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意義

2020-12-13 中國日報網

【專題: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

作者:倪邦文(中央團校黨委書記、共青團中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執委會主任)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深切緬懷了五四先驅崇高的愛國情懷和革命精神,總結了黨和人民探索實現民族復興道路的寶貴經驗,對發揚五四精神,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特別是新時代中國青年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以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追求救國強國真理的進步性、各族各界群眾積極參與的廣泛性,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在「百年追夢路,時代圓夢人」北京大學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青春詩會現場,青年們詩誦祖國,詩誦青春。新華社發

如何理解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意義,特別是幫助新時代中國青年正確理解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時代價值及其內在邏輯,並樹立遠大理想,都是至關重要的。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指出,「要加強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的研究,深刻揭示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深遠影響」,強調要「講清楚為什麼五四運動對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具有如此重大而深遠的影響,講清楚為什麼馬克思主義能夠成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指導思想,講清楚為什麼中國共產黨能夠擔負起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講清楚為什麼社會主義能夠在中國落地生根並不斷完善發展」。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事業的指導思想,中國共產黨成立並擔負起了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社會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並不斷完善發展。五四運動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追求民族獨立和發展進步的歷史進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

南開大學舉辦音樂會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新華社發

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五四運動前,無數志士仁人在失敗中痛苦彷徨,其根本原因在於沒有找到正確的理論。那個時候,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只是零星的傳播。這一時期的馬克思主義只是知識分子介紹的若干西方思想中的一部分,並未引起中國知識分子的普遍關注。

五四運動後,陳獨秀、李大釗等率先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系統的宣傳介紹。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1919年到1920年,包括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等一批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著作陸續出版。《每周評論》《民國日報》等一批報刊也紛紛發表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章。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由理論傳播轉向革命實踐,成為指導中國革命的思想武器,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

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始終把馬克思主義寫在自己的旗幟上,不斷探索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的道路。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用於指導中國革命實踐,領導中國人民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新中國成立以後,順利地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完成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發展了社會主義的經濟、政治和文化,實現了中華民族站起來的偉大飛躍。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人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開闢了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新時期,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團結帶領人民進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偉大實踐,使中國大踏步趕上了時代,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

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當代中國實踐和新時代特徵相結合,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偉大鬥爭、建設偉大工程、推進偉大事業、實現偉大夢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全方位、開創性歷史成就,發生深層次、根本性歷史變革,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五四運動以來的百年,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實踐證明,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思想武器,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馬克思主義以其科學性、真理性、人民性、實踐性、開放性和時代性,指導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推動中國社會取得了巨大的發展進步。

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

五四時期,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通過創辦刊物、組織社團,培養骨幹,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準備。李大釗等人創立的少年中國學會,北大學生鄧中夏等人組建的平民教育講演團,毛澤東等人在湖南發起的新民學會,周恩來等人在天津成立的覺悟社等,都在五四運動中發揮了廣泛的聯絡作用。先進的知識分子在五四運動中了解到工人階級的疾苦,工人階級也認識了自己的歷史使命,培養了階級覺悟,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做了組織準備。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開天闢地的大事變,它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建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推進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是五四運動以來我國發生的三大歷史性事件,是近代以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三大裡程碑。」這三大裡程碑,源頭在五四運動,關鍵在於中國共產黨。

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在98年波瀾壯闊的歷史進程中,自覺擔負起了領導人民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歷史重任,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為中華民族作出了偉大歷史貢獻。

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28年艱苦卓絕的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推翻了國民黨反動統治,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消滅一切剝削制度,推進了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中國發展富強、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改革開放新的偉大革命,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極大激發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生產力,極大釋放和增強了社會發展活力,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得中國人民謀求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鬥爭有了主心骨,中國人民在精神上由被動轉為主動。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勝利,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歷史的中華民族全面邁向現代化,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

五四運動促使社會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

五四運動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國的傳播開闢了道路,許多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人們從對各種社會思潮、政治主張和政治力量的鑑別中認真思考,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探求改造社會、改造中國新的出路,尋找救國救民的正確道路。

五四運動後,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和觀念,形成了激烈的思想碰撞。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一些先進的中國知識分子決定選擇走俄國人的路,將社會主義作為解決中國社會問題的濟世良方。中國共產黨成立後,團結帶領人民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完善。改革開放後,我們成功開創並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的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從縱向看,我國GDP的總量從1978年的3679億元,增加到了2018年的超過90萬億元,約佔全球的16%。中國已經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第一大國、貨物貿易第一大國,多年來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30%,對穩定全球經濟起到了決定性作用。快速發展惠及人民,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發生了日新月異的巨大變化。我們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不動搖,勇敢推進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文化創新以及各方面創新,不斷賦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以鮮明的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民族特色、時代特色,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以不可辯駁的事實彰顯了科學社會主義的鮮活生命力,社會主義的偉大旗幟始終在中國大地上高高飄揚!

