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有效供給是全球治理的公共需求-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8 光明數字報

    【文化評析】   

    近日,美國國務院將孔子學院美國中心認定為「外國使團」,對中美合作項目的正常運作進行妖魔化和汙名化,以冷戰思維對語言國際教育進行了幹涉和阻撓。這從另一個角度提醒我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關係的深刻調整,更應堅持開展跨文化溝通、深化國際理解。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戰勝危機,而語言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語言國際教育是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公共需求。

    語言是人類相互溝通理解的鑰匙。從巴別塔傳說到波蘭醫生柴門霍夫創造「世界語」,人類試圖打破語言隔閡、增進相互了解的努力從未停歇。

    語言也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儘管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和歷史環境下形成的,但是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和演變川流不息,不同群體之間彼此的語言學習和使用連綿不絕。

    在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下,學習和使用多種語言的重要性越發凸顯。這對於吸收文明成果、借鑑先進技術、增進國際交往、促進有效溝通、減少認知衝突和提升全球治理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前,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國家需要了解中國實踐、借鑑中國經驗,全球治理效力的提升需要中國提供更多物質性、理念性和制度性的國際公共產品。在此背景下,中文不僅是國際社會認知、理解和享受中國所提供的各類國際公共產品的鑰匙;而且其自身也因各國居民的語言教育和國際交往需求,而正在成為一種國際公共產品。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越來越多的國外大學開設中文院系專業,國際社會對中文的需求持續上漲。中國作為中文的母語國,有責任、有義務為各國民眾學習中文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推動中文的國際有效供給。

    國際公共產品的穩定供給需要巨大成本,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近年來一直在力所能及地保障供給,從不推卸自己的責任。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國際中文教育就是重要途徑之一。

