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角:技術性公共物品與制度性公共物品-光明日報-光明網

2020-12-18 光明數字報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共經濟學正式引入我國。近年來,學術界對公共物品的研究進入了一個高峰期,但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實踐上,對公共物品的研究與對私人物品的研究相比仍然比較薄弱,還有許多未知領域和未解難題,其中之一就是公共物品的供給與競爭之間的關係問題。呂振宇同志的新著《公共物品供給與競爭嵌入》(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就是一本研究公共物品供給的專著,值得一讀。

    首先,為了解釋公共物品與競爭的關係,該書對公共物品的概念進行了再定義。早在古典經濟學時期,斯密、穆勒等都論述過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徵和生產、分配、消費的主要過程。但給公共物品下嚴格定義,是上世紀50年代薩繆爾森的貢獻。從那時起,學術界大都在薩繆爾森定義的基礎上使用公共物品的概念,即強調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且在自然屬性的意義上使用。《公共物品供給與競爭嵌入》一書認為,這種定義法的內涵是嚴格的,但卻是不完整的。它的外延不能涵蓋現實中人們使用的各類公共物品。為此,該書提出了技術性公共物品和制度性公共物品的概念。即,公共物品不僅包括薩繆爾森定義的具有自然屬性意義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即技術性公共物品;還包括具有制度屬性意義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即制度性公共物品。

    其次,作者以技術性公共物品和制度性公共物品對應概念的提出為契機,深化了公共物品供給領域嵌入競爭的學理分析。在此之前,學界已有對公共物品領域引入競爭的分析,但因存在概念上的分歧,因而無法解釋:既然具有非排他性,怎樣在供給領域引入競爭因素呢?既然具有非競爭性,為何要引入競爭呢?《公共物品供給與競爭嵌入》一書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作者認為,對於純技術性公共物品而言,引入市場競爭的條件只在提供過程的縱向結構上存在,較為有限;但對於兼有技術性和制度性雙重意義的公共物品,特別是對於制度性公共物品而言,引入市場競爭的邏輯條件和實際操作空間存在於提供過程的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兩個維度上,較為廣泛。

    再次,作者以準公共物品的分析為重點,提出了現實中公共物品供給機制改革創新的思路對策。在現實中,公共物品的主體是所謂準公共物品,因而思路不清、邏輯不準的問題成為公共物品研究中的一大困境。該書引入制度性公共物品的概念後,為傳統的公共物品定義拓展了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公共物品與競爭在理論上存在的悖論。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

