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共衛生系統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在病原學、流行病學、檢驗檢測、措施和策略、形勢研判上,對中國和世界的疫情防控,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和並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11月26日,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體改司原司長梁萬年在「《財經》年會2021:預測與戰略」上如此評價此次新冠疫情中中國公共衛生系統發揮的作用。
他進一步表示,此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非典防控相比,整個社會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有了大幅提升。我國公共衛生體系依然有著不能忽視的短板和不足,他認為,目前我國公共衛生體系中,醫療和公共衛生之間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還沒有完全做到。這中裂痕導致了我們對疫情的判斷,對防控和防治效果效果的提升都有影響。
「衛生服務在遇到重大疫情的時候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這種專業的治理和整個社會、社區層面的治理,如何更進一步打通,更進一步把好的經驗固化下來,這是需要我們今後強化的。」梁萬年說。
為此,他建議,下一步就如何推進防治結合,醫防融合應該進一步明確。同時,疾控和公共衛生系統的人,不僅僅要做群體的防控,更應該群體的防控和個體化防控有機結合,
以下為發言實錄
主持人:接下來我們進入構建現代公共衛生體系,這是一個兼顧當下與未來的環節,一方面隨著國內本土病例的重新湧現,包括疫情又重新牽動人心,這個環節我們有防控疫情的資深人士,也有對疫苗研究的專家,相信他們會對我們今後的生活和工作做出判斷和指引。更重要的是,我們從一些經歷中做出改善,這次疫情的檢驗,凸顯出了我國全面改善完善我國公共衛生體系,尤其是疾病預防體系的必要性,同時也是對我國社會管理水平和智力水平的一次全面的檢驗。接下來讓我們首先有請出一位重磅的嘉賓,他在整個防控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角色,有請清華大學萬科公共衛生與健康學院常務副院長、體改司原司長梁萬年司長。
梁萬年:非常高興有機會跟大家談談個人的建議和想法,給我的命題是關於構建現代疾病預防公共衛生體系,我重點講三個方面的問題:第一,通過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抗擊,充分展示了中國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從建國以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對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所取得的成效。第二,談一下公共衛生體系當前存在的主要的短板。第三,下一步公共衛生體系改革和發展有關的建議和思考。
這次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成果,我們現在進入疫情防控的常態化,全國各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特別重要的是公共衛生這個系統,不論是它的組織機構還是相關的人員,在這當中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是對疫情的研判,形勢的分析,趨勢的判斷,策略和措施的提出,相關的建議,再到具體的科學和技術層面上,從病原的分離、鑑定到診斷試劑的研發上市、使用、質量控制,包括疫苗的研發和抗體的研發。從流行病學上來看,對疾病的自然史、疾病的各種型別的分類、疾病的傳播力、致病率、毒力、主要傳播途徑、人群的易感狀況等等,這都是公共衛生系統、公共衛生專業人士所做出的努力。
可以說中國的公共衛生系統在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當中,在病原學、流行病學、檢驗檢測、措施和策略、形勢研判上都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不僅是對中國的疫情防控,對世界的疫情防控,都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和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主要是我們多年來一直把預防為主作為衛生健康工作方針的重要內容,預防為主從建國以後一直是我們衛生健康工作方針所提出來的,對於這個系統,不論從組織機構的建設上,還是在人力資源的配置上,以及在政府的主導上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這是第一。
第二,當然我們必須清楚地看到,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也暴露出我們這個系統所存在的短板和不足。其實公共衛生體系是一個大的概念,廣義的公共衛生體系,應該是全社會,牽扯到各個部門,甚至牽扯到每一個人,牽扯到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屬於公共衛生體系的範疇,所謂的大衛生、大健康,每個人最終的追求就是要更健康。中央已經明確提出,健康中國2030的規劃,我們的發展讓人們生活的更美好,其中健康是人們共同的最高的追求,這是廣義的。新時期黨的衛生健康工作方針明確提出,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其實是倡導各行各業每一個人都要和健康有關,公共衛生廣義就含了這些。
