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24 光明數字報

    人類雖然都要追求真善美,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和西方傳統美學觀念有很大的不同。這種不同,直接影響到中國藝術和西方藝術有很多明顯的區別。其區別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簡單的比較。

 

中西美學比較

 

    人類都在追求真善美,但是,中國的美學和中國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善(善就是倫理)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倫理價值;而西方的美學和西方的藝術更多地追求美和真的統一,更加強調藝術的認識價值。正因為如此,就造成了兩種藝術表現形式很大的不同,例如我們以西方話劇和中國戲曲中的悲劇為例,西方的悲劇可以說是徹底的悲劇,一悲到底,如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到最後差不多臺上所有的主人公幾乎都死了,哈姆雷特自己死了,他的父親被他的叔父害死了,然後叔父死了,母親死了,未婚妻死了,他的嶽父也死了,小舅子也死了,臺上的人幾乎都死光了,這就是西方的悲劇。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是表現、抒情、言志;而西方強調的是再現、模仿、寫實。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藝術注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如中國繪畫更多地強調表現,不注重焦點透視,而是注重散點透視;西方繪畫卻非常注重焦點透視,強調再現、模仿和寫實。為什麼會這樣,區別的原因在哪裡呢?我覺得除了兩種文化不同以外,還有一個就是兩種文學的源頭也不一樣。中國文學史是從《詩經》、《楚辭》開始的。《詩經》是流行於2000多年前的民間歌謠,《楚辭》是屈原、宋玉創作的作品。而且《詩經》大部分在黃河流域,而《楚辭》是在長江流域。《詩經》和《楚辭》分別代表了中國的黃河文明和長江文明,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他們都是抒情詩歌。抒情詩歌就是要表現、抒情和言志,都是抒情詩。所以中國文學藝術的源頭是抒情文學,文化的傳承形成了中國藝術強調的抒情。西方文學公認的源頭是《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荷馬史詩》包括了《奧德賽》和《伊利亞特》兩部巨著,《特洛伊》便是其中的一個故事。《荷馬史詩》是史詩,是在講故事,而且故事非常精彩。還有古希臘的戲劇也很有名。我們可以發現,《荷馬史詩》和古希臘戲劇都是敘事文學,敘事文學一定要再現、模仿、寫實,和我們抒情文學的表現形式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兩種文學藝術的源頭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美學與藝術各自的特色。不過,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民族文化的不同。中國文化的特色是什麼?也是眾說不一,如果只用一句話來概括中國文化的話,我國著名學者張岱年先生、季羨林先生和湯一介先生都曾經說過,就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國文化最精髓的地方,「天人合一」就是強調人和自然和諧相處。

 

    西方文化也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主客分立」。西方文化從古到今都是「二元論」的,最早是上帝和人,到了文藝復興以後,上帝沒有那麼重要了,就變成了人和自然二元對立,正因為這樣,文藝復興以後,西方的自然科學發展得非常快。「二元論」就是強調主客分立,人要不斷地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徵服自然。我們現在用的自然科學包括化學、物理學、生物學和天文學都是從西方傳過來的,都是他們的體系,都是他們劃分的。可以說西方文化在文藝復興時期是功不可沒的。現在進入21世紀,西方文化潛在的弊端也越來越明顯,主要表現在人一味地徵服自然、改造自然,最後造成了環境的破壞。現在很多西方的思想家甚至是科學家,要求從中國傳統文化、東方傳統文化中去吸收精華,他們已經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中很多東西是可以借鑑的,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因此,就中西文化來說,很難說哪個優哪個劣,應該說是互相取長補短。歸根到底,中西方美學的不同是由於兩種文化的不同。

 

中國傳統美學

 

    中國傳統美學是由「三家」組成的,即儒家美學、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儒家美學是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道家美學是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禪宗美學是以六祖慧能為代表。

 

    儒家在中國古代社會從來是佔正統地位的,兩千多年封建社會處於主導地位的思想就是儒家思想。儒家突出一個「仁」字。「仁者愛人」,其實就是講和諧,儒家尤其強調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儒家的思想是「入世」,道家的思想是「出世」,禪宗的思想是「遁世」。我們可以分別對「三家」各列舉一位唐代的大詩人來說明。儒家的唐代詩壇代表人物毫無疑問是杜甫,杜甫被稱為「詩聖」,因為他是典型的儒家思想。道家的唐代詩壇代表人物是大詩人李白,李白被稱為「詩仙」,因為他是典型的道家思想。禪宗的唐代詩壇代表人物是大詩人王維,王維被稱為「詩佛」,因為他是典型的禪宗思想。

