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紀念中國倫理學會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國倫理學大會在無錫召開。本屆大會圍繞「倫理學與國家治理」這一主題,設置了一場主題報告會和「倫理學與國家治理」「倫理學基礎理論」「立德樹人」等八個專題論壇。來自全國倫理學界的專家學者,相聚太湖之濱,為國家治理、道德建設提供倫理學智慧方案。
「新時代中國之治,在其本質上是中國共產黨之治,是適合中國國情的科學治理,它內含著中國共產黨歷來崇尚的馬克思主義倫理精神即倫理層面的『應該之治』,而這種倫理應該的治理,依據的是社會主義制度,依靠的是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依託的是德、法並舉方略,依存的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環境,依傍的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合作與發展。這充分展示了新時代中國之治的內在特質和本質特徵。」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小錫指出。
國家治理的特色方略和辯證手法是法、道並舉。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廣東省人口發展研究院研究員程琳琳表示,「以法為主、以德為輔」前提下的德法共治,旨在推動法律秩序向更高水平發展。從高水平的法律秩序向更高水平的道德秩序的秩序迭代過程,意味著公民以道德的義務心態對待法律義務,是國家治理現代化不斷前進的過程。
新時代中國之治的根本性依據是社會主義制度,基礎和動力來自人民的擁護和支持,黨和國家在制度設計與制度完善中高度關注體現民主集中、聚力築夢的制度倫理及其獨特作用。上海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陳東利分析疫情對我國國家治理能力的重大考驗,認為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舉國上下勠力同心,努力控制並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階段,恢復正常的國民生產和人民健康生活,這充分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彰顯了以人為本原則下的生命觀、集體主義原則下的全局觀的倫理價值。
生態環境倫理應居於國家治理倫理層次中的重要地位。山西大學哲學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王繼創表示,現代生態環境危機的產生源於社會生活中人們不正當的實踐方式,偏頗的價值觀念,以及長期以來對人與自然關係的不全面的價值認知。生態倫理學應基於感性人的社會生產實踐和日常社會生活,在生態理性實踐和生態德性養成中建構其理論價值旨趣,而不僅僅是純粹的概念思辨和邏輯推演。
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也均為實現治理目標不可忽視的重要條件。「命運共同體在面對公共突發性危機的時候,它是奉行什麼樣的倫理原則呢?」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院長郭廣銀從命運共同體角度表達了對疫情防控的倫理關切,她認為,任何突發性公共危機事件,都無法迴避共同體與個體、個體與個體之間的利益衝突。在利益衝突的過程中,命運共同體下的人們往往都會選擇犧牲自我的方式來維護共同體價值。
面對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的挑戰,與會學者們一致認為,各國社會應當堅守「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倫理信念,勇敢迎戰「充滿不確定性」的未來。作為倫理學人,在特殊的歷史時期更應肩負起倫理學使命,為人民生命健康、為人類社會的普遍正義和共同幸福而不懈努力。「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學者們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增強溝通交流,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進而為人類文明建設新格局貢獻『中國治理』思想。」中國倫理學會會長萬俊人說。
(本報記者 鄭晉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