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樂的藝術創新與文化堅守-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6 光明數字報

    在我國民樂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藝術創新與文化堅守始終是一對矛盾體,一方面大家呼籲民樂要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每當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時,又會引發爭論。比如,「女子十二樂坊」讓民樂更加富有時代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有人質疑那種充滿了流行元素和視覺衝擊的音樂還能稱之為民樂嗎?總之,創新的突飛猛進,既為民樂帶來「無邊光景一時新」的驚喜,也讓人有種「亂花漸欲迷人眼」的迷惑。民樂在創新中是否會模糊自己的身份?民樂在發展中究竟該改變什麼,堅守什麼?

 

民樂發展不能抱殘守缺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運動與變化是萬物的存在方式,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民樂要保持長久生命力,自然也要不斷創新。

 

    從藝術發展的歷史與現實看,任何藝術都是人類情緒的表達,也是為了滿足人類的審美需求。不同時代的人,生存環境不同,必然導致其審美需求各異。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聽眾的口味也在不斷變化並呈現出多樣化特點,民樂如果不創新就難以滿足聽眾的需求,就會面臨生存危機。比如,傳統民樂當中的宮廷音樂現在基本上已經沒有了,民樂中的江南絲竹、河北吹樂、長安鼓樂等雖然是非遺,但因為沒有與時俱進,目前也面臨後繼乏力的困境。其根本原因在於,傳統民樂誕生於農耕社會,是和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相適應的,如今已進入現代化、信息化時代,失去了生存土壤的傳統民樂自然會面臨生存危機。

 

    回顧中國民樂發展史,我們不難發現,中國民樂始終伴隨著時代的步伐而逐漸演變: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民樂基本上都是單旋律的形式並具有強烈的地域和民族特徵,其創作主要是自發性的,並無專門的作曲家;到了20世紀50年代左右,民樂創作逐步專業化並借鑑西方樂隊編制出現了民族管弦樂隊;20世紀80年代之後,西方作曲技術大量湧入,民樂的「洋化」「西化」成為一股潮流,學校教育也逐步代替了口傳心授式的傳承方式;21世紀之後,民樂加電聲的「盛裝民樂」開始流行,如「十二女子樂坊」。

 

    所以說,民樂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概念,當客觀條件改變時,作為上層建築的民樂也必然會隨之改變。這本來是一個很明顯的事實,卻被一些人有意無意地忽視。比如,有學者在評價「女子十二樂坊」時,立刻搬出音樂教科書,認為此種音樂不符合書本上關於民樂的定義,甚至還有人給「女子十二樂坊」扣上了「是對民樂的褻瀆」的大帽子。凡此種種抱殘守缺的做法都不利於民樂的傳承與發展。

 

在創新與繼承中找到平衡

 

    歷史像一條河流,它在時刻變動的同時也具有一定的連續性,這就是「變」與「不變」的辯證法,民樂的創新也不能離開這個辯證法。

 

    我國民樂在長久的歷史演化中形成了一些獨特的藝術特徵,如五聲調式、線性結構等,而這些藝術特徵又反過來對後人的審美趣味形成深刻影響,如注重旋律的美感、強調「弦外之音」的哲理內涵等。中國民樂的這些藝術特徵和與之相應的審美趣味具有相對穩定性,並不會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而「突變」。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藝術創新時必須要把握好其中的「度」。

 

    20世紀90年代,中國民樂曾出現一股片面追求複雜技巧的思潮:十二音體系的半音階、多民族的特色音階乃至自創音階都紛紛登場,調性範圍急速擴大,節拍節奏異常複雜,越是有難度的作品越是眾星捧月,越是傳統的作品越被打入冷宮……這種急功近利的盲目創新一度導致創作難寫、排練難排、演出難聽等諸多問題,被民樂指揮家楊春林先生批評為「一頭沉」現象。

 

    民樂的藝術創新具有歷史必然性,但創新的同時也必須考慮到大眾審美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否則就會給人「偏大」「偏洋」「偏怪」的印象。因此,處理好傳統技法與現代技法、民族調式與西洋調式、立體思維與線性思維的辯證關係,就成為民樂藝術創作的關鍵所在。

