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共經濟學正式引入我國。近年來,學術界對公共物品的研究進入了一個高峰期,但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實踐上,對公共物品的研究與對私人物品的研究相比仍然比較薄弱,還有許多未知領域和未解難題,其中之一就是公共物品的供給與競爭之間的關係問題。呂振宇同志的新著《公共物品供給與競爭嵌入》(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就是一本研究公共物品供給的專著,值得一讀。
首先,為了解釋公共物品與競爭的關係,該書對公共物品的概念進行了再定義。早在古典經濟學時期,斯密、穆勒等都論述過公共物品的基本特徵和生產、分配、消費的主要過程。但給公共物品下嚴格定義,是上世紀50年代薩繆爾森的貢獻。從那時起,學術界大都在薩繆爾森定義的基礎上使用公共物品的概念,即強調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且在自然屬性的意義上使用。《公共物品供給與競爭嵌入》一書認為,這種定義法的內涵是嚴格的,但卻是不完整的。它的外延不能涵蓋現實中人們使用的各類公共物品。為此,該書提出了技術性公共物品和制度性公共物品的概念。即,公共物品不僅包括薩繆爾森定義的具有自然屬性意義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即技術性公共物品;還包括具有制度屬性意義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即制度性公共物品。
其次,作者以技術性公共物品和制度性公共物品對應概念的提出為契機,深化了公共物品供給領域嵌入競爭的學理分析。在此之前,學界已有對公共物品領域引入競爭的分析,但因存在概念上的分歧,因而無法解釋:既然具有非排他性,怎樣在供給領域引入競爭因素呢?既然具有非競爭性,為何要引入競爭呢?《公共物品供給與競爭嵌入》一書為這一問題提供了新的分析工具。作者認為,對於純技術性公共物品而言,引入市場競爭的條件只在提供過程的縱向結構上存在,較為有限;但對於兼有技術性和制度性雙重意義的公共物品,特別是對於制度性公共物品而言,引入市場競爭的邏輯條件和實際操作空間存在於提供過程的橫向結構和縱向結構兩個維度上,較為廣泛。
再次,作者以準公共物品的分析為重點,提出了現實中公共物品供給機制改革創新的思路對策。在現實中,公共物品的主體是所謂準公共物品,因而思路不清、邏輯不準的問題成為公共物品研究中的一大困境。該書引入制度性公共物品的概念後,為傳統的公共物品定義拓展了空間,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了公共物品與競爭在理論上存在的悖論。 (作者單位:南開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