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華書記在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要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是我們在新起點上肩負的重大使命,也是實現新的更高發展目標的重要路徑。必須堅決把經濟工作重心轉到供給側,持之以恆推動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必須堅持以創新引領發展,提升自主創新能力,聚焦產業發展,突出成果轉化,推動新舊動力加快轉換。號召全省人民,以擴大開放帶動創新、推動改革、促進發展,當好國家參與全球競爭與合作的主力軍。
一、公共服務供給側與農民工需求側重新配置
農民工市民化的關鍵在於獲得感的提升,其實現策略主要有三:第一,擴大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的資源供給,提升農民工的期待感;第二,豐富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內容,提升農民工的獲得感;第三,明確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的權利和義務,提升農民工的責任感。
改革的根本目的在於將公共服務的有限資源合理配置。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的目的在於供給側改革,其首要前提是關注服務對象的需求。農民工從一個熟人的農村社會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社會,流入地政府要及時了解他們需求的多樣性,尤其要關注低端企業農民工群體的公共服務需求表達。這就需要進一步建立社會與政府間的互動關係,通過建立通暢的需求表達、反饋機制,將自上而下的主動傳遞與自下而上一線調查結合起來,確保及時有效地獲取農民的公共服務需求信息,提升農民工的獲得感。
二、提升農民工獲得感與促進公共服務供給良性循環
如何使得農民工獲得感與公共服務供給達到良性循環?迫切需要我們從理論與現實、從城市發展與農民工需求多方面綜合思考。
1、農民工服務需求助推公共產品主體多元。基於公共產品理論的經濟學分析,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事業領域同時存在純公共產品、準公共產品和私人產品,三類產品的供給責任和生產行為可以有多元組合形式。對於民辦機構等新型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事業,要給予政策鼓勵和支持,允許形成服務供給市場。
2、農民工服務需求助推公共服務資源整合。基於新公共管理理論的管理學分析,公共服務供給要充分考慮農民工的實際需求,不能「一刀切」、過於追求形式主義。政府要圍繞提升農民工獲得感,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和切實可行的政策措施。公共服務事業領域的公共資源也要注重績效評估,從而使得農民工在城市建設中提升獲得感。
3、提升社會力量進入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的意願和動力。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具有引進社會力量的需求和空間。
第一,對公共服務事業而言:實現又好又快發展,解決社會發展「短腿」問題。一是彌補資金投入不足。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事業,特別是民間資本的進入,將較好地發揮對財政資金的補充作用。二是有利於激發公辦機構活力。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事業,一方面增加了政府在公共服務生產主體上的選擇面,減少了對公辦事業單位作為單一生產主體的依賴;另一方面通過民辦機構的專業性和靈活性來增強社會服務生產市場的競爭。三是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事業,將有助於在各個領域、各個環節整合併優化資源配置,通過專業化合作、先進管理技術引進和靈活性制度安排來促進資源利用效率的整體提升。
第二,對社會力量而言:實現健康持續發展,拓展發展空間。一是拓展民間資本投資空間。公共服務事業領域擁有巨大的投資空間,且具有回報穩定、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等優勢,使其獲得大量民間資本的青睞。二是推動社會組織規範有序發展。社會組織進入公共服務事業領域,尤其是通過購買服務、夥伴合作等形式,將一方面推動公辦社會組織的民辦化,逐步向真正意義上的社會組織轉變;另一方面促進民辦社會組織的有序發展,成為聯接政府與社會公眾之間的橋梁與紐帶。
第三,對農民工的需求而言,提升農民工獲得感。伴隨著城市化進程,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發展和市民化的意願更加強烈,不僅對基本公共服務保持旺盛需求,對個性化、專業化、潮流化的非基本公共服務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從而形成了多方面、多層次、多樣化的社會需求體系。這時,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事業,則是滿足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不斷增長的各類需求所必備的選擇。社會力量的參與模式和實現形式日益豐富多樣。根據產權主體和運營主體的不同,目前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事業主要有三種模式:一是公建民營;二是民辦公助;三是民建民營。當前三種模式均不同程度地存在。但在政策實踐中,三種模式又區分為很多具體的實現形式,圍繞政府和社會力量的合作機制,將場所設施建設和運營管理兩個主要環節進行分拆,同時將資產轉讓環節穿插其中,形成了靈活多樣的參與形式。
4、農民工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的實施路徑。
第一,以公共服務事業體制改革為先導。城市政府要基本公共服務與非基本公共服務屬性,要加大公共財政投入比例,集中力量搞好基本公共服務,為廣大農民工提供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產品,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在非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大力推進市場化改革,鼓勵社會力量以多種方式進入公共服務事業領域,加快發展相關產業。對於保障型公共服務和發展型公共服務,政府要創新服務提供方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強化成本核算和績效考核,提高服務效率和服務質量。
第二,以規範和完善參與的服務模式為依託。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事業的趨勢將以公建民營和民辦公助為主,鼓勵發展民建民營模式中的非營利形式。公建民營模式下,社會力量通過部分購買、租賃、承包、受託運營等途徑參與公辦機構的運營管理,引入市場化機制和管理理念,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民辦公助模式下,社會力量出資舉辦公共服務事業,全面或部分承擔公共服務的提供責任,在開辦建設、日常運行等環節接受政府以政府購買、補貼、補助、稅費優惠等形式給予的政策支持,這是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服務事業的主流方向。
第三,以信息公開和360度服務監督為保障。各級政府要積極推進公共服務事業領域的信息公開,將其作為政府信息公開的重點。通過制定《政府信息公開條例》實施細則,在法律層面解決公共服務事業相關信息「公開」與「保密」的界限,加強360度監督,即完善各級政府部門對相關公共服務事業單位的監督,公共服務事業服務對象對公共服務事業服務提供者的監督,公共服務事業服務提供者同行之間的互相監督,司法部門的依法監督,以及理事會、職工大會和監事會的內部監督。
(作者系廣州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