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要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意義與途徑

2020-12-13 人民網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發展大勢作出的戰略部署,是「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是適應後國際金融危機時期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深化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認識和理解,對於推進「十三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意義。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新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堅持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駕馭經濟工作的能力不斷提高,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也在不斷升華。1979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打破了片面理解姓「社」姓「資」的思維模式,把市場經濟看作發展生產力的方法手段。1992年,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要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明確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這是我們党進一步深化對政府與市場關係的認識、根據實踐發展要求作出的新的理論表述,標誌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新階段,面對發展中的新矛盾新問題,我們黨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深入認識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深刻把握政府與市場的關係,作出一系列重要論述,推動黨的理論隨著實踐發展而不斷創新。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重大論斷,基於我們黨對經濟發展新階段趨勢性特徵的科學認識,認識、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是「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我國發展思路、發展方式和發展著力點的集中體現,是新時期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科學指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綜合研判世界經濟形勢和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優化調整,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突出問題的有力舉措。經濟發展新常態、新發展理念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等重要思想形成有機整體,是對新時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系統升華。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側重解答實際問題,是針對我國宏觀經濟供求關係變化作出的戰略決策。過去,我國宏觀經濟供求矛盾主要表現為供給短缺,需要擴大生產規模;隨著發展水平提高,現在我國宏觀經濟供求矛盾主要表現為部分產能過剩和部分需求得不到有效滿足並存,需要供給和需求更好匹配。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使我國供給能力、供給質量和供給結構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不斷升級和個性化的物質文化與生態環境需要。這是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也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新發展。

  實現「雙中高」的必然要求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被確定為我國「十三五」時期的發展主線,體現了鮮明的問題意識和目標導向,現實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性很強,是保持「雙中高」即經濟中高速增長、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必然要求和行動指南。

  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勞動力、資本、資源等要素活力的釋放,使我國經濟實現了持續快速發展。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國內國際環境發生了深刻變化。從國內看,我國正處於「三期疊加」時期,面臨產能過剩、供需錯配等突出問題,加之投資回報率下降、資源環境約束加劇、人口老齡化加快等不利因素,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從國際看,全球外貿低迷造成出口下滑,我國製造業面臨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和發展中國家加速追趕的兩面夾擊,低成本優勢減弱,製造業創新能力不強。在新形勢下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通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新的增長動力,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的主動選擇。我國雖然已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製造業、國際貿易、國際投資的規模都在國際上名列前茅,但大而不強的特徵仍十分明顯:我國產業長期處於全球價值鏈中低端,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有待提升,核心競爭力還不強。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我國產業要邁向中高端,迫切需要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消除過剩產能以促進生產要素流動,實現傳統動能更新和經濟轉型升級。同時,通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消除發展新行業、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的體制機制障礙,發展新經濟,培育新動能。

  解決當前突出問題的關鍵環節。我國經濟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沒有跟上,有效供給能力不足帶來大量需求外溢,消費能力嚴重外流。近些年,我國居民境外消費或國內「海淘」形式的跨境購買金額迅猛增長。海外購買力旺盛,說明國內需求空間巨大。拉回海外消費,需要國內產品來一場「品質革命」,跟上消費升級步伐。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從生產端入手,破除體制障礙,降低企業成本,推動適應新需求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

  完善宏觀調控的重要舉措。供給管理和需求管理是調控宏觀經濟的兩種基本手段,前者主要解決長期的結構性問題,後者側重熨平短期的經濟波動。宏觀調控既需要需求管理,又需要供給管理;既需要總量調控,又需要結構調控;既需要短期調控,又需要中長期改革。如果市場充分有效,需求刺激也能推動結構優化。但市場並不總是有效的,需求政策的經濟拉動作用有時並不明顯,還可能加劇結構矛盾,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可以彌補這一缺陷。

  通過綜合創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既強調供給,又關注需求;既突出發展生產力,又注重完善生產關係;既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又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其核心要義是通過市場取向的綜合創新,促使政府管理更科學、市場更有效、企業更有活力,從而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促進行業出清和盈利狀況改善,提高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下一步推進工作,要堅決按照中央要求,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根本目的、主攻方向和本質屬性,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為提高質量激發內生動力、營造外部環境。

