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 新的黃河文明應運而生

2021-02-15 長江日報

葛劍雄,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文史館館員,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著有《西漢人口地理》《中國人口發展史》《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中國歷代疆域的變遷》等,主編《中國人口史》《中國移民史》等。

前不久,他的新著《黃河與中華文明》出版,長江日報記者為此專訪了葛先生。

■ 幾代中國學人追尋黃河

一個偉大的文明,在黃土地上誕生,由黃河哺育;大禹治水,與黃河的鬥爭和共處,讓這個文明擁有了區別於其他文明的生長模式和性格氣質,其影響一直綿延到5000年後乃至更久遠。但是黃河也是歷史上變遷最頻繁、水患最嚴重的一條河流,自《史記》以下,歷代正史河渠志均以記述黃河變遷為主,治理黃河成了歷代王朝的頭等大事。這就不難理解,黃河與中華文明的複雜關係這一課題,對歷代中國史地學者有著天然的吸引力。1962年,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主要奠基人之一譚其驤教授發表論文《何以黃河在東漢以後會出現一個長期安流的局面》,否定了傳統說法,對黃河歷史上為何有過「八百年安流」給出一個驚人的答案:黃河中遊的土地利用形式決定了下遊的安危,東漢以後遊牧民族南進、農業民族退縮,導致農耕減少、畜牧增加,於是水土保持較好,使下遊的洪水和泥沙減少,於是「安流」;反之,當農耕面積擴大,當地農民「越墾越窮、越窮越墾」,就會導致下遊泥沙越來越多,河床越來越高,洪水越來越集中,黃河泛濫改道的禍害也就越來越嚴重。把中遊和下遊聯繫起來,積極調整產業結構,退耕還林,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生態環境,今天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和國家的決策;但在當時,此說是新知,此文引起了不少爭議。這一年,葛劍雄17歲。1978年,他考上了復旦大學研究生,之後成了譚其驤先生的助手。1990年,他寫了一本小冊子《滔滔黃河》,他在書的結尾寫道:「黃河萬古流,黃河的兒女將不斷創建新的文明。」從那時到現在,又是30年過去了,75歲的葛劍雄始終記得老師那句話,「我應該超越清朝那些做歷史地理的學者,比如錢大昕、王國維,你們應該超過我。否則學術怎麼進步呢?」今年,他寫出了《黃河與中華文明》。河流是人類文明起源不可或缺的條件,但大河流不一定會孕育出大文明。亞馬孫河流量居世界第一,相當於7條長江,但在世界文明史上,亞馬孫河並沒有與其體量相稱的地位。世界排名前十的長河之中,只有尼羅河、長江、黃河孕育了文明。河流能否孕育出文明,除了必要的水量,還需要其他因素配合。氣候。在尚未能用人工手段保暖、防寒、去溼時,只有溫帶最適合人類生存發展。地形地貌。流經沙漠、巖溶地貌、過於茂密的叢林、崎嶇險峻的山區的河流或河段,一般也不會被早期人類選擇。還有土地。沙漠、黏性土壤、鹽鹼土壤、貧瘠土壤都無法為早期人類所開發利用。在沒有金屬工具的時代,高大茂密的植被無法清除,它們所佔據的土地也不能被用作農耕。黃河中下遊流經黃土高原和由黃土衝積形成的平原,土壤疏鬆,地勢平坦,連成一片,在四五千年前時氣候溫暖,降水充足,是最適宜的農業區。一條大河與其他大河、其他文明區的距離。如果與另一條大河的距離較近,中間沒有太大的地理障礙,就便於兩個流域之間的來往、交流和互補,也可能引起不同利益集團間的競爭和衝突。黃河和長江是地球上靠得最近的兩條大河,幸運的是,兩個流域從公元前221年開始,大多數年代都處於同一個中央政權的統治之下,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完整擁有兩條大河的國家。一個人類群體長期生活在同一條河畔、同一個流域,形成了相同的生活方式、協調的生產方式,以及和諧的生存方式,也會形成諸多共同的文化要素,進而形成共同的文化心態。在秦漢統一以後,黃河中下遊地區就以其「天下之中」的核心地位形成華夏文化圈中公認的「中原」,成為中華文明的基地。上世紀60年代,在黃河最大支流渭河流經的寶雞,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青銅器。1975年,為紀念中日建交,國家文物局要在日本舉辦中國文物精品展,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從全國各地調集了100件文物。他見到寶雞這件文物後,心中一直納悶,這麼大造型的器物為什麼沒有銘文?他用手在銅尊內壁底部反覆摩挲,感覺底部某個地方似乎刻有文字。他隨即讓人送去除鏽,果然在銅尊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其中有一句「宅茲中國」,是周武王在攻克了商朝都城後向上天報告:「現在中國是我的家園。」這是「中國」二字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在西漢末年,黃河流域人口佔中國人口的絕大多數。為了生存,黃河兒女走四方,不斷移民,從這裡繁衍的人口逐步擴大到中國各地,推動了民族大融合,傳播了先進文化,為歷代中原王朝開疆拓土。今天的中國有這樣的疆域,漢族能成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黃河兒女作出了最大的貢獻。葛劍雄在書中梳理了這些脈絡,證明了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母親河。在書的結尾,他改寫、擴充了自己30年前那句話:「新的黃河文明的創建不僅是良好的願望,而且有堅實的基礎。在中華民族的復興中,新的黃河文明應運而生。黃河萬古流,黃河兒女將不斷創建新的文明。」