面向世界,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正在惠及全球,推動構建人體命運共同體的構想已經寫入了聯合國的決議。中國不僅為世界貢獻了經濟增長、和平發展、公平正義的力量,還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的快速發展進步,使具有500年歷史的社會主義主張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成功開闢出具有高度現實性和可行性的正確道路,讓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這些舉世無雙的成就,證明了新中國的綜合國力、國際地位、國際競爭力已經顯著提高,與五四運動發生前後民生困苦、落後挨打的舊中國相比,新中國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歷史深刻表明,只要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勇於為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奮鬥犧牲,我們的國家就一定能夠走向富強,我們的民族就一定能夠實現偉大復興!」「無論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中國青年始終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先鋒力量!」新時代中國青年要進一步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以史為鑑、以史為師,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不斷開拓創新、奮發有為。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08日 0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相關焦點

  • 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
    五四運動狂飆般的吶喊聲早已散去,五四運動精神卻一直沉浸在中華民族奮鬥的血脈裡。今年是五四運動100周年,我們回望那段歷史,重溫100年前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加深對五四運動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的認識,可以更好推動新時代中國青年繼承五四精神,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 郝貴生 | 關於「五四」精神及意義的幾點思考 ——紀念五四運動101周年
    去年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時,筆者寫了一篇長文《「五四運動」的當代現實意義》(見附文連結),又一年過去了,想就「五四運動」的精神實質和當代意義再談幾點思考。一、「五四運動」精神和意義的適用範圍究竟是什麼?
  • 寒竹:五四運動對「現代中國」的奠基性意義
    【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寒竹】 從宏觀歷史的發展進程看,五四運動是中國從近代步入現代的轉折點。 自鴉片戰爭以降,中國遭遇到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傳統農耕社會的自然發展過程在西方列強的入侵下被迫中斷,中國由此進入了對外抵禦強敵入侵,對內進行社會變革的近代歷史。
  • 翻譯精神與五四運動——試論翻譯之於五四運動的意義
    本文聚焦翻譯與五四運動的關係,從語言、文學、文化、思想層面展開思考,就翻譯與五四運動的深刻聯繫以及翻譯對五四運動的直接與間接的影響進行探討,繼而從翻譯的開放與創造精神出發,就翻譯之於五四運動的意義作了概要性評述。 關鍵詞:翻譯;五四運動;精神;影響;意義 今年,是五四運動一百周年。
  • 五四特輯 | 五四星火: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
    「五四運動的傑出的歷史意義,在於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五四運動是一次真正的群眾運動,這是它比辛亥革命大大向前跨進了一步的地方。正是五四運動中,中國的無產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對於這場鬥爭的勝利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 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徵文優秀範文 五四運動100年演講稿模板
    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紀念五四運動、發揚五四精神,必須加強對五四運動和五四精神的研究,以引導廣大青年在五四精神激勵下,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鬥。這為深刻理解和把握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和時代價值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保護歷史才會留住根脈,傳承精神才能開創未來。
  • 五四運動100周年重要講話學習心得 觀看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有感
    4月30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高度評價五四運動的歷史意義,深情寄語當代青年,要求用極大力量做好青年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在大會上向全國各族青年致以節日的熱烈祝賀。  五四前夕激情似火,生機勃勃。
  • 九三學社紀念五四運動一百周年座談會在北京大學舉行
    劉玉村在致辭中指出,百年前發生的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是中國近現代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經過百年的沉澱,「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五四精神已深入人心,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北京大學是五四運動的策源地,馬克思主義最早在中國的傳播和中國共產黨早期的活動更是和北京大學密切相關。100多年來,北京大學的發展始終與國家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連。
  •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
    該書提綱挈領,以點帶面,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鮮明特色。人民網理論頻道節選其中篇章連載,以饗讀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富裕中國、強盛中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順利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不斷開闢中國發展進步的新天地。
