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的當代價值、創新與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6 光明數字報

    【讀書者說】

 

    新時期以來,詩詞組織如雨後春筍,詩詞活動此起彼伏,詩詞創作、發表與出版如火如荼。同時,形形色色的傳統詩歌體式如古體詩、近體詩、詞、散曲等,在「中華詩詞」的總名之下,日益受到詩詞愛好者和社會各界的關注,但「詩歌」的名義卻似乎始終為新詩所「霸佔」。在這樣的時代語境之下,王國欽的《知時齋說詩》出版。該書收錄了作者30多年來從事中華詩詞創作、評論、出版以及詩體探索的重要成果,集中探討了中華詩詞創新發展進程中的各種現象,是當代詩詞評論與研究的重要收穫。全書分為說言志、說經典、說毛詩、說名家、說鑑賞、說創新、說入史、說詩話、說詩法等九個部分,內容翔實,意蘊深厚,論述精微,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與重要的實踐價值。

 

    簡言之,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關於詩詞時代價值的重新體認。新時期新詩寫作中,朦朧詩、先鋒詩歌、第三代詩歌等諸種流派各自極一時之盛,純詩寫作、個人性寫作、草根性寫作等次第爭勝。與此相應,詩詞普及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而假、大、空的標語口號化寫作現象也日益嚴重,舊體詩詞過時論甚囂塵上。在這本書中,王國欽擱置各種爭論,截斷眾流,從社會功能角度探討詩歌價值,認為「詩人當然可以並且應該抒發自己的真情實感,當然可以並且應該歌吟大自然的花鳥蟲魚、春夏秋冬。但從中華詩歌煌煌數千年的發展來看,詩歌從來沒有遠離過時政。詩人,天生就是時代的歌者,而絕不是旁觀者。詩歌的存在,肯定是與時代之命運、與人民之生活息息相關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他提出「詩是一個時代的不死靈魂」「詩人是其所處時代的社會良心」等論斷,並理直氣壯地把白居易的名言改為「文章合為國而著,歌詩當為民而作」。為國為民,洵為被時下詩歌研究而忽略了的歷代優秀詩歌的重要方面。在《不學詩,無以言》中,王國欽將詩詞的時代價值高度凝練為如下幾點:歷代廉政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歷代愛國主義思想的一個重要載體、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一個重要抒情形式、黨和國家領導人文化素質的一種良好體現、做好民族統戰工作的一種特殊方式、弘揚祖國先進文化的一種最佳選擇。可以說,這些內容把詩詞的時代功能概括無遺。而「中華詩詞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力量」之說,高屋建瓴地指出當代詩詞存在的社會意義與社會價值,論證了詩詞創作與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密切聯繫。

 

    第二,關於詩詞體式創新的獨到探索。自從近代黃遵憲、梁啓超、譚嗣同等倡導「詩界革命」以來,詩人和詩論家們一直在不斷地摸索著詩體創新之路。雖然後來的發展是胡適等新文化運動先驅者提倡的白話體新詩一騎絕塵,獨佔了現當代詩歌史和詩歌理論史,其實,舊體詩領域的詩體探索一直不絕如縷。王國欽熟諳現當代詩體創新探索之得失,明確提出「度詞」的概念,他不僅致力於實驗性創作,而且不斷進行理論探討,先後撰寫了《度詞:為自度曲正名的最佳選擇》《度詞:當代詩詞創新中的技術革命》等系列論文,對度詞的身份定位與創作技巧,進行了一系列創新性闡發。在他看來,「度詞」不是新詩的格律化,而是以中華詩詞為基礎的新體格律詩。相對於散曲的俚俗,度詞帶有雅化的傾向。關於度詞的文體特徵,王國欽認為,「度詞將宋詞的平仄協調、句法有序、音韻有度、可以分片等基本因素,與新詩的語言靈活、章法自由等主要特質,進行了一次恰當、成功的藝術嫁接」,這與前人多有探索的「解放詞」,即採用傳統詞牌而放寬聲韻格律相比,是一種更加靈活與更加務實的策略,從而避免了把詞牌《滿江紅》寫成《滿江黑》、把詞牌《聲聲慢》寫成《聲聲快》之類的誤區。王國欽還認為:「古人所謂自度曲,實際上就是擺脫固定詞譜而自行創製的另體新詞,而曲,僅僅是樂曲意義上的曲調。」如果從詞的創作角度而言,自度曲是在「倚聲填詞」之外採用「先詞後曲」的另一種創作方式,也是一種新創詞調的方式。不過,在音樂之中,歌詞始終從屬於樂曲,所以不稱自度詞而稱自度曲。而擺脫了固有詞譜限制的「度詞」,可以自命詞牌,也可以即事命題,是一種「似詞又不是詞,形似而神益似」的文學樣式。自命詞牌,是從形式上向詞靠攏;即事命題,是本質上傳承了唐代「新樂府」表現時代風貌的精神。「度詞倡導每一首作品都具有形式上的獨創性」,既避免了走原來「按譜填詞」的機械化、程式化老路,又可為詩詞創造出一種句式規範而章法自由的創新性詩體。

