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杜甫-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3 光明數字報

    今天,我們在這裡隆重集會,紀念唐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杜甫誕生1300周年。1300年來,時光流逝,歷史變遷,許多顯赫、喧囂一時的東西,都已煙消雲散,蹤跡渺然,而杜甫及其偉大的詩篇,因其自身的價值和時代的需要,歷久彌新,成為矗立在中國乃至世界文化長河的一座藝術豐碑,成為飄揚在中華民族歷史天空的一面精神旗幟。

 

    文學藝術是時代的產物,其思想內涵、價值取向及情感表達千差萬別,而關注大眾,同情人民,是歷史上一切進步文化的重要標誌,也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鮮明特徵。千百年來,杜甫受到世代景仰,正是因為杜詩所體現的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深沉博大的人文關懷精神。公元751年,即天寶十年之後,唐王朝政風腐敗,民生凋敝,到公元755年,即天寶十四年,終於演變為安史之亂這場空前浩劫。在與廣大人民群眾一道顛沛流離的生活中,民生的艱辛、國事的衰微,令杜甫憂心如焚。這一時期,杜甫個人的境遇,艱難窘迫,慘澹灰暗,而他的詩作卻愈益沉鬱頓挫,光芒逼人。「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濟時敢愛死,寂寞壯心驚」等警句名篇,震古爍今,迸發出思想的光輝。天寶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也是杜甫思想和藝術新的起點。「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理想的破滅,並未使其沉淪,反而促使他直面現實,走向人民。他變得冷峻、清醒,藝術方面的追求及趣味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詩歌從內容到形式,均發生了取向平民的轉變,從而開創了杜詩的全新境界。天寶十八年,杜甫離開洛陽前往華州,途經新安、石壕、潼關,安史之亂帶給人民的災難觸目驚心,他創作的《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疾苦與國家危機交織一起的深重災難。他為人民的疾苦吶喊,也為國家的危機呼號。從《兵車行》開始,到《麗人行》、《赴奉先詠懷》、《北徵》、「三吏」、「三別」等詩章,杜甫的憂患情懷和愛國情緒,噴薄揮灑,撼人心魄。

 

    愛國主義是一種美好而高尚的思想情感,也是一個歷史的、不斷發展的概念。中國傳統的愛國主義,儒家仁者愛人的思想蘊涵其中,憂國與憂民渾然一體,反抗侵略與匡扶正義高度統一,這種心憂天下窮且益堅的家國情懷和忘我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也是中國古代歷史長河中的進步之光。愛國主義思想的傳承,在中國詩歌發展史中特別突出,而杜甫起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誦讀杜詩,可以清楚地看到,《詩經》、《楚辭》及漢魏晉《樂府》對於杜甫的影響。他的憂國憂民思想,與先秦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的精神,可謂一脈相承。而杜甫對後世的滋養和影響則更為重大而深遠。從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到陸遊的「位卑未敢忘憂國」,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抗倭英雄戚繼光的「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愛國主義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綿延不絕,升華更新,延至近代,終成為反抗侵略,救亡圖存,爭取民族解放和國家獨立的澎湃洪流。今天,流淌在中華兒女血液中的愛國主義精神,依然保存著中華祖先的基因和氣派,同時,閃耀著時代進步的光輝。當代中國的愛國主義,以振興中華為宗旨,充盈著捍衛國家獨立主權和維護人民自由幸福和尊嚴的凜然正氣,又擁有熱愛和平、追求和諧的博大情懷,它與那種恃強凌弱的霸權主義,自視高人一等的民族沙文主義,狂妄狹隘的軍國主義,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劃清了嚴格的界限。

 

    杜詩傳誦千年,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固然在於杜甫淵博深厚的文學素養及其詩作特有的美學價值,同時,還在於他的現實主義及由此而來的詩作的史學價值。杜詩是一部用詩歌體裁寫出來的唐代由盛而衰的歷史。透過杜詩,可以真切地了解杜甫所處的時代。杜甫拓寬了詩歌創作的領域和道路,對後世的文學藝術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了後世公認的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其實,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只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具體創作實踐及作品中,往往難以截然分開。我讀李白和杜甫的作品,看似風格迥異,反差鮮明,沉思體悟,往往會發現兩人詩作中,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深層的統一。

 