 

    下面我們就分別從「人生態度」和「詩歌風格」兩個方面來對這三位大詩人進行比較,從中我們就可以發現這三家美學各自有什麼特點:

 

    儒家美學。杜甫的人生態度是「憂國憂民、正己正人」,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範仲淹的《嶽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是非常經典的儒家思想。儒家提倡的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實,講的就是人生的一個修養過程。第一是「修身」,就是先把自己的各方面修煉好,搞好自身修養,現在講素質。第二是「齊家」,就是管理好家庭。大家可能覺得這個沒什麼了不起。其實不然,管理好一個大家庭在封建社會是很不容易的。在「齊家」基礎上就要努力去「治國」,把自己的國家治理好後就能「平天下」,也就是說治理好國家後才能去統一天下,這是儒家的追求。

 

    杜甫的詩歌完全體現了這種精神。比如著名的《三吏》《三別》,講的是安史之亂給老百姓帶來的痛苦和杜甫自己的感受,典型的憂國憂民。甚至杜甫的其他詩歌,包括大家熟悉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同樣是在憂國憂民。現在成都還有杜甫草堂,當時杜甫就住在裡面,住在一個茅草屋裡,有一天颳大風下大雨把他房頂的茅草給吹到河對岸去了,結果河對岸有一些小孩不懂事,就把這些茅草給抱回家去當柴火了。杜甫年紀老了,追也追不上,最後杜甫回來以後嘆氣道「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雖然狂風吹走茅草屋,個人貧困潦倒,但是這個時候,杜甫想的卻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自己房子都沒有了,還在憂國憂民。這就是儒家可貴的憂國憂民的思想。

 

    道家美學。道家提倡的是「出世」,提倡要到自然中去追求和諧。如果說儒家是人與社會的和諧,那麼道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道家突出一個「道」字,如果在唐代找一位代表大詩人的話就是李白。李白被稱為「詩仙」,「仙」就是道家的(杜甫被稱為「詩聖」,聖就是聖人,即儒家)。我們先來看李白的人生態度,李白崇尚自然之道,追求個體精神的絕對自由,是人與自然和諧。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就一再提出人要到大自然中去,比如《逍遙遊》,裡面說「與天地並生,與萬物為一,與造化同流,與日月同輝,遊乎四海之外」。說的就是要在大自然中得到心理和諧。例如李白的《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中說「我本楚狂人,鳳歌笑孔丘。手持綠玉杖,朝別黃鶴樓。五嶽尋仙不辭遠,一生好入名山遊」,具有濃鬱的道家色彩。此外,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寫的也很有哲理性,所以說李白是道家的代表。

 

    李白詩歌的風格就跟杜甫完全不一樣了,杜甫詩歌十分嚴謹,中規中矩。李白詩歌的風格卻是不拘一格,揮灑自如。比如李白的詩歌《蜀道難》,「噫籲兮,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蠶叢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為什麼舉這個例子,請大家注意看這首詩,開頭的「噫籲兮」是三個字,「危乎高哉」是四個字,「難於上青天」是五個字,後面還有七個字的,甚至還有十一個字的……可見,三個字、四個字、五個字、七個字、十一個字的都有,在別人看來這是毫無章法的,可是李白寫出來後大家都叫好。只有李白才有這樣的道家風範、揮灑自如,「無法而法,乃為至法」(清代畫家石濤語),如果換個人誰都不敢這樣寫的。

 

    禪宗美學。禪宗是典型的以心傳心。應當說,「以心傳心」這是禪宗最主要的一個精神。禪宗突出一個「心」字。禪宗主張「遁世」。道家的「出世」還需要先進去再出來,而禪宗的「遁世」就是說進都不要進去,繞開塵世,更加徹底。禪宗強調人與人自身的和諧,即「人與人心和諧」。如果說對中國古代文學、戲曲影響最大的是儒家,那麼對中國繪畫、書法來說,影響最大的毫無疑問是禪宗。

 