 

    如何把握創新的「度」?2016年,國家一級作曲楊天解曾為民族舞劇《桃花源記》創作音樂。《桃花源記》改編自陶淵明的同名散文,鑑於該劇的民族性主題,其音樂必然要求具有民樂的美學特質。因此,在宏觀音樂組織上,作曲家以五聲調式和線性思維為主體框架,在此框架內又融入十二音技術、復調技法與和聲對位手法進行創新,使聽眾產生既熟悉又新鮮的審美感受。比如,作品開頭的古琴、竹笛和大提琴三重奏就頗具代表性:古琴演奏的《酒狂》主題採用了典型的民族五聲調式,竹笛聲部則是現代無調性音樂,大提琴的低音聲部負責調和此兩者的矛盾。雖然此段作品中也融入了無調性音樂,但由於其建立在民族調式的基礎上且又符合線性思維的審美需求,因此聽眾並不覺得突兀,其關鍵就在於作曲家很好地把握了藝術創新中的「度」。

 

堅守民族精神是根本

 

    如果說藝術創新中的「度」主要是就民樂的藝術形式本身來說的,那麼文化堅守則涉及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這就是另外一個層面的問題了。相較於民樂的藝術特質和審美趣味,文化性格和民族精神的穩定性更高,它們其實就是民樂創新的根脈,是文化堅守的核心。

 

    《遠古的呼喚》是民樂演奏家張維良創作的一部大型多媒體音樂史詩,其立意是用現代技術手段輔助民樂來表現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內在精神。雖然該劇融入了電子音樂、多媒體手段以及戲曲、武術、舞蹈等諸多元素,但其高遠的立意完全可以將諸多元素涵容為有機整體,比如在《道》這一章節中,以簫為主奏的民樂演奏同武當道長的太極表演相互配合,時而舒緩、時而凌厲,剛柔並濟、動靜相宜,很好地表現了道家的審美理念。

 

    如果說《遠古的呼喚》是用現代手段來輔助民樂的話,那麼在《玄奘西行》當中,民樂則開始真正「挑起大梁」。《玄奘西行》是中央民族樂團推出的世界首部民族器樂劇。該劇以玄奘西行的故事為主線,展現了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和民族音樂藝術的多樣性。作品中使用了維吾爾族的都塔爾、哈薩克族的冬不拉、塔吉克族的鷹笛以及印度的班蘇裡笛和西塔爾琴等不同民族的樂器。

 

    如何把多樣的民族音樂融合為整體成為該劇的難點,而《玄奘西行》的選題和立意則能夠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玄奘西行》的主旨是表現不忘初心、捨身求法的「玄奘精神」以及眾生平等、和諧共處的哲學理念。這樣的主旨既凸顯出我國民樂的內在精神,同時很好地協調了不同民族音樂之間的文化關係。因此,作品雖然在細節上仍有不少需要改進之處,但由於選題和立意比較精準,整體風格還是很統一的,較好地表現了中國文化「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懷和氣魄。所以,任何成功的民樂作品,不管形式如何新穎,都要有民族文化的魂,因為這個魂是其生命力所在。

 

    綜上所述,民樂不是寫在權威著作中的概念,也不是存儲在博物館裡的古董,它是一種活生生的文化現象和人類活動,是一個正處在歷史發展進程當中的動態發展過程。因此,民樂要想在現代社會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創新形式來適應現代人的審美標準,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當然,藝術創新必須尊重客觀規律,處理好「變」與「不變」的關係。一言以蔽之,把握藝術創新的「度」,堅守民族文化的「根」,也就抓住了民樂的精氣神,就能把藝術創新和文化堅守的矛盾轉變成推動民樂發展的動力。

 

    (何豔珊)

 