  通過簡政放權等改革更好發揮政府作用。黨的十八大以來,簡政放權改革取得顯著成績,但一些地方政府在某種程度上的越位、缺位和錯位問題依然存在。以投資領域為例,當前束縛企業活力的最大障礙依然是投資審批時間長、程序多。在一些地方、一些領域,行政審批形成了「行政部門設權、事業單位評估、行業協會認證、關聯企業收費」的「審批套娃」,制約著企業投資經營。這些行政審批權力又通過法律、條例、辦法、細則等形成了「法規套娃」,固化了部門利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亟須深化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釐清市場與政府的邊界,加快拆解兩種「套娃」,進一步減少不必要的審批許可,改進政府管理方式,提高監管和服務水平。

  通過要素價格等改革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市場價格反映供求關係,價格信號引導要素流動和資源配置。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我國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逐步增強,但仍有一些價格信號不明確,甚至是紊亂的。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著力清除市場壁壘,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進一步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完善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推進水、電等領域價格改革;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完善土地租賃、轉讓、抵押二級市場;加強產權保護,發展技術市場,使創新成為驅動發展的第一動力。

  通過深化改革使國有企業做到生產能多能少、員工能進能出、企業能生能死。當前,供給過剩的領域主要是傳統重化工業,生產要素流動難、「殭屍企業」多等問題在一些國有企業比較突出。一些國有企業生產什麼、生產多少自己不能決定;越是經濟困難的地方,人們越往國有企業裡擠,企業減員困難;企業破產涉及人員和債務,沒有錢解決不了問題,難以順利破產。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研究新形勢下如何推動富餘人員的分離和再就業、不良債權的重組,以及「殭屍企業」的破產重整或清算,進而激發國有企業的生機活力。

  通過創新驅動加快新舊動能轉換。當前,創新能力不強、體制機制僵化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要害問題。世界智慧財產權組織發布的「2015年全球創新指數」顯示,我國內地的創新排名是第二十九位;世界銀行發布的2015年全球營商便利指數中,我國內地的排名是第八十四位。這從一個側面說明束縛企業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依然突出。從國際經驗看,每次科技和產業革命都會帶來生產力大幅提升;供給側一旦出現革命性創新,市場需求就會排浪式增長。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應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增強企業供給對需求變化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將經濟發展切換到依靠內生性技術進步、人力資本提升和有效需求驅動的軌道上來。

  (作者為國家行政學院常務副院長)

