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黃河文明的變革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9 光明數字報

    【讀史札記】

    黃河文明是人類文明史上和兩河流域文明、尼羅河文明、印度河文明一樣齊名於世的大河文明或農業文明。而其古老而綿延不絕的生命力、求新求變的文化精神,更使它在人類古文明史的比較中獨樹一幟,分外靚麗。而以往,變革精神這個黃河文明的顯著特色,一直未被人們所重視,即人們總是給這種平原流域文明冠以保守性的特徵,這種認識誤區,在確鑿的歷史事實面前,應該得到扭轉。

    過分強調大河流域文化、平原文化或農業文明的保守屬性,主要是源自於黑格爾的影響。黑格爾在其名著《歷史哲學》中提出了一個「歷史的地理基礎」概念,並按照地理特徵把世界區分為三種類型:一種是乾燥的高地同廣闊的草原和平原;一種是平原流域,是巨川大江流過的地方;另一種是跟海相連的海岸區域。在這三種不同地域生活著的人們,塑造了不同的文化精神:高地居民的性格是好客和掠奪,平原上居民的特性是守舊、呆板和孤僻,海岸居民的性格是勇敢、沉著和機智。「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類束縛在土壤上,把他捲入無窮的依賴性裡邊」(黑格爾:《歷史哲學》,三聯書店1956年版,第134頁)。這便是將平原流域的農業文化或農業文明打上保守性特徵的基礎性論證。

    人類早期文明受到地理環境很深的影響,這是沒有異議的;平原流域文化或文明有其保守性的一面,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證。但是,我們也必須明白一個道理,地理環境的影響作用不是絕對的;在類似地理環境中生存發展的不同民族,其文明道路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對一種文化或文明的研究,對其歷史屬性的判斷,最根本的還是要回到實證的歷史中。而一旦回到實證的研究領域,我們就會發現一個明顯的事實,那就是在中國黃河文明的古老基因中,持續活躍著一個求新求變的思想要素。

    黃河文明的經典之作《周易》六十四卦中,第四十九卦是「革卦」,經文曰:「革:巳日乃孚,元亨,利貞,悔亡。」意思是說,革卦象徵變革,在「巳日」(祭祀的日期)推行變革並取信於民眾,前景就至為亨通。革卦的《彖傳》曰:「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不僅求變,而且倡導順乎天而應乎人的革命性變革。

    後世對「革卦」及其傳文的闡釋,也都強調了變革、革命的正當性和合法性。《周易正義》說:「『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者,以明人革也。夏桀、殷紂,兇狂無度,天既震怒,人亦叛亡。殷湯、周武,聰明睿智,上順天命,下應人心,放桀鳴條,誅紂牧野,革其王命,改其惡俗,故曰『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計王者相承,改正易服,皆有變革,而獨舉湯、武者,蓋舜、禹禪讓,猶或因循,湯、武幹戈,極其損益,故取相變甚者,以明人革也。『革之時大矣哉』者,備論革道之廣訖,總結嘆其大,故曰『大矣哉』也。」(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38頁)《周易正義》的闡釋強調了革命、變革的重大意義,釋「革之時大矣哉」是「備論革道之廣訖」,還創造了「人革」和「革道」概念,以強調歷史的變革之道。

    朱熹解釋革卦時也說:「革,是更革之謂,到這裡須盡翻轉更變一番」;「須徹底從新鑄造一番,非止補苴罅漏而已。」(《朱子語類》第五冊,中華書局1986年版,第1847頁)朱熹的話也強調了「革卦」所隱喻的激烈變革意義。

    不僅社會的變革如此,對於人的基本素質的培育也是如此,要求個體的修養、成長也要日日求新。同是孕育於黃河文明的典籍《大學》,就反覆教誨人們要去創造,去求新。《大學》云:「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誥》曰:『作新民。』《詩》曰:『周雖舊邦,其命惟新。』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湯盤的銘文說,假如一天自新,就能天天自新,每天自新;《康誥》說,鼓舞人們自新;《詩》說,周雖然是個舊邦國,國運則是新的;因此,君子應該無處不竭力自新。

    這樣一種強調求新求變的思想,既是歷史本身的觀念反映,也反過來催生歷史的變革和發展。中國早期文明道路,就證實了這種歷史的變革。三代文明的發展就是如此。夏商周(西周)三代只有千餘年的歷史,這對於早期文明的歷史過程來說並不算長,但卻經歷了多次重大的變遷。就三代的歷史沿革說,就具有明顯的文明變遷意義。