■ 「黃河文明」深沉地植根於中華民族之中 是拋棄不了、否定不了的

讀+:提出「黃河兒女將不斷創造新的文明」的信心源自哪裡?有西方歷史學者提出「黃河文明起源說」是個偽命題,您怎麼看?葛劍雄:任何一種文明,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產方式和物質基礎上的。黃河文明存在的物質基礎——黃河流域的自然條件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對其有利因素的利用離極限還差很遠。問題在於,這塊土地上的人的生產方式和物質基礎是否能適應新的要求。黃河文明是建立在小農經濟、以農業為本的基礎上的。當這些特殊的地理和社會條件發生改變,小農經濟的優越性和農業的獨大地位不復存在,原來的黃河文明由盛轉衰就是必然的結果,是完全正常的。這種衰落乃至消亡標誌著舊事物的結束,也預示著新事物的產生。因此,如果「復興」的意義是指要恢復舊的黃河文明,這種「復興」實際上是復舊,那就註定是不可能的。但這並不意味著對傳統的黃河文明作簡單的拋棄或全盤否定。黃河文明的精華早已深沉地植根於中華民族之中,是拋棄不了、否定不了的。這些精華將成為新的黃河文明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精神基礎和持久動力。葛劍雄:新的黃河文明仍然是以黃河流域特定的地理環境為基礎的,從本質上講,是傳承,更是創新。農業文明仍將是黃河文明的組成部分,但它不會是傳統意義和標準的農業,而是以現代科學技術為生產手段的大農業,包括林業、牧業、副業、漁業和其他新產業以及相應的環境保護和生態修復產業,非但不會造成流域內的水土流失和環境破壞,而且將使整個流域的生態環境得到全面、深度的修復,與黃河的全面治理、永久安流相得益彰。工業文明和科技文明的比重將不斷擴大。黃河流域蘊藏著豐富的能源,一旦實現了煤炭的氣化、液化和燃燒的清潔化,黃河流域的煤炭仍將是中國的主要能源。黃河流域的礦產資源也有其獨特的優勢,如稀土。黃河流域是全中國的地理中心所在,也會在未來世界交通網中佔有重要地位。隨著西部開發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黃河流域所起的作用無疑會越來越大。當一種文明的物質基礎和物質財富發展變化時,其精神部分和精神財富必然也產生相應的變化。風俗習慣、邏輯思維、文學藝術、學理學術、知識體系、價值觀念、政治制度、宗族制度、法律法制、宗教信仰、倫理道德、意識形態、科學研究等都必然需要有相應的調整或改變。我在內蒙古看到,現在的駱駝身上都裝了晶片,牧民可以坐在帳篷裡拿著手機用「電子圍欄」放牧,對這些新牧民來說,過去「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風吹草低見牛羊」的美,將被新的美學風格所取代。