相關焦點

  • 民樂的藝術創新與文化堅守
    在我國民樂的傳承和發展過程中,藝術創新與文化堅守始終是一對矛盾體,一方面大家呼籲民樂要進行創新,另一方面每當一種新的形式出現時,又會引發爭論。比如,「女子十二樂坊」讓民樂更加富有時代感,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但有人質疑那種充滿了流行元素和視覺衝擊的音樂還能稱之為民樂嗎?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如《光明日報》,在意識形態、思想理論、文化藝術、教科文衛等領域,形成了權威的信息提供能力和深度服務能力。  這些不同屬性的機構媒體,各自有不同的政治格局、任務和目標定位,媒體融合也必須圍繞相應的領域、行業、受眾的需求而展開。如果意識不到這一點,只埋頭致力於以同質化的內容爭奪兩微一端的粉絲數、閱讀量、下載安裝量等,媒體很有可能陷入自娛自樂的尷尬境地。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光明日報-光明網
    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    推進新媒體發展探索多元化之路    成立於2006年12月的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是廣州日報報業集團下屬的國有獨資文化企業。2009年,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將全部經營性資產注入廣州傳媒控股有限公司。
  •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國藝術精神-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的戲曲就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戲曲並不是沒有悲劇,但是中國的戲曲一定要有一個光明的結尾,或者稱為大團圓的結局,一定要讓「善」戰勝「惡」,這就是中國文化強調的美與善統一。     中國傳統美學強調的是表現、抒情、言志;而西方強調的是再現、模仿、寫實。這是一個很大的不同。中國的藝術注重表現藝術家的情感。
  • 明天上午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8月5日 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觀看方式一、直播時間8月5日(本周三)上午9:30二、直播平臺光明網微博光明網微博是國家雙創示範基地示範點、國家教學成果獎獲得高校、國家第一批教育信息化優秀高校、教育部-中興通訊ICT產教融合創新基地合作院校和福建省首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 學校堅持「面向產業、服務地方」,以工為主,工、經、管、藝等多學科協調發展。
  • 以考古為依託涵育文化自信-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論壇】      9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
  • 青少年題材影視劇成長的煩惱-光明日報-光明網
    【文藝觀潮】     又是一年開學季,各種有關青少年教育的話題再度成為大眾文化語境中容易引發共鳴的熱點。 從現實出發扭轉作品平庸浮華趨勢     梳理青少年題材影視劇中的經典之作,我們發現成功案例總是圍繞著如何用不斷創新的藝術表現手法、真實可信的故事人物,去展現青少年群體在不同人生境遇中面臨挑戰時所作出的反應和付出的努力
  • 從「豆腐」「玫瑰」發端的特色文化村-光明日報-光明網
    【社區宣傳思想文化工作 中宣部宣教局、光明日報合辦】     北京市密雲區巨各莊鎮的蔡家窪村,身兼「北京最美鄉村」「中國最有魅力休閒鄉村」兩大美譽。2014年,北京在全市範圍內開展特色文化試點村活動,蔡家窪村又躋身首都特色文化村行列。     日前,記者在蔡家窪村採訪了解到,接連而來的榮譽竟全部發端於「做豆腐」「種玫瑰」等鄉土實踐。
  • 文化在校園是什麼?-光明日報-光明網
    文化,是悄然綻放的「花之盛宴」,在歷史長河中,為古文明與現代文化的「吻合」找準了「接入點」;文化在地域,能構建風格迥異的地域韻味;文化在城市,是整座城呼吸的「文明氧吧」。那麼,文化在大學校園是什麼?帶著疑問,記者來到南京師範大學,在這裡找到了答案。
  • 提升原創力 推動文藝創新-光明日報-光明網
