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公共物品理論的謬誤

2020-12-25 中國證券網


  □黃 濤

  對公共物品的傳統看法,可疑之處甚多。公共物品收費很困難嗎?與私人物品相比,無疑是這樣。但在現有條件下,排除不付費的使用者(即排他)成本偏高,是個相對的概念。隨著環境變化、技術手段進步,都能降低排他的成本,使收費變得合算起來。

  在經濟學中,物品可分為兩類,一為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一為公共物品(public goods)。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區別,是基於需求或使用者的角度作出的,而並非指它們在所有權上存有差異。不少人以為私人物品私有、公共物品公有,顯然是顧名思義,受到兩類物品名稱的誤導。

  公共物品可以私有。羅納德·科斯教授的考證表明,十七至十八世紀英國的燈塔,多數由私人建造和經營。反過來,私人物品也可以公有。這裡的關鍵,是要看物品的使用是否排他和競爭。

  排他性是說一件物品在有人使用時,其他人就無法使用。比如你吃蘋果,非經允許別人不能同時也吃這個蘋果。競爭性則是說一些人使用某物品,會影響其他人對該物品的使用。仍以吃蘋果為例:兩人分吃一個蘋果,一個人吃得多,另一人就不得不少吃。同時滿足排他性和競爭性的物品,就是私人物品。

  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與上述情形正好相反。你享用國防服務,我也能同樣享用,你的享用對我的享用不會產生任何影響。這是非競爭性。只要我是一國國民,就能享用該國提供的國防服務,不能將我排除在外,即是非排他性。

  非競爭性的出現,源於物品的如下特性:這些物品一旦提供了,就能以極低的邊際成本甚至零邊際成本滿足更多使用者的需求。好比國防體系建成後,多保護一個國民無需額外的成本。同樣,燈塔建造後,多指引一條航船的航行,也不需另行花費成本。至於非排他性,是因為排他的成本太高,而不一定緣於在技術上不可行。

  同時滿足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的物品,被稱為純公共物品,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多見。較為常見的,是僅滿足非排他性而不滿足非競爭性的準公共物品。譬如道路變得擁擠不堪時,每多駛入一輛車,都會加劇街道的擁擠程度,引起其他車輛行駛速度放緩和車主時間成本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道路的使用就是競爭性的。

  但無論怎樣擁擠和競爭,只要供給量不變,公共物品就不會因為擁擠和競爭而變為私人物品(相較而言,對私人物品的需求競爭加劇,會鼓勵生產者多產出,帶來供給的增加)。由此可見,在界定公共物品時,非競爭性不及非排他性來得根本。

  這些都是老生常談。然而,有關公共物品的傳統看法,可疑之處卻甚多。

  其一是公共物品的提供。傳統觀點認為,由於公共物品有排他的困難,使用者總是傾向「搭便車,因而公共物品存在收費的困難。這樣,私人提供公共物品將無利可圖,需要政府協助強行收費。接下去的推論是,與其這樣,不如直接由政府部門來提供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收費很困難嗎?與私人物品相比,無疑是這樣。但在現有的條件下,排除不付費的使用者(即排他)的成本偏高,是個相對的概念。隨著環境變化、技術手段進步,都可能降低排他的成本,使收費變得合算起來。事實上,市場早已發展出多種有效的公共物品收費方法。

  高速公路在入口處設立收費站,不交費不準進入。鋼琴演奏直接收費不便,以出售入場券的方式收費。這種形式的收費,稱為「隔離」。另一種常用的收費方式是「捆綁」,也即將公共物品與容易在市場成交的私人物品捆綁在一起收費。好比學者的思想或通過與勞動力捆綁收取出場費、勞務費,或通過與文章、著作、專利等捆綁收取稿費、版稅。

  當然,不排除一些公共物品,排他的成本過高,收費的困難不易克服,不得不由公共部門提供。不管怎樣,見到公共物品收費困難,就主張一律由政府來提供公共物品,是看對了「病」,卻不懂辨證施治而開錯了「藥」。

  其二是公共物品的收費。公共物品收費,該遵循什麼原則?傳統觀點給出了兩個相互矛盾的結論。一者是實行完全的價格歧視,能收盡收。原因在於,公共物品是不可分的,不同人享用公共物品獲得的邊際效用不同,願意支付的價格也不同。不實行完全的價格歧視,公共物品的提供要打折扣,達不到有效率的結果。

  另一者是不應該收費,免費向大眾提供。這是因為,公共物品多服務一個人的邊際成本為零,而收費的話要排除一部分人的使用,對社會有害無益,因而不應收費。究竟何者較可取呢?不得而知。可以確知的是,從後者出發,必定再次得出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並免費向公眾提供,或由政府資助同時管制價格的結論。