    《禮記·表記》中有一段話集中表述了夏商周三代文化精神的重大變遷。「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先祿而後威,先賞而後罰,親而不尊。其民之敝,憃而愚,喬而野,樸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後禮,先罰而後賞,尊而不親,其民之敝。蕩而不靜,勝而無恥。周人尊禮尚施,事鬼敬神而遠之,近人而忠焉,其賞罰用爵列,親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慚,賊而蔽。」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禮,夏商周不僅是王朝的變革,同時也是文化精神的變革,三代文明各有特點。夏代的核心觀念是尊崇君主,殷代的觀念是尊崇鬼神,周代的觀念是尊崇禮法,三代各有不同的治國原則,文化觀念的變遷也清晰可見。這反映著歷史本身的深刻變化。

    黃河文明的變革精神,在同人類早期文明史上著名的幾大文明相比是較為突出的。譬如古埃及文明的基本標誌之一——象形文字,在長達數千年的歷史中亦沒有大的進展。有學者指出,「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從公元前4000年代後半葉開始出現,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一直使用到公元4世紀末,大約流行了三四千年。」(劉文鵬、令狐若明:《論古埃及文明的特性》,《史學理論研究》2000年第1期)由多名美國歷史學家集體撰寫的《世界文明史》一書,在談到古埃及象形文字時說:「早在古王國時期,埃及象形文字就以三種書寫符號為基礎:象形、音節,以及字母。前兩種已是楔形文字的組成部分,後一種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發明。假如埃及人採取措施把其字母符號——24個音符,每一個代表人類語聲的輔音——與非字母符號區分開來,在其文字交流中只使用字母符號,那麼他們就會發明一種完全現代的文字體系。遺憾的是,保守性阻礙了埃及人,以致第一種單一的字母體系要等到公元前1400年左右由地中海東岸的一支閃族語系人即腓尼基人去發明。」(該書中譯本上卷,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第95頁)而與此不同,作為黃河文明主要標誌的漢字,從殷商的甲骨文,經過金文、大篆、小篆到隸書,即從類似象形文字的甲骨文,發展到接近今天漢字形態的隸書,也只有千餘年的時間。黃河文明文化形態中文字的變化、沿革,成為這種文明變革精神、創造精神的又一個鮮明例證。

    黃河文明的變革精神,深深影響了政治文明的進程及其特點,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變革,就是這種文明內生性的歷史巨變。中國歷史的這場深刻變革,既是黃河文化區域內的政治變革,也在思想層面上受到「天地革而四時成」變革精神的支撐。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內的變法運動,大都繼承這樣清晰的變革思想。《商君書·更法》中關於變法的名言:「三代不同禮而王;五霸不同法而霸。」「禮法以時而定;制令各順其宜。」「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都是「天地革而四時成」變革思想的展開和實踐。正是這樣強烈的變革思想,支撐了長達數百年的變法運動,終於把行之千餘年的貴族制推進到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制度,完成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時人用「高岸為谷,深谷為陵」來形容這場歷史劇變,是對這個大變革時代的真切感受。

    即使在秦統一中國開闢了新的歷史時代之後,中國的政治體制也不是一成不變,不管是其政治體制的核心官僚制度,還是經濟制度、選官制度、文化思想等等各個方面,從秦到清發展變化的脈絡也清晰可循。以往有一個所謂「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的說法,說中國古代社會長期遲滯或停滯不前,較之歐洲的封建時代要顯得特別漫長,這可以看作是黃河文明保守性的例證。其實,這完全是一個認識誤區,而且也是一種並不恰當的歷史比較。這種比較首先假設了歐洲封建社會的典型性、普遍性或代表性;其次毫無分析地把中國秦至清的帝制時代類同於歐洲的封建社會,缺乏對中國帝制時代社會形態的具體分析;最後,嚴重忽略了中國這二千年社會的重大變遷。這種所謂中國封建社會長期延續、超級穩定、遲滯發展的說法,完全無法解釋中國在長達千餘年的時間裡毫無爭議地走在世界前列的歷史事實。事實上,古代中國並沒有傳統所理解的農業社會那種無限依賴於土地所造成的孤僻、呆板和保守,而是在平原流域豐厚的土壤條件上,創造了早於西方千餘年的中央集權制度,創造了體現社會公平的選拔人才的科舉制度,創造了取代貴族世襲的官僚制度,更是創造了直接影響西方政治進程的舉世聞名的四大發明。馬克思曾說:「火藥、羅盤針、印刷術——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項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羅盤針打開了世界市場,並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並且一般地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創造精神發展的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推動力。」(《1862—1863年經濟學手稿》)這無疑是對黃河文明求新求變及其創造能力的最高褒揚!