■ 黃河流域被超越是長江流域的進步 而不是黃河流域的衰落讀+:「中國是世界唯一的完整擁有兩條大河的國家」,黃河與長江都被譽為中華民族「母親河」。兩條大河對中國的文明走向有何影響?葛劍雄:長江流域早期也有很燦爛的文明,但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沒有延續下來。比如上海,發現了6000年前的遺蹟,也很好,可是它沒有延續到5000年前、4000年前。根據科學研究,6000年前黃河流域的溫度比現在高二三攝氏度,這對農業非常有利;對長江流域來說,降水太多、水位過高,沼澤溼地太多,不易開墾,傳染病流行。到了戰國,七個主要的諸侯國中只有楚國在黃河流域之外。《史記》中有「江南卑溼,丈夫早夭」的句子。秦朝和西漢和隋唐時代,是黃河流域的幾個繁榮時期。在此期間,隨著氣溫下降,南方的地區開發和農業開墾取得很大成功,大批北方移民也為南方增添了人力和智力資源,在不少地方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安史之亂以後,中國的經濟重心移向南方,特別是北宋滅亡以後,黃河流域由盛轉衰。到2018年底,黃河流域省份總人口達4.2億,佔全國30.3%,地區生產總值23.9萬億元,佔全國26.5%。這組數據說明黃河流域省份的人均生產總值略低於平均值。唐代以前黃河流域對於其他地區壓倒性的優勢,是建立在其他地區沒有開發或者尚未充分開發的基礎上的。而黃河流域最終被長江流域所超越的根本原因,是長江流域的進步,而不是黃河流域的衰落。隨著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和全面現代化目標的逐步實現,地區間的差距將大為縮小,任何一個地區全面的、壓倒性的、長期的領先地位將不復存在。因此,黃河流域將完全有能力與長江流域、珠江流域及其他地區並駕齊驅,共同發展,共同繁榮。讀+:以人文地理的眼光來看,黃河未來最不可測的風險在哪裡?葛劍雄:這個問題要把黃河和黃河流域分開看。黃河本身面臨著洪水、斷流、汙染的威脅,我在中遊一些地方看到,黃河水資源還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利用,但是現在國家高度重視生態環境,國力雄厚,技術先進,這些威脅都是可以克服的。黃河兩岸堤防固若金湯,河道裡的泥沙只減不增,「懸河」雖一時不能落地,隱患還是可以防範的。至於黃河流域,則分布有好幾個地震多發地帶,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7級以上的破壞性地震,有的震中就在黃河幹流附近。到目前為止,人類還沒有掌握地震的規律。此外,從「不可測」的角度看,我認為要警惕新技術可能帶來的風險。長江日報出品 採寫:記者李煦 海報:統籌|陳昌 設計|張莉 編輯:朱佳琪 校對:劉文勝

