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15 07:59圖文來源:南京日報
經濟學家研究發現,現實生活中存在大量事與願違的現象:從局部看人們的某種行為是對的,而加總起來的結果卻是錯的。薩繆爾遜稱此現象為「合成謬誤」。實際上,「合成謬誤」並非錯誤,而是供求規律作用的必然結果。或者說,「合成謬誤」本身就是經濟規律,規律只能利用、不能改變。
薩繆爾遜當年提出「合成謬誤」,目的是要證明市場失靈,因為市場失靈,所以需要政府干預。今天的凱恩斯主義者力主國家幹預,正是基於「合成謬誤」假設。可應當追問的是,「合成謬誤」真會導致市場失靈嗎?我認為不會;相反,「合成謬誤」恰恰證明了市場有效。在國家安全、社會公正、公共服務等領域,市場確實會失靈,但不能說「合成謬誤」也是市場失靈。道理很簡單,若不存在「合成謬誤」,供求規律就無法起作用。
經濟學講得清楚,供求規律有兩層含義:一是供求決定價格;二是價格調節供求。舉個例子:某紡織廠為了追求利潤擴大生產,而若所有紡織廠都擴大生產,產品一旦供過於求,價格會下跌,企業會減少生產;若企業都減少生產,產品慢慢供不應求,價格上升,於是企業會增加生產。顯然,這個過程正是市場(價格機制)引導資源配置的過程,怎能說是市場失靈?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副校(院)長 王東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