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有效供給是全球治理的公共需求

2020-12-18 光明日報

【文化評析】

近日,美國國務院將孔子學院美國中心認定為「外國使團」,對中美合作項目的正常運作進行妖魔化和汙名化,以冷戰思維對語言國際教育進行了幹涉和阻撓。這從另一個角度提醒我們,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對國際關係的深刻調整,更應堅持開展跨文化溝通、深化國際理解。唯有團結合作才能戰勝危機,而語言在其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語言國際教育是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公共需求。

語言是人類相互溝通理解的鑰匙。從巴別塔傳說到波蘭醫生柴門霍夫創造「世界語」,人類試圖打破語言隔閡、增進相互了解的努力從未停歇。

語言也是人類共同的財富。儘管每一種語言都是在特定的時間、空間和歷史環境下形成的,但是不同語言的相互接觸和演變川流不息,不同群體之間彼此的語言學習和使用連綿不絕。

在當前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的發展趨勢下,學習和使用多種語言的重要性越發凸顯。這對於吸收文明成果、借鑑先進技術、增進國際交往、促進有效溝通、減少認知衝突和提升全球治理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前,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國家需要了解中國實踐、借鑑中國經驗,全球治理效力的提升需要中國提供更多物質性、理念性和制度性的國際公共產品。在此背景下,中文不僅是國際社會認知、理解和享受中國所提供的各類國際公共產品的鑰匙;而且其自身也因各國居民的語言教育和國際交往需求,而正在成為一種國際公共產品。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和地區將中文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越來越多的國外大學開設中文院系專業,國際社會對中文的需求持續上漲。中國作為中文的母語國,有責任、有義務為各國民眾學習中文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推動中文的國際有效供給。

國際公共產品的穩定供給需要巨大成本,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近年來一直在力所能及地保障供給,從不推卸自己的責任。以孔子學院為代表的國際中文教育就是重要途徑之一。

放眼全球,國際中文教育目前還存在較大的供需矛盾。一方面,供給數量和質量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全球中文學習需求,供給不充分不平衡;另一方面,個性化、差異化和多樣化的語言學習需求與日俱增,對國際中文教育的理念、產品、發展模式等提出了更高要求。

近日成立的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國國際中文教育基金會,就是適應國際中文教育供需發展變化的一種調整與應變。這也意味著,中國將以更優化、更有效的方式向世界提供中文國際公共產品,從而為全球治理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貢獻更多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作者:王海蘭,系廣州大學語言服務研究中心副主任、山東大學孔子學院研究中心研究員)