相關焦點

  •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葛劍雄:曾經「閉塞」的江南,怎樣成為「人間天堂」
    以「江南文化與長三角」為主題,我國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回溯江南文化的形成發展過程,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對江南文化的賡續和長三角一體化進程,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  葛劍雄認為,江南文化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是中華文明的一個亞文明。  出生於浙江湖州南潯古鎮的葛劍雄是我國著名的歷史地理學家,對於「江南」,他有著更深的理解和感悟。他指出,早在先秦時期就有江南的名稱,但當時的江南不是指長江下遊,而特指長江中遊,即現在江西、湖南一帶的長江南面。從地圖上看,安徽到南京這一段長江的走向是從西南到東北,所以現在的江南在當時被稱為江東,有「江東子弟」等說法。
  • 復旦大學著名歷史地理學家、首席教授鄒逸麟逝世
    昨天,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和歷史學家,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原所長,復旦大學首席教授鄒逸麟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新華醫院逝世。鄒逸麟的學術生涯起步於1957年1月23日——這一天是他跟隨譚其驤先生進行歷史地圖編繪工作的開始。
  • 葛劍雄:「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黃河的河道變遷
    如後晉開運元年(944),黃河在滑州決口,淹沒了曹、單、濮、鄴等州,洪水積蓄在梁山周圍,將原來的巨野澤擴大為著名的梁山泊。(本文摘自《黃河與中華文明》)一本書讀懂黃河的歷史與現在,權威學者傾力呈現全面而真實的中華民族母親河《黃河與中華文明》葛劍雄 著
  • 著名學者、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來校參觀講學
    西安交大特別邀請到著名歷史學家、復旦大學葛劍雄教授作「大歷史」主題的報告。1月4日,葛劍雄分別在創新港新港報告廳和興慶校區科學館101報告廳作了兩場精彩生動的報告,題目分別為「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歷史」與「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西安交通大學副校長鄭慶華,統戰部部長張定紅,學院師生代表參會。研究生院副院長龍建綱、教務處處長王秋旺分別主持報告會。
  • 專訪葛劍雄:遊戲的歸遊戲,歷史的歸歷史
    葛劍雄認為,文娛產品中的歷史,和學校教育、學術研究中的歷史,往往涇渭分明。在早前的媒體訪談中,葛劍雄質疑歷史知識的通俗化。如今他對這個看法有所補充。「當然了,這也給我們一些啟示,怎麼儘可能地用一些比較通俗的辦法教育公眾,使得歷史研究走出書齋。但是我們必須明確,通俗不等於可以降低標準。」
  • 88秒|訪「小天下·中華文明」系列叢書主編葛劍雄:要培養青少年的...
    這套圖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讓孩子感興趣,通過閱讀一本小書,對中國的文化感興趣,對自己民族的歷史感興趣,從而對他的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有所幫助」,10月18日下午,由泰山出版社舉辦的「小天下·中華文明」系列叢書編寫研討會在濟南召開,叢書項目主編、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在接受閃電新聞客戶端記者採訪時說。
  • 葛劍雄:復旦大學的「國際招牌」,他手裡握著讀懂歷史的1個秘訣
    研究中國歷史,除了疆域和政區容易讓人兩眼一抹黑以外,人口問題也是個糊塗帳。 中國向來強調自己地大物博、人口眾多,人口在傳統社會反映了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到底有多少人?漢唐帝國、兩宋文明、康乾盛世從人口數字來看到底有沒有水分?中國史的研究者都知道,古代關於人口的數字統計要麼殘缺不全,要麼謊話連篇。
  • 葛劍雄:編寫歷史教科書,不能睜眼說瞎話
    著名歷史學家在接受《同舟共進》期刊採訪時說,任何國家的教科書跟學術研究還是有別,它體現的是國家意志,為了符合主流的意識,也都會有所選擇、有詳有略,但這裡有個前提,即不能歪曲事實,不能片面地戲說歷史,這是教科書的"底線"。葛劍雄:復旦大學教授,歷史學博士,博士生導師。曾任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曾任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
  • 著名學者葛劍雄談教育:英語是否深造由學生作主
    27日,著名學者葛劍雄做客齊魯大講壇,給廣大「壇友們」帶來了他關於我國教育問題的獨到見解,並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  關於體制改革 體制不變,教育競爭將延伸到胎教  「我今天演講的題目聽起來有點拗口。」27日下午,全國政協常委、復旦大學圖書館館長、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歷史學部委員葛劍雄以幽默的形式開始了他的講座。
  • 【校友】著名人文地理學家——寧波中學校友張其昀
    該刊除保存了學校初創時期珍貴的史料外,還在學術研究等欄目內刊出了著名地理學家、歷史學家、教育家張其昀在中學求學時發表的三篇論文。論文融豐富的歷史、地理知識於一體,嫻熟地運用史料鮮明地闡述自己的觀點,其中一篇還用英文完成。初顯出中學時代的張其昀出眾的才華和獨樹一幟的「史地兼治、融為貫通」學術風格的雛形。字曉峰,浙江鄞縣(今鄞州)人。中國現代著名地學家、史學家、教育家、傳統文化的捍衛者。
  • 以考古之光 照亮文明深處與細節
