中外都有,是正常現象。對於普通公眾而言,通過看一部戲說劇來休閒娛樂一下也很正常,對他們來說,劇中的故事是不是真實的歷史,又有什麼關係呢?
之所以造成這樣的誤解,恰恰是因為我們長期不重視學習真正的歷史,或者不想學習真正的歷史,認為遊戲、影視作品應該承擔歷史教育的作用。
比如說現在有家長批評《王者榮耀》不符合歷史,我們孩子玩這個,今後都接受錯誤的歷史教育了。可正確的歷史是通過上歷史課學習的,認為遊戲是歷史,這本身就是錯誤的。現在,很多文娛節目都會講歷史,但這就是真正的歷史嗎?今天有一部戲說劇廣受好評,那也很好,可它本身和歷史、歷史學是沒有關係的。而且我們也能看到有的電視劇前會加一句「本故事純屬虛構」。
把歷史泛化是錯誤的。真正的歷史只能通過嚴肅的歷史書、歷史課本來學習。這在任何一個國家、地區都是如此。我們能通過看《哈利波特》學習英國歷史嗎?顯然不可能。
《哈利·波特》劇照
對於這些歷史相關的文娛作品,我想還是要堅持底線思維。如果你的價值觀念底線守住了,傳揚了「正義戰勝邪惡」、「光明正大戰勝陰謀詭計」、「勤奮努力終會有回報」、「人類的未來是光明的」等等正確的價值理念,哪怕虛構了部分故事,這也沒什麼問題。
另外還有一點,大家有一個誤區,就是認為要把知識娛樂化,要把知識變得容易學,才是好的。這也是絕對錯誤的。比我們中國的歷史,其中有一部分可以通過講故事的形式來普及,但是有些嚴肅性的、政治性的內容是沒有辦法通過這種形式來講述的。比如南京大屠殺,比如我們的革命史,這些能通過遊戲來表達嗎?通過影視作品,又能將這些歷史全部表達清楚嗎?
我們現在經常講要快樂學習,這是片面化的。因為有些高深的學問是快樂不起來的。我們可以有趣味數學,但是學習高等數學能夠用快樂的方式進行嗎?還有比如學習哲學,我們當然可以講一些大眾的例子,但是其中比較高深的、抽象的部分,學習的過程是很艱苦的,也不人人都能學會的。所以,一定要分層次,分類型。對遊戲、影視作品提過多的要求,這是不妥當的。
也有孩子反映他打了遊戲,對歷史感興趣了,這個是沒問題的。但他如果是真正對歷史感興趣的話,那麼他放下遊戲以後還得去看正規的歷史書。還有人說,國外某款遊戲做得很好,我很多歷史知識就是這裡學來的。我要告訴你,遊戲做得再好,它反映的也是某一方面的一部分能夠為它遊戲利用的知識。有些好的遊戲固然可以開發智力,或是訓練人的動作與思想的協調性,但這不能夠代替正規的某一方面的訓練。
當然,我們也希望有一些普及性的作品,可以寓教於樂,但重點還是教而不是樂。畢竟那些讓人樂不起來的內容,也是要教的。
觀察者網:現在越來越多的網絡平臺也會邀請文史學者進行入駐,給大眾進行一些學術科普。也有越來越多的學者願意和公眾交流,分享知識。落腳到歷史學領域來說,您覺得好的歷史學科普,應該是什麼樣的?也就是說,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葛劍雄:很多人也許不了解,我很早就進行了這方面的工作了。我寫這一類書至少有二三十年了。事實也證明這些書往往銷量很多,影響很大。既然是科普,無論是人文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那麼它首先要守住本身學科的底線。我寫普及歷史的書,就一定要保證跟人家創作歷史小說不同,我必須做到言必有據。
當然在具體內容的書寫上,可以進行選擇。這個選擇也必須保證價值觀念正確。歷史上有很多有趣的事情,但有的事情的價值觀念是不對的。比如說我同樣講一個人,那麼我到底是講他的正面形象,還是講他的陰謀詭計,這個就是一種選擇。儘管一部分人也許更喜歡看後者,但是我不能這麼選擇。
所以,我想如果歸納一下的話,好的歷史科普應該做到這三點:
第一,既然你是普及歷史,那就必須嚴格地遵照歷史事實,不能去虛構。
第二,要保證價值觀念的正確,那麼就要做出選擇。我們講革命史、近代史尤其如此,要明確大是大非,不能借著「普及」的名義,迎合一些人獵奇的心態,就去顛覆大家認為正確的事情。比如不能去戲說革命英雄、先賢聖人。
第三,在文字表達上要讓人看得懂。
觀察者網:這些年,我們一直會提到「公眾史學」,您覺得這樣一種範式的流行會給傳統的歷史研究提出哪些挑戰?
