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社會學院成立大會暨新型社會治理智庫建設研討會。成立社會學院,與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作為新型智庫一體化建設,這是北師大響應國家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和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戰略部署,貫徹落實《關於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意見》,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重大體制創新。
一、打造新型社會治理智庫
與會專家指出,高校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新型社會治理智庫是高校系統面向國家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戰略需求的重要探索和實踐。主要應把握以下關鍵點:
第一,新型社會治理智庫建設的主線脈絡,是緊緊圍繞國家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正確處理好理論、方法、歷史與實踐的關係。要重視社會治理的基礎理論研究,這具有填補空白的重大價值和意義,不容忽視;要對現實生活中正在生機蓬勃、熱火朝天開展的社會治理實踐進行細緻調查和研究;要重視歷史研究和比較研究,特別是跨國比較研究;既要借鑑古今中外社會治理智慧和經驗,也要認真汲取其教訓;要更多地開展公共政策與制度建設研究。
第二,新型社會治理智庫建設的重點難點,在於提高「四個能力」。所謂「四個能力」,就是要以問題需求為導向,提高依法治理的能力、源頭治理的能力、系統治理的能力和綜合治理的能力。
第三,新型社會治理智庫建設的關鍵環節,在於其特色優勢。高校智庫建設要避免一窩蜂上,要克服同質化重複建設,走異質化發展之路;要明晰智庫的服務對象和坐標系,切不可太散、太亂、太淺,只有鎖定目標、定位精準,才能百發百中;要發揮多學科、跨學科優勢,形成鮮明學科特色;要形成科學研究、求真務實的學風;要學會處理與政府部門之間的關係,形成知識與權力的良性對話;要打通官商學通道,建立中國特色旋轉門制度;要走向國際,發出中國聲音。
第四,新型社會治理智庫建設的根本標準,在於績效、療效,更在於貢獻力。高校智庫不僅要建「庫」,不僅要培養「人」,更要出「智」,智、庫、人應當做到三位一體;要以提高建言獻策的質量為根本依歸,寫出的成果一定要「接地氣」,政府信得過、用得上。說到底,如果投入很多,但沒有療效、沒有貢獻,沒有顯示出影響力就等於「空庫」、「紙庫」;要有遠見和預見性,切忌短視、功利;要有卓越的智庫人才,特別是做大戰略、大文章的高端人才。
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學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社會學在問題、概念、陳述、論述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色,應形成內容和形式都相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學。
中國社會學始終與現實社會問題緊密相連。經世致用是中國社會學一貫秉持的學術傳統。面對近現代和當代中國所經歷的空前、廣泛和深刻的巨大變革,特別是社會經濟領域湧現的一系列複雜的矛盾、問題和挑戰,中國社會學都直面應對,努力作出理論回答、提供有效解決方案。問題導向、實踐導向是中國社會學最大的優勢、特色和品格。實踐呼喚理論,並推動理論的發展。
中國社會學始終與本土化創造緊密相連。社會學雖是西方舶來品,但自進入中國之始,就從未放棄過其本土化追求。田野調查是社會學的拿手絕活。20世紀20-30年代,以吳文藻、孫本文、陳達、李景漢、潘光旦等為代表的老一輩社會學家發起「社會學中國化」運動。20世紀80年代後,中國社會學在改革開放實踐中逐漸形成自身特色,並進行深度反思和本土化,其重要表現就是一些社會學家開始嘗試運用中國社會自己的概念來解釋和理解中國社會的問題,並運用中國社會的經驗材料來構建中國社會學自己的概念和理論體系。
三、推動學科建設與智庫建設協同發展、深度融合
與會專家認為,加強社會學學科,推進社會治理智庫建設有四個基本抓手:一是針對社會治理進行學理把握和邏輯建構,為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理論支撐。在中國要搞好現代社會治理,重點在「社會」這兩個字上,這離不開社會學的研究。二是組織和開展廣泛社會調查。針對基層社會治理實踐進行田野調查,收集和積累大量第一手數據,為科學決策和政策研究提供事實基礎。三是培養社會領域專業人才。高校智庫建設最缺的就是優秀人才。社會學和社會工作培養的專業人才是社會治理智庫建設不可或缺的主體力量。四是開展社會評估和社會規劃。針對民生社會事業工程,開發社會指標,進行社會評估,特別是對社會發展長遠建設進行戰略規劃和謀劃。
(作者單位: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社會管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