 

    為呼應當代詩詞界「倡今知古,雙軌並行」的「聲韻改革」,王國欽還在「度詞新詞問題答疑系列」中,撰寫了一篇題為《新詞:一步到位的當代詩詞新品牌》的文章,特別提出了「新詞」的概念。「新詞」沿襲度詞的一般性文體特徵,二者最根本的區別在於押韻與平仄標準——新詞使用新聲韻,而度詞使用舊聲韻即詞韻;新詞採用新聲韻平仄,而度詞採用詞韻平仄。

 

    王國欽的「度詞新詞」,為詩詞創作自由運用現代語言表現現代生活打開了方便之門。在他長達30年的努力下,不僅公開出版了度詞理論探討文論及作品集《春風著意出陽關》,而且不少地方還先後成立了「度詞研究小組」,堅持組織全國性的「度詞新詞大賽」,堅持不懈地予以推廣。

 

    其實,「度詞新詞」的出現有著深厚的詩歌創作土壤。毛澤東曾經提出:「將來趨勢,很可能從民歌中吸引養料和形式,發展成為一套吸引廣大讀者的新體詩歌。」「將來我看是古典同民歌這兩個東西結婚,產生第三個東西。」當代舊體詩領域的各種詩體探索,蓋出於不滿意新詩的過度歐化傾向,很多人都在尋找這「第三個東西」。如自由曲、新曲子詞、俳句、巷中體、新古體詩、六行詩等名目繁多的詩體創新形式是如此,「度詞新詞」也是如此。

 

    第三,關於詩詞發展命運的深切關懷。現當代詩詞雖然號稱「從復甦走向復興」,但因為長期被摒除在學術研究之外,不得不面臨文學地位長期被新詩所遮蔽的現實。因此,詩詞界往往把「入獎、入教、入史」當作決定詩詞前途命運的重要問題。所謂「入獎」,是指爭取舊體詩集進入國家級文學獎如「魯迅文學獎」等,這實際上是個文學界是否承認現當代詩詞「文學」屬性的問題。「入教」(也稱入校),即希望現當代詩詞能與古典詩詞、新詩一道進入學校課程。目前,除了革命領袖和革命烈士詩詞,現當代詩詞實際上是被摒除在基礎教育教學之外的,而「入教」則意味著培養詩詞寫作人才的基礎性問題。詩詞「入史」,即現當代詩詞進入現當代文學史或詩歌史課程,從而改變高校現當代詩歌課程與詩歌研究中那種讓新詩獨享詩史的局面。如果這三個問題不能解決,那麼詩詞的文學地位、學術地位以及寫作傳承都將舉步維艱。「入獎」無論,關於「入教」和「入史」問題,在《知時齋說詩》之中,三致意焉。倡言「入教」,與其空談不如實幹,作者在「說詩法」模塊,就傳統詩歌體式、聲韻、對仗等基本問題中易於混淆之處,給予了要言不煩的析論,即是實實在在的說「入教」。關於「入史」,《知時齋說詩》中有多篇文章觸及這個話題,以《試論「詩詞入史」及與新詩的和諧發展(修訂稿)》的表述最為集中。在這篇文章中,王國欽一連列舉了反對者的種種論調,如「現代文學性」論者、「文學經典」論者、「語體形式」論者、「學術壓迫」論者、「不宜提倡」論者、「死亡之旅」論者、「不能替代」論者、「藝術歧視」論者等等。這些「論者」的立場,一言以蔽之曰「不宜入史」。王國欽對此則一一加以駁論,然後以「和諧共存」的觀點從正面立論,呼籲重建「一個與格律詩詞、白話新詩相互並存、和諧發展的空間」。從詩詞創作者的視野,高調回應學術界關於現當代詩詞是否應當進入文學史的爭論。

 

    《知識齋說詩》所涉及的影響當代詩詞發展的重要問題,當然不止以上三個方面。諸如《讓當代詩詞更有藝術尊嚴》一文,從宏觀的角度關注被長期忽略了的現當代詩詞的藝術性,又如《說毛詩》《說名家》《說鑑賞》等篇章,針對毛澤東詩詞以及當代詩詞創作進行鑑賞與評介,從微觀的角度雄辯地證明了當代詩詞的時代價值與創新性探索的實績,從而揭示了當代詩詞廣闊的創作前景。