葛劍雄:在我印象中,這個名詞是外來的。我們對這個名詞缺乏一個正確的定義,因為現在討論這個名詞的時候,不同的人在用不同的概念,我到現在都不太明白什麼叫公眾史學?誰是公眾?
首先如果作為歷史本身來講,它的是非標準,它的正確與否,不是公眾,不是媒體,隨便可以發表意見的。公眾可以評論歷史,但是歷史的是非標準、先進落後程度,能對這些做出評判的還是學科內的專業研究者。在這一點上應該尊重專業,對任何學科而言都是如此。比如量子力學,公眾如何評判呢?這是有門檻的。決定歷史學發展方向的是歷史專業的研究人員。它發展的對不對,好不好,往往不是公眾能夠隨便評定的。
最近,我們看到西方部分民眾把一些歷史人物的雕像拉倒了。這個其實是公眾在對歷史發表意見,至於這個人物究竟該怎麼研究,不是公眾的行動所能決定的。研究者也不能根據今天公眾的行動,就來改變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在明尼蘇達州首府聖保羅城,明尼蘇達州議會大廈前的哥倫布雕像被民眾拉倒。
那麼如果把這個公眾史學理解成公眾參與,這也是片面的。如果公眾中的某個人已經具有了專業研究水平,並能遵守學術規範,他就不是公眾代表了,他也成為歷史學界的一員了。這個情況就和我們現在講的所謂「民科」是一回事。科學就是科學,沒有什麼民間科學家,如果他真的已經達到了專業的水平,那麼他就已經成為科學家了。
至於如果把公眾史學解釋成為持續向公眾普及知識,這個不是新觀念。這樣的實踐中國古代就有,統治階層要教化民眾,會通過宣講、書籍來普及。只不過今天,我們的媒介更發達,普及的渠道更多了。
所以,現在對公眾史學,大家有不同的理解。但是認為有了公眾史學或者公眾參與就能改變歷史,改變歷史學研究,這是錯誤的。
但是另一方面,歷史學家要關心民眾,要面向公眾,要聽取公眾意見。比如說如果我們發現我們的結論跟公眾認知有不同,我們就要研究是公眾錯了,還是我們錯了。如果是公眾錯了,我們就要思考怎樣積極去引導他們,去向他們說明。實際上,如果把公眾史學解釋成為史學界應該更明確與公眾的關係,我是贊成的。
那麼就算是現在的歷史普及,也有兩個傾向。一種傾向是更多地考慮可讀性、普及性。這樣的話,往往在史實選擇上面,會選擇一些有趣的內容,但是有時候從研究的角度講,也許這種有趣的記錄恰恰離歷史是最遠的。
所以我剛才也講了,如果把公眾史學解釋成為公眾參與或者面向公眾,這對歷史本身,對歷史學研究,或者歷史學的發展是沒有影響的。因為它不是歷史研究,而是歷史研究成果的運用。
科普本身不會影響到科學。我關起門來研究,跟你開門研究,結果是並不見得有本質差別。唯一的好處是通過普及,吸引大眾的興趣,也許某些人本來不喜歡歷史的,但可能從此研究歷史了,以後成為了歷史學界的一個人才。
觀察者網:我們時常會說,要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的公用,警惕歷史虛無主義,去年的趙立新事件、精日事件都引起了很大討論。在您看來,為什麼歷史虛無主義會重新抬頭?
