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評析】
近日,美國國務院將孔子學院美國中心認定為「外國使團」,對中美合作項目的正常運作進行妖魔化和汙名化,以冷戰思維對語言國際教育進行了幹涉和阻撓。這從另一個角度提醒我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關係的深刻調整,更應堅持開展跨文化溝通、深化國際理解。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戰勝危機,而語言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語言國際教育是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公共需求。
語言是人類相互溝通理解的鑰匙。從巴別塔傳說到波蘭醫生柴門霍夫創造「世界語」,人類試圖打破語言隔閡、增進相互了解的努力從未停歇。
語言也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儘管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和歷史環境下形成的,但是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和演變川流不息,不同群體之間彼此的語言學習和使用連綿不絕。
在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下,學習和使用多種語言的重要性越發凸顯。這對於吸收文明成果、借鑑先進技術、增進國際交往、促進有效溝通、減少認知衝突和提升全球治理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前,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國家需要了解中國實踐、借鑑中國經驗,全球治理效力的提升需要中國提供更多物質性、理念性和制度性的國際公共產品。在此背景下,中文不僅是國際社會認知、理解和享受中國所提供的各類國際公共產品的鑰匙;而且其自身也因各國居民的語言教育和國際交往需求,而正在成為一種國際公共產品。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越來越多的國外大學開設中文院系專業,國際社會對中文的需求持續上漲。中國作為中文的母語國,有責任、有義務為各國民眾學習中文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推動中文的國際有效供給。
國際公共產品的穩定供給需要巨大成本,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近年來一直在力所能及地保障供給,從不推卸自己的責任。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國際中文教育就是重要途徑之一。
放眼全球,國際中文教育目前還存在較大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供給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中文學習需求,供給不充分不平衡;另一方面,個性化、差異化和多樣化的語言學習需求與日俱增,對國際中文教育的理念、產品、發展模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成立的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就是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供需發展變化的一種調整與應變。這也意味著,中國將以更優化、更有效的方式向世界提供中文國際公共產品,從而為全球治理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王海蘭,系廣州大學語言服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山東大學孔子學院研究中心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