  《 人民日報 》( 2016年06月24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
    人民日報客戶端今日(1月4日)發布「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權威人士談當前經濟怎麼看怎麼幹」,以下為全文: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 人民日報權威訪談: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原標題:七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權威訪談)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十三五」開局之年的經濟工作進行了全面部署,強調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如何認真學習、深刻領會、正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圍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做好新一年經濟工作?
  •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對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現實指導意義
    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提出以來,學術界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解讀。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指導;也只有從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出發,才能正確理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一系列重大問題,避免陷入新自由主義的理論陷阱之中。
  • 習近平這樣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明確深化概念著力加強結構性改革,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提高投資有效性,加快培育新的發展動能,改造提升傳統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動力。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第一,宏觀政策要穩,就是要為結構性改革營造穩定的宏觀經濟環境。第二,產業政策要準,就是要準確定位結構性改革方向。
  • 黃守宏:堅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強調,「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要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對此,我們要深入學習,全面理解和把握。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重大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十三五」之初,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面臨很多新情況新問題。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專題研究:「需求側管理」的理論與實踐】     作者:張佔斌、杜慶昊(均系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2020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注重需求側管理。「需求側管理」被首次提及。供給和需求是構成市場的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
  • 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從根本上決定了必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  社會主要矛盾的基本運動方式沒有變,決定了發展仍是解決所有問題的基礎和關鍵。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但其基本運動方式沒有變,仍然是「發展」與「需要」之間的矛盾,解決途徑仍然是通過「發展」滿足「需要」。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內需
    在這樣的背景下,有人認為政府未來的政策重心應從供給側轉向需求側,並將擴大內需作為主基調。我認為,中國經濟保持持續健康發展需要擴大內需,但擴大內需絕不能動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清醒地認識到,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是擴大內需,而且是積極的擴大內需。
  • 習近平: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全文閱讀====       至誠網(www.zhicheng.com)07月09日訊  (原標題:習近平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座談會強調 堅定信心增強定力 堅定不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 劉元春:要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高度進行教育改革創新
    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國發院理事長靳諾,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國發院院長劉偉參加了此次會議。中國人民大學國發院執行院長劉元春作為高校教師代表進行了專門發言。  會上,李克強強調,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礎,關係民族的未來,高水平教育是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
  • 主動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習近平同志圍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發表的一系列重要論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思想深刻,全面回答了我國經濟發展怎麼看、怎麼幹的重大問題,對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平穩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 特種設備檢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打破束縛
    當前,特種設備檢驗主要由事業單位供給,在擴充人員數量、改善激勵機制、擴大業務規模等方面存在嚴重障礙。因此,特種設備檢驗的供給側改革不是現有體制下的小修小補,只有打破現有體制機制束縛,從供給結構上進行調整才能真正釋放改革紅利。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那樣,供給側改革不能少了「結構性」3個字。
  •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需要釐清四個認識問題
    自從中央提出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來,對於如何做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一問題迅速成為理論界關注的焦點,各種解讀、闡釋紛至沓來。筆者以為,要準確領會這一概念的精神實質,需要釐清和回答好如下四個認識問題。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經濟新常態具有怎樣的邏輯關係?
  • 大宗商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底以來,自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提出並執行後,國內商品和國際商品走勢出現嚴重分化,追蹤國內的南華商品指數最大上漲達到了77%, 而國際CRB指數上漲僅僅不到17%,其一直在底部整理,根本無法看出扭轉下跌轉入上行跡象。
  • 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問題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破解農業發展難題、推動農業闖關過坎的關鍵舉措,是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著力加強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優化供給結構和資源配置,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業農村工作的重大任務。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八字要求,是恰逢其時的策略組合
    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認為,我國經濟運行主要矛盾仍然是供給側結構性的,必須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動搖,更多採取改革的辦法,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八個字上下功夫。
  •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需搞清楚方向是什麼
    這充分展現了廣東省委堅決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落實黨中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決策部署的決心和意志。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繼續走在前列。  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僅要搞清楚現狀是什麼,解決「怎麼看」的認識問題;還要搞清楚方向是什麼,解決「怎麼幹」的行動問題。
  • 學習時報: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政治經濟學邏輯
    本文轉自學習時報加快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關鍵是要釐清其中的政治經濟學邏輯,梳理金融供給側問題的形成脈絡。金融「脫實向虛」問題具有普遍性。由是觀之,來自於金融部門和實體部門的一些特殊性因素,提高了新企業、健康企業的融資成本,加劇了實體部門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是有效金融供給不足、無效金融供給泛濫的關鍵所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須講究方法論。一要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毫無疑問,與誘使各國金融「脫實向虛」的普遍性因素比起來,導致中國金融「有效供給不足」的特殊性問題居於首位,應當優先得到解決。
  • 消費性服務業需進一步深化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促進消費性服務業長足發展對實現服務業發展質量、效率和動力變革,培育和壯大經濟增長新動能,具有重要意義。當前,我國消費性服務業存在有效供給不足、供給質量相對較低、供給呈結構性不平衡等問題。對此,應重點通過增供給、提質量、促改革、擴開放、優環境,加快推進消費性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使消費性服務業更好適應新一輪消費變革發展的新趨勢。  更好發展消費性服務業有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在消費內容、消費方式、消費人群、消費市場格局等方面都出現了不同以往的深刻變革,服務消費需求加速擴張,消費升級趨勢日益突顯。
  • 馮俏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
    和訊網消息 7月15日,新供給2017年第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聚焦「深化供給側改革,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主辦,長江養老保險承辦,和訊網作為特邀媒體全程直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