    禪宗就是中國化的佛教,主要強調以心傳心。如果選唐代的一個大詩人作禪宗美學代表的話就是王維。王維被稱為「詩佛」,他的追求就是禪宗美學。王維既是大詩人、大畫家,又是書法家、建築藝術家,王維官職很高,曾任尚書右丞。早年喪妻,終身未娶。亦官亦隱,晚年隱居在輞川別墅。書上講王維「退朝之後,焚香獨座,以禪頌為事」,他的人生態度就是禪宗。王維詩歌的兩大特點就是「禪意」和「畫意」。比如《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說的是夜晚,山上非常寧靜,遠遠仿佛能聽到有人說話聲音,到了山林裡一看根本沒有人,只看到月光照在青苔上。非常富有禪意和畫意。還有一首叫《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烏,時鳴春澗中。」講的是山間夜晚靜得連桂花落地的聲音仿佛都聽得見,月亮從雲層裡出來把樹上歇息的小鳥驚醒了,鳥兒鳴叫的聲音在山谷裡迴蕩。這首更有禪意和畫意。另外《酬張少府》:「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寫自身,寫真情,寫實感,反映出王維此時此地此景的心境。

 

    以上講的這三種美學,在一代文人身上不是截然分開的。雖然杜甫是以儒家為主,李白是以道家為主,王維是以禪宗為主,但並不是說他們身上就沒有別的。杜甫身上也有道家的東西,李白身上也有儒家的東西,王維身上也有儒家甚至道家的東西。比如,王維進朝做官肯定要按儒家的方式行事,上朝是儒家,退朝是禪宗。所以說,他們每個人身上三種美學都有,只不過是每個人更側重哪一種。另外,一直講「儒道互補,莊禪相通」,這八個字概括了三種美學、三種文化相互滲透。中國文化有很大的包容性,如果大家去過青島嶗山,就能發現山上佛教的廟宇和道教的道觀和平相處,互不侵犯。我們國家沒有一個宗教能佔統治地位,但是在中國什麼教派都能留下來。世界上的三大宗教在中國都有其分支,但是誰也不佔統治地位。

 

    再一個是藝術作為精神的家園給中國歷代知識分子提供了一個精神的空間,尤其是道家和禪宗。剛才講了儒家是「入世」,但是在歷代知識分子失意的時候,道家和禪宗往往作為他們精神的家園予以寄託。比如說中國畫著名的「元代四大家」、「明代四大家」、清代「揚州八怪」全都是寄情於書畫,在道家和禪宗裡面盡情地遐想。而西方就不一樣了,西方很多知識分子功成名就以後都自殺了,包括文學家、藝術家、思想家。如德國哲學家尼採,他是20世紀德國的一位大哲學家,他的名著《悲劇的誕生》,有句名言是這樣說的「就算人生是場夢,也要有滋有味地做完這場夢;就算人生是場悲劇,也要有聲有色地演完這場悲劇」。但是,十分可惜的是尼採自己就沒有做完這場夢和演完這場劇,他在功成名就之後反而自殺,因為他鑽研越深入,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園。還有一個是奧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也是一個典型例子,茨威格就是在拿了文學大獎以後和他的妻子雙雙服毒自盡的,既不是經濟原因也不是生病導致的,就是因為他覺得越寫下去越找不到精神的家園。而中國的文人可以在藝術裡面找到精神的家園,失意之後往往到道家美學和禪宗美學的精神家園中尋找寄託。

 

中國傳統藝術精神

 

    我把中國傳統藝術精神概括總結成了六個字,「道、氣、心、舞、悟、和」:

 

    「道」——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性;

 

    「氣」——中國傳統藝術的生命性;

 

    「心」——中國傳統藝術的主體性;

 

    「舞」——中國傳統藝術的樂舞精神:

 

    「悟」——中國傳統藝術的直覺思維;

 

    「和」——中國傳統藝術的辯證思維。

 

    先講第一個字「道」。意思就是中國傳統藝術始終強調一種精神性,強調內在的意蘊,「不重形似而重神似」,西方繪畫畫得非常逼真,中國畫不是強調逼真,而是強調傳神。「畫龍點睛」是一個傳說中的故事,講的是有人在牆上畫了幾條龍,但很多年了都不點眼睛,後來大家非要讓他點上眼睛看看怎麼回事,畫家就把其中的兩條龍的眼睛點了,突然狂風大作,兩條龍都飛走了。雖然這是個傳說,但是可以看出中國畫非常講究傳神。尤其是意境,這是中國藝術最重要的一個範疇,如果中國藝術只舉一個範疇來講的話我覺得就是「意境」。我們中國的唐詩宋詞、繪畫書法、音樂舞蹈都需要去創造意境,意境簡單地說就是一種情景交融的境界,就是通過一定的景物來表現人的情感。但是這個定義還是遠遠不夠的,因此我給「意境」做了以下三個方面的補充:

 

    第一,若有若無的朦朧美。在表達意境的時候,往往不是把什麼東西都畫出來。如宋徽宗的《聽琴圖》,宋徽宗就非常強調若有若無的朦朧美。他認為書畫作品首先要有意境,只有有了意境,這個書畫作品才能達到一定的境界。宋徽宗搞了個宮廷畫院,養了很多畫家,他在選畫家的時候是面向全國公開招聘的,首先是命題作畫,讓你用一句詩來畫畫,有一年出的題目是《深山藏古寺》,結果絕大多數繪畫都未能入選,其中有人畫了一座廟在山上,這樣的畫根本就沒有意境。有一些稍微好點的,在山間畫了廟宇的一角,露出一個屋簷,稍好一點,有些意境。最後入選的一幅畫上根本沒有廟,畫的只是一座山,山中有一條小溪流下來,一個光頭小和尚正在打水。有和尚就有廟,而且是個小和尚下來挑水,說明和尚還挺多。這樣「深山藏古寺」的意境就出來了,這是講意境。又有一年出的題是《竹鎖橋邊賣酒家》,最後中選的一幅畫,是畫了一大片竹林,竹林深處飄出一個小旗,旗上寫著一個「酒」字。有一年題出的比較難,題目叫《踏花歸來馬蹄香》。香味是畫不出來的啊,結果入選的畫中根本就看不到馬,只看到一匹馬的四個蹄子,在這匹馬的蹄子旁邊有兩隻蝴蝶在圍著蹄子轉。說明這匹馬到郊外去了,踩著了花粉,回來以後蝴蝶就圍著馬蹄轉,「踏花歸來馬蹄香」的意境就畫出來了。最難的一年的題目為:《蝴蝶夢中家萬裡》。入選的一幅畫是蘇武牧羊的故事,蘇武枕著一個棍子正在睡覺,兩隻蝴蝶在他的頭上飛。為什麼這幅畫能入選呢?因為蘇武是漢武帝派去出使匈奴的大使,蘇武到了匈奴後就被匈奴王給扣留了並要他投降,不投降就把他殺了。但蘇武堅決不投降,匈奴王后來也挺佩服他的,就讓他去放羊,這一放就放了幾十年。蘇武是漢朝的大使,他走的時候漢武帝給了他一根節杖,這根節杖是根棍子,上面本來有很多毛,是大使的象徵。因為幾十年都過去了,上面的毛都掉光了,但是蘇武還是拿著這根棍子,雖然我給你匈奴放羊,但我還是漢朝的大使。大家想想,蘇武睡覺夢見什麼?肯定是夢見故鄉,夢見祖國,夢見自己的家園。這就是畫中的意境。

 

    現在我們有很多文藝作品就沒有什麼意境了,特別是一些電影電視作品。我們現在一些藝術作品就是太直白,沒有意境,生怕人家看不明白。我們要想應對這種情況就要積極改進我們的文藝創作方式,不要太直白。藝術應當是有很好的教育作用的,但是,藝術的教育作用有它自身的特點,歸納起來有三條,一是寓教於樂,「藝術的教育作用在娛樂作用裡面」這是周總理講的。二是以情感人,藝術要用情感去打動人,藝術最主要的是靠情感而不是靠說教。三是潛移默化,人們不會只看一部電影就成為愛國者或者好人,也不會因為看了一部電影就變成壞人,但是時間長久了就可以改變人。在這方面意境就有很重要的作用。

 