葛劍雄:歷史虛無主義不是一個學術的概念,是一個政治概念。有些人在這個問題上是真的糊塗,有些人是裝糊塗。
我可以明白地告訴大家,我們現在講的要批判的歷史虛無主義,主要是針對政治上那些企圖通過蔣介石來否定中國共產黨的正義性、合法性,否定中國近代史的主流,否定革命的行為。所以任何這種行為,不管你自己有意無意,都是要批判的對象,也都是要我們堅決抵制的歷史虛無主義。
比如南京大屠殺,這個早已有定論,是不容許懷疑的。如果你在這方面隨便進行無根據的懷疑,隨便去議論,這就是歷史虛無主義。我們樹立的革命人物的典型,英雄歷史的典型,也都是不容隨便戲說或者去懷疑的。
包括對於遊戲也是這樣,我們一方面強調,遊戲是遊戲,不要把它當成歷史,另一方面我這一次也和《王者榮耀》的團隊提出來,不要輕易去顛覆一個公眾已經形成印象的歷史形象。特別是公眾已經形成了美好的形象,我們不要輕易去顛覆它。
當然對於歷史虛無主義,我們也不要把它泛化,比如對古代史,對歷史上的某一個事件,人家有質疑是應該容許的。在這些方面,我們也要顧及到公眾的一種接受程度。
總的來說,就是學術無禁區,宣傳有紀律。如果你對有些事情有疑問的,那麼在學術範圍裡面是完全可以討論的,但是你隨便拿到媒體上,拿到網上,那就要必須嚴格地遵守宣傳紀律。
中共一大會址外景
觀察者網:您之前在微博中提到,「遊戲就是遊戲,只要價值觀念正確,具體內容和手段不防自由發揮。學歷史還得通過歷史書,不能靠遊戲。」這一點也是您剛才反覆強調的內容。那麼對於想要從事歷史學研究的莘莘學子來說,您覺得除了基本的興趣之外,還需要進行哪些準備?
葛劍雄:我倒是不希望大家輕易地確定這個目標。因為大家知道,全世界真正從事科學研究的人是極少數。所以對這少數的人,要求還是比較高的。另外,大家的期望值也不要太高。我曾經告訴年輕的朋友,全世界哪怕最著名的歷史學家,也不是富人。所以現在有些孩子說,我將來想從事歷史研究,我倒要勸他們慎重考慮。
一般來講,在某一個科學研究,包括歷史研究上要做得很突出的話,除了客觀條件外也有一定的主觀因素,你自己要考慮你的天賦,你的特長適不適合做研究。比如邏輯思維能力如何?歸納能力如何?有些人的特長不在這個上面,那何必做研究呢?
另外,我要告訴大家,如果你想從事歷史研究的話,一般來講本科學歷是遠遠不夠的,碩士也是不夠的,你要準備將來至少要念到博士,甚至還要做博士後,這樣才有可能走上研究道路。可能有的人想在大學裡面做歷史教師,那麼現在的情況是,像復旦的話,我們現在連本校的專業歷史學博士,我們都不會馬上讓他們留校,也要讓他們到外面去工作,然後看到成果突出的,我們再招聘回來。
有些人說我對歷史有興趣,那麼要區分你的興趣是做研究的興趣,還是就看看歷史書作為業餘愛好的興趣,不同的目標是需要不同條件的。
那麼如果真的想將來做歷史研究人員的話,第一要做好長期接受教育的準備。第二,也要意識到研究歷史的人絕對不是社會上最富的階層,哪怕在發達國家,一個歷史學家最多維持一個體面的生活,他絕對不可能像企業高管、金融人才那麼富有。
那麼最後再檢驗一下自己有沒有做研究方面的專長或者天賦。對於這個天賦,有的人會誤解,我把歷史朝代、年代都背出來是不是天賦,老實說現在這些東西檢索一下都非常容易,更多地還是看你有沒有比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這個才是重要的。用我們的行話講,看你頭腦是不是清楚。自己如果對此把握不好,可以請熟悉你的老師、同學給你客觀的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