    黃河文明作為一種農業文明,相對於工業文明和商業文明來說,沒有保守性的文化因素是不可能的,但一種顯示了巨大創造力的文化,只注意到它的保守性的一面,顯然是不客觀不公允的。黃河流域歷史、進而包括整體中國歷史的文明進程,提示我們要特別重視黃河文明中求新求變的思想要素。這是這種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大河文明的獨特之處,也是身處新的大變革時代的當代國人,需要從先民身上汲取的思想營養和寶貴品格。

    (作者:李振宏,單位: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相關焦點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徐州賦-光明日報-光明網
    6000多年前,徐州先民就在此繁衍生息,創造了大敦子原始文明。五帝時代,堯封彭祖於此,建大彭氏國,都彭城。禹分天下為九州,徐州為其一。春秋屬宋,戰國歸楚,秦歸泗水郡。楚漢相爭時,西楚霸王項羽都彭城。西漢建楚國,東漢建彭城國,徐州皆為二國中心。三國時,曹操遷徐州刺史部於彭城。魏晉南北朝,郡國互代,或稱徐州,或稱彭城,皆天下重鎮。唐朝起徐州為節度使駐地,宋元為大州,明代直隸京師,清代為江蘇省淮北大府。
  • 這精神,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光明日報-光明網
    4月2日,一對已屆耄耋之年的科學伉儷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鄭儒永院士和黃河研究員,將150萬元積蓄捐獻給中國科學院大學教育基金會,設立「鄭儒永黃河獎學金」。鄭儒永說:「國家培養了我,中科院培養了我,我要為國家再作一點貢獻。」
  • 《黃河大合唱》:民族精神的偉大讚歌
    【弘揚偉大民族精神 奮鬥創造美好生活】光明日報記者 郭超「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誕生於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黃河大合唱》,跨越近80年的歷史傳唱至今,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偉大讚歌。在這一背景下,大型合唱聲樂套曲《黃河大合唱》在1939年初的延安誕生了。音樂在民族危亡關頭髮揮了重要作用。豐子愷在《談抗戰歌曲》一文中說:「抗戰以來,文藝中最勇猛前進的要算音樂……只有音樂,普遍於全體民眾,像血液周流於全身一樣。」郭沫若說:「《黃河大合唱》是抗戰中產生的最成功的新型歌曲。音節的雄壯而多變化,使原有富於情感的辭句,就像風暴中的浪濤一樣震撼人心。」
  • 陝西渭南:讓「黃河文化」奏出時代強音
    光明日報記者 張哲浩 楊永林 光明日報通訊員 崔曉怡在陝西省渭南市潼關縣黃、渭、洛三河交匯的「三河口」處,極目遠眺,九曲黃河蒼茫靜美。儘管已是寒冬,但10多名來自英國、法國、美國、墨西哥等國家參加「黃河岸邊有非遺」活動的「網紅」,依然興高採烈地向全球粉絲直播著他們目睹的華夏奇觀。
  • 偉大抗疫精神,讓我們的前行更有力量-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智庫:在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用5個關鍵詞概括了偉大抗疫精神。偉大抗疫精神為抗疫經驗的現實轉化提供價值指引;抗疫鬥爭的重要經驗、深刻啟示是對抗疫實踐重大成果的省思與總結,有力詮釋並彰顯偉大抗疫精神。一個遍地英雄的民族 一定是始終充滿希望的青春民族    光明智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抗疫精神「豐富了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內涵」。請談談您對此的理解。
  • 談古話今說楹聯-光明日報-光明網
    主講人:姜玉峰  時間:2014年3月  地點: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秀麓光明講堂」     主持人楊千成(通海一中原校長、著名文化學者,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前不久,由光明日報社,中共通海縣委、通海縣人民政府,玉溪日報社共同主辦的「秀麓光明講堂」正式在秀山腳下古樂傳習館開講。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是表現、抒情、言志;而西方強調的是再現、模仿、寫實。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藝術注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焦城、焦國丨三峽門黃河文明源頭時期的城與國