  • ...史志】「一一·九」運動與五四運動:作為比較研究的價值與意義
    歷史上傳統的觀點將五四運動定性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現在也有觀點認為,五四運動的意義不僅在於引起了思想、文化的顛覆性變化,更在於民眾主體力量革命性增強,引發了全體社會全方位的重大轉型,尤其是隨著中國的和平崛起,五四運動的意義不再局限於引起東亞地區性政治格局顛覆性變化,而是引發了持久、廣泛的國際影響,左右了世界政治格局和歷史走向,因此稱之為「五四革命
  •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
    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  歷史是最好的老師,它忠實地記錄下每一個國家走過的足跡,也給每一個國家未來的發展提供啟示。  回眸百年歷史,我們清晰地看到,五四運動作為一場「偉大愛國革命運動」、「偉大社會革命運動」、「偉大思想啟蒙運動和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重大意義。
  •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_國內...
    該書提綱挈領,以點帶面,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鮮明特色。人民網理論頻道節選其中篇章連載,以饗讀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富裕中國、強盛中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順利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不斷開闢中國發展進步的新天地。
  • 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進步的根本方向-新聞...
    該書提綱挈領,以點帶面,深入闡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鮮明特色。人民網理論頻道節選其中篇章連載,以饗讀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發展中國、穩定中國、富裕中國、強盛中國的必由之路,也是實現中國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只有毫不動搖地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順利推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不斷開闢中國發展進步的新天地。
  • 五四運動,留學生激情燃燒的歲月
    在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五四運動以全民族的力量高舉起愛國主義的偉大旗幟,以全民族的行動激發了追求真理、追求進步的偉大覺醒,以全民族的搏擊培育了永久奮鬥的偉大傳統。以被毛澤東譽為「五四運動時期的總司令」陳獨秀為代表的歸國留學人員掀起的五四運動,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幹部上的準備,為新的革命力量、革命文化、革命鬥爭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這是留學事業的榮光,更是新時代留學事業的使命。
  • 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感悟心得一覽 五四運動一百周年感想
    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學等13所北京高校3000餘名學生高喊「外爭主權、內除國賊」的口號走上街頭,為拯救民族危亡奔走呼號,中國近代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五四運動轟轟烈烈地爆發了!運動浪潮迅速席捲全國,一時間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全民族高漲的愛國主義熱情,在沉沉黑夜中,點燃了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希望火種!從此,中國革命翻開新的篇章,中國歷史進入新的階段!
  • 學者上海聚焦歷史進程中的翻譯:五四運動根本改變中國翻譯思想
    近代中國,西學東漸,翻譯發揮了重大作用。「歷史進程中的翻譯——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暨第三屆《外國語》翻譯研究高層論壇」4日舉行,以紀念五四運動100周年。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藍紅軍教授當日指出,一百年前的五四運動被視作傳統和現代的分水嶺,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翻譯思想,對中國社會產生全方位的衝擊和影響。他認為,五四以後,中國翻譯思想開始呈現質的變化。
  • 論中國當代油畫發展現狀,中國當代油畫多元化發展形成因素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在文化開放的同時,也受到越來越多外國文化的挑戰,形成了帶有中國藝術特色的中國當代藝術思潮,這是對中國的社會文化進行了探索與創造。改革開放,使得中國的社會經濟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文化也自然而然地發生變化,當然也包括油畫藝術的發展。
  • 五四運動:文藝復興?啟蒙運動?
    而在「五四」時期,中國的經濟也從中世紀狀況發展到資本主義狀況,並提出了類似的文化上的要求。但由於現代歐洲文化比古代中國文化更為先進,因此把前者移植到中國比復活後者更好。儘管如此,在他們看來,五四運動的基本性質依然是一場文藝復興運動。
  • 五四運動
    五四運動直接影響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和發展,中國共產黨黨史一般將其定義為"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運動"(注意這裡的"封建"一詞是泛化的封建觀),並以此運動作為舊民主主義革命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分水嶺。社團組織在民國的發展,包括少年中國學會、工學會、新民學會、新潮社、平民教育講演團、工讀互助團等等,為五四運動在全國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外爭國權,內懲國賊」是其鬥爭目標,它標誌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工人階級參加起了重大作用。高等教育發展:中國的科舉制度在清末「新政」中,因學習西方及日本學制而改變,於1905年被廢除。到了民初,高等教育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 中國兒童文學的歷史與發展,五四運動是分水嶺,周作人功不可沒
    相比較於世界兒童文學幾百年的歷史,中國兒童文學仿佛還是剛剛開始上路的孩童。研究中國兒童文學的歷史發展,發現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運動,不僅改變了中國社會發展,更改變了中國兒童文學幾千年以來的落後局面,開創了中國兒童文學的新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