相關焦點

  • 光明時評:推動中文有效供給是全球治理的公共需求
    突然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不僅是對全球治理體系的一次大考,更深刻表明人類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唯有開展跨文化溝通、深化國際理解、團結合作才能戰勝危機。語言在其中發揮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語言國際教育是全球治理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公共需求。
  • 中文有效供給是全球治理的公共需求-光明日報-光明網
    這對於吸收文明成果、借鑑先進技術、增進國際交往、促進有效溝通、減少認知衝突和提升全球治理水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當前,中國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的作用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國家需要了解中國實踐、借鑑中國經驗,全球治理效力的提升需要中國提供更多物質性、理念性和制度性的國際公共產品。
  • 問政智庫 | 許晉銘:全球公共產品供給的理論深意
    Nye)等知名學者指出,國際秩序轉型的關鍵在於新興國家與霸權國家的全球責任交接,當新興崛起國的全球責任缺位,就會引發「金德爾伯格陷阱」。基於歷史類比,他們認為20世紀30年代衰落的英國不願承擔更多全球責任,而新興崛起的美國也對全球治理袖手旁觀,以至於全球公共產品的供給真空沒有被及時填補,最終引發全球混亂與第二次世界大戰。
  • 王君超:基於公共產品需求的國家治理體系創新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積極推進我國應急管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11月20-21日,由人民日報社、清華大學指導,人民日報社人民論壇雜誌社、清華大學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研究院、清華大學公共安全研究院等聯合主辦的「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第七屆國家治理高峰論壇年會暨2020應急管理峰會」在北京人民日報社開幕。
  • 建立以需求為導向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機制
    政府對於公共產品的供給與農牧民的實際需求之間還存在一定的不一致性,公共產品供給某種程度上存在盲目性,西藏農牧民作為農村公共產品的「消費者」,在某種程度上只能被動性地接受供給,而難以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進行選擇。這種供給方式的特點是一旦供給,無論好壞,農民作為消費者都只有接受,存在強制性消費,由此造成公共產品供需的脫節和公共產品供給的低效利用。
  • 公眾參與視角下提升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對策
    一、公眾參與是提高公共服務有效供給的應有之意 (一)公共服務的重要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公眾公共服務需求不斷變化和迅速發展,公共服務職能的重要性不斷凸顯,公眾對政府公共服務職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標準。從實踐來看,公眾對公共服務滿意度長期在低水平徘徊已經成為影響社會穩定和發展的因素之一。
  • 公共服務如何實現精準化供給
    對海量管理信息的快速捕捉、甄別、分類、篩選、流轉、處理、反饋,是政府在大數據時代面臨的最直接的挑戰;對公眾的快速回應是政府面臨的不可迴避的問題;及時有效地調動各類資源,實現資源的整合併及時滿足各類群體的公共服務需求,也是政府首當其衝必須大力解決的問題。因此,政府必須主動適應時代要求,提升應對大數據的能力和水平,推動政府公共服務實現躍升式轉型。
  • 基本公共服務應滿足公眾需求
    由此可見,基本公共服務作為政府治理的核心內容,不僅是改善民生、保障政府治理有效性的關鍵,也是贏得民心、保障執政黨群眾基礎的關鍵。   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構建,不僅要強調供給主體、供給範圍、供給方式等工具理性,解決「誰來供給」「供給什麼」「如何供給」等問題,更要重視公眾需求、公平正義、公眾滿意等價值理性,解決「為了誰」的問題。
  • 姜曉萍:基本公共服務應滿足公眾需求
    由此可見,基本公共服務作為政府治理的核心內容,不僅是改善民生、保障政府治理有效性的關鍵,也是贏得民心、保障執政黨群眾基礎的關鍵。 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機制的構建,不僅要強調供給主體、供給範圍、供給方式等工具理性,解決「誰來供給」「供給什麼」「如何供給」等問題,更要重視公眾需求、公平正義、公眾滿意等價值理性,解決「為了誰」的問題。
  • 區域公共物品視角下的城市群合作治理機制研究
    這些問題的呈現,對於行之有效的區域治理提出了迫切的現實需求,學術界對於區域治理的研究熱情也日益高漲。 區域公共問題的出現,從根本上說就是區域公共物品和區域公共服務供給的低效。而區域合作機制的缺失,則是制約區域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有效提供的瓶頸。城市群區域公共問題表現出的「外溢化」和「無界化」,實質上就是區域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在空間層面上所表現出來的供給、配置和協調問題。
  •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農民工需求側獲得感提升策略
    號召全省人民,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當好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主力軍。  一、公共服務供給側與農民工需求側重新配置  農民工市民化的關鍵在於獲得感的提升,其實現策略主要有三:第一,擴大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的資源供給,提升農民工的期待感;第二,豐富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內容,提升農民工的獲得感;第三,明確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和義務,提升農民工的責任感。
  • 共治圖景下的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體研究
    「非中心」共治模式成為了後工業化時代變革社會治理模式的可選方案〔4〕,其內含參與主體的「多元」〔5〕「平等」〔6〕「互賴」〔7〕等特性無不彰顯契合實踐發展需求,順應歷史發展走勢,逐步革新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體「中心-邊緣」模式的端倪。所以,共治為研究當下及今後農村公共服務供給主體中出現的系列新問題提供了一個新視角。
  • 供給垂直化提升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效能
    新時代鄉鎮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應增強問題意識,注重供需結構的均衡,從消費需求出發細分消費市場,有針對性地垂直化供給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提高服務效能,更充分地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在供給端,鄉鎮公共文化服務建設急需從供給思路、供給手段等方面進行改革,以推動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效能進一步釋放,進而輻射到鄉域或鎮域內更多的鄉村地區。  從鄉鎮群體文化消費變化看,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鄉鎮居民及域內農民收入提高,消費結構升級,文化消費在消費中佔比越來越高,潛在文化需求巨大。
  • 推進公共產品的高質量供給
    評價公共產品的質量,要從需求與供給兩方面來進行。從需求方面評價公共產品的質量,需要明確提供公共產品的目的是滿足公共需求,讓公眾滿意是重要目標,無論哪種類型的公共產品,只要提高了公眾滿意度,就相當於提高了公共產品的質量。
  • 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的風險治理邏輯
    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作為一種治理技術,既是推進社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又是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格局的題中之義。然而,由於人類理性的有限性,人們不可能創造出完美無缺的事物。政府購買社區公共服務作為人類主觀設計的一種治理技術,在治理實踐中也暴露出了諸多風險。
  • 張冬梅:實現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供給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公共產品高質量供給、法治人才培養、學生社團、改革開放40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冬梅:實現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供給】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冬梅認為,公共產品的質量對於人們幸福指數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推進公共產品的高質量供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整體智治」:公共治理創新與信息技術革命互動融合
    「整體政府」理論並不否認作為現代社會基礎的分工制,只是更加強調在內部分工基礎上做好統一輸出,其根本關懷在於使公共治理需求與供給更高效地得到匹配。三是精準、高效的需求回應,即公共治理行為及時準確地回應特定公共治理需求。
  • 中國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提供的全球公共物品
    公共物品基本上可以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純公共物品,即同時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競爭性;第二類是俱樂部物品,特點是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但是可以輕易地做到排他;第三類是共同資源物品,特點是在消費上具有競爭性,卻無法有效地排他。
  • 清華大學梁萬年:公共衛生體系要與社會治理體系有效協同聯動
    11月26日,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體改司原司長梁萬年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如此評價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國公共衛生系統發揮的作用。他進一步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非典防控相比,整個社會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
  • 程銘 劉雪蓮:共生安全:國際安全公共產品供給的新理念
    在安全公共產品的供給中,需要在規範和實踐上改革和創新供給產品和供給體系,在建制、改制、創製上與時俱進,填補供給缺位問題,最終實現全球安全治理的新局面。但這種供給模式的出現主要是「基於全球層面的多邊安全治理體系建設不善及區域安全公共產品的供給不足,加之安全議題的不斷擴散,才致使安全互動的範圍、安全問題的解決回落到區域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