    焦城、焦國丨三門峽黃河文明源頭時期的城與國焦留政三門峽黃河文明源頭時期的第一個諸侯國是焦國,史載最早的城市文明第一城是焦城。焦城、焦城在今天三門峽的陝州區、湖濱區、示範區(高新區)、靈寶市一帶。消息在新華網、人民網、央廣網、光明網、大公網、大河網及《大河報》《三門峽日報》等眾多媒體發布,引起了全國各地的廣泛關注。「焦姓起源地,河南三門峽」,已成為天下焦姓公知,現在新修家譜、祠堂的,均認定焦姓得姓地是河南三門峽。每年各地來拜謁者、觀光者眾多。因此可以這樣說:焦國:三門峽黃河文明第一國。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以考古為依託涵育文化自信-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      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明天上午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8月5日 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觀看方式一、直播時間8月5日(本周三)上午9:30二、直播平臺光明網微博光明網微博光明網抖音這裡有風姿綽約的自然風光這裡有博大精神的人文景觀這裡有包羅萬象的宗教文化這裡有欣欣向榮的社會經濟這裡有敢拼會贏的閩南精神這裡還有你想要的詩與遠方遠方不遠 等你到來……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河南省黃河生態文明外譯與傳播研究中心揭牌儀式暨黃河生態文明...
    他表示「河南省黃河生態文明外譯與傳播研究中心」的揭牌,必將對黃河生態文明的弘揚、傳播與研究發揮重要作用,必將為學校主動融入服務黃河國家戰略提供有效載體。王清義指出,一年來,學校立足辦學優勢與發展實際,積極主動作為,融入我省相關規劃部署,切實推動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省委決策部署落地落實。
  • 文明互鑑的恢宏歷史-光明日報-光明網
    第二,文明互鑑。本書選取「中國與西部世界交往和文化關係的相關史實」,構成自己的序列,不僅給中西文化關係史賦予了新的視角與內涵,而且凸顯了對人類文明互鑑的關注與思考。在處理1500年以後中西文化交流史時,作者進行了化繁為簡的安排。下卷尤為重視耶穌會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並以此為主線闡述文明的交流與對話,全書寫到馬戛爾尼來華為止。
  • 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談西北聯大精神
    本站訊(學生記者 王芷璇)第四屆西北聯大與中國高等教育發展論壇於11月28日在天津大學北洋園報告廳舉行,記者專訪了光明日報總編輯何東平  問:三年前光明日報是出於一個什麼樣的初衷發起了對西北聯大精神研究?  答:說到為什麼發起西北聯大的研究,就要說到我們的同事。我們光明日報有一個很好的傳統,就是大家有什麼好的選題,就會集體討論。在集體討論的過程中,我就發現,這是一個過去人們討論得較少,而又必須讓全國人民知道的事情。
  • 歌聲裡的悲慘世界-光明日報-光明網
    浪漫主義大師雨果,在他的這部小說裡,宣揚著以仁愛、慈善為核心的人道主義理想,歌頌著以人性之光明戰勝世界之黑暗的偉大力量,他寫就的是史詩,卻是一種記述人心向善而非著力社會變革的史詩,他傳揚的是價值,卻是一種強調精神救贖而非意在物質攫取的價值。為此,雨果在原著中對人物內心世界著墨頗多,他用大量篇幅描述著心理掙扎過程中人性善的提升與惡的蕩滌,描寫得翔實、理性、抽絲剝繭、令人信服。
  • 古希臘文明的形成及其特徵-光明日報-光明網
    西方文明起源於古希臘。在地中海東部的愛琴海諸島和希臘半島這片面積不大、也不算富饒的區域,希臘人廣泛繼承和融合了本地及東方文明的優秀成果,並將其發揚光大,創造了燦爛的希臘古典文化。在說希臘語的希臘人到來之前,數千年來陸續由西亞北非移居此地的說非希臘語的「皮拉斯基人」,已有豐厚的精神和物質文化積澱。
  • 漢語3000年-光明日報-光明網
    今日,光明悅讀推出漢文化專版,借近來出版的書籍,講述漢語的博大,漢畫的精深,以及漢律所具有的制度文明與理性行政基因。    近年來,筆者在系統整理中國現代語言學先驅張世祿先生全集。在廣泛徵集其遺稿的過程中,意外從張先生教過的學生手中,發現了他上世紀50-60年代漢語史教材4種油印稿,計100多萬字。筆者從中整理出70萬字的漢語史講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