  不妨以火車提供的出行服務為例。火車一旦開行,多容納一位乘客的邊際成本近於零(至少低於平均成本)。若依上述之見,火車票價也應近於零(或低於平均成本)。但近於零或低於平均成本的票價,鐵路公司必然虧損。因此,傳統上認為,政府如不對鐵路公司補貼同時管制票價,就該直接經營這個行業。火車提供的出行服務是公共物品,但火車上的座位卻是私人物品(需求夠多,會以站票等方式增加供應)。以公共物品的分析(姑且不論對錯)號脈私人物品(座位票價),是連「病」也看錯了。

  再進一步,差不多所有在市場成交的物品,都兼具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屬性,諸如鑽石可賞可戴、蘋果可看可吃,皆是這樣的例子。有收費困難嗎?這些公共物品屬性,無一例外都算進了市價中。要政府負責供給嗎?市場已在承擔著這一任務,並且效率更高。

  任何時候都不能低估市場的作用,在公共物品上也不例外。

  (作者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是指公共使用或消費的物品。公共物品是可以供社會成員共同享用的物品,嚴格意義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所謂非競爭性,是指某人對公共物品的消費並不會影響別人同時消費該產品及其從中獲得的效用,即在給定的生產水平下,為另一個消費者提供這一物品所帶來的邊際成本為零。
  • 新視角:技術性公共物品與制度性公共物品-光明日報-光明網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公共經濟學正式引入我國。近年來,學術界對公共物品的研究進入了一個高峰期,但無論在學術上還是實踐上,對公共物品的研究與對私人物品的研究相比仍然比較薄弱,還有許多未知領域和未解難題,其中之一就是公共物品的供給與競爭之間的關係問題。
  • 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供的全球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純公共物品,即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第二類是俱樂部物品,特點是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可以輕易地做到排他;第三類是共同資源物品,特點是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卻無法有效地排他。
  • 李仁君經濟學茶座21||如何看待公共物品提供來源的多源化
    這類物品由於收費通常是比較困難的,所以這類公共物品一旦被生產出來以後,生產者就無法決定誰來消費它,也無法把不付費的人排除在消費範圍之外,這是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特徵;此外,像國防、公路、電視節目這樣的公共產品在消費時又具有這樣的特徵,即一部分人在消費的同時不妨礙另一部分人同時在消費,這是公共物品的非競爭性特徵。
  • 微信是否是「公共物品」或「基礎設施」?
    文|向遠之 近期,有關微信限制抖音授權登陸的新聞引起了很大的風波,認為抖音碰瓷者有之,認為微信一家獨大濫用地位者有之……其中又涉及網際網路開放和壟斷之爭,事情的複雜程度可謂是令人頭痛。 首先,在爭議中,存在「微信具有公共物品、屬於基礎設施等的說法,因此應該大度些」。那麼先分析下,微信是否是」公共物品」或」基礎設施」? 微信是基礎設施嗎? 要明確的是,在網際網路的發展中,從來都沒有行政法規確定過即時通信應該由什麼軟體來執行。
  • 真理與謬誤的區別
    真理只有一個,謬誤卻萬萬千千。真理與謬誤必然是不相容的,謬誤與謬誤之間也不相容。那麼,對任何一個物理現象持有任何一個觀點的人,相信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就必然會把其它觀點視為謬誤,那麼,究竟這個人的觀點是真理還是謬誤?有什麼判斷標準?
  • 構建多中心的公共管理理論體系
    這一理論體系主要包括六大部分,分別是公共管理的多中心框架、公共事物理論、公共價值理論、制度安排理論、公共管理的策略方法和公共管理的治理技術等。二、多中心框架體系的提出與設想在中國的學術概念體系中,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和行政管理等是經常使用的名詞,但人們對他們各自的含義及彼此之前的區別缺乏共識性的理解。基於多中心理論和制度分析與發展框架,我們認為公共管理可以用多種中心的理論模型來分析。
  • 滑坡謬誤的幾點見解,帶你了解滑坡謬誤
    滑坡謬誤的幾點見解,帶你了解滑坡謬誤 什麼是滑坡謬誤(Slippery Slope)?有哪些典型? 滑坡謬誤是非形式邏輯理論下的一個概念,通常也採用非形式的方法來解釋。
  • 李先焜:邏輯中常見的語義謬誤
    二 有關語句的謬誤1.句義含混的謬誤一個句子具有歧義,可能是由於句子裡某個詞的多義性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句子結構的原因造成的。前者我們在歧義的謬誤中講到了。(同上)這些從邏輯上講,都是屬於斷章取義的謬誤。三 有關論證的謬誤1.分稱的謬誤有些屬性只屬於某個集合體而不屬於這個集合體中的個體。