    第二,有限無限的超越美。任何藝術作品都是有限的,但是體現的意圖無限。很多門類都是這樣,如頤和園的園林風景裡面有很多美學。世界上三大園林體系,中國是其中之一。三大園林體系是指:歐洲園林——以法國為代表,東方園林——以中國為代表,以及阿拉伯園林——以埃及園林為代表。歐洲園林的特點是幾何式,如法國皇宮裡的園林,都是圓形、菱形、方形等等。中國園林的特點是自然式,講究「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的和諧。阿拉伯園林的特點是在每個十字交叉口都有一個噴泉。中國園林又分兩大體系。一個是北方的大型皇家園林,如北京的頤和園,圓明園,還有景山、北海和承德的避暑山莊。另一個是江南的小型私家園林。如蘇州、無錫的園林,小巧玲瓏,包括上海的城隍廟都是這種類型。頤和園已經很大了,但是園林藝術家還想擴大它的空間,就採用了「借景」「分景」「隔景」這三種建築美學方法。「借景」就是把外面的景色借進來,例如你站在頤和園裡,可以看見園外的玉泉山和香山,這是造園時有意把它們納入視野。頤和園裡面有一條長廊,雖然它可以給遊人休閒,但是它有一個很重要的美學功能,就是「分景」。如果你在長廊裡面從東往西走,左面是昆明湖,右面是萬壽山,它把頤和園的風景分成湖區和山區。我們經常講「遊山玩水」,你在長廊裡面就能體會到「遊山玩水」的景致。還有一個是「隔景」,隔就是把它隔起來,在頤和園中有一個園中之園,叫諧趣園,這裡面完全是江南小型園林的風光,包括亭臺樓閣以及垂柳。讓你在頤和園這種北方大型皇家園林裡面欣賞到兩種中國園林的風格,就是在有限的園林裡面體現了無限的景色風光。

 

    再舉一個文學的例子,說說有限和無限的美學。大家比較熟悉的唐代邊塞詩人陳子昂《登幽州臺歌》中的詩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這首小詩裡面除了有邊塞詩人渴望建功立業的壯志以外,還講到有限和無限的關係。如「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講的就是時間的無限,「念天地之悠悠」則講了空間的無限,「獨愴然而涕下」講了人生的短暫和有限。短短四句詩,講透了有限與無限,寓意深遠!

 

    第三,不設不飾的自然美。不設不施就是不用化妝的自然美。宗白華先生說過,中國美學史上有兩種美感延續到今天,一種是人工美,一種是自然美。人工美很多,比如說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歷代精雕細刻的玉器,一直延續到後來精心繪製的工筆畫,以及我們戲曲的服裝、臉譜,以及精美的唱詞等,這些就是人工美的東西。自然美的東西也很多,比如說元代四大家、明代四大家的畫,李白的詩歌等等都是自然美(杜甫的詩是人工美,而李白的是自然美,杜甫的詩很工整對仗,而李白的詩很隨意)。兩種美都很好,但是在魏晉南北朝之後是自然美佔了上風,尤其在書畫界。意境就是要強調自然美。

 

    意境是情景交融的境界。意境用在很多方面,我們傳統藝術講意境,現代藝術也同樣用意境。比如電影是現代藝術,在好的影片裡也要用意境。陳凱歌的成名作就是大家熟悉的《黃土地》,這部片子最典型的鏡頭就是:一個鏡頭裡面十分之九是黃土,十分之一是藍天,天邊有幾個小人拉著犁在耕地,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有時候我們說《黃土地》裡面真正的主角不是那些演員,而是黃土地和黃河。《黃土地》是對中國文化的反思,他的這個思想如果用陳凱歌在《「黃土地」影片導演闡述》中的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如此貧瘠的土地養育了如此偉大的民族」,這就是黃土地的精神。所以,《黃土地》就是通過意境來體現的。再比如吳貽弓的《城南舊事》,影片雖然只是幾個小故事串起來的,但是非常受歡迎。為什麼?就是因為意境。吳貽弓講《城南舊事》的基調就是:不是講故事,而是講一種情緒或情感,也就是「淡淡的哀思」。大家知道,吳貽弓的《城南舊事》是根據臺灣的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小說改編的,這個作家以前住在北京城南,後來去了臺灣,這是她六七十歲以後寫的小說,然後吳貽弓導演又根據小說改編成了電影。「淡淡的哀思」就是說這位老人回憶自己的家鄉、回憶自己的童年,是一種思鄉之情,但是因為歲月的流逝,已經磨損變成了淡淡的哀思。吳貽弓的基調就是這種情緒線,他用了各種畫面來體現。如影片開頭一個鏡頭搖過來,畫面裡是蜿蜒曲折的長城,然後把鏡頭拉近,給烽火臺一個特寫,再把鏡頭拉近到上面的一棵在風中搖曳的小草,這樣「淡淡的哀思」一下就表現出來了,根本不用一句話,也不要出現一個人,這在電影裡面叫「空鏡頭」。「空鏡頭」是最能體現意境的。再如,這部影片裡面出現的一口井,一共出現了四次,其實每次出現分別就代表了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根本就不用語言來表達,春天柳條吐綠,夏天有蟬鳴,秋天樹葉發黃,冬天井旁結冰,等等。最後他們要離開北京城的時候,鏡頭出現了香山紅葉六次化入和化出,為什麼?吳貽弓導演是把《西廂記》裡的唱詞「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表現出來,這就是意境,畫面上根本不用人。所以《城南舊事》不但在國內受歡迎,而且在國際上還拿了大獎。意境不僅在電影中要運用,而且在電視上也在大量地運用。