    要以精湛的藝術和多樣的手法反映社會生活和時代旋律,才能為時代畫像、為時代立傳、為時代明德。」李掖平委員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這就要求文藝工作者創作時要有正確的思想導向,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懷。廣大文藝工作者要在創作中培養自己的腳力、眼力、腦力、筆力,堅持實地調研,堅持深入基層,描繪新時代的絢麗畫卷,傳達人民的願望呼聲。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紅色的喜悅-光明日報-光明網
    無論是慶典、閱兵還是國慶期間的其他各種慶祝活動,都為畫家們用藝術表達對祖國的祝福,提供了源源不斷的靈感和素材。    從1952年董希文繪製的《開國大典》,到1961年陳菊仙創作的《祖國頌》,從2009年唐勇力創作的《新中國誕生》,到2014年李成民繪製的《開國大典 人民萬歲》,新中國誕生至今,每一個國慶日的喜悅心情,都被一代代畫家不斷地回顧著,記錄著。
  • 傳承民樂精髓,感受民樂文化
    12月28日19時30分,一場別開生面的新年祝福將在河南藝術中心大劇院與河南人民如約而至。屆時,光大銀行鄭州分行將聯合中國廣播民族樂團共同推出一臺名為《國樂錦繡》新年民族交響音樂會。本次新年音樂會將集中展現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和中國民族音樂魅力,以合奏、獨奏、重奏等多種藝術形式全方位展現,演出曲目將由經典曲目及原創民族音樂組成。
  • 通識教育對藝術人才培養的作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基於多年的教學實踐,筆者對通識教育的積極作用感受頗深,並認為,當前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中普遍存在的單一學科傾向已嚴重製約了該專業的健康發展。而引入通識教育,將有助於拓寬學生的知識結構,強化學生的人文精神,將他們培養成素質全面的創新型人才。    受傳統的「培養專業化人才」思維的影響,我國藝術設計人才的培養模式一直以來都比較單一。
  • 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走進福州外語外貿學院等高校
    【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光明日報記者 晉浩天、鄧暉8月7日,「2020高校招生服務光明大直播」全媒體團隊走進福州外語外貿學院、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直播觀看量分別為93.3萬人次、29.7萬人次。
  • 這裡的公園不一般-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了順應城市居民對文化生活的需求,根據武漢市共治、共享、共創城市治理工作格局的部署,公園積極開展管理服務創新,激活城市公共空間。」武漢市委宣傳部部長李述永介紹,武漢市組建了「武漢公園客」團隊,策劃推出「美好生活共享空間」,選聘市民園長和特邀管理員共410人次,舉辦公園大課堂、公園美術館、生態花巢等開創性工作,從引導市民參與管理、拓展自然教育功能、激發文化創意活力三個層面創新服務管理模式,為市民提供全齡段、多維度、立體式公共服務,將城市公園打造成為滿足廣大市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共治、共享、共創空間和精神家園。
  • 聯想拜博口腔:仁愛的秉持和堅守-光明日報-光明網
    聯想拜博口腔醫療集團創始人、董事長、總裁黎昌仁表示,企業文化是企業的信仰與精神,堅守厚德與誠信,拜博以仁愛之心經營這份事業。形象、生動地詮釋了拜博企業精神:厚德、進取、創新、奉獻。有一份自己熱愛的事業並為之而努力是很多人的夢想。李玲笑著說,她的夢想在這裡都實現了。     融攝國學精髓,拜博集團鍛造管理者與員工「五德做人」的品格。五德者,仁、義、禮、智、信。厚德,是聯想拜博最強調的企業精神。
  • 詩詞的當代價值、創新與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該書收錄了作者30多年來從事中華詩詞創作、評論、出版以及詩體探索的重要成果,集中探討了中華詩詞創新發展進程中的各種現象,是當代詩詞評論與研究的重要收穫。全書分為說言志、說經典、說毛詩、說名家、說鑑賞、說創新、說入史、說詩話、說詩法等九個部分,內容翔實,意蘊深厚,論述精微,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與重要的實踐價值。
  • 光明網:做好傳統文化 在網民中豎起一面旗幟
    光明網 副總編輯張寧   非常高興能夠藉此機會介紹一下光明網近一年以來關於「淨化網絡語言」、「講好中國故事」、「傳播網際網路正能量」等一系列的活動,以及我們與「子曰師說」訂閱號精誠合作、精心推出的弘揚傳統文化和國學知識的一些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