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學發展

2020-12-13 中國社會科學網
新中國社會轉型與社會學發展

2019年09月27日 08: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李友梅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作者簡介:

  滄桑巨變七十載,中國發展震撼了世界。讓世界為之驚嘆的不僅是中國社會的規模之龐大、發展速度之迅猛、成效之顯著,更在於中國在如此短的時間內濃縮了人類社會變遷的諸多歷史進程,在世界經濟社會急劇變遷和自身經濟社會急速轉型的雙重格局下,一個擁有13億多人口的超複雜社會最大程度地保持著平穩有序運行。

  社會轉型牽動社會關係,會引發既有秩序及其內在動力來源的調整,影響秩序與活力的平衡。在過去的70年間,雖然經歷了一系列時間長、跨度大、幅度廣的社會變遷,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中國社會的秩序與活力始終得以保持平衡。這既是中國社會學研究的現實基礎,也是中國社會學學術主體性的來源。

  新中國成立以後,黨和國家根據現實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建立起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以及與其相適應的一套社會管理制度,包括單位制、人民公社制、戶籍制、街居制等,實現了對全社會資源的積極動員和均衡配置。更為重要的是,這套總體性的制度安排有效地將社會生活納入體制的框架和軌道,將社會生活平和有序地組織起來,並達成了高度一致的社會認同。這套制度從當時的歷史時代看,有著很大的積極意義。

  改革開放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為社會生產力的解放與發展提供了新的制度支持。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人口大規模流動、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社會生活領域的急劇變化實現了對傳統計劃框架不斷超越。從改革開放到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福利增長,中國社會普遍分享著改革成果,社會活力得到了釋放。但是,由於缺乏應對社會轉型的充分經驗,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以來,社會秩序的重建開始遭遇到諸如社會分化、社會不平等等因素的影響。這一時期中國社會秩序與活力的均衡問題變得更為複雜,經濟系統與社會其他諸系統間的關係也出現了不協調的問題。

  正是在此背景下,黨和國家及時做出了治理變革的努力,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凸顯了社會治理的主體關係格局和社會治理轉型的新方向。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加強社會建設,必須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則進一步提出創新社會治理體制。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激發社會組織活力,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公共安全體系。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中國社會之所以在總體政治經濟迅猛轉型發展的同時,最大程度地保持著有序運行並呈現平穩和諧的面貌,根本原因在于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社會轉型與發展不僅與中國社會整合過程中的制度優勢轉化有關,還有賴於中國共產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執政理念。

  中國社會70年的發展道路走出了人類文明史上的獨特路徑。中國社會學對中國社會轉型的實踐總結與學術研究,不僅對中國社會學主體性的構建有著重要意義,也為中國與世界相通共進提供了重要支撐。自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以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社會學人始終致力於構建闡釋中國社會整合的實踐經驗和符合中國社會運行特徵的理論方法。無論是認知方式、分析框架,還是理論對話意識及能力,中國社會學在多個方面取得了相當重要的發展。同時,中國社會學也迫切需要面向實踐,在中國社會文化主體性的建構中尋求自身的學術主體性。

  中國70年來社會變遷的進程及社會治理的經驗,為人類現代文明的進步發展提供了重要範式。中國社會學人能夠積極回到中國社會變遷的歷史脈絡與實踐進程中去深刻體會和洞察,從認識方法上不斷探索,不斷形成既符合時代潮流和世界發展趨勢,又能夠貼近中國國情實際、解決中國問題的思維方式,推動本土既有的理論方法和思維方式向新的發展階段不斷邁進。這既是中國社會學發展的潛力,也是中國社會學發展的動力所在。

 

  (作者系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大學教授)

 