    杜甫生活在千年之前的封建社會,但時代的局限,傳統士大夫思想的浸染,也難掩其人民性的光輝。他忠於生活、直面現實,在詩歌內容上,把底層民眾的生存狀態作為詩作的主要對象,「世上瘡痍」「民間疾苦」成為他關注的重點;在詩歌形式及風格上,盡力貼近民眾,直至倡導「口語入詩」。所有這些,為唐代詩壇,帶來一股清新的風,也為後世詩歌的發展開拓了道路。時隔千年,滄海桑田。當今的文壇,生機盎然,豐富多彩,成就卓著,有目共睹,但某些問題與弊端也毋庸諱言。脫離生活的蒼白虛脫,缺乏真誠的欺情弄巧,味同嚼蠟的套話空言,為人們所詬病。「人民是文藝工作者的母親」。問題和弊端,大抵都與遠離人民的生活、情感、審美趣味有關。文藝工作者越來越深切地感受到,黨中央關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的號召是多麼的重要和中肯。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中華兒女共有的精神家園。一部杜詩,既是藝術寶庫,又是思想寶庫。它對中國人格精神的陶冶和中國各門類藝術的影響,已經遠遠超越了詩歌的範疇,無數仁人志士深受杜甫精神的激勵,杜詩始終是他們為國家民族不懈奮鬥的重要精神源泉。在國際社會,杜甫也是人類文化的不朽豐碑,1962年,世界和平理事會宣布杜甫為當年紀念的世界文化名人,杜詩還被翻譯成了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國傳誦。今年,在杜甫誕生1300周年的時候,俄羅斯等國家、地區的文化機構和團體,也舉辦了各種形式的紀念活動。

 

    唐代是中國詩歌的巔峰時代。李白和杜甫是繁榮唐代詩壇的傑出代表,分別被後世譽為「詩仙」和「詩聖」。他們的詩歌具有永恆的藝術魅力和不朽的精神價值,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寶庫中的璀璨明珠。這兩位享譽世界的偉大詩人,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杜甫祖籍湖北,生於河南,流寓四川9年,其中在成都寓居不到4年,但提到杜甫,人們總會想到杜甫寓居成都的草堂。在這裡,杜甫留下了眾多的詩作,其中《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蜀相》、《春夜喜雨》等,皆為千古傳誦的經典名篇。千百年來,杜甫草堂已經成為中華民族詩歌的聖地,文化的殿堂。昨晚,我再次去了杜甫草堂。夜色朦朧,流連於熙熙攘攘的遊人和參觀者之中,我忽然想起俄國著名詩人普希金的詩句,大意是「我相信,在我墓前的小道上,將不會有荒草生長」。自晚唐及宋代以來的千百年間,杜甫草堂屢經修繕,每年人日(農曆正月初七)祭祀已成慣例定規。新中國成立後,成都杜甫草堂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單位,受到了很好的保護。草堂的庭院裡古樹參天,小道上沒有荒草生長,有的只是千百年來,絡繹不絕參訪者在小道的石板上留下的深深淺淺的足痕。值此杜甫誕生1300周年之際,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聚會於此,緬懷杜甫,仰望先賢,深感歷史的悠遠、民族的驕傲、文化的神奇。

 

    文學藝術是時代的產物,它的發展並非是臺階式的遞進,而是一條蜿蜒奔流的長河,一幅群峰聳立的畫卷。回顧歷史,將會進一步激起我們對於創造中華燦爛文化的祖先及先賢們的景仰之心和崇敬之情。同時,也會促使我們意識到,我們現在所做的一切,也終將會成為歷史。文學藝術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坐標,從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角度,來審視我們的思想和工作,也許有助於我們真正認識文化的價值和意義,真正理解文化的自覺與自信。

 

    今天的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正處在一個偉大復興的時代。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發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偉大號召。全會還明確提出,要深刻領會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價值,要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湧現出眾多的思想先驅和文化泰鬥,他們給予我們這個民族自立於世界的驕傲與榮光,也給予我們走向未來的信心和力量。杜甫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傑出代表。紀念杜甫,就是要鄭重地表達我們對於歷史的尊重,對於先賢的景仰,對於文化的敬畏,對於未來的擔當。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將會銘記黨的教導,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植根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為繁榮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做出無愧於祖先,也無愧於後人的貢獻。

 

    (本文系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文聯主席孫家正2012年9月21日在「杜甫誕生130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

 