中觀層面的公共衛生,很可能和衛生健康系統有關的一些部門和系統,比如農業、環境等。還有微觀層面,也就是專業層面,我們常講的衛生健康系統內部的公共衛生,通常說有八大專業公共機構,包括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衛生監督機構、採供血機構、婦幼保健、精神衛生、傳染病等等,但現在來看,這個公共衛生的範疇,即使在微觀層面、專業層面,發現我們的醫療機構。理論上說,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公共衛生機構。醫療機構公共衛生職能,公共衛生的作用,也是不可替代的。
在整個疫情防控過程當中,發現在這個系統當中有幾塊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我們討論比較多的是怎麼對新發突發傳染病,尤其是呼吸道的傳染病,怎麼監測,怎麼報告,怎麼儘快預警,然後快速做出判斷和啟動適應的響應,這方面專家討論很多,我這裡就不贅述。因為這一塊是需要進一步強化,通過法律法規的形式明確,進一步技術規範和操作,再完善。這是形成共識的,這一塊現在著力完善和加強。
與此同時,我以為還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公共衛生體系如何和社會治理體系有效協同和聯動,這是值得思考的一個問題。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2003年非典的防控,我個人感覺最大的區別之一,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整個社會的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比2003年有了極大的提升,專業系統幹的事在專業層面上,大量的工作是落實的四方責任,政府、部門、單位和個人,都在各司其職。無論是早期武漢的疫情防控,到後來北京的新發地,到大連,到青島,包括最近在新疆的喀什,這個社會治理體系對疫情整個預防控制,無論是對病人的追蹤管理,還是對密切接觸者的管理,還是對正常醫療和生活的保障,把衛生這一塊的專業醫療衛生服務,已經融入到整個社會治理體系當中。
但是這種衛生服務在遇到重大疫情的時候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時,專業的治理和整個社會、社區層面的治理,如何更進一步打通,更進一步把好的經驗固化下來,這是需要我們今後強化的。可能今後需要拓展的不僅僅是對傳染性疾病,對慢性病的管理,對健康的管理,對健康行為的養成,這種治理機制都是特別重要的,這方面我們有了進步,但還有差距,需要進一步加強。
另外,我們在現有衛生的供給體系上,是醫療體系和公共衛生體系兩大供給體系,這兩個體系之間的裂痕還是有的,怎麼把防和治形成有效的結合,甚至融合,尤其在重大疫情防控方面,這是需要進一步加強的。目前我們存在著短板和不足,醫療和公共衛生之間人員通、信息通、資源通,我們沒有完全做到。這裡面的裂痕就導致了我們對疫情的判斷,對防控和防治效果的進一步提升效率都有影響。
下一步就如何推進防、治結合,醫防融合應該進一步明確,比如醫療機構應該明確公共衛生是醫療機構存在的理由,醫療機構不能認為自己做了公共衛生工作是幫了政府的忙,幫了專業機構的忙,不是他們份內的事,應該明晰不同類型、不同級別醫療機構應當承擔的公共衛生職能,把它作為重要的考核標準。在醫療機構內部的組織設計,乃至收入分配、績效考核方面,要配置相應的資源,尤其是人力資源,要讓一批優秀的人做公共衛生工作,一批優秀的人就在醫療機構的前線開展這方面的工作,利於對疾病的監測、發現、報告,乃至救治。
同樣,疾控和公共衛生系統的人,不僅僅要做群體的防控,更應該群體的防控和個體化防控有機結合,他要了解醫院,了解醫院病人的結構,要對醫院有關的數據信息進行深度分析和挖掘,要和醫生形成有效的團隊,甚至這些機構的人員在某些地方做了一些探索,能不能醫院和公共衛生機構形成一個有效的聯合體,在平時是打通的,戰時又各司其職,而不僅僅是嚴格的分類,它是開個體處方,做個體的疾病診斷,我是做群體的處方,做群體的公共衛生,應該把這個界限儘量溝通起來,不能讓它這麼明顯的分類,尤其在人員層面上要強化。
另外,要考慮在服務層面上,無論是醫療服務,還是公共衛生服務,服務的理念,服務的方式,服務的模式,都應該更進一步體現醫防融合,防治結合。比如現在我們要求臨床醫生,見到一個病人以後,除了傳統的藥物和手術的處方以外,要開具健康教育處方,這就是一個有效的融合方式等等,這一塊我們有很多東西要做。
第三,公共衛生系統因為是多個子系統,最早有八大子系統,每個子系統在公共衛生系統裡各自的定位,同一個子系統上不同級別的公共衛生機構功能定位怎麼有效區分,這需要進一步明晰。我們的醫療供給系統,三級醫院,二級醫院,一級醫院,包括村衛生室,這個系統的定位是相對明晰的,而公共衛生系統在不同級別中的定位,並沒有明確的區分,在不同的公共衛生的子系統當中的定位,也沒有完全區分,這一塊要進一步明晰,圍繞這種明晰,要考慮到這個系統人力資源的核心需求,提升他們的核心能力,公共衛生系統人員的核心競爭力是他的堅持能力、分析和研判能力,是他作為一個決策機構參謀的能力,當然我們的實驗室能力、現場調查能力都是核心競爭力,而不能僅僅拘泥於傳統的實驗室,不能拘泥於傳統的某一個具體的事物,一定要做好參謀,要用宏觀的數據挖掘,更要使用現代化技術,比如信息技術,這塊核心競爭力的塑造特別重要,以區別這類的醫生和專業人員,和醫院的醫生是不一樣的,要具備不可替代性,當然要讓最優秀的人從事公共衛生工作,他的薪酬待遇,他的社會地位,他的職業發展空間,都要做相應的改革和完善,能真正讓最優秀的人在這個崗位上從事公共衛生工作。
我相信中國的公共衛生體系,一定會藉助這次新冠肺炎抗擊工作,及時總結經驗和教訓,一定會越來越好,為健康中國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
有不對的地方請批評指正,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