作者簡介

姓名:李友梅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學會、上海大學

職務:會長 職稱:教授

相關焦點

  • 社會轉型與當代轉型社會學研究的理論脈絡
    回顧當代轉型社會學研究興起的理論歷程, 我們發現專注於「傳統與現代」主題的社會轉型研究, 基於市場轉型的社會轉型研究, 聚焦於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轉型研究, 導向可持續發展的社會轉型研究以及文化視域中的社會轉型研究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它們背後隱藏的是當代轉型社會學理論研究走向深入和細化的邏輯主線, 也是學界對社會發展不斷進行理論反思的結果。
  • 中國人民大學舉辦「轉型中國與中國社會學:學科·理論·實踐」學術...
    8月28-29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中國調查與數據中心聯合舉辦的「轉型中國與中國社會學:學科·理論·實踐——紀念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中國人民大學召開。
  • 學術活動 | 「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高層論壇」成功舉辦
    2020年11月21日,「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高層論壇」以在線會議形式成功舉辦。該論壇是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十八屆(2020)學術年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階段 新理念 新格局」系列主題論壇之一,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復旦大學社會轉型研究中心聯合承辦。
  • 中國特色社會學的形成與發展
    內容提要: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我國社會學者逐步構建起領域寬廣的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體系,創造出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學範疇,如社會建設、民生、社會治理、社會體制改革等,開拓了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緊密結合的社會學研究新領域,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貢獻。
  • 發展社會學研究的新取向
    圖片來源:CFP如何賦予發展社會學學科研究以新的理論蘊含和分析視野,更新學科的研究內容及形態,形成新的突破點,成為發展社會學學科發展和轉換的關鍵。來自各方面的批評包括研究模式宏大、缺少經驗性、以歐美社會發展的理論和經驗為前提預設,導致發展社會學的理論體系具有較為明顯的封閉性等。因此,如何賦予發展社會學學科研究以新的理論蘊含和分析視野,更新學科的研究內容及形態,形成新的突破點,便成為發展社會學學科發展和轉換的關鍵。近年來,國內外學術界圍繞發展社會學如何走出危機,獲得一種新的形態存在,展開了富有新意的探索,表現出諸多新的研究取向。
  • 重磅|《邁向人民的社會學: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四十年學術...
    》彙編了1980年至2018年期間,該所研究人員發表在社會學領域重要學術期刊上的400餘篇文章,反映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的快速轉型和巨大變遷。王頡我國社會發展水平居世界第七十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課題組我國各省區市社會發展的比較與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與社會指標」課題組婚姻家庭研究十年概述 馬有才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述評 張力之十年社會學理論、方法研究的回顧和反思 張宛麗
  • 西方理論不能很好解釋中國轉型實踐,社會學如何構建「中國學派」
    日前,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系列論壇「新中國70年:社會學與社會發展」在華東師範大學舉行。本次論壇由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華東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上海市社會學學會承辦。70年來中國社會的轉型發展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市社會學會會長、上海大學李友梅教授以「中國社會整合的實踐經驗」為主題作了發言。
  •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是中國社會學的國家級學術研究機構,是中國最大的社會學研究所,發揮著新型智庫的重要作用。是二個國家級社團——中國社會學會、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的管理機構和秘書處所在地。中國第一家社會學個人基金會——北京市陸學藝社會學發展基金會的辦公地也設在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此後,何建章、陸學藝、景天魁、李培林相繼擔任過社會學研究所所長。
  • 中國社會學期刊2015論壇:關注影響社會學發展"真問題"
    中國社會學期刊2015論壇:關注影響社會學發展"真問題" 2015年01月14日 06:3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翔英 字號 內容摘要:本報訊(記者劉翔英通訊員田青)1月
  • 會議綜述 | 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高層論壇
