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法律服務行業需要一場供給側改革

2020-10-18 律新社



法律服務行業自身的模式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業態創新與產品更新,滿足不了商業社會的高速發展和消費者的更多精細化需求,市場的優質法律服務需求與行業不平衡不充分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大。

01


國家與宏觀經濟層面的供給側改革同樣適用於法律服務行業。


律師的本質仍是法律專業人士,律所的本質仍是專業性服務機構,他們終要用法律創造價值。疫情之後,繁華落去;法律服務行業需要一場供給側改革,讓律師回歸專業、律所回歸業務。

供給側改革就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使供給體系更好適應需求結構變化。


從近些年中國律師事務所發展模式中,「直營、加盟、合併」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不斷被驗證,也不斷挑戰著法律人的商業視界與盈利神經。如何打好法律服務行業供給側改革這張王牌,讓其回歸專業服務的本質,推進法律服務行業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疫情之後律師轉型、律所升級的關鍵一步。

02


本世紀的前二十年,中國的法律人們或是切題商業模式的轉型與創新,或是瘋狂跑馬圈地的合縱與連橫,或是下沉市場的開拓與細分,或是深度融合的跨界與兼業,都似乎在傾力尋找撬開這古老行業的金鑰匙。不管是自主顛覆上的花開百樣,還是守正出奇中的精彩蝶變,法律服務行業非規則下的「多維巨變」正在悄然間顛覆著我們的傳統認知,無形中重塑著一個全新的生態環境。

4月1日,廣東省第5萬名律師誕生。廣東率先成為我國突破5萬律師數量的省份,律師人數佔全國46萬律師總數的11%。隨著各省市律師2019年行業數據報告的發布,我們相信中國律師數量將在2020年進入「50萬時代」。而回到1979年,律師行業恢復的時候,全中國的律師才212人。十年前的2009年中國律師人數也不過16.67萬人,2014年達到27.1萬,2019年底46萬。司法部預計2022年律師人數將達到62萬人。短短十年,行業人數暴漲20萬,增幅達到120%。


但縱觀此時的法律行業:有效供給不足、結構調整滯後、隊伍虛大不強,產品創新欠缺。坦率地講,如此龐大的「量」並非一個「絕對利好」,人員良莠不齊,魚龍混雜,這也成為近年來法律服務行業低價競爭、惡性循環的一個客觀根源。不在創新中尋得新生,必在停滯中步步沒落。因此,要談創新、言變革,行業供給側改革的首要立足點務必是用心解決「量」上的煩惱,要從「量」向「質」升華,我們要提供足夠多、足夠好的服務和產品。

03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善促進消費體制機制 進一步激發居民消費潛力的若干意見》公布,「消費升級」一時間成為各大媒體解讀行業經濟和現狀的話題,緊接著反思開始出現,是「消費升級」還是「消費降級」,變成了一場辯論會,「消費分級」概念開始出現。


法律服務行業正進行新一輪的「消費分級」,新興客戶群體的法律消費習慣與消費方式不斷轉變。多數律所業務品質不高、運營效率低下、盈利能力薄弱、品牌辨識度低,低端法律服務市場需求趨於飽和階段。


法律服務行業自身的模式創新、組織創新、服務創新、業態創新與產品更新,滿足不了商業社會的高速發展和消費者的更多精細化需求,市場的優質法律服務需求與行業不平衡不充分服務供給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大。


面對消費升級和多元化需求,伴隨新興客戶群體的崛起,要推進法律服務產品結構的改革和調整,不斷適應新興客戶群體的消費習慣與消費方式。用法律服務的增量改革促存量調整,減少法律服務的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優化產品結構、提高行業質量。減去落後產能,實現效益加法

04


做好法律服務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就要從理念、人才、業務、質量、管理、供給方式等全生產要素構成的各個方面、各個角度,進行一系列創新創造,把行業發展的掣肘和桎梏最大限度地擺脫和解放出來,激發和釋放發展活力。


做好法律服務行業的供給側改革,就要大膽從模式、制度、運維、業態與人才進行全面創新。模式上有限引進行業外資本,推動行業產業化;制度上建立新型激勵機制,引導內部資源優化;技術上有效利用新一代網際網路科技,支持業務數位化與智能化;業態上尋找新型法律服務模式,挖掘市場的深度與廣度;人才上啟用專職運營人和職業經理人,實現管理專業化。


風起雲湧磅礴勢,勇立潮頭正當時。近年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會議先後審議通過《關於深化律師制度改革的意見》、《關於推行法律顧問制度和公職律師公司律師改革的意見》、《關於涉外法律服務行業的意見》。這些意見的出臺對法律服務行業改革和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注入了強大動力,繪就了行業發展的藍圖。

 相關連結 

 

 

▲ 

 
 
 

 

