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4月24日電 2017清華養老產業高端論壇於4月21日至23日在清華大學舉行,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醫養結合分會會長、綠康醫養集團董事長卓永嶽應邀在22日下午發表題為《綠康醫養模式——供給側的創新與實踐》的主題演講。
作為國內規格最高的養老產業高端論壇之一,全國老齡委辦公室副主任吳玉韶、國家衛計委家庭司副司長莫麗霞、民政部培訓中心民政政策理論研究所所長成海軍、民政部養老服務業專家委員會委員烏丹星、中國康復中心主任李建軍等來自政界、學界、業界的專家代表以及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兩千餘位嘉賓齊聚清華出席了本次會議。
中國醫養結合養老理念的創始人、中國社會福利與養老服務協會醫養結合分會會長、綠康醫養集團董事長卓永嶽應邀在2017清華養老產業高端論壇發表演講。
「繼去年1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出臺之後,最近民政部等六部委又正式啟動了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這充分顯示了高層對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重視程度。而要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關鍵在於加快供給側改革。」卓永嶽這樣說道。
近年來,中國養老服務業進入了加速發展期,各路資本紛紛「搶食」老齡化帶來的「新奶酪」。但從行業整體發展看,卻也出現了「一床難求」和床位空置居高不下並存的怪相。對於這種現象,卓永嶽的分析是:「供給和需求發生了錯配!」
「作為養老服務的供給者,你首先要弄清楚哪些老人是你的服務對象、老人需要的是什麼樣的服務、你應該怎樣去給老人提供服務?」他這樣說道,「最需要提供專業養老服務的是失能半失能老人,他們需要的是包括生活照料、基本醫療、老年康復、康復護理、心理慰藉、舒緩療護、健康促進、老化預防等在內的專業服務體系,而要提供這樣的整體服務,需要服務機構具備規範、專業的醫、養、護、康整合能力。」
記者了解到,創立於2006年的綠康醫養集團正是基於對上述問題的清晰認識,不僅在全國率先開展醫養結合養老服務,而且成長為養老服務業的領軍者,卓永嶽也被公認為中國醫養結合養老理念的創始人。
據悉,經過11年發展,創立之初只有25張床位的綠康醫養集團如今已經在杭州、寧波、台州、紹興、嘉興、湖州、南昌等地擁有15家老年康復護理醫療機構、 8家養老護理機構、1所介護職業培訓學校、1所老年科學技術研究所、1家養老服務評估中心、1家老年用品貿易公司。集團所屬各機構的康復護理住院床位超過3600張,養老服務床位超過6500張。
卓永嶽表示,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不僅前所未有地10次直接提到養老、醫養結合等,而且關於供給側改革的表述也非常值得關注:在講到「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時提出要「減少無效供給、擴大有效供給」。同時還強調「精準加力補短板」。
他認為,國家《民政事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要求到2020年,每千名老年人口擁有養老床位數達到35至40張。根據《規劃》要求,養老床位的供給還有很大缺口,特別是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有效供給更加不夠。所以養老服務業的發展必須建立在質量提升的基礎上,而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關鍵是加快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
「以綠康醫養廣受好評的『康復直通車』為例,我們為居家老人提供一次上門服務的收費一般在70至100元,實際成本至少150元以上,而老人則希望更便宜一些——問題出在哪裡?因為這類開支除了殘疾老人、『三無』老人等少數群體政府有補助,大多數老人必須自費。如果能夠增加這一塊民生投入減輕老人和養老服務機構的負擔,大量居家養老的老人生活質量就可以得到有效提升。」卓永嶽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他表示,從供給側看類似的「短板」還有不少,為此他呼籲道:
期待制度供給的進一步完善,特別是與老年人福祉密切相關的長期照護險能夠儘快出臺,以惠及廣大長者。同時養老服務業具有「半公共產品」的屬性,這也意味著國家在金融、稅收等領域有必要實行不同於競爭性服務行業的引導、支持政策;
期待加強監管,在全面開放行業準入的同時通過法律法規的嚴格執行來確保服務質量,這樣既可以有效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也能夠避免行業發展的「虛火」;
養老服務業需要包括醫生、康復師、心理諮詢師、營養師、護士、護理員等在內的人力資源體系。但是這一體系還存在諸多「短板」,譬如國家關於醫生多點執業的相關政策早已出臺,期待醫療機構人事制度加快改革,打通醫生多點執業和合理流動的「最後一公裡」瓶頸。護理員隊伍是養老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估計全國缺口在1000萬左右,護理員隊伍的正規化、職業化水準直接關係到養老服務質量的提升。
「養老服務業供給側改革涉及的方面還有很多。只有政府、養老機構、社會各界共同努力,才能有效應對『銀髮』浪潮,才能讓廣大長者生活得安心、靜心、舒心,都能健康長壽、安享幸福晚年!」卓永嶽這樣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