    在開場致辭中,復旦大學劉欣提出,社會轉型可以看作一種特定類型的社會變遷,它以改變社會整體的制度結構為目標,其核心是社會結構轉型;社會轉型可以是非連續性的驟變,也可以是在一個較長時期內發生的相對連續性的變化;社會轉型主要是社會個體成員自上而下發起的,國家在轉型過程中起主導性的作用。
  • 新中國社會學五十年
    在這半個世紀的進程中,共和國經歷了輝煌和風雨、繁榮和坎坷,與其血脈相依的社會學同樣走過了滄桑多變的歲月,經驗和教訓並存,喜悅與痛苦相隨。為紀念共和國的五十華誕,為了更好地迎接新世紀的挑戰,為我國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發揮更大的作用,也為了使我國社會學在下個世紀有更好的發展,回顧和總結我國社會學在這個半個世紀的發展歷程,顯得十分的重要。
  • 抓住中國社會學發展的主脈絡
    抓住中國社會學發展的主脈絡來源:人民日報 2016-8-29 李強  在我國社會學理論探索中,社會建設和社會治理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兩個社會學概念。圍繞這兩大概念的理論思考,構成我國社會學發展的一條主脈絡,體現了我國社會學的突出特徵。
  • 復旦大學社會學獲批研究基地,關注轉型社會學
    2020年6月5日下午,上海市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學術話語體系建設基地籤約及授牌儀式在復旦大學舉行,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劉欣教授領銜的「社會結構轉型與社會學理論創新」基地接受了「上海市社會科學創新研究基地」授牌。
  • 中國轉型社會學話語體系的當代構建
    作者:中國社會學會會長、上海研究院第一副院長 李友梅  中國轉型社會學亟待構建能迎面「變動中的當代」新知識體系  轉型社會學所面對的是社會轉型提出的重要問題。
  •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學創新社會治理體系
    原標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學創新社會治理體系   日前,北京師範大學舉行社會學院成立大會暨新型社會治理智庫建設研討會。   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學   與會專家認為,中國社會學在問題、概念、陳述、論述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色,應形成內容和形式都相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學。   中國社會學始終與現實社會問題緊密相連。經世致用是中國社會學一貫秉持的學術傳統。
  • 努力編寫面向中國社會實際的社會學教材
    教材還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也蘊涵著豐富的社會學思想,涉及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涵蓋社會學的各個領域,對中國的社會學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比如,如何看待和處理中國社會發展中的社會矛盾和衝突,如何看待和處理中國社會階級階層結構的變化,如何看待和應對中國城鄉關係的變化,如何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等等。
  • 中國經驗和中國社會學的發展
    中國一系列的國際國內政策所顯示的走大國和平興起道路的決心,將會改變和修訂「西方現代化」的邏輯。  中國社會學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這個機遇的到來,與中國社會的巨大變遷、「中國經驗」產生的廣泛影響,以及中國社會學多年來基於深入調查積累的研究成果,都密切相關。
  • 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年 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揭牌
    廈門大學新設立的社會與人類學院,23日揭牌。 楊伏山 攝中新網廈門3月23日電(楊伏山 李靜)時值中國社會學恢復重建40周年,廈門大學新設的社會與人類學院23日在廈門大學揭牌成立。經過多年發展,廈大社會學已成為國內有影響力的學科;人類學學科是目前國內師資隊伍中國際化程度最高的人類學科之一,並列入2016年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人類學50-100名參考榜單。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李培林致辭。
  • 中國人民大學舉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中國社會學學科體系...
    11月13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背景下中國社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和話語體系建設」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會議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社會轉型與社會治理協同創新中心、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北京鄭杭生社會發展基金會聯合舉辦。中國人民大學黨委書記靳諾出席會議並致辭,副校長兼社會與人口學院院長洪大用報告人民大學社會學學科建設情況。
  • 「2011中國社會發展高層論壇:社會管理與社會學的使命」成功舉行
    2011年8月12日-15日,由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中心聯合雲南民族大學、雲南大理學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舉辦的「2011中國社會發展高層論壇:社會管理與社會學的使命」在雲南省雲南民族大學和大理學院隆重舉行,全國多個學術單位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參加了本屆論壇,論壇的主題是「社會管理與社會學的使命」。