責任編輯:Jessica   |  版面編輯:蘇


相關焦點

  • 卓永嶽: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須加快行業供給側改革
    「繼去年12月份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出臺之後,最近民政部等六部委又正式啟動了養老院服務質量建設專項行動,這充分顯示了高層對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重視程度。而要提升養老服務質量,關鍵在於加快供給側改革。」卓永嶽這樣說道。
  • 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需求側改革」的提出令人側目自2015年末推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去槓桿、去庫存、去產能和降成本、補短板成為改革的具體目標,也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制度供給方面的改革也在不斷推進中。然而,今年以來核心CPI的不斷回落及PPI的持續為負,反映出我國在總供給與總需求之間的平衡上依然存在缺口,兩邊都需要調整,過去側重用供給側改革,如今,對需求側也需要進行改革。
  •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
    摘要 【李迅雷:從供給側改革到需求側改革 明年政策如何破題】12月11日政治局會議引發大家熱議。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我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疫情衝擊和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國內市場需求被壓抑。
  • 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究竟改什麼
    四是要認識到政府在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需要尊重市場在資源優化配置方面所發揮的作用,同時還需要藉助政府在保障機制建設、法規政策制定等方面的作用,提升市場主體的發展意識,實現全面發展。
  • 消費性服務業需進一步深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當前,我國消費性服務業存在有效供給不足、供給質量相對較低、供給呈結構性不平衡等問題。對此,應重點通過增供給、提質量、促改革、擴開放、優環境,加快推進消費性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消費性服務業更好適應新一輪消費變革發展的新趨勢。
  •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農民工需求側獲得感提升策略
    胡春華書記在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要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是我們在新起點上肩負的重大使命,也是實現新的更高發展目標的重要路徑。必須堅決把經濟工作重心轉到供給側,持之以恆推動結構調整、轉型升級。
  • 回顧與展望——供給側改革的正負效應
    回顧過去兩年,其中「三去」-- 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屬於相對狹義的供給側改革,具有可量化的指標,我們據此判斷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而「一降一補」 -- 降成本、補短板,則屬於相對廣義上的供給側改革,仍然任重道遠,需要更系統的指標檢測和更長期的跟蹤觀察。
  • 健康醫療供給側改革廣東行研討會召開
    出席本次圓桌會議的有政府領導、健康行業的龍頭企業高層等十數名嘉賓。會議上就「健康醫療供給側改革」進行討論,為改革提出建設性意見。會議上各位領導提出建設性意見  供給側改革自2016年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二次會議提出,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目前健康醫療產業正處於快速的發展階段,如何推進健康產業更好更快發展成了焦點問題。
  • 驢媽媽曾俊:供給側改革促進產品、供應鏈、服務升級
    1月20日在以「旅遊供給加速度」為主題的執惠私享會上,驢媽媽總經理曾俊分享了景域集團多事業版塊旅遊供給側改革實踐的經驗和成果。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內需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認為政府未來的政策重心應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並將擴大內需作為主基調。我認為,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擴大內需,但擴大內需絕不能動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清醒地認識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大內需,而且是積極的擴大內需。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三個含義
    中國經濟,在危機之初採取「4萬億元」強刺激政策之後,及時總結了經驗教訓,同時借鑑了美國供給側經濟政策的做法,迅速轉變了宏觀經濟調整政策的方向,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調控路徑,做到了經濟總量目標與結構調整目標有機結合、短期目標和中長目標的有機結合,走上了一條適應「新常態」的可持續發展的新路。這條以質量和效益為中心的、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的經濟發展新路是正確的,要有韌性繼續堅持。
  • 習近平這樣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二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完善金融服務、防範金融風險舉行第十三次集體學習。從會議透露的內容來看,兩次會議都提到了一個重要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核心,自2015年首次提出之後,總書記在各個場合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今天,求是網帶您一起梳理和學習這些重要論述。※ 何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人民日報人民要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與途徑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大勢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和理解,對於推進「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它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社會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既著眼當前又立足長遠。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國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和生態環境需要,從而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經過艱苦努力,「十三五」時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深化。
  •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鍛造新時代我國國際競爭新優勢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促進全球價值鏈重構。從國內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解決的是中國經濟結構性失衡問題,但從經濟全球化角度看,最終解決的將是世界經濟的發展問題。  ■ 全球價值鏈重構為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實現高質量發展提供新機遇。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釐清四個認識問題
    自從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對於如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問題迅速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各種解讀、闡釋紛至沓來。筆者以為,要準確領會這一概念的精神實質,需要釐清和回答好如下四個認識問題。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新常態具有怎樣的邏輯關係?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八字要求,是恰逢其時的策略組合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 供給側改革寫入工作報告:原子筆頭何時不再進口
    而普通人對「供給側改革」的第一次接觸,是來自於總理關於「原子筆頭」的一個問題。2016年1月4日,李克強總理參加了關於鋼鐵煤炭行業產能過剩的座談會。「去年,我們在鋼鐵產量嚴重過剩的情況下,仍然進口了一些特殊品類的高質量鋼材。我們還不具備生產模具鋼的能力,包括原子筆頭上的『圓珠』,目前仍然需要進口。」李克強表示:「這都需要調整結構。」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改革看成西方供給學派翻版
    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