    訪談二 「母親河」串聯起來的地理與歷史葛劍雄 復旦大學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光明悅讀:「黃河與中華文明」是一個人們熟悉的老話題,您數十年來從事歷史地理學研究,今年為何以此為題寫作一本專著?葛劍雄:其實,在歷史地理學界,黃河一直是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黃河在中華文明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確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歷來都有一個說法:黃河是中華文明的搖籃。近年來,有些人提出,中華文明的搖籃不止一個,理由是長江中下遊、遼河流域等地區的一些新的考古發現。實際上,我的看法並沒有改變,特別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公布的成果,還是肯定了黃河對中華文明形成所起到的作用。
  • 復旦大學教授葛劍雄:網紅浪潮要提防流於文化「風潮」本身
    在10月29日於成都舉行的2020第三屆世界文化名城論壇·天府論壇主論壇上,復旦大學資深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名歷史地理學家葛劍雄給出他的見解:城市文化不僅是土著的文化,更應是移民的文化,城市文化需要在移民和土著的文化碰撞中形成更加開放、富有生命力的文化。
  • 葛劍雄:我經歷過的「學生政審」
    葛劍雄,1945年生,浙江紹興人,著名歷史學家,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歷史地理、人口史、移民史等文|葛劍雄所謂「政審」,就是政治審查的簡稱。這曾經是改革開放以前每個成年人或中學文化程度以上的人所必須經歷或熟悉的過程——因為從理論上說,人人都需要通過各種方式的「政審」。
  • 是誰創造了黃河安流八百年?
    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自古以來,黃河安瀾就是人民安居樂業、國家欣欣向榮的保證和象徵。葛劍雄教授曾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是歷史地理領域的專家,他師承譚其驤先生,多年來一直關注河流文化領域,在最近出版的新書《黃河與中華文明》中闡述了河流與人類文明的關係,從理論角度為黃河治理以及黃河的重要性提供了充分論證。
  • 談黃河文明的變革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地理環境的影響作用不是絕對的;在類似地理環境中生存發展的不同民族,其文明道路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對一種文化或文明的研究,對其歷史屬性的判斷,最根本的還是要回到實證的歷史中。而一旦回到實證的研究領域,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明顯的事實,那就是在中國黃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續活躍著一個求新求變的思想要素。
  • 河南省黃河生態文明外譯與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黃河生態文明...
    二是抓住學術研究這一根本任務,緊緊圍繞「黃河生態文明」這一學術主題,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加大對黃河文化的跨學科研究力度,講清楚黃河文化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係,講清楚黨和政府治理黃河的故事,講好新時代「黃河故事」,把中心打造成黃河生態文明文獻中心、黃河生態文明翻譯中心、黃河生態文明傳播中心和黃河生態文明研究中心。
  • 歷史地理學專業必讀文獻和書目
    年版中國歷史人文地理,由鄒逸麟主編,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中國古代地理學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地學史組主編,科學出版社1984年版中國疆域沿革史,顧頡剛、史念海著,中國歷代行政區劃變遷,周振鶴,三聯書店1998年版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葛劍雄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版中國歷史文化區域研究,周振鶴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
  • 葛劍雄給上海領導寫信建言往往次日接到回復
    葛劍雄這樣對南都記者解釋道。  葛劍雄最早開始用郵箱還是1997年在日本做客座教授的時候。當時,電子郵箱在國內剛出現不久。1998年在英國,2000年去南極,葛劍雄與國內聯繫基本靠郵箱,無論公事家事。現在,葛劍雄每天都會不定時地收發郵件,尤其晚上睡覺前是發出郵件的高頻時段。  對葛劍雄來說,不用手機並不就等於封閉。他的郵箱,甚至辦公和家庭電話,外界都能輕易打聽到。
  • 鄭州:打造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黃河國家文化公園
    鄭州市近日印發《鄭州市加強文物保護利用改革實施方案》,以「一帶三核」等為抓手,鄭州將全力建設國家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城市和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市民遊玩又有更多好去處。央視春晚鄭州分會場的精彩畫面,大家還都歷歷在目,而新一輪項目建設也即將開始。
  • 為了這部大書,北大校長來了,葛劍雄先生來了,各路文博大咖來了…
    北京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郝平,中國出版協會常務副理事長鄔書林,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葛劍雄,中宣部出版局局長郭義強,中宣部版權管理局局長於慈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