 

    意境可以說是中國藝術最重要的一個範疇。本節只是以「道」字為例,來給大家講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部分內容,剩下的部分以後有機會再抽時間來跟大家一起探討。

 

    (本報記者陳鵬整理 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  演講人:彭吉象 演講地點:重慶大學 演講時間:2015年10月  中西美學比較  人類雖然都要追求真善美,但中國傳統美學觀念和西方傳統美學觀念有很大的不同。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 傳承傳統文化 弘揚民族精神 ——讀《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
    □董興傑在當今世界相互激蕩的文化潮流中,對自身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的建設與傳承至關重要。在此背景下,細讀光明日報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感覺獲益匪淺。首先體現在其論述的結構框架上,先通過「總論」對中國文化與中國精神進行概述,而後分五章分別對中國哲學文化精神、中國法律文化精神、中國科技文化精神、中國民俗文化精神、中國藝術文化精神進行專題闡述。在「分論」部分,五章內容既相互獨立,又密切聯繫,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其次體現在對中國精神內涵闡釋的豐富系統上。
  • 中國文化的大傳統與小傳統-光明日報-光明網
    大傳統指代表著國家與權力、由城鎮的知識階級所掌控的書寫的文化傳統;小傳統則指代表鄉村的,由鄉民通過口傳等方式傳承的大眾文化傳統。他的這種二元區分很快被學術界接納,並且在運用中改稱「精英文化與通俗文化」。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民樂的藝術創新與文化堅守-光明日報-光明網
    我國民樂在長久的歷史演化中形成了一些獨特的藝術特徵,如五聲調式、線性結構等,而這些藝術特徵又反過來對後人的審美趣味形成深刻影響,如注重旋律的美感、強調「弦外之音」的哲理內涵等。中國民樂的這些藝術特徵和與之相應的審美趣味具有相對穩定性,並不會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而「突變」。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藝術創新時必須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 光明網:做好傳統文化 在網民中豎起一面旗幟
    光明網 副總編輯張寧   非常高興能夠藉此機會介紹一下光明網近一年以來關於「淨化網絡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網際網路正能量」等一系列的活動,以及我們與「子曰師說」訂閱號精誠合作、精心推出的弘揚傳統文化和國學知識的一些欄目。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如《光明日報》,在意識形態、思想理論、文化藝術、教科文衛等領域,形成了權威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深度服務能力。  這些不同屬性的機構媒體,各自有不同的政治格局、任務和目標定位,媒體融合也必須圍繞相應的領域、行業、受眾的需求而展開。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只埋頭致力於以同質化的內容爭奪兩微一端的粉絲數、閱讀量、下載安裝量等,媒體很有可能陷入自娛自樂的尷尬境地。
  • 中國翻譯學的建構路徑-光明日報-光明網
    建立中國翻譯學,我們要立足於中華民族的語言、文化、思維方式,從本民族的語言與文化現實出發,從漢-外、外-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的實際情況出發,描寫翻譯實踐過程,展開翻譯理論研究。    ——摘自張柏然著《譯學研究叩問錄》    世紀之交,張柏然教授始終堅持向內用力,致力於從中國傳統智慧中尋找新時期翻譯學的學術生長點。
  • 樂見傳統詩詞成文化新潮-光明日報-光明網
    近日,有媒體刊文稱詩歌文化正在中國復甦,或將迎來新「詩」紀。的確,傳統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正以其穿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和藝術感召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全國形成了以古詩詞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
  • 中國傳統文化,書法文化,它的藝術精神