相關焦點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法律聲明   光明網版權聲明  1、作者向光明日報及其子報子刊投稿或寄送約稿,一經採用即視為作者將該作品的發行權、複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彙編權等權利長期授予光明日報及相應子報子刊,並許可光明日報主辦的光明網在網際網路及移動網際網路上使用投稿或約稿作品。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作為思想文化大報,《光明日報》的融媒體內容生產始終以「新聞視野、文化視角、思想深度、理論高度」為宗旨。在難以擁有突發、現場、音畫等資源優勢的前提下,報社提出評論立報、立網、立端的方針,將新聞時評作為融媒體內容建設的戰略重點。為此,報社成立社評委員會,整合《光明日報》評論部和光明網評論中心力量,成立社評工作室,建立了「朝會」制度。
  • 也說東坡詩詞-光明日報-光明網
    蘇軾被王國維列為與莊子、陶淵明、杜甫同列的「一線」詩人。不過今天翻蘇軾詩詞,精彩的篇章固然比比皆是,但似乎寫作並不費力,很少給人一種苦心孤詣的感覺。    同時代的王安石,有一則著名的鍊字故事。據《容齋隨筆》記載,王安石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綠」字,王一開始寫的是「到」,後改成了「過」,再改成了「入」「滿」等等,改了十多次,最後改成了「綠」。
  • 徐州賦-光明日報-光明網
    讀《曲阜賦》有感        2月21日,正值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元宵佳節時,翻開《光明日報》,偶然拜讀到了美文《曲阜賦》,一口氣讀完,很是感慨和激動,遂賦七律一首,以示祝賀。泱泱中華五千年,煌煌傳統曲阜銜。東方文化發端地,世界翹首尋本源。
  • 明天上午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8月5日 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觀看方式一、直播時間8月5日(本周三)上午9:30二、直播平臺光明網微博光明網微博光明網抖音光明網一直播
  • [光明日報]「民胞物與 和合天下」 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
    12月12日,紀念張載誕辰1000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陝西西安舉行。國際儒學聯合會會長劉延東發來書面致辭。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翔、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光明日報社副總編輯李春林在開幕式上致辭。
  • 芹菜 - 芹菜-光明日報-光明網
    印象最深的是杜甫的一首《崔氏東山草堂》詩,其中:「盤剝白鴉谷口慄,飯煮青泥坊底芹」是寫芹菜之句,都是對芹菜的讚美。而現代詩人徐志摩也寫過歌詠芹菜的詩句:「青青綠綠的葉,脆脆嫩嫩的莖,滴滴雅雅的態,亭亭玉立的女」,詩人將水芹比喻為冰清玉潔的少女,想像獨特。寫《紅樓夢》的曹雪芹,考證其名字,便出自蘇轍「佳人旋貼釵頭勝,園父初挑雪底芹」之句。    在古代人際交往中,常有「獻芹」之說。
  • 我是《光明日報》的「老作者」|「往事只能回味」系列(之五)
    ,《光明日報》2004年10月19日(4)《如何解讀〈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光明日報》2005年10月18日(5)《馬克思文本研究的基礎清理與方法論省思》,《光明日報》2005年4月19日(6)《〈德意志意識形態〉:在文本學研究的視野內》,《光明日報》2006年8月14日(7)《文本研究中的版本考證:必要性和有限性》,《光明日報》2006年
  • 「相向而行」之誤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當代「相向而行」常被用於外交場合,如:「中方願意與日方相向而行,共同推動兩國關係回到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光明日報》)、「要推動中日關係進一步改善,需要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人民日報·海外版》)。
  • 紀念留法勤工儉學一百周年 「百年豐碑」雕塑在法國落成
    紀念留法勤工儉學一百周年 「百年豐碑」雕塑在法國落成 2019年05月10日 10:06:00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巴黎5月5日電(記者黃昊)中國留法勤工儉學一百周年紀念雕塑「百年豐碑」落成儀式日前在法國中央-羅亞爾河谷大區蒙達爾紀市鄧小平廣場舉行。
  • 光明日報-光明網
    全年共有123種(套)出版物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大秦帝國·黑色裂變》、《大瓷商》榮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獨腳樂園》(第1、2部)先後榮獲了優秀國產動畫片獎、「金鷹獎」優秀動畫片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原文化大典》整體獲得全國古籍優秀圖書一等獎;《災後青少年心理援助指南》、《讓我們不要遺忘——紀念汶川大地震詩歌散文集》獲第二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抗震救災特別獎等。
  • 有人笑我詩-光明日報-光明網
    李白沒有,杜甫沒有,白居易、李賀、李商隱也沒有。但唐代詩人寒山卻對自己的詩作不斷地進行自我講述與自我辯白。    首先,寒山對自己詩作有著很高的評價。「凡讀我詩者,心中須護淨。慳貪繼日廉,諂曲登時正。驅遣除惡業,歸依受真性。今日得佛身,急急如律令。」
  • 《光明日報》: 馮翠玲:「國際大家庭」的「穩壓器」
    內容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責任編輯/蒲建坤 鄭凱云
  • 課本裡的陝西-光明日報-光明網
    李白、杜甫、白居易、韓愈等詩壇巨擘曾在此駐足遊吟;太史公司馬遷、理學家張載等先賢曾在此著書立說;柳青、路遙、陳忠實、賈平凹等領銜的當代文學陝軍亦成為今人仰止的高峰……千百年來,文人名士在陝西留下了諸多名篇佳作,其中一部分藉由課本輯錄承載,為當今學子含英咀華,在琅琅書聲、脈脈書香中,浸潤心田,滋養精神。    課本裡的陝西是一幅山水畫。
  • 松原朗的詩學觀-光明日報-光明網
    如王維的《新秦郡松樹歌》、杜甫的《蜀相》都屬於這一流派。    中國古代詩歌流派的劃分或以地域為中心,或以風格為中心,或以文學觀念為中心。松原朗則開創了以「作法」為中心的流派劃分法,其劃分依據迥異於通常意義上的藝術風格與審美取向,打破了傳統的流派觀念,成為其詩學觀念的一個重要特徵。    詩歌政治——士人的情懷。
  • 「幫助他人是我的幸運」-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記者 夏靜 光明網記者 張晶)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是表現、抒情、言志;而西方強調的是再現、模仿、寫實。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藝術注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