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側改革

2020-12-22 中國經濟網

  由文化和旅遊部公共服務司指導,上海市文化和旅遊局、上海市長寧區人民政府主辦的上海市及長三角地區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採購大會(以下簡稱文採會)日前在上海舉辦。

  據介紹,此次文採會是公共文化產品供給側改革的全新嘗試,也是促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一次探索。現場近1萬平方米空間內,240家參展單位分為五大板塊,集中且生動地向人們呈現了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供給的全產業鏈。

  如公共文化設施運營和管理展區,針對基層特別是鄉鎮街道文化站、村(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無人管、閒置等問題,精選目前國內從事公共文化設施運營管理的21家企業和社會組織參展,推出了公共文化設施社會化運營的多種解決方案。文化科技融合展區,則匯聚了喜馬拉雅、京東方藝雲科技、四達時代等29家信息技術企業,展示了公共數字文化服務平臺建設、智能硬體開發、資源建設、數字文化產品供給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值得關注的是,這240家參展單位中,體制外單位和組織參與率達到85%。從地域上看,上海市參展單位有157家,除上海外的長三角其他地區有41家,北京等其他地區42家。包括文化和旅遊部相關直屬公共文化機構、各省級文化和旅遊廳(局)等在內的約1500家專業主體現場採購。

  文化和旅遊部副部長張旭表示,我國的公共文化服務正處在從「有沒有」「缺不缺」向「好不好」「精不精」轉變的關鍵時期。目前全國已有12個省級公共文化雲平臺、100多個市級文化雲平臺。文化和旅遊部正在依託國家公共文化雲,實現各級各類平臺融合發展,開展公共文化和旅遊產品的網上交易,打造「不落幕的文採會」。

更多精彩內容,請點擊進入文化產業頻道>>>>>

(責任編輯: 劉園香 )