    本文乃作者小哥哥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中國的文學藝術古老而悠久,幾千年來,像一條波光粼粼的長河,緩緩不停地流過歷史,不僅取得了躋身於世界文學藝術之林的豐碩成就(這些成就背後隱伏著的許多優良的藝術精神),也給我們留下了巨大的無形財富,這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髓。
  • 中國理論語言學的使命-光明日報-光明網
    語言學在中國具有悠久的傳統,中國語言學對世界語言學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繁榮發展語言學,需要理論語言學先行,中國理論語言學工作者要以擔當精神,為繁榮中國理論語言學做出積極努力。
  • 紀念杜甫-光明日報-光明網
    1300年來,時光流逝,歷史變遷,許多顯赫、喧囂一時的東西,都已煙消雲散,蹤跡渺然,而杜甫及其偉大的詩篇,因其自身的價值和時代的需要,歷久彌新,成為矗立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長河的一座藝術豐碑,成為飄揚在中華民族歷史天空的一面精神旗幟。
  • 話劇文化的發展史,體現了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
    話劇同中國社會的、人民大眾的需要緊密結合在一起,植根於民族文化的土壤,在借鑑西方話劇的同時,更以中國傳統的藝術精神,對這一外來藝術形式進行創造性地轉化,使之成為為中國現實所需要、為中國民眾所喜愛的戲劇品種,湧現了曹禺、夏衍等一批傑出的劇作家和優秀劇作。曹禺的《雷雨》《日出》和《原野》等作品思想內涵深刻、藝術技巧純熟,被認為是中國話劇的經典之作。
  • 「系史」編研與當代中國的文化戰略-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高等學府的蓬勃發展既得益於新中國的日新月異,又無時無刻不在反哺社會,為中國的科學、技術乃至經濟、文化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系史」編研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視:     首先,「系史」是「校史」的深度延展和重要補充。中國的高等學府素有重視「校史」的傳統。
  • 從「豆腐」「玫瑰」發端的特色文化村-光明日報-光明網
    【社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報合辦】     北京市密雲區巨各莊鎮的蔡家窪村,身兼「北京最美鄉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兩大美譽。2014年,北京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特色文化試點村活動,蔡家窪村又躋身首都特色文化村行列。     日前,記者在蔡家窪村採訪了解到,接連而來的榮譽竟全部發端於「做豆腐」「種玫瑰」等鄉土實踐。
  • 戰時中國大學的風採與氣象-光明日報-光明網
    而1941年10月25日延安《解放日報》第3版刊有《抗戰後專科以上學校集中區域》,此文原為表格,分作「區域」「學校」「學生數」三欄,提及不少前兩種書刊遺落的大學。綜合起來,1941年仍在招生的中國大學,除了三個文本共同涉及的28校,加上《教育雜誌》介紹的8所、《戰時全國各大學鳥瞰》談論的19所,以及《解放日報》提及的29所,共84所。
  • 首屆中國傳統文化及中醫藥文化翻譯大賽報名通道開啟
    原標題:首屆中國傳統文化及中醫藥文化翻譯大賽報名通道開啟光明網訊 為推動中國傳統文化及中醫藥文化在海外傳播,讓世界了解中國、認識中國,讓「傳統文化走出去」,培養優秀複合型、應用型高端翻譯人才;提高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及中醫藥文化翻譯的學習熱情,提高社會和高校對翻譯教學的關注。
  • 《中國油畫史》的價值與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他將「歷史」和「編年史」進行嚴格區分,不僅強調歷史事件的主觀評價,更強調歷史是精神的運動和發展的過程。劉淳的《中國油畫史》不是「歷史」中的「編年史」,而是將油畫傳入中國之後的發生與發展,描述成一種思想和精神的活動。
  • 古希臘的思辨傳統與科學精神(上)-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西方文化的視野中,科學首先是作為一種探求世界本原、安頓人類心靈的文化而存在,其次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第一生產力」。也許,對科學抱有的功利性期待越多,距離真正的科學也就越遠。今天,我們回顧古希臘思辨傳統與西方科學精神的關係,正是要重新審視科學得以發展的文化土壤,從只把科學視作工具而一味應用的局限中走出來,向人類永不停息的探索精神、永不枯竭的思維源泉致敬——     閒暇和詫異
  • 以考古為依託涵育文化自信-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      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