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是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
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社會秩序基本恢復後,人們更要痛定思痛,反思疫情暴露出來的問題,補足治理的「短板」。城鄉社區疫情防控的成果,既依賴於一線防疫工作者的持續投入和居民的主動配合,也依賴於自上而下的充分動員、人員下沉、資源供給,舉國上下為此付出了巨大的成本、做出了巨大的犧牲。城鄉社區作為社會的基礎單元,是否能夠在感知、監測和防控類似危機的工作上,更加敏感、更加高效、成本更低,取決於能否建好韌性社區。
何為韌性社區?韌性社區就是以社區共同行動為基礎,能連結內外資源、有效抵禦災害與風險,並從有害影響中恢復,保持可持續發展的能動社區。
2002年,倡導地區可持續發展國際理事會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全球峰會上將「韌性」概念引入城市建設與防災減災領域。2016年聯合國召開第三次人類居住會議,構建有韌性人類居住區成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目標之一。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優化國家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社區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成為新時期國家應急管理能力體系建設的基本組成。現實來看,城鄉社區很易遭受各種危機和災害,社區應急管理能力尚待提升。但是,現行相應措施仍屬於「工程學範疇」,缺乏對社區內部成員自治、多元合作等方面的關注。全面推進韌性社區建設,是對疫情暴發以來暴露出的社區應急管理問題的反思和提升。
建設韌性社區,要在理念層面充分重視,強化自上而下的系統規劃。要充分重視韌性社區的價值與意義,理解韌性社區的內涵,在國家層面推動「綜合減災示範社區」向「韌性社區」升級,在國家戰略層面推進韌性社區建設。在一個較長的時期內,仍然要將政府培育和社區賦權視為韌性社區建設的重要環節,強化對韌性社區所需要素特別是社區社會組織的政策支持。
建設韌性社區,要在器物層面加大投入,夯實維護安全的物質基礎。社區資源的豐富性與多樣性直接影響社區對危機的應對能力,是構建韌性社區的基礎要素。社區要有功能混合的多樣性公共空間,儲備必要應急資源,具備防疫、防洪、通訊、能源等維持社區基本運營的能力。同時,政府要關照不同社區的優勢與缺陷,在危機爆發時,要有暢通的資源支持機制,能夠為政府系統、社會系統和市場系統的資源進入社區提供保障。
建設韌性社區,要充分挖掘自主能力,築牢自我服務的社會基礎。社區的應急演練、居民的良好心理與疫情防控效果有緊密關係,社區居民要有社區安全與應急的知識、技能、學習能力、價值觀與信念、心理,社區要有具備領導力和影響力的組織者;居民在危機時期能夠發揮社會網絡的積極作用,為社區應急管理連結必要的資源與支持。
「備預不虞,為國常道。」現代社會既充滿活力,又面臨危機。要充分認識到韌性社區的重要性,將其上升至城鄉安全、國家安全的高度,使社區更加主動地投入到風險控制和災害準備中,為城鄉公共安全和可持續發展做好基礎工作。
(作者吳曉林,系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南開大學基地研究員、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輯統籌:鍾超;海報設計:周藝珣)
圖片和信息2020年2月1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上指出:「這次抗擊新冠肺均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2020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