    放眼全球,國際中文教育目前還存在較大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供給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中文學習需求,供給不充分不平衡;另一方面,個性化、差異化和多樣化的語言學習需求與日俱增,對國際中文教育的理念、產品、發展模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成立的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就是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供需發展變化的一種調整與應變。這也意味著,中國將以更優化、更有效的方式向世界提供中文國際公共產品,從而為全球治理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王海蘭,系廣州大學語言服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山東大學孔子學院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光明時評:推動中文有效供給是全球治理的公共需求
    突然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一次大考,更深刻表明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唯有開展跨文化溝通、深化國際理解、團結合作才能戰勝危機。語言在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語言國際教育是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公共需求。
  • 中文有效供給是全球治理的公共需求
    這對於吸收文明成果、借鑑先進技術、增進國際交往、促進有效溝通、減少認知衝突和提升全球治理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當前,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國家需要了解中國實踐、借鑑中國經驗,全球治理效力的提升需要中國提供更多物質性、理念性和制度性的國際公共產品。
  • 張冬梅:實現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供給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公共產品高質量供給、法治人才培養、學生社團、改革開放40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冬梅:實現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供給】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冬梅認為,公共產品的質量對於人們幸福指數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推進公共產品的高質量供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問政智庫 | 許晉銘:全球公共產品供給的理論深意
    Nye)等知名學者指出,國際秩序轉型的關鍵在於新興國家與霸權國家的全球責任交接,當新興崛起國的全球責任缺位,就會引發「金德爾伯格陷阱」。基於歷史類比,他們認為20世紀30年代衰落的英國不願承擔更多全球責任,而新興崛起的美國也對全球治理袖手旁觀,以至於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真空沒有被及時填補,最終引發全球混亂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 王君超:基於公共產品需求的國家治理體系創新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11月20-21日,由人民日報社、清華大學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2020應急管理峰會」在北京人民日報社開幕。
  • 黃石:加強數據安全協同治理
    摘編自《光明日報》  【黃石:加強數據安全協同治理】  湖北省社會治安治理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石認為,面對數據安全領域的諸多挑戰,政府、企業、行業組織需要有效配合,發揮各自優勢,建立適應大數據時代要求的協同治理模式。
  • 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體現全要素特徵-光明日報-光明網
    對此,國際關係學院公共管理系副主任楊華鋒表示,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開始,對治理理論與實踐的探討即由過去主要集中於政治與公共管理領域,迅速向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學科領域拓展,特別是隨著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建設的實踐需求也表現出全要素的特徵。
  • 《光明日報》客戶端時評:建設「韌性社區」,補齊治理「短板」
    2020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 不斷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水平-光明日報-光明網
    人民群眾的現實訴求為「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根本動力,人民美好生活需求的滿足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應有之義。    新時代中國人民更加注重生活質量,人們在提升生活品質的過程中所釋放出的強大需求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源之一。「生活質量」概念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約翰·肯尼思·加爾布雷思在其著作《富裕社會》中提出,主要是對GDP作為國民經濟福利指標進行了修正。
  • 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
    政府對於公共產品的供給與農牧民的實際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公共產品供給某種程度上存在盲目性,西藏農牧民作為農村公共產品的「消費者」,在某種程度上只能被動性地接受供給,而難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選擇。這種供給方式的特點是一旦供給,無論好壞,農民作為消費者都只有接受,存在強制性消費,由此造成公共產品供需的脫節和公共產品供給的低效利用。
  • 光明日報推薦參評2020年中國新聞獎消息通訊類作品《創新服務能力...
    通過發揮信息傳播、輿論引導等媒介作用,媒體始終處在服務國家治理、服務社會建設、服務經濟發展、服務民生改善的重要位置。隨著網際網路、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媒體生態與受眾需求都發生了巨大改變,對媒體服務的深度、廣度、精度等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全程、全息、全員、全效」媒體突破了以往對「全媒體」的單向度理解,賦予媒體融合以跨時空、跨介質、跨主體、跨功能的全新內涵,更具全局視角和戰略高度。
  • 姜曉萍:社會治理是社會各方的責任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社會治理、經濟增長、理論創新、學前教育、休閒農業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姜曉萍:社會治理是社會各方的責任】 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姜曉萍指出,社會治理不只是黨委和政府的責任,而且是社會各方的責任。要堅持黨對社會治理的集中統一領導,更好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為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提供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
  • 新視角:技術性公共物品與制度性公共物品-光明日報-光明網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共經濟學正式引入我國。近年來,學術界對公共物品的研究進入了一個高峰期,但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實踐上,對公共物品的研究與對私人物品的研究相比仍然比較薄弱,還有許多未知領域和未解難題,其中之一就是公共物品的供給與競爭之間的關係問題。
  • 以公共需求為導向創新政府公共服務
    因此,進一步健全政府公共服務職能、有效提升公共服務供給能力已成為一項重大而現實的緊迫任務。  創新政府公共服務的必要性  有利於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穩定。隨著我國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推進,公共服務的供給機制發生較大變化,不同群體獲取公共服務和產品的能力出現較大差異,部分人群獲得公共服務和產品出現一定障礙。尤其是社會弱勢群體由於缺乏有效的需求表達平臺及話語權,導致其公共服務訴求難以得到及時有效滿足。因此,亟需通過創新公共服務保障其基本權益。
  • 光明日報社行政人員招聘公告-光明日報-光明網
    光明日報創刊於1949年6月16日,是中共中央主辦,以知識分子為主要讀者對象的思想文化大報。作為黨中央指導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作為黨和國家聯繫廣大知識分子的橋梁和紐帶,光明日報始終堅持與真理同行,與時代同步,立足知識界、面向全社會,在團結、聯繫、引導、服務知識界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 我國食品安全基本態勢與風險治理-光明日報-光明網
    食品安全問題產生的根源與未來風險治理的難點是什麼?如何有效治理食品安全風險?了解這些問題,全面認識我國食品安全的現實狀況與未來走勢,事關國家發展,更是民心所系。英國經濟學人智庫發布的《2016年全球食品安全指數報告》顯示,在113個被評估的國家中,中國綜合排名位居第42位,總體狀況處於世界中上遊,處在發展中國家前列。可見,「總體穩定、趨勢向好」是目前我國食品安全狀況的基本態勢。
  • 公眾參與視角下提升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對策
    一、公眾參與是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應有之意 (一)公共服務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眾公共服務需求不斷變化和迅速發展,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標準。從實踐來看,公眾對公共服務滿意度長期在低水平徘徊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因素之一。
  • 關於舉辦「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公益活動的啟事-光明日報-光明網
    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時代主旋律,順應教育深化改革發展趨勢,提升校長專業化水平,由光明日報社主辦,《教育家》雜誌社、光明網承辦,《留學》雜誌社、人民教師網協辦的「尋找中國好校長」大型系列公益活動正式啟動。
  • 為國家治理提供倫理學智慧方案-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屆大會圍繞「倫理學與國家治理」這一主題,設置了一場主題報告會和「倫理學與國家治理」「倫理學基礎理論」「立德樹人」等八個專題論壇。來自全國倫理學界的專家學者,相聚太湖之濱,為國家治理、道德建設提供倫理學智慧方案。
  •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學 創新社會治理體系-光明日報-光明網
    一、打造新型社會治理智庫     與會專家指出,高校智庫是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重要組成部分。建設新型社會治理智庫是高校系統面向國家加強社會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戰略需求的重要探索和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