相關焦點

  •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費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所謂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並不會影響別人同時消費該產品及其從中獲得的效用,即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為另一個消費者提供這一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
  • 【公基常識小考點】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的區別
    5.公共行政的功能公共行政的功能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可以分為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兩類。與公共物品相對立的是私人物品。二者區分方法有如下兩種。(一)從概念入手私人物品:是市場上提供的,用於個人消費的物品。
  • 區域公共物品視角下的城市群合作治理機制研究
    為此迫切要求建立與區域公共物品自身特徵相契合的供給機制,針對區域公共物品跨越組織性質、跨越地理空間、跨越行政邊界的特徵,構建包括制度保障、公私合作、整體性政府間關係在內的多中心供給方式,並從環境條件、制度設計、組織架構、操作策略和結果評估等環節建立良好的區域合作治理機制,構建城市群區域夥伴關係和實現制度性的集體行動。
  • 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供的全球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純公共物品,即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第二類是俱樂部物品,特點是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可以輕易地做到排他;第三類是共同資源物品,特點是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卻無法有效地排他。
  • 有關公共物品理論的謬誤
    在經濟學中,物品可分為兩類,一為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一為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區別,是基於需求或使用者的角度作出的,而並非指它們在所有權上存有差異。不少人以為私人物品私有、公共物品公有,顯然是顧名思義,受到兩類物品名稱的誤導。  公共物品可以私有。
  • 2020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備考公共物品與財政職能
    4、公共物品供給的制度結構(決策制度、融資制度、生產制度、受益分配製度)。(二)市場與政府的經濟活動範圍1、市場和市場效率(市場和市場系統的含義;市場機制的基本規律:供求規律。)三、常見考題(歷年真題)單項選擇題1.公共物品供給的制度不包括( )。
  • 公共物品和公共資源的排他性與競用性
    到目前為止,討論的對象主要是所謂的「私人物品",即那些在普通的市場上常見的物品、例如,用於吃的水果、用於穿的衣服,以及火車上的座位等等。私人物品具有兩個鮮明的特點。第一是「排他性」:只有對商品支付價格的人才能夠使用該商品;第二是競用性」,如果某人已經使用了某個商品(如某一火車座位),則其他人就不能再同時使用該商品。實際上,市場機只有在具備上述兩個特點的私人物品的場合才真正起作用,才有效率然而,在現實的經濟中,還存在著許許多多不滿足排他性或競用性特點的物品。
  • 微信是否是「公共物品」或「基礎設施」?
    首先,在爭議中,存在「微信具有公共物品、屬於基礎設施等的說法,因此應該大度些」。那麼先分析下,微信是否是」公共物品」或」基礎設施」? 微信是基礎設施嗎? 要明確的是,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中,從來都沒有行政法規確定過即時通信應該由什麼軟體來執行。
  • DeFi協議是全球公共物品,以太坊是協議盆地
    全球公共物品 全球公共產品是公共產品的一種,但是全球公共物品可以惠及所有國家、所有人民、所有世代。全球公共物品的規模,遠遠超出了典型的公共物品。 某些公共物品之所以具備跨越全球、跨越代際的能力,因為它們本質上是「反脆弱」的。
  • 囤積症:向物品尋求安全感-光明日報-光明網
    當我們缺乏對親人的安全依戀時,我們可能會為無生命的物品賦予深刻的意義或人類屬性,以填補這一空白。    我們可能相信,通過身體上的接觸,我們的物品中灌注了自己的本質,而觸摸他人的物品也會讓我們獲取他人的本質。
  • 中文有效供給是全球治理的公共需求-光明日報-光明網
    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戰勝危機,而語言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語言國際教育是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公共需求。    語言是人類相互溝通理解的鑰匙。從巴別塔傳說到波蘭醫生柴門霍夫創造「世界語」,人類試圖打破語言隔閡、增進相互了解的努力從未停歇。    語言也是人類共同的財富。
  • 公共英語的「金課」標-光明日報-光明網
    【思想匯】        教育部有關負責人日前在全國高教廳長和高校本科處長會議上,就如何「打好全面振興本科教育的攻堅戰」提出了2019年要建設3000門「金課」的計劃,並提出「高階性、創新性和挑戰度」是「金課」的三大特點。
  • 李仁君經濟學茶座21||如何看待公共物品提供來源的多源化
    這類物品由於收費通常是比較困難的,所以這類公共物品一旦被生產出來以後,生產者就無法決定誰來消費它,也無法把不付費的人排除在消費範圍之外,這是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特徵;此外,像國防、公路、電視節目這樣的公共產品在消費時又具有這樣的特徵,即一部分人在消費的同時不妨礙另一部分人同時在消費,這是公共物品的非競爭性特徵。
  • 杭州試點智能公共保管箱 快遞等物品可自動存取
    7月16日,杭州市西湖區西溪街道溪畔社區一幢公寓樓內,快遞員通過智能公共保管箱的電腦系統存放快遞。杭州市西湖區目前正在試點智能公共保管箱服務,小區住戶即便不在家也能通過保管箱收取快遞等物品。據了解,試點期間共50組智能公共保管箱將免費為杭州市西湖區40000個社區住戶提供物品保管和快遞接收服務。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 公共事業管理專業畢業論文選題參考
    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研究農村公共物品的供給研究((例如農村公共醫療保障制度和義務教育產品以及大量的農村經濟發展賴以實現的基礎設施等例如農村公共醫療保障制度和義務教育產品以及大量的農村經濟發展賴以實現的基礎設施等公共物品供給中的市場化之路研究2.
  • 馬慶鈺:關於公共服務的解讀
    理論分析框架與定義概括中部分內容不契合的情況,將會引出本文對於傳統公共物品理論完整性的討論與補充觀點。 從實踐看,公共服務的範圍取決於社會成員的公共需求。1954年,他在《公共支出的純粹理論》,[8]歸納了公共物品在消費中的兩個本質特徵:一是非排他性,一是非競爭性。這個歸納成為公共物品的經典定義。 由於在現實中還存在許多「薩繆爾森歸納」不能完全包容的一部分特殊性公共消費的情況,後來的公共選擇學派代表人物布坎南又對其做了重要修補。
  • 張冬梅:實現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供給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公共產品高質量供給、法治人才培養、學生社團、改革開放40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實現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供給,需要轉變政府單邊驅動的公共產品供給體制,以公眾需求為引導,以公眾滿意為宗旨,樹立質量至上的理念,建立供給與需求的良性互動。一是調動需求側的積極性。利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公共產品質量管理系統,讓公眾全過程參與公共產品的供給,以此來推動其高質量供給,形成公眾參與型、協作型的公共產品供給機制。二是提高供給側的效率。
  • 構建多中心的公共管理理論體系
    很多學者試圖通過尋找和回答中國公共管理學的大問題,來推動建立公共管理的理論體系。本文也可以看做是同樣的努力之一。文森特·奧斯特羅姆嘗言,如果要對制度的功效做出判斷,我們必須要清楚地區分制度安排和影響發展機會與可能性的非制度性因素[④]。針對作為制度安排的公共管理而言,筆者認為,要回答上述的問題,我們不能就公共管理而討論公共管理。我們需要將影響因素納入考慮的範圍。
  • 公共經濟學複習資料
    林達爾均衡:如果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按照其所獲得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邊際效益的大小,來捐獻自己應當分擔的公共物品或服務的資金費用,則公共物品或服務的供給量可以達到具有效率的最佳水平。3. 中間投票人定理:如果所有投票人的偏好是單峰的,那麼多數同意規則下,投票的結果是中間投票人最偏好的方案獲勝。
  • 樓道公共空間有人隨意堆放物品 影響他人遭吐槽
    &nbsp&nbsp&nbsp&nbsp天津北方網訊:近日,一些網友吐槽鄰居佔據樓道裡的公共空間擺放自家鞋櫃。既影響了樓道環境,又妨礙他人出行。有人見別人在樓道裡放東西,跟著效仿,也把自家雜物往樓道裡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