相關焦點

  • 公共服務供給側改革與農民工需求側獲得感提升策略
    胡春華書記在廣東省第十二次黨代表大會報告中指出,要為全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提供支撐,是我們在新起點上肩負的重大使命,也是實現新的更高發展目標的重要路徑。必須堅決把經濟工作重心轉到供給側,持之以恆推動結構調整、轉型升級。
  • 【聚焦G20】孫立堅:供給側改革贏得世界讚賞
    【聚焦G20】孫立堅:供給側改革贏得世界讚賞 來源:新民晚報      記者:鍾喆
  • 張冬梅:實現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供給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公共產品高質量供給、法治人才培養、學生社團、改革開放40年、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等話題,歡迎網友踴躍參與討論。  【張冬梅:實現高質量的公共產品供給】  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張冬梅認為,公共產品的質量對於人們幸福指數的影響非常大,因此,推進公共產品的高質量供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2020內蒙古醫療衛生招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20醫療衛生招聘考試火熱進行中,內蒙古中公衛生人才網為大家整理了公共基礎知識的相關考試資料,預祝各位考生旗開得勝!在事業單位考試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這些詞大家都不陌生,它們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接下來中公教育專家為考生們整理了這個知識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旨在調整經濟結構,使要素實現最優配置,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數量。
  • 堅持問題導向推進供給側改革落地見效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供給和需求兩側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突出表現為供給側對需求側變化的適應性調整明顯滯後。這就要求,必須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攻方向,從提高供給質量出發,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增強供給結構對需求結構的適應性,實現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同時,也不放棄需求管理。
  • 把「需求側管理」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
    沒有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供給,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就得不到滿足。沒有需求側的消費需求牽引,供給也無法實現。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把「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結合起來是大勢所趨。近年來,我們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供給的質量和效率大幅提升。但受疫情衝擊和外部環境變化影響,國內市場需求被壓抑。
  • 馮俏彬: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質是「改革」
    和訊網消息 7月15日,新供給2017年第二季度宏觀經濟形勢分析會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聚焦「深化供給側改革,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 」,由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中國新供給經濟學50人論壇、中國養老金融50人論壇主辦,長江養老保險承辦,和訊網作為特邀媒體全程直播。
  • 習近平這樣部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從會議透露的內容來看,兩次會議都提到了一個重要關鍵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當前我國經濟工作的核心,自2015年首次提出之後,總書記在各個場合多次發表重要講話,作出重要指示。今天,求是網帶您一起梳理和學習這些重要論述。※ 何謂供給側結構性改革?1.
  • 服務業供給側改革究竟改什麼
    服務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並不是單純地對服務業產業結構進行簡單調整,而是要實現服務業產業資源優化整合、供給與服務方式轉變以及生產方式改革等多方面目標。其本質在於促進服務業健康穩定發展的同時從供給側與生產端入手優化服務產品供給、穩定服務市場、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最終建立起現代化服務業。
  • 習近平:不能把供給側改革看成西方供給學派翻版
    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出後,一些人馬上提出,改革的理論基礎來自於西方的供給學派。對此,習近平指出:「我們講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同西方經濟學的供給學派不是一回事,不能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看成是西方供給學派的翻版,更要防止有些人用他們的解釋來宣揚『新自由主義』,藉機製造負面輿論。」請隨「學習中國」小編一起學習。
  • 不斷加強新聞出版廣播影視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
    ■精準幫扶、補齊短板,促進公共文化資源共享。補短板是提高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的關鍵,也是實現文化小康目標的攻堅重點。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在政策、資金和項目上向老少邊窮地區和特殊人群傾斜,儘快縮小差距、促進均衡,努力使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普惠全國各族人民。瞄準貧困地區,助力精準扶貧。瞄準邊疆少數民族地區,提升供給能力。
  • 驢媽媽曾俊:供給側改革促進產品、供應鏈、服務升級
    1月20日在以「旅遊供給加速度」為主題的執惠私享會上,驢媽媽總經理曾俊分享了景域集團多事業版塊旅遊供給側改革實踐的經驗和成果。
  • 關於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幾個問題
    二、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供給領域的全方位變革 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圍繞提高農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優化農業資源配置,增強供給結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使供給更加契合市場需求,更有利於資源優勢發揮和生態環境保護,形成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供給體系,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 供給側改革寫入工作報告:原子筆頭何時不再進口
    圍繞解決重點領域的突出矛盾和問題,加快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供給體系的質量和效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一次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概念:「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
  • 大宗商品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2015年底以來,自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提出並執行後,國內商品和國際商品走勢出現嚴重分化,追蹤國內的南華商品指數最大上漲達到了77%, 而國際CRB指數上漲僅僅不到17%,其一直在底部整理,根本無法看出扭轉下跌轉入上行跡象。
  • 2020省考申論熱點:淺談農村公共文化供給
    它是指以政府部門為主的公共部門提供的、以保障公民的基本文化生活權利為目的、向公民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制度和系統的總稱,包括公共文化服務設施、資源和服務內容,以及人才、資金、技術和政策保障機制等方面內容。近幾年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不高已明顯成為當前的主要問題,公共文化服務與文化需求的能否精準對接,是當前公共文化服務建設中比較突出的問題。
  • 五分鐘讀懂供給側改革的方方面面(雙語)
    從2015年底開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補)」一詞不斷被各大媒體重複,那麼到底什麼是供給側改革?供給側改革為何如此重要?推進供給側改革要注意哪些問題?就這些話題,周報君特邀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總經濟師徐洪才撰文。雙語摘編如下:
  • 推進公共產品的高質量供給
    原標題:推進公共產品的高質量供給 理論上,公共產品具有「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的特徵,是由公共部門提供的滿足社會公共需求的產品和服務。公共產品的質量對於人們幸福指數的影響非常大,如更高質量的清潔空氣、公共衛生、公共秩序、公共安全乃至公平正義等,因此,推進公共產品的高質量供給,有利於解決新時代人們的美好生活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 回顧與展望——供給側改革的正負效應
    摘要:華融證券伍戈等認為,供給側改革已經取得進展,產能利用率止跌回升,房地產庫存水平降至2012年左右水平。但改革也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集中度提升可能形成壟斷。未來建議回歸供給側改革的本源,提高供給制度的質量和效率。
  •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對經濟學的創新性貢獻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當前,穩定經濟增長的重點是解決結構問題,解決結構問題必須從供給側發力,從供給側解決結構問題要堅持用改革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