  • 2020年中級經濟師考試《經濟基礎》備考公共物品與財政職能
    1、公共物品及其特徵(含義、特徵)2、公共物品的需求顯示3、公共物品的融資與生產融資:政府融資、私人融資、聯合融資;生產:政府生產、合同外包、特許經營。(三)公共財政的基本職能1、資源配置職能2、收入分配職能3、經濟穩定和發展職能(四)公共選擇與政府失靈1、公共選擇的理論(公共選擇的定義和理論;公共選擇的三大理論基石
  • 【公基常識小考點】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的區別
    5.公共行政的功能公共行政的功能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二、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可以分為純公共物品和準公共物品兩類。與公共物品相對立的是私人物品。二者區分方法有如下兩種。(一)從概念入手私人物品:是市場上提供的,用於個人消費的物品。
  • 邏輯中常見的語義謬誤 | 現在讀書會
    二 有關語句的謬誤1.句義含混的謬誤一個句子具有歧義,可能是由於句子裡某個詞的多義性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句子結構的原因造成的。前者我們在歧義的謬誤中講到了。(同上)這些從邏輯上講,都是屬於斷章取義的謬誤。三 有關論證的謬誤1.分稱的謬誤有些屬性只屬於某個集合體而不屬於這個集合體中的個體。
  • 【漫話統計】賭徒謬誤的統計解析
    古代先哲執著並擅長於通過邏輯和公理證明來獲取真理,卻沒能概括發展出最基本的概率理論,人們對概率理論的探討直至17世紀中葉才初現端倪,真正將概率理論應用於對大量隨機現象進行系統研究的統計學,是近百年發展起來的學科。儘管隨機性的基本原理產生於日常的邏輯,但其導致的許多後果是違反直覺的,應用不慎就會造成許多判斷失誤、決策失當,概率統計中的「賭徒謬誤」就是典型的一例。
  • 「合成謬誤」並非市場失靈
    薩繆爾遜稱此現象為「合成謬誤」。實際上,「合成謬誤」並非錯誤,而是供求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或者說,「合成謬誤」本身就是經濟規律,規律只能利用、不能改變。 薩繆爾遜當年提出「合成謬誤」,目的是要證明市場失靈,因為市場失靈,所以需要政府干預。今天的凱恩斯主義者力主國家幹預,正是基於「合成謬誤」假設。可應當追問的是,「合成謬誤」真會導致市場失靈嗎?
  • 股市裡有趣的「合成謬誤」
    熟悉西方經濟學的人都知道,經濟學中有個「合成謬誤」理論。教科書上常常以這樣的例子來示範「合成謬誤」:A商品供不應求,價格高企,許多商家想趁機擴大產量,以獲取更多的利潤。可是,當產量擴大以後,市場供給就會增加。供大於求的結果是產品價格下降,進而導致商家利潤減少,以至出現虧損等大異其趣的結果。這樣的合成結果完全背離了爭取更多利潤的初衷。
  • 「公共選擇理論」推薦書單
    但如何一個政府官員在任職的時候發現預算有限,這將導致他們下一年的支出就會被削減,因此他就不會讓今年的預算減少,所以這鼓勵著他們的浪費行為。這兩者的不同點在於利潤。值得提及的是公共選擇理論的內容可不僅僅是對那些認為可以通過政府行為修正市場失靈的人的一個有效的自由主義立場的反駁。它被叫做公共選擇理論而不是「政府選擇理論」是有原因的。公共選擇理論並不是自由主義者固有的理論,它超越自由主義。
  • 謬誤造句和解釋_謬誤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謬誤參考例句:1、包含著某些真理因素的謬誤是最危險的。2、真理走到極端便成謬誤。3、真理往往從謬誤中產生。4、不知道謬誤,也不會懂得真理。5、對真理沉默,等於為謬誤吶喊。6、覽鏡能正衣冠納言能改謬誤。7、真理易於從謬誤中產生,難於從混亂中產生。8、圖書館是人類知識與謬誤的寶庫。
  • 高七師:成人自我的邏輯謬誤
    那父母自我還有很多常規的一些方法,這些方法其實都是人們常用的方法,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遇到的方法,但是從理論上來講它並不符合邏輯。 第二個謬誤是滑坡謬誤,是指假設你採取了一個行動,他就會說會引發一系列不可控的,不利的事情,而實際上有些事情是可以防止這些所說的連鎖事件的發生的。 比如說:你可不能讓你的男人掙錢,一旦掙錢了他就會變壞,有可能會去追求別的女人。 這顯然是滑坡理論。
  • 15種常見邏輯謬誤
    08 稻草人謬誤 設立一個根本不存在的靶子進行批判。 10 複雜問題謬誤 在一個向別人提出的問題中悄悄地置入自己的傾向和結論。在問題中暗含某個前提。在誘導採訪中,記者經常使用「複雜問題謬誤」去綁架被採訪者。
  • 從合成謬誤到超級有機體
    一、亞當·斯密眼中的自由市場 被譽為「經濟學之父」的亞當·斯密在古典經濟學理論當中強調了自由市場與自由貿易在經濟活動當中的重要作用每個人對自身利益的追求與公共福祉之間存在著和諧統一的關係,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會自動增加公共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