 

    (作者:莫真寶,系國務院參事室中華詩詞研究院學術部負責人)

 

相關焦點

  • 培育良好的詩詞文化生態-光明日報-光明網
    幾千年來,作為精神文明的一種方法和工具,中華詩詞不僅激活人們的詩性思維,拓展了民族的生存空間與精神空間,同時它又啟迪人生智慧,培養了人格操守,助推了中華文明的偉大進程。我們完全可以說,一部中華文明史,就是一部中華詩詞史。     從文化的角度看詩詞,我們必然看到詩詞的當代價值。詩詞的社會正能量無時無刻不在解放。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每天定時線上的「朝會」不僅討論選題,而且確定評論的立意、切入點和主要觀點,通過集體討論確保每篇評論的觀點符合光明媒體的價值、品格和情懷。同時,加大採編發和推送力度,在傳統厚勢領域保持輿論引導力。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6月16日致《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賀信中明確指示,《光明日報》要「堅守思想文化大報定位,堅持守正創新,構建全媒體傳播格局」,要繼續「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光明日報》數十年來與知識界有著深厚情感與密切聯繫,但在新媒體格局下,如何建設有效服務廣大知識界的新型平臺,是光明日報融媒體發展必須解決的問題。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紀念列寧誕辰150周年|光明日報:列寧國家制度創新思想及其當代價值
    在列寧誕辰150周年之際,立足新時代的歷史方位,重溫列寧關於社會主義國家「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制度創新思想,挖掘和把握其當代價值,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列寧「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國家制度創新思想十月革命勝利後,如何進行社會主義國家制度建設和國家治理,是一個全新課題,沒有現成經驗。
  • 孟子公開課課程安排-光明日報-光明網
    主辦單位:山東師範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   鄒城市人民政府、光明日報國學版     授課地點:鄒城市擇鄰山莊會議中心    第一講 從孔子到孟子(2013年4月27日上午)    主講人:牟鍾鑑(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教學學院教授
  • 訓詁學及其在當代的發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中國典籍有幾千年的歷史了,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在沒有印刷術的時候,書籍都是一卷、一本傳抄的,整理起來沒有科學的辦法是不能得其真的,形音義各自都有發展,還存在方言分歧,讀典籍會遇到很多問題。文字和音韻各自也有自己的難度,但訓詁學離了這兩門不完整。除此之外,還要懂得目錄學、校勘學等文獻學的知識和操作方法。
  • 也說東坡詩詞-光明日報-光明網
    【其詩】       蘇軾的詩詞水準公認非常之高,王國維說:「三代以下之詩人,無過莊子、淵明、子美、子瞻者。」蘇軾被王國維列為與莊子、陶淵明、杜甫同列的「一線」詩人。不過今天翻蘇軾詩詞,精彩的篇章固然比比皆是,但似乎寫作並不費力,很少給人一種苦心孤詣的感覺。    同時代的王安石,有一則著名的鍊字故事。據《容齋隨筆》記載,王安石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這個「綠」字,王一開始寫的是「到」,後改成了「過」,再改成了「入」「滿」等等,改了十多次,最後改成了「綠」。
  • 一筆珍貴的遺產-光明日報-光明網
    曹辛華(上海大學文學院教授)    主持人:    潘百齊(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教授)    地點:    南京師範大學隨園校區100號樓二樓會議廳    主持人:《光明日報·文學遺產》專刊復刊以來,以「追蹤學術前沿,引領學術風氣,回應社會關切,促進學術發展」為宗旨,立足於中國文學本位立場,組織了多次對話,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中的一些重要問題進行了系統的討論。
  •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學 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光明日報-光明網
    成立社會學院,與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作為新型智庫一體化建設,這是北師大響應國家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部署,貫徹落實《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大體制創新。
  • 光明網《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專欄匯聚正能量聲音
    這首《全民抗疫》來自光明網《詩援武漢 共抗疫情》專欄。1月28日以來,光明網在中華詩詞學會、野草詩社等團體的支持下,陸續發表原創詩詞、詩歌作品200餘首,並在光明網、今日頭條頭條號、喜馬拉雅FM等平臺同步推出音頻專輯,以滿懷的豪情與溫情為「逆行者」們喝彩、點讚,為祖國祈願、祝福。
  • 「相向而行」之誤用-光明日報-光明網
    在當代「相向而行」常被用於外交場合,如:「中方願意與日方相向而行,共同推動兩國關係回到健康、穩定的發展軌道」(《光明日報》)、「要推動中日關係進一步改善,需要日方同中方相向而行」(《人民日報·海外版》)。
  • 明天上午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泉州信息工程學院!
    >8月5日 9:30光明日報帶你走進觀看方式一、直播時間8月5日(本周三)上午9:30二、直播平臺光明網微博直播會帶大家走進中德(福建)教育合作與發展中心、圖書館、泉州市智能製造公共實訓基地、半月湖、實驗實訓綜合樓、學生發展中心、餐廳、公寓等近距離感受泉信校園生活
  • 《中國油畫史》的價值與意義-光明日報-光明網
    劉淳完成了一部50萬字、800餘幅油畫作品的《中國油畫史》,他歷經五載的時間進行研究考證,查閱了上千萬字的文獻材料,第一次系統全面地梳理總結了中國油畫的發展歷史。該書具有較高的史料、學術、欣賞及收藏價值,為渴望學習了解和研究中國油畫史的讀者提供了難得的文本。
  • 當代傳統詩詞:光景常新引人奮進的民族精神符號
    中華詩詞具有深刻的當代價值 中華詩詞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強大的政治影響力、思想凝聚力、道德規範力和藝術感化力,具有鼓舞人心、催人奮進的精神力量,具有潛移默化的道德教化作用,其當代價值是與會者討論的中心議題。 中華詩詞的當代價值使其具有無可替代性。
  • 從家庭「小帳本」看發展大圖景-光明日報-光明網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0年新年賀詞中指出,2019年,「高質量發展平穩推進,我國國內生產總值預計將接近100萬億元人民幣、人均將邁上1萬美元的臺階。」面對韌性十足、充滿活力的中國經濟,一冊冊家庭「小帳本」記錄了怎樣的時代變遷,折射出群眾生活、國民經濟的哪些變化?未來該如何保障「安心帳本」、提升實現全面小康後的幸福感?光明智庫邀請專家為您解析。
  • 南戲的歷史地位與文化價值-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部著作內容包括南戲的起源、聲腔、術語、戲文方言等,也包括一部分具體劇目,具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在有關南戲乃至整個戲曲發展史的研究上,能夠不斷地給予我們啟示和幫助。    第一,關於南戲起源時間的探討。根據《南詞敘錄》中的記載,共出現了兩個時間點:一是「始於宋光宗朝」;二是「宣和間已濫觴,甚盛行則自南渡」。
  • 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意義
    新華社發如何理解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意義,特別是幫助新時代中國青年正確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時代價值及其內在邏輯,並樹立遠大理想,都是至關重要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遠影響」,強調要「講清楚為什麼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具有如此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講清楚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夠成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指導思想,講清楚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擔負起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講清楚為什麼社會主義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並不斷完善發展
  • 樂見傳統詩詞成文化新潮-光明日報-光明網
    的確,傳統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張名片,正以其穿越時空的強大生命力和藝術感召力,受到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在全國形成了以古詩詞為代表的古典文化新潮流。令人欣喜的是,在這一文化潮流中,青少年逐漸成為主力,在掀起一波波「詩詞學習熱」的同時,又掀起一波波「詩詞創作熱」,越來越多年輕人熱衷於寫作傳統詩詞。    傳統文化一度遭到冷遇,但舊體詩詞仍在頑強生存。
  • 與共和國同行 在新時代閃耀 ——寫在《光明日報》創刊70周年之際
    一張與時代同頻共振的報紙開拓奮進是《光明日報》的傳統,勇於創新是《光明日報》的基因。《光明日報》事業發展的每一個標誌性足跡,都見證著這家報紙敢為人先、引領發展的開創勇氣——1955年1月1日,《光明日報》率先由文字直排版改為橫排版;1988年12月27日,領風氣之先,全面實行電腦雷射照排和膠印;1991年2月9日,《光明日報》技術改造通過國家驗收,一曲「告別鉛與火,走向光與電」的時代樂章從此奏響,迅即引發了全國報界的響亮合鳴;1995年4月8日,國內首家大型採編工作平臺在光明日報社成功啟用
  • 今天為何要讀經典-光明日報-光明網
    【孔學堂秋季論辯】    時  間:2020年11月5日    主辦單位:光明日報、國際儒學聯合會、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光明網    主 持 人「經典」具有根源性、典範性、權威性和永恆性,或是經過歷史淘汰,優勝出來的被證明是最有價值的特殊文獻,或是對某個領域產生深遠影響的偉大作品。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的中華民族,擁有怎樣的文化經典呢?這些古老的經典對當今中國又有怎樣的現實意義呢?本期孔學堂秋季論辯就圍